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本校歷史收穫MIT,我也曾每天擔心失學,痛苦焦慮

2020-12-16 騰訊網

【聲明】

本文由世畢盟學員完成,經作者同意,

由世畢盟教育(微信公眾號:gguconsulting)

排版發布。

景介紹:

本科:華東某985高校

專業:材料

績點:3.64/4.00

TOEFL:107

GRE:154+170

推薦人:科研三封:本校兩封+海外科研;課程一封。

錄取結果:MIT MSE PhD; UIUC MSE PhD;

選擇申請出國對我這樣一個總想把所有的風險考慮周全的人來說,算是下了很大的決心。申請季已經過去了,當時非常痛苦和焦慮,幾乎天天糾結會失學。但是現在回顧這個歷程,發現不論是申請前背景的積累,還是申請過程中的文書寫作,都讓我對科研的認識一點點深入,並且不得不學會思考做這些研究的動機,帶給我的收穫不亞於申請結果本身。我從PhD申請中主要的幾個部分來寫,分享一些我的看法和經歷,希望能多多少少給大家一個參考。

GT

我認為對於PhD申請,GPA和科研非常重要,而GRE和TOEFL成績只要過線就行,不需要投入太多時間和精力去刷分。我的GRE一戰153+170+3,考完後花了兩個月左右背單詞刷題,二戰154+170+4,並沒有明顯進步,於是果斷放棄。TOEFL就慘了很多,為了達到口語23分,考了很多次,好在最後終於過了。

科研

科研是PhD申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不僅關乎推薦信和文書,對未來的方向選擇也很有幫助。我雖然大二就進了課題組,但是因為剛開始不知道如何入手,所以始終處於很懵的狀態,沒有什麼進展。現在回想起來,如果當時能積極主動地和導師以及學長學姐交流,不管有沒有問題都多多討論,會避免一些彎路,而且有時候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我真正決定申請PhD是我大三出國交流回來後,距離申請只有一個學期,當時可以說幾乎沒有任何科研經歷的積累,一度非常焦慮。我當時想的是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嘗試一次希望不大的申請,如果失敗就白白浪費了半年的時間,經過一番掙扎,我決定直接延遲畢業一年全身心投入科研當中,準備明年的申請,最終也在這一年中有了一些成果。所以,我覺得有出國的想法的同學需要儘可能早一點開始,即使你還在猶豫未來是否想要選擇這條道路,也可以先嘗試看看,畢竟這是需要積累和摸索的過程的,只有真正行動起來道路才會越來越清晰。除了校內科研,暑期科研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不僅僅可以切實地體驗國外的科研環境,更加了解自己是不是適合出國讀PhD,還是和國外的教授建立connection的好機會。首先是推薦信,申請美國的學校時,有美國教授的推薦信會很有說服力,因為這是能夠適應國外PhD科研生活的有力證明。因為延畢以後時間比較充裕,我在春季學期做了一段四個月的海外科研,最終教授的推薦信也對我的申請有很大的幫助。其次,如果暑研的教授明年打算招人,有可能直接拿到他的口頭offer。最後,有餘力的話也可以趁此機會找有興趣的組的教授交流,有一個初步的了解。不過如果你在發文章的關鍵時期,也不一定必須暫停手頭的工作去做海外科研。因為大多數情況下暑研都在大三結束的暑假,且時間較為有限,很難做完一個完整的課題直接投稿論文,而擁有已經發表的論文在科研背景上會有質的提升,所以還是要謹慎考量。

GPA

好的GPA和排名也是一個有力的加分項,因為即使最後文書和簡歷上在怎麼修改細節和提升措辭,對申請結果起根本性作用的還是前期背景的積累。我大一時的GPA不太高,雖然一直有努力往上掙扎,最終還是在勉強不會拖後腿的程度,所以還是建議可以早早打算,儘量在大一大二在科研上還沒有投入很多時間的時候,多花一些精力在GPA上。

申請過程

申請季有很多繁雜瑣碎的事情要完成,尤其是在開始的時候要從各種各樣的網頁裡整理出需要的信息,每個學校的要求都不太相同,還有五花八門的項目名稱,會非常令人頭大,我預先把世畢盟申請培訓課程都過了一遍,對理清思路很有幫助,而且提到了很多自己注意不到的細節問題,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煩。在PhD申請中還多了套磁這一項。我覺得這個是很重要的,主要目的是提前和未來想去的組的教授取得聯繫,並且知道他是否招人,這樣在網申的時候才能真正列出有可能進的組,如果寫到的組都不招人,也可能降低錄取的機會。而且在獲得教授回復後,最好能進行多次交流,因為一個教授在申請季會收到很多套磁信,如果只發了一封后沒有更深入地了解,即使教授有回覆也有可能慢慢忘記你。就我而言,當我交完網申後,因為沒有與已經套過的教授更多郵件往來,後來再發郵件就沒有回覆了。

GGU(世畢盟)

我在決定延遲畢業後找到了GGU,當時心理壓力比較大,GGU幫我理清了每一個階段的規劃,從背景的積累到網申以後的工作,幫助我順利完成託福GRE、套磁以及各種材料的準備。而且最後焦慮地申請和等待offer時不斷給我鼓勵,給了我很大的心理支撐。特別是申請季中,因為我本身的寫作一般,培訓師和mentor幾乎每周和我語音討論,反覆修改PS和CV,給了我很多專業上的建議,幫助我在材料中展現自己的優勢。而且最後填網申的時候,培訓師也總會及時回復我不斷冒出來的問題,讓我在ddl之前完成了繁雜瑣碎的程序,畢竟前期積累的過程中付出了很多,最終成功提交才不會讓努力白費。

總結

我現在依舊記得看到offer瞬間的感受,以及後來反覆打開確認是不是真的。PhD的申請非常艱難,最後收到的一堆拒信也表明我的積累和準備還並不足。但是我想說的是,能儘早準備固然很好,但如果走出迷茫明確方向的時刻有些晚,也不要就此放棄,任何開始朝目標前進的時候都是最早的時候。

最後,要感謝所有幫助過我的人,謝謝帶我做實驗寫文章和幫助我建立思維方式的導師以及學長學姐,也謝謝GGU的mentor和培訓師一路的陪伴,使我能站到一個令我滿意的起點。祝所有的學弟學妹都能申請到理想的學校!

相關焦點

  • 在MIT 有哪些東西是本校學生司空見慣,外人覺得匪夷所思?
    萬聖節時把The Dome的大圓頂弄成了大南瓜…或者把大圓頂改成了《星球大戰》裡的R2D2的外形,頗為神似…或者編造一家子虛烏有的公司「豪和塞爾搬運公司」,把加州理工的加農炮從西海岸運到了東海岸的麻省…在微軟遊戲《Halo3》開放前夕,半夜把哈佛創始人John Harvard的雕像穿戴上了頭盔和機槍,改成了《Halo》中的士長官的形象,並在旁邊附上拆卸說明…還曾多次把哈佛大學的好幾道大門焊死
  • 我們應該如何面對人生的痛苦——結合心理學、哲學、歷史淺談焦慮
    他曾有一句深入人心的名言:人生最大的不幸,是一個人不知道來自心靈的痛苦究竟是疾病還是罪惡。換言之,一個人內心出現的巨大痛苦,究竟是誰的責任?如果能,那麼在歷史上懷揣著焦慮癥結仍做出不朽事業的偉大人物該作何解釋?如果不能,那這份焦慮,憑什麼偏偏落在了這個人的頭上?神經和生物學上的解釋是:由於中樞、內分泌、以及其他人體器官出現了形態和功能上的變化,從而向外映射出了焦慮的表現,向內則投射出了焦慮的感受。
  • 寧波大學教授範誼代表:讓因貧失學永遠成為歷史
    各地高校根據國家對困難學生的經濟救助政策和本校的實際情況,制定本校的經濟救助措施,隨本校《錄取通知書》寄發給應屆考取本校的新生,使他們在收到錄取通知書的同時,全面了解國家和學校的經濟救助政策。學校還要接受困難家庭的電話、信函諮詢,幫助他們設計解決經費困難的操作方案,使他們安安心心地到學校報到學習,讓因貧失學永遠成為歷史。
  • 每天擔心這,擔心那,杞人憂天 丨我的廣泛性焦慮是怎樣形成的?
    但他總是擔心很多事情,常常擔憂到經常失眠。 我問他,「每次焦慮的時候你都在擔心些什麼?」 小強:「我擔心的事情很多啊,幾乎沒有什麼是我不擔心的。我擔心工作無法順利完成,使同事和領導不滿意;我擔心跟朋友們相處時表現得不好,讓朋友們覺得我高傲,不願意繼續與我交往;我擔心自己掙得太少,找不到女朋友。」 如此聽起來,他擔心的事情還真不少。乍一聽還覺得擔心挺有道理的,不過再一想,這完全就是杞人憂天嘛!小強的所思所想就是典型的廣泛性焦慮心理,他的種種擔心,是為了更好地做到防患於未然,試圖為最糟糕的情況做好打算。
  • 大學生就業焦慮:「就業幾乎是我人生中迄今遇到的最大困難」
    新華網廣州5月29日電(記者張偉羚)今年高校畢業生727萬,又創歷史新高。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大學生畢業壓力日趨加重。前不久,中大歷史系研究生蔡某某在「無法按時畢業」、「找不到工作」的焦慮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引發社會思考和熱議。
  • 拒絕Stanford熱門offer的我,也曾擔心失學申請了二十個多學校
    科研部分我覺得自己真的非常幸運,雖然數學相關專業比較難有文章上的產出,但是在有限的幾個月內接觸到了編程與理論結合的工作,既對領域有了一定的認識,也讓我在寫PS的時候科研部分更有內容。當然最最重要的還是老闆的推薦信,從申請結果來看,我的海外科研老闆應該給了一封相當好的推薦信,讓我拿到了很多運籌強校的offer,實在是相當感激與感動。
  • 每天焦慮抑鬱,怎麼辦?
    每天焦慮抑鬱,怎麼辦?焦慮是在人的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負性情緒體驗,適度的焦慮能提升人的工作學習效率,開發人的潛能。但過度的焦慮會使人內心出現衝突,糾結,痛苦,還會出現軀體症狀,睡眠飲食障礙,交往障礙,影響身體健康等,所以研究焦慮的特點規律和消除焦慮的方法,是心理學從業者研究解決的重點。
  • 商業奇才64歲剃度出家,連創2家世界500強,三條忠告讓你收穫良多
    商業奇才64歲剃度出家,連創2家世界500強,3條告誡使你收穫良多他造就了日本航空在歷史上的最大變為,還讓日本航空取得了3個「世界首位」:贏利世界首位、準時率世界首位、服務項目世界首位,甚至在之後一躍變成全球500強。
  • 少年「失學」記(一)
    兒子十四歲,平時我稱他為DK,上初中一年級,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讓他暫時成了「失學」少年。2月9日,各科教師下發第一次課程內容及相關說明,2月10日在家學習正式開始,我戲稱DK進入「失學」時間。 網際網路及通訊技術的高速發展,讓在線教育成為可能並日漸成熟,但最初,我對這種在家自學的方式頗有些擔心,孩子畢竟習慣了在課堂上面對面接受老師的講授,可以及時請老師釋疑解惑
  • 父母越焦慮,孩子越痛苦
    多少父母從孩子一出生開始,就變成了焦慮體質。總擔心為孩子做得太少, 他們將來就毀了。越擔心越焦慮,越焦慮越恐慌,就這樣陷入了一個死循環。然而,過度的焦慮常常讓我們以愛之名,行綁架之實,做出很多傷害孩子的事情,結果就是父母越焦慮,孩子越痛苦。
  • 媽媽擔心帶不好孩子每天焦慮:沒有完美的父母,心態比能力重要
    弗洛伊德曾說,再完美的父母也會養出傷痕累累的孩子。後來我漸漸釋懷,沒有完美的家長,我們只能盡力做的更好,但是不斷給自己施壓,整天擔心這個做不好那個做不好,精神緊張是沒辦法帶好孩子的。但她很多時候擔心自己的孩子,瘦了擔心,胖了擔心,生病了擔心……是焦慮恐懼型。而另一個就像個鬥士,不斷探索超越自己,很多人從她身上感受到力量,讚嘆生活原來可以這樣過。但她還是時不時會掉進一個洞裡,那個洞叫作期待,期待老公改變,期待孩子完美,是典型的期待型。最後一個非常獨立,不容易焦慮,表面看起來沒有太多期待,口頭禪是「我很好」。其實是強迫性假裝型。
  • 為什麼你總是事事擔心,也許你是中了「提前焦慮」的陷阱
    」的感受呢,明明擔心的事情還沒開始,但就是會一直擔心,導致整個人都一直處於一種焦慮的狀態。還有一部分人,也許是因為周圍的人曾對這件事有著過於負面、可怕、恐怖的描述,從而導致自己產生了畏懼的心理。擔心被拋棄、分手、沒人愛,所以還不如從一開始就單身。擔心沒有能力照顧好對方、沒有經濟能力能讓對方過得舒適,所以不想結婚。擔心生孩子痛、養孩子難、沒有錢、和婆婆相處困難,所以害怕生孩子。擔心出門不安全、擔心食物不健康、擔心孩子吃不飽、擔心自己晚年不幸福······每天都在擔心未來,所以現在就一直焦慮、悶悶不樂。
  • 每天詞根全解析--mit, miss
    mit, miss【L】= to send發,送詞根來源mit和missmit來源於拉丁動詞mittere的現在詞幹mitt;miss是這個動詞的分詞詞幹,意思相當於to send(發,送)。其構詞特點是:mit可以構成動詞,miss一般用來構成相應的名詞或形容詞。
  • 育兒路上70%的痛苦,都是由焦慮產生的
    前段時間,一檔關於兒童成長的紀實類節目《告訴世界我可以》在網上熱播。鏡頭對準了十幾位4-6歲的萌娃,其中可愛軟萌的女孩甜心,卻被網友認為是劇裡「最慘的孩子」。究其原因,徐媽媽曾對著鏡頭坦白,她不覺得自己孩子獨一無二,因為對孩子爸爸的基因沒有信心。她這些話裡隱藏了深深的育兒焦慮。因為擔心孩子和父母一樣智商普通、人生普通,所以才苦心積慮為他規劃一條通往「成功」的道路。然而面對她的用心良苦,徐敬凱並沒有領情。
  • 當焦慮變得無法承受,你還在一個人痛苦掙扎嗎?
    Ellen Hendriksen)請教了能夠說明一個人正在痛苦掙扎的預警信號。亨德裡克森博士談了如何用仁慈和同理心應對逐漸加劇的焦慮,以及在同事焦慮時如何以適當的距離討論這個問題。自己的焦慮即將達到難以承受的程度,有什麼信號嗎?我們知道,焦慮造成的痛苦或損害一旦超過臨界值,就會失控泛濫。
  • 每天莫名擔心?你可能焦慮了
    引起焦慮的原因是什麼?焦慮症應該如何緩解?我們請到了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康復醫院內科主任醫師、中級心理治療師吳琛給您介紹一下。你真的了解焦慮嗎?焦慮,通俗來講,主要指擔心、害怕、恐懼的心理狀態。完全沒有任何焦慮的人生是不存在的。一定程度的焦慮情緒,可以激發動力和衝勁,有助於向著目標努力前進,對人生有益無害。
  • 我省95所高校明年畢業生達36萬餘人 創歷史紀錄
    我省95所高校明年畢業生達36萬餘人 創歷史紀錄   新聞背景  2014年  全國高校畢業生727萬  教育部日前通報,2014年全國高校畢業生規模將達727萬人,比今年多出28萬人,再創歷史新高,被媒體戲稱為「更難就業季」。  都說今年是「史上最難就業季」,但數據卻表明,今年的就業形勢只是個預演,明年還會更難。
  • 焦慮症嚴重時,曾讓我想自殺,《應對焦慮》讓我解脫出來
    焦慮的七種主要類型書中所說這七種是最主要的焦慮症表現,每個人或多或少會有一些傾向。但只要不達到焦慮症的水平和要求,沒有影響到正常的生活,沒有讓你感覺極度的痛苦,都屬於正常的範圍之內。驚恐障礙:特點是突發性和反覆性,比如有的人經常在半夜的時候突然坐起來,呼吸不暢,覺得難受,心臟碰碰亂跳等,平均每個月一次。
  • 焦慮的演變:現代人為什麼容易焦慮?丨壹讀精選
    研究人員將這之稱為「即刻回報環境(Immediate Return Environment)」,在這種模式下,你的行動會帶來直接的利益,所有的決定都指向當下(包括短期)。  延遲回報環境  好啦,現在反轉一下角色,想像我們是那群進行野生之旅的人類。
  • 考研倒計時:25603人報考華南師範大學,創歷史新高!附報考數據
    教育信息技術學院曾同學在經歷了對未來的迷茫後,教育信息技術學院傳播學的曾同學選擇成為今年眾多考研黨中一位,報考了心理學的研究生。對於跨專業考研,他表示「缺少可以討論問題的同學,但幸好有在圖書館認識了同專業的研友」,但這也讓他感受到不同學科思維碰撞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