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該如何面對人生的痛苦——結合心理學、哲學、歷史淺談焦慮

2020-11-12 苦難流星


格陵蘭的極光

一、

我一直覺得,自己應該寫一些和別人不太一樣的東西,在心理和精神這個領域。


那些千篇一律的科普,在教科書和百度百科隨處可查的定義和資料,我認為於人的意義不是那麼的大。


我一直在希望將自己的東西講出來,在這個變化莫測、始料未及的世界,我們大家的生存都成了岌岌可危的事情。


這並不是因為力量還不夠,相反,人類現在力量感太足了。


對歷史熟知的朋友是知道的,今天,是人類在史上,發展最快、變化最頂峰、信息最發達的時候,說「萬年未有之大變局」也不為過!


今天,人類的物質生活也是最好的。


人類發展的速度到了今天呈爆炸式增長


但這個時候,我想講的故事應該才剛開始。


我做這個號是為了講和人類精神、心理相關的主題。


而什麼是心理,什麼又是精神,恐怕這是世界上最為複雜的命題之一吧。


哲學研究的是整個世界的根本屬性以及終極問題,即「我是誰」,「我由什麼組成」,「我為什麼活著」,「我如何而活」等這些問題。


而在哲學研究的前提中,有一個不能或缺的因素就是,哲學是由人來研究的。


人又是什麼,人是具有精神現象、精神活動的個體。


亦即,所謂的哲學,也是由具備著某種精神功能的人,來研究的。


其他領域活動也一樣,任何事都是需要人來做的,任何活動都是靠著人的「精神」來完成的。


我們看到的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除了自然界本身的產物以外,其他的,無一例外,都是人類精神的作品。


那麼就回到了最初的問題,人類的精神從哪裡來



二、


人類的精神來自於大腦。


這是我們目前所受的主流教育,也是我堅持的看法。


那如此說來,精神只是大腦物質的等價,我們每個人也只不過是自己大腦的奴僕,世界,還有什麼神秘和生趣可言?


按照機械唯物論的觀點,我們的精神世界勢必要充當宇宙的提線木偶


問題關鍵在於,我們應該能夠塑造自己的大腦。


我指的不是被動、消極的塑造,而是人可以用自己的精神來有意地塑造、改變它的發源地


這樣,未來就不只一種可能性了,對嗎?


而絞殺人類未來和希望的宿命論,也將真正破產。


人是有能力,有希望,有機會,改變和成就自己的。


這是我堅定的信念。


我始終相信,人是有的選的


只是,人要成為自己,並非是一件那麼容易的事情。


不僅不容易,或許還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


如果這九九八十一難在外界還好,倘若這難關本身就設在了心裡,那更是難於上青天,難上加難!


古來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哲人都是孤獨的,正如蘇軾說的「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正是高處不勝寒。


但這個高,並非是世俗的高,而是精神的高,比起世俗界定的高,更加的孤寂。


要不怎麼說英雄徵服了世界,而聖賢徵服了自己呢。


人與自己的關係,最微妙,也最複雜


三、


縱觀歷史,有很多聖賢之人都是經過精神上的大磨難,大鬥爭而實現自我的。


「蓋文王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賦《離騷》,

左丘失明,厥有《國語》;

孫子臏腳,《兵法》修列;

不韋遷蜀,世傳《呂覽》;

韓非囚秦,《說難》《孤憤》;

《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聖賢如此,凡人恐怕經歷的心頭煎熬也不在少數。國人如此,西方人想必也不外如是。


現代存在主義的哲學創始人,丹麥哲學家克爾凱郭爾,他不僅是一名哲學家、思想家、詩人、心理學家,同時,他自己也深受精神障礙的困擾。


他曾有一句深入人心的名言:


人生最大的不幸,是一個人不知道來自心靈的痛苦究竟是疾病還是罪惡。


換言之,一個人內心出現的巨大痛苦,究竟是誰的責任?


丹麥人克爾凱郭爾


我們以焦慮舉例,如果一個人的內心,時常被焦慮所縈繞,那這份焦慮,足以說明他是一個膽小、多愁的人嗎?


如果能,那麼在歷史上懷揣著焦慮癥結仍做出不朽事業的偉大人物該作何解釋?


如果不能,那這份焦慮,憑什麼偏偏落在了這個人的頭上?


神經和生物學上的解釋是:

由於中樞、內分泌、以及其他人體器官出現了形態和功能上的變化,從而向外映射出了焦慮的表現,向內則投射出了焦慮的感受。


每個人在面對自己所在意的事物的時候,都會投射出焦慮的感覺。


而弗洛伊德呢,又簡單的將焦慮分為現實性的焦慮和病理性的焦慮。


現實性的焦慮是遇見真實的威脅所產生的,而病理性的焦慮是在危險沒有來臨時也會出現的焦慮


不得不說,今天談到的任何心理學名詞,幾乎都避不開弗洛伊德


現實性焦慮每個人都有,病理性焦慮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出現。


《列子·天瑞》中,記載的杞人憂天的故事,那位杞人所恐慌的天將會塌下,顯而易見已經超出了一般範圍,這是病理性焦慮。


一般來說,病理性的焦慮給人的折磨,是過分的,極其痛苦的,難以形容的


正如克爾凱郭爾那般,即使舉世聞名,即使對後世影響巨大,但仍擺脫不了那心靈深處的煎熬。


不過,或許克爾凱郭爾在哲學上的過人成就與感受,其中一部分正是拜自己那致命的焦慮所賜。


無窮無盡的焦慮痛苦給他帶來的,除了煉獄般的折磨,還有對世界和人生的深刻體驗。


四、


哲學與精神疾病的關係說來複雜,我想說的是,究竟該如何分辨現實性的焦慮與病理性的焦慮呢?


正如克爾凱郭爾一語挑明的那樣——那來自心靈的痛苦,究竟是挑戰,還是疾病


以及,二者的意義都是什麼?


從東方到西方,從古代至今日,對於心靈苦惱的本質的探索從未中斷過


先看看歷史上的焦慮吧。


辭海上,「焦慮」一詞最早可見的地方,是唐代溫庭筠《上蔣侍郎啟二首》中:「勞神焦慮,消日忘年。」


以及後來清朝的《聊齋志異》中:「我適至提學署中,見文宗公事旁午,所焦慮者殊不在文也。」


這是「焦慮」一詞最早完整出現在古文中。


那個時候,古人談焦慮,多用憂愁來表達,「焦慮」一詞是現代的用法,但無論古人今人,情意是相通的: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獨倚危樓,不信人間別有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父對愁眠…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


這些沉澱在不同時代的歷史時光與落腳裡的詩句,復現了過去人的心緒


同為七情六慾,吃五穀,生百病之人,我們與古人的憂和愁都是相似的。


我們以前常聽到一句話,無病呻吟。


這話也用來形容文人墨客的矯情。


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會發現,每個人都有自己綿綿無盡的哀思


先天下而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為家國。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是為愛情。


除了愛情和家國之外,還有各種各樣焦愁的土地,長在每個人的心裡。


有時候,我也分辨不清究竟哪些情感是出自現實,而哪些是來自病症。


但是我相信,無論是哪種情感,只要為後人留下了經驗,那就是不朽的。




小人物和大人物都同樣有著焦慮,契訶夫的《小公務員之死》裡,小公務員因為一件並不致命的瑣事,而活生生的被自己的焦慮嚇死。


去除作品解讀中對於俄國沙皇統治下黑暗社會背景的諷刺,我想說的,是焦慮本身的問題


我想說的是,如果小公務員在去往劇院之前本身並無情緒方面的病症,那麼我多此一言。


但是如果,小公務員本身有著精神的病理症狀,那麼,我所看到的,便與社會人性無關,而是,疾病致人死亡。


鮮為外人,亦是健康、「正常」人所知的是,情緒方面的病症,如病理性的焦慮會數倍地放大生活中的瑣事在當事人心中的感受


未有過體驗之人難以體會。


我們望著他人,不懂他人,正如他人望著我們,不懂我們。世間的感同身受,原本是奢侈少有的。


有一個殘酷的真相:

我們日常所見的多數無病呻吟之人,或許不是真的無病,只是病得隱蔽,大家難以察覺和諒解罷了。


況且小人物一般都沒有機會發聲。


但這是社會的通病,說了亦無益。


最後還是想以太史公在《報任安書》中的自云為結尾:


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

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

所以隱忍苟活,幽於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採不表於後也!


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偉人司馬遷


難以想像受了宮刑的司馬遷,一個在注重名聲與氣節的時代裡,背負著閹割恥辱的壯年男人,內心受的是何等煎熬焦灼


他的偉大史記,比起一般作品來,分量又有多重?


我已分辨不清那些引人幾近到崩潰邊緣的痛苦,哪些是「該」的,哪些又是「不該」的。


但我知道的是,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偉大堅韌的人,他們走過的路,永遠值得我們追隨和敬佩。


而當我們迷茫和痛苦的時候,這些人留下的光亮,總可以照亮我們的路


我在這裡不去講痛苦本身是有何等意義的這樣的話,但是我確信的是,人是有能力給痛苦賦予價值和意義的。


「你要感激你吃過的苦」——在人生的許多個時候,我都相當鄙夷與不屑講出這話的人,能講這話的人,想必沒有遭受過真正的痛苦。


苦難本身是不值得感激的,倘若它真的使人進步,那也不過是我們自己的力量厥功至偉。


苦難出現的初衷,我絕不相信是帶著善意的。


苦難本身,沒有可感激之處。


值得感激的是,我們自身對於苦難的意義的賦予。

相關焦點

  • 《人生十二法則》:心理學教授告訴你如何走出混亂和痛苦?
    有時候是我們個人失誤導致的,至少還可以改正避免再犯;但有時卻仿佛是被無形的力量左右了命運:失業,疾病,災禍,死亡……這些究竟又是誰的錯呢?生活打過來這一套套難以招架的組合拳,我們該如何面對呢?或者你可以在突發混亂之前先接種一針強心劑,做好應對人生痛苦的心理準備,這就是今天要推薦的這本書《人生十二法則》。
  • 《人生十二法則》:心理學教授告訴你如何走出混亂和痛苦?
    有時候是我們個人失誤導致的,至少還可以改正避免再犯;但有時卻仿佛是被無形的力量左右了命運:失業,疾病,災禍,死亡……這些究竟又是誰的錯呢?生活打過來這一套套難以招架的組合拳,我們該如何面對呢?或者你可以在突發混亂之前先接種一針強心劑,做好應對人生痛苦的心理準備,這就是今天要推薦的這本書《人生十二法則》。
  • 美國存在心理學之父:我們為什麼會焦慮?
    我們若問:在產生焦慮的經驗中,是什麼受到了威脅?我們便能了解焦慮的本質。 作者簡介 羅洛·梅(Rollo May,1909~1994)被稱做美國存在心理學之父,也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傑出代表。
  • 焦慮的中國父母,正在廢掉下一代:面對焦慮,我們該如何"自救"
    有時候我們真的很難想像,這些擁有如花一樣年齡的孩子們,本應度過人生中最快樂的時光,是什麼樣的原因讓他們連生命都不要,用如此極端的方式結束自己極為短暫的一生。這種感覺當然會讓孩子覺得痛苦,但是卻又不得不面對。
  • 從心理學的角度正確理解我們的人生(上)
    從心理學的角度正確理解我們的人生(上)作者:讀裁者黃遠輝,專注人文歷史,質量標準,智慧財產權推薦閱讀書單:《夢的解釋》《自我與本我》《紅書》《心理類型》《自卑與超越》《被討厭的勇氣》《如何正確理解我們的人生,人生有意義嗎?夜深人靜時,相信不少人都曾思考過這個問題?這是哲學之問。哲學並不虛無縹緲,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簡史》開篇就說到:人不一定是宗教的,但一定是哲學的。關於人生的意義,叔本華、尼採、加繆等哲學家都曾深入思考過。叔本華認為:人生是沒有意義的。
  • 淺談心理學的「花樣焦慮」
    摘要:我們身處的社會正在發生著巨大變化,技術的飛速發展連帶生活節奏加快,幾乎不給人們適應的時間,這使得焦慮的大面積蔓延。當焦慮的感覺出現,我們就會每天惶惶不可終日,焦灼無力的感覺每一秒都會在腦中循環播放、永不止息。但是在人類的進化過程中,按照「用進廢退」的進化原則,既然一個情緒被保留下來了,就說這個情緒是有作用的。那麼我們應如何看待並克服焦慮呢?
  • 曾奇峰:人生最好的狀態是,讓哲學對付苦難,我們享受人生
    有一種觀點認為,心理諮詢並不能使來訪者進入一種不可能的幸福狀態,而是幫助來訪者樹立一種面對苦難的哲學式的耐心和堅定。這樣的觀點在精神分析治療上也同樣適用嗎?您如何看待這種觀點?我不同意這樣含糊籠統的觀點。這樣的觀點是多種悖論的融合。
  • 讀書筆記:《像哲學家一樣生活:斯多葛哲學的生活藝術》
    作者在書中強調踐行斯多葛主義目的是為了自身的幸福和安寧,讓我們在健康情緒的引導下在生活中不會顯得焦慮、痛苦、憤怒、貪婪和我們活著的社會義務(熱愛我們的同類並積極予以協助)。書中從心理學的角度去詮釋了斯多葛主義實際應用,比如採用消極想像法,把那些有可能發生的不利事情通過消極想像而達到對現存狀態的滿足,享受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事物。把精力和時間放在那些能夠控制的事情;對於可控制部分的事情要合理內化策略;沒有必要在無法控制的事情上浪費時間,那樣只會徒增煩惱、焦慮、痛苦。
  • 《身份的焦慮》哲學與藝術使人快樂
    今天為您解讀的這本書叫做《身份的焦慮》,本書中文版共有9.7萬字,我會用5期的內容為您來講解本書的精髓,本期是講解的第3期。上一期,我們了解了使人們焦慮的另外三個因素,即過度期望、精英崇拜和制約因素。本期,我們將從哲學和藝術的角度去探討,如何採取相應的措施來克服身份的焦慮。開始今天的講解之前,我先請大家思考一個問題:我們為什麼要學習哲學?
  • 喜歡心理學、哲學的人生活中都很幼稚?!
    因為我們是個做心理科普的公眾號嘛,所以先來看看心理這塊兒:@謝謝:有很多人說出原因了,我再補充一點吧,是大家比較忽略的,得明白一點:不是因為他們喜歡心理學和哲學之後,才變得讓人感覺生活中很幼稚。而是他們的性格或者應對生活的態度,使他們選擇了喜歡心理學和哲學,偏偏這類人本身的問題,就是不太能匹配大眾認為的人應該具有的樣子。例如在特定的場合大家認為應該說點什麼,做點什麼以至於不會讓大家覺得尷尬;或者在特定的場合應該不能說什麼,不能做什麼,以至於不會讓人覺得討厭。可是這一類人不能良好的應對這些場合,必然會被套上幼稚的標籤。
  • 怎麼緩解焦慮與壓力?從心理學、哲學中,我總結了三個實用方法
    大概是社會發展太快,在精神上引發的不安與焦慮。 那麼到底要怎樣才能緩解焦慮與壓力,活得舒心一點呢?我從心理學、哲學中總結了三個實用方法,對自己緩解壓力很有幫助,你也可以試試。
  • 中國式父母的焦慮:面對焦慮,我們該如何「自救」?
    另外一個孩子的媽媽則回答,我們一共報了四個,鋼琴、舞蹈、繪畫、遊泳,還在準備別的興趣班。問問題的媽媽說:「是啊,四個太少了,這年月孩子沒有一點特長是不行的!」從這兩位媽媽的對話之中,便能夠感受到家長對於孩子未來的焦慮。
  • 心理學:你對待焦慮的態度,決定了你的人生高度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焦慮,是現代社會人的通病,沒有人可以無憂無慮地生活,除非他沒心沒肺。只要是人,不適應所處的環境,便會引起內心的焦慮。但是,我們在生活中也可以很明顯看出,有些人不管發生什麼事,都可以雲淡風輕,而有些人,一點小事就可以寢食難安。
  • 心理學:你對待焦慮的態度,決定了你的人生高度
    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下,人們會有緊張焦慮體驗,如果我們得知明天要參加一場重大考試,便會在臨近之餘,體驗強烈的焦慮感受。有的人會因焦慮產生一定的應激反應(stress reaction),即在個體面對緊張性事物時會引起機體的非特異性反應。
  • 面對新冠肺炎,我們應該如何應對恐慌?
    網絡上充斥著大量不確定的信息,使我們無法得到確定的答案。於是,在超載的負面信息中,我們無所適從,陷入深深的恐慌。面對未知,恐慌是正常的應激反應。恐慌可分為適度恐慌與過度恐慌。適度恐慌能讓我們保持警惕,具有積極的生存意義。過度恐慌卻讓我們的大腦「宕機」,做出不理智的行為。那麼,問題來了,我們該如何應對過度恐慌?如何與恐慌相處?下面我從心理學方面給出一些實用建議。
  • 《拖延心理學》|我們為什麼會拖延以及我們該如何面對它?
    Yuen)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譯者:蔣永強 / 陸正芳我在讀了這本書之後總結出了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是我們為什麼會拖延,第二部分是我們該如何面對拖延。雖然為了拖延而批判自己是相當痛苦的,但是相比費勁掙扎但仍然陷於恐懼之境的脆弱以及被暴露在眾目睽睽之下的痛苦感受而言,自我批判的煎熬或許更容易被承受。
  • 心理學大師羅洛梅:用生命與存在焦慮博弈
    羅洛・梅被稱作「美國存在心理學之父」,也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傑出代表。他把歐洲的存在主義哲學和心理學思想介紹到美國,開創了美國的存在心理學和存在心理治療。而他也正是在與多位大師的探討、碰撞的過程中找到了自己的心理學父親,豐富了自我存在的核心性;同時又在不斷溝通、分享轉介歐洲存在主義哲學的過程中實現了人格的社會整合。這些都為後續他開創具有美國本土的存在主義理論和療法奠定了基礎。
  • 因抑鬱症頹廢五年,我該如何面對這荒廢的人生?
    心理學家阿德勒曾提出一個概念叫「自卑情結」,要知道我們每個人都是有自卑問題的,從進化心理學來看,自卑感可以激勵人為了目標去努力去奮鬥,但也可以令人陷入強烈的焦慮和不安,甚至威脅到我們所認為的、自己存在的價值
  • 心理學:如何面對自己的恐懼?三種自然解決的方法
    恐懼最可怕的地方就在於,它在造成了個人的痛苦與焦慮的同時,還使人們失去了許多的成功希望,之中負面聯動效應讓人陷入一個周而復始的怪圈子中。當你可以更注重實際的挑戰上時就可以很明顯地改善這種情況,比如每天做一件讓自己曾經感覺到害怕而遲遲未做的事,你會發現你就在克服自己的恐懼。
  • 如何有效控制焦慮情緒
    早在十九世紀,現代存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索倫·克爾凱郭爾也有言:焦慮是比現實更好的老師,因為我們或許可以避開不悅的情境,而暫時逃避現實,但是作為教育資糧的焦慮卻總是存在,因為人們離不開它。(3)人生與痛苦-哲學詮釋在弗洛伊德時代以前,焦慮的問題屬於哲學倫理學和宗教討論的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