人這一輩子最重要的關係,就是社交關係,沒有社交能力寸步難行,舉步維艱。
社交技能我們最需要什麼
知乎上有關個人社交問題,點讚最高的有2個。
1、如何快速獲得別人的好感。2、如何在好感的基礎上發展成為朋友
對於這2個問題,很多初入職場的人都深有感觸,有的說注重儀表,有的說注重微笑,有的說要放低姿態,有的說要察言觀色處事圓滑等等。
其實獲得好感的難點在於如何產生對話,有語言技巧,也有時機的把握,從產生好感到成為朋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良好的印象往往意味著良好的開端。
開啟這種印象最好的方式就是「問候」,每一次不經意的問候,看似無足輕重,但是每一次都在複製粘貼好感,加深印象,比第一次見面就熱情似火給人的印象更加自然,更加不帶有功利性,不是嗎?
讓我們了解「問候」的力量
社交心理學名言:如果你的人生想開掛,那麼必須要徵服世界上最複雜的東西——人心,如果你不想成為人群中最孤獨的人,一定要敢於開口,善於表達。語言能力是最耀眼的標籤,將最終決定你是否處於C位。
然而,有一些人卻失去了語言的天賦,語言障礙成為他們致命的短板,因為語言能力缺陷失去自信,不敢主動表達,甚至逃避交流,連簡單的一句問候都做不到。
1、凡凡是985大學畢業的高材生,連續4年獲得獎學金,畢業前的簡歷極為輝煌,進入出國留學的推薦大名單,但是有嚴重的語言障礙,平時人際圈子比較小,在參加學生會職務選舉中落敗。
2、嘉鈺參加公務員考試,筆試第一名,因為說話不清楚,有「大舌頭」口音,因此面試倒數第一名,遺憾落選。她報考的職位代表部門形象,屬於公關和接洽職能,語言成為不可彌補的硬傷。
3、佳瑤大學畢業進入國內知名IT企業,做數據分析工作,因為語言障礙,這些年吃盡了人際關係的虧,變得性格憂鬱,沉默寡言,所以選擇了一個少說話的職業,每次在電梯、洗手間、餐廳遇到領導都躲開不敢打招呼,同事傳言她可能有抑鬱症,沒過試用期即被辭退。
4、程炎來自農村,自小語言障礙,轉學幾次,每次都因為校園欺凌被迫忍讓,老師認為小程拖後腿,同學認為他又笨又土,中學畢業後,小程回到老宅開始創業,但是天生不善人際溝通的他,事業始終不見起色。
「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任你怎麼努力都休想搬動」,這句臺詞戳中了無數人心中的苦楚,尤其是語言障礙者感同身受。
消除一份成見需要的代價幾何?那代價又是何等之大?生活中因為語言障礙造成隔閡和誤解太多,甚至可能發展成為暴力傷害。
奇葩說裡曾經有一句話「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某嘉賓說當一句話成為「噪音」,即使說得再誠懇,那也不是一句「好話」
表達→傾聽→溝通這個過程中,表達是第一步。如果自己的表達有缺陷,反而去怪罪別人理解不清,甚至要求別人給予善意的接受。那就有些強人所難了,從根本上失去了社交溝通的真實面貌了。
結語
如果你是一個語言障礙者,一定想辦法重新獲得語言新生,哪怕學會「你好」,都是巨大的進步,一句問候,就是打開心門的第一把鑰匙,是連接情感的開關,一句「你好」看似簡單,卻飽含了我們對整個世界的善意與真誠!
無論在哪裡,人與人之間良好關係的開端,都是從一句「你好」開始,不同民族,不同膚色,不同信仰,都可以消除隔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