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焦慮,是現代社會人的通病,沒有人可以無憂無慮地生活,除非他沒心沒肺。只要是人,不適應所處的環境,便會引起內心的焦慮。
但是,我們在生活中也可以很明顯看出,有些人不管發生什麼事,都可以雲淡風輕,而有些人,一點小事就可以寢食難安。
這是因為,個體性格差異所導致的,即使應對同一個事件也會產生不同的反應,帶來不同的結果。
焦慮的影響
焦慮,給我們帶來的不僅是心理影響,還會伴隨身體上的不適應。這是一種常見的負性情緒狀態,表現為內心緊張不安並預感到將要發生不利情況、難於應付的不愉快情緒。
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下,人們會有緊張焦慮體驗,如果我們得知明天要參加一場重大考試,便會在臨近之餘,體驗強烈的焦慮感受。
有的人會因焦慮產生一定的應激反應(stress reaction),即在個體面對緊張性事物時會引起機體的非特異性反應。
其中,包括生理和心理兩方面的反應,生理上會感覺心跳加快、呼吸加速、血糖升高等,而心理反應則會表現為情緒反應和自我防禦反應以及應對反應等。
例如,有的人在陷入焦慮時,會有明顯的情緒波動,他們會煩躁、生氣,導致自己的思維混亂,並會產生一系列的排他行為。
有的人也會因為焦慮而產生身體不適,例如有些學生對考試成績過度看重,在開考前便會很焦慮,以至於失眠、食慾下降等。
焦慮過度的人明顯是無法好好生活的,如果個體的身體狀況本就不好,那麼焦慮還會成為原疾病的催化劑。
因為在焦慮的狀態下,機體的抵抗力極其低下。但並不是所有的焦慮都不好,適度的焦慮有利於個體更好地面對各種威脅和刺激。
對待焦慮的態度很重要
焦慮具有一種信號功能,向個體發出可能存在威脅的信號,促使人們採取有效的措施,焦慮本就是生物得以存活到現在的產物,使我們更好地規避一些可能存在的風險。
所以從這一層面來說,我們對待焦慮的態度就要清晰很多。當一個人在面對焦慮時,會將其無限放大化。結果只會如墨菲定律所描述的那樣,越擔心的事情,便越會發生。
因為我們一開始就做了心理暗示,行為也不斷朝著結果去行動,結果當然會如你所想。
焦慮對於任何個體都是存在的,也有其好的一面。大部分焦慮,都是一種現實性焦慮(reality anxiety),來自現實環境威脅,與外在環境的危險及威脅程度成正比。
不能正確應對焦慮的人,註定多災多難,因為他更多時間都在對未來的事件懷揣不安。
相由心生,他便會皮膚鬆弛,面部神態欠佳,給人一種很「喪」的氣場。這樣的人衰老得很快,因為他們整天都心煩意亂,神經衰弱,就連睡覺都不安穩,這又怎可能不衰老?
反觀那些越活越年輕的人,他們難道就沒有焦慮了嗎?答案是否定的,他們也會遇上人生難事,但與異常焦慮的人不一同,他們知道如何與焦慮和平相處。
擺脫焦慮其實是一種錯誤的認知,它本身就是你身體的一部分,只是平日裡潛藏在潛意識層面,我們看不到罷了,但這並不能否認它的存在。
所以,面對焦慮第一步,要從內心接納它,既然適度的焦慮有利於我們應對現實的威脅,那麼為何不能看到它美好的一面,非要去與其鬥爭呢?
你得明白一個最真實的道理,現實生活很難事事如意,當內心欲望大過自己的實際掌控能力時,就會引發焦慮。
《阿甘正傳》中這樣說:「生活就像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會得到什麼。」這種不確定性是一定存在的,與其時刻處於緊繃狀態跟未知作鬥爭,不如安於當下,過好自己正在經歷的生活,這才是人生應該有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