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紹
上海某高校數學專業
GPA: 3.8+/4.3
TOEFL: 108(S22)
GRE:161+170
科研經歷:校內科研一段,海外學期科研一段
Offer:
PhD: ORIE@Cornell, ISyE@Gatech, IEMS@Northwestern, Biostats@Yale
MS: DS@Stanford, Stats@UW
申請前
GPA:
大學裡我的GPA一直保持在一個很穩定的水平,不算很高但對於申請來說也足夠了。雖然經常聽到說如果申請PhD,GPA低可以用科研來彌補,這當然是有道理的。但相對GPA來說,科研的不確定性更大,能否得到合適的科研機會,能否在在有限時間內做出產出,能否拿到牛推與強推,除實力之外往往也存在很多運氣因素。但GPA卻是實實在在由自己認真努力決定的。即使是在未來規劃沒確定時,保持高的GPA也絕對是百利而無一害的。在PhD的面試中,老師也會關心你的排名與成績,GPA對PhD申請絕對不是不重要的!
英語成績:
我在大二申大三的暑假考了託福,基本是最早的考出成績也不會過期的時候;大三寒假考了GRE。兩個考試都是一次過。我個人覺得比較有效的學習方法是用整塊的時間去準備英語考試,比如寒暑假的一個月,集中背單詞刷tpo,然後一次解決。對於PhD的申請來說,有達標成績即可,在有其他更重要的安排時(比如科研)也不必刻意把時間花在英語成績的刷分上。
科研:
大學期間我一共只有兩段科研經歷,還是不同的方向(生統&運籌)。直到大三結束時我定的申請方向都是統計,決定申請運籌是因為大四上的一段學期科研,對這個之前沒有接觸過的領域有了一些了解與興趣。海外科研如果做得好對申請的幫助是相當大的。科研部分我覺得自己真的非常幸運,雖然數學相關專業比較難有文章上的產出,但是在有限的幾個月內接觸到了編程與理論結合的工作,既對領域有了一定的認識,也讓我在寫PS的時候科研部分更有內容。當然最最重要的還是老闆的推薦信,從申請結果來看,我的海外科研老闆應該給了一封相當好的推薦信,讓我拿到了很多運籌強校的offer,實在是相當感激與感動。
申請時
選校:
選校是我相當糾結的一個階段,直到申請季開始我整個人也還十分迷茫與佛系。跟我在世畢盟的mentor和培訓師姐姐meeting討論過幾次以後,結合自己的背景與興趣,我採取了運籌和統計混申,PhD和Master混申的策略。由於我的科研經歷並不多,一度擔心失學問題,我申請了大概二十個學校,選校也較為保守。運籌PhD申請了除了Mit/Stanford/Princeton以外的top項目,統計的選校則集中在top15-40之間;然後是幾個專排靠前的統計碩士項目。對於自我定位比較清晰、目標明確的同學,當然不建議申請這麼多學校hhh,合理的選校無疑會使申請時更加輕鬆,每個學校的材料也能準備得更精緻。
申請季結束後再回看我的選校,選校多也讓我能總結出一些經驗。雖然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不考慮自身背景一腔熱血追求興趣也是不可取的。這主要體現在我運籌與統計申請結果的巨大差別上,由於最強的推薦信來自運籌,我運籌拿到了包括Cornell、Gatech等相當top的offer,統計即使是在選校相對保守的前提下,最好的offer也是在top 20左右。所以建議大家選方向時一定結合自身背景,把衝刺校放在自己最強的方向,很多系的研究方向是相通的,拿到offer入學後也可以繼續考慮自己的興趣所在。
文書:
我是一個比較拖延的人,但好在有一個很早的ddl,所以文書的準備工作開始得比較早,沒有使我12月ddl成堆的時候更加焦頭爛額。CV的準備通常開始得很早,在找暑研的時候就該有一個初稿,再根據經歷的豐富慢慢補充。PS我寫初稿時寫得相當囉嗦,直到要提交了才發現很多學校有令人崩潰的字數限制。對於PS的刪改還是要多聽世畢盟mentor和培訓師的意見,當局者迷,自己往往看不出自己的思路混亂繁冗之處。Mentor在我PS的修改過程中提出了很多有效的修改意見,比如如何在比較短的篇幅內將一段科研講清楚,看得出motivation,能突出自己的貢獻與成果,讓PS結構完整,內容豐富。世畢盟對文書建議、修改、潤色的流程非常完善,往往最後都能改出一份滿意的文書。
申請後期
一二月份是各個學校審核材料、約面試的集中時期。大部分PhD的錄取是需要面試的,我一共面了4次,剛好電話/skype/zoom/微信電話各一次,也算是體驗了各種面試方式與風格。有的面試導師在約你的時候就已經差不多決定錄取了,只是簡單聊一聊,了解下英語水平,並不會仔細聽完整個research project;也有的導師會在面試時要求學生詳細地講一遍project,會在沒聽明白的地方問很細節的問題,提問一些可能沒有做過的嘗試。所以準備面試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放平心態,對於自己的課題一定要非常了解,課題的motivation,每一步的具體想法(為什麼要討論這種情況?是否考慮過其他可能?證明的大致思路是什麼?)。面試其實也是一個和教授相互了解的過程,可以在最後了解一下導師現在的研究,看看是否感興趣。
關於世畢盟(GGU)
我大三才開始認真得考慮出國申請的問題,決定出國不久後就籤了GGU。GGU的老師在申請前期的方向選擇,聯繫科研時的文書指導都提供了很多幫助。到了申請季,更是體會到了培訓師+mentor組合在申請指導上的優勢,培訓師能在申請季開始前拉出詳細的時間線,列出每個相關材料的ddl,適當催促提醒,可謂是懶癌患者的最大救星;由於我的申請季和海外科研撞到了一起,最初毫無頭緒的時候很迷茫壓力也很大,培訓師也能跟我聊天給我一些寬慰與意見。Mentor的幫助主要體現在專業的規劃、選校和文書建議上,第一次經歷申請的同學往往對自己定位不明確,mentor能在了解背景後對選校提出建議,也能在文書的寫作上提出相同方向的專業意見。遇到非常緊急的ddl老師和mentor也總能想辦法儘可能地為我提供幫助,做到能力範圍內的最好。
沒有人可以保證或是代替你提升背景,自己的迷茫與選擇最終也還是要自己解決, GGU於我的申請來說,更像是前行路上的陪伴者、困惑時的指導者,它讓我的申請季更加從容、更加安心。
總結
我個人的性格非常佛系隨緣,好在一直以來都還算是順利,一度擔心的失學沒有發生,甚至結果還有些許驚喜。一月中就已經拿到了很滿意的offer,後面就是在不斷地在兩個或是另兩個offer中糾結,也算是幸福的煩惱了。可能是我的心態讓我申請後期面試時更平靜了,也可能是比較早的好結果撫平了我的心態,但總而言之,好的心態或許不會直接地使申請結果更好,但一定會讓申請季更加快樂(沒有不努力一定很快樂的意思!!)。盡人事之後過多地焦躁也再無意義,相信自己,耐心等待,只要做足準備,總能有適合自己的offer,相信大家都能在自己的申請季取得很好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