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讀裁者黃遠輝,專注人文歷史,質量標準,智慧財產權
推薦閱讀書單:《夢的解釋》《自我與本我》《紅書》《心理類型》《自卑與超越》《被討厭的勇氣》《追尋生命的意義》《愛的藝術》《生猛的進化心理學》《心理學與生活》《性心理學》《擁有一個你說了算的人生》《正面管教》《天才在左瘋子在右》《中國文化的深層機構》《邱吉爾的黑狗》《中年的意義》
一、人生有意義嗎?
如何正確理解我們的人生,人生有意義嗎?夜深人靜時,相信不少人都曾思考過這個問題?這是哲學之問。哲學並不虛無縹緲,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簡史》開篇就說到:人不一定是宗教的,但一定是哲學的。
關於人生的意義,叔本華、尼採、加繆等哲學家都曾深入思考過。叔本華認為:人生是沒有意義的。叔本華做了一個比喻:生命是一團欲望,欲望不能滿足便痛苦,滿足便無聊,人生就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
尼採也認為:人生是沒有意義的。尼採承認世界和人生本無意義,但他不甘心悲觀厭世,為了肯定世界和人生,便訴諸藝術。尼採曾經說過: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生命敢於承受生命的無意義而不低落消沉,這就是生命的驕傲。
加繆在《西西弗斯神話》一書中荒謬的自由一節說到:人生沒有意義,才值得一過。疏離感和陌生感,讓我們跳出日常熟悉的事物觀照自己,清醒地看到這個世界的荒誕。如果世界是荒誕的,是否就意味著生活不值得過呢?加繆的回答是否定的,加繆認為有尊嚴的生活,是在認識到荒謬之後,依然可以有尊嚴地去生活。西西弗斯知道自己的未來就是日復一日不停地推石頭,但是我們可以靠改變自己來與命運抗爭。意義是自身賦予的,這種與"命運"註定的抗爭才是人類最大的尊嚴之所在,所以加繆說:反抗。
樊登讀書會的創始人樊登曾就此問題詢問過研究尼採的專家周國平,周國平斬釘截鐵地說:人生是沒有意義的。周國平同時也解釋說:人生雖然是沒有意義,但是追求人生意義的這個過程,對我們的人生而言卻是有意義的。
維克多·弗蘭克寫過一本書叫《追尋生命的意義》(也有中文版譯為《活出生命的意義》),其德文書名直譯過來是《即便如此,也要對生活說"是":一位心理學家在集中營的經歷》。弗蘭克創造了"意義療法",被稱為維也納第三精神治療學派。這個療法的基本原則是,即便我們認為自己失去了對生活的所有掌控,我們也還可以控制對生活的態度,從而找到生命的意義。
前段時間看到過一個報導(沒有去證實,僅供大家參考): 8-16歲的中小學生中,抑鬱率已高達34.57%,甚至高於成年人。隨著現代社會抑鬱症患者越來越多,中年危機橫行,中年油膩大叔霸屏,心理學在現代科學體系中逐漸成為顯學,學會從心理學的角度來正確理解我們的人生,顯得尤為重要。
二、心理學流派
心理學流派眾多,主要的有:內容心理學派、意動心理學派、構造主義心理學派、機能主義心理學派、行為主義心理學派、格式塔心理學派、精神分析心理學派、日內瓦學派、人本主義心理學派、認知心理學派等等,我們重點說精神分析學派,抑鬱症、中年危機,說到底都是精神方面出了問題。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
我們最熟悉的心理學家當屬弗洛伊德,他是奧地利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夢的解析》是他最為知名的作品。弗洛伊德提出,大多數心理疾病都來自性慾得不到滿足的痛苦經驗。弗洛伊德說,飢餓與愛情就是真正的哲學。飢餓就是本我的驅動力,是自我生存的能力;愛情就是性的驅動力,是物種延續的能力。
1900年,弗洛伊德出版《夢的解析》,給他帶來了一批忠實的追隨者。1902年開始,弗洛伊德每個星期三在其住所與一群醫師以及聽眾討論精神疾病個案、精神分析理論,對自我心理進行探索,這便是日後著名的"星期三心理學社"。
星期三心理學社討論的話題大多與性相關,往往會觸及人類心靈最柔軟的部分,一旦被刺激很容易讓人產生憤怒的情緒。最終,弗洛伊德被迫取消星期三心理學社,將其重新改組為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
在《夢的解釋》這本書中,弗洛伊德通過大量的範例,詳細講述了如何對夢進行分析。弗洛伊德把夢裡的每個元素獨立開來,並做自由聯想,在解析過一千多個夢後,他得出結論:"夢是對欲望的滿足"。通過對夢境的分析,讓我們可以看到夢境中希望得到滿足的驅力是什麼,以及拒絕滿足的防禦機制是什麼。
弗洛伊德將驅力稱為力比多,也可以被稱為性驅力,性驅力是驅使人進行一切活動的力量,是人類心中最原始的能量。防禦機制是指,自我將可怕的東西控制於意識之外,以減少或避免焦慮的一種方式,人們最常使用的一種防禦機制是壓抑。
一戰的殘暴殺戮,讓弗洛伊德更加深入地思考死亡,並發展出了與性驅力相對應的另一種力量,攻擊驅力,以此來解釋人類某些黑暗的、具有破壞性的行為。殺戮、暴力、玩笑式的謾罵、挖苦諷刺、體育對抗等,都是攻擊驅力的表現。弗洛伊德認為,攻擊驅力與性驅力是此消彼長的二元對立關係,共同構成了人類生存的能量之源,這就是我們熟悉的死亡本能與性本能。
弗洛伊德認為,人天然就有性本能,而且性本能是生物性能量,會隨著年齡不同,有不同的快感中心,因為這些快感中心的變遷,一個人的人格可以分為五個發展階段:1、口欲期, 0-1歲,快感中心集中在口腔部位;2、肛欲期,1-3歲,快感中心集中在肛門部位;3、性器期,3-6歲,也被稱作俄狄浦斯期;4、潛伏期,6-12歲,進入潛伏期,而更重視和同性交往;5、生殖期,12-20歲,也即青春期,一個人的心理和生理都趨向成熟,最終做好了生殖的準備。
1923年,弗洛伊德出版了他的另一部重要著作《自我與本我》,弗洛伊德對自己所創建的精神分析理論進行了修正,並提出了人格結構理論。這個理論認為,人格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本我、自我和超我。其中,本我代表人們最原始的欲望,並希望獲得即刻的滿足;超我則代表了人們理想中的自我,它監視著一個人的行為是否符合道德規範;自我的作用則是協調本我、超我與環境三者之間的關係,上述三種力量的相互作用,很大一部分是在潛意識中進行的。人格結構理論的出現,標誌著精神分析理論的成熟。
值得一提的是,1913年弗洛伊德在《圖騰與禁忌》一書中提出,男孩早期的性追求對象是其母親,他總想佔據父親的位置,與自己的父親爭奪母親的愛情,也就是戀母情結(又稱"俄狄浦斯情結",源於希臘神話中的人物俄狄浦斯無意中殺父娶母的神話故事)。弗洛伊德認為戀母情結是個人人格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並用來解釋文化與社會的起源。
"所有科學命題都要有可證偽性,不可證偽的理論不能成為科學理論。"這是科學哲學家卡爾·波普爾的著作《猜想與反駁》中提出的概念。波普爾認為判斷理論(命題)是否科學的標準是:Falsifiability("可證偽性")。心理學的理論一般都過不了可證偽性這一關的測試,比如弗洛伊德提出的俄狄浦斯情結、泛性論等理論,都為現代科學家所詬病,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現在已經基本被主流心理學界所拋棄。
事實上,弗洛伊德最早的追隨者阿德勒就跟他決裂了,而弗洛伊德寄予厚望並欽定為自己繼承人的榮格,也跟他分道揚鑣。
(二)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
阿德勒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是精神分析學派內部第一個反對弗洛伊德的心理學體系的心理學家。
阿德勒受叔本華生活意志論和尼採權力意志論的影響,並對弗洛伊德學說進行了改造。阿德勒學說以"自卑感"與"創造性自我"為中心,強調"社會意識",對後來西方心理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弗洛伊德的心理學看起來更像是文學、藝術,很多影視作品都喜歡拿夢作為題材,比如《盜夢空間》。阿德勒的學說,則更靠近哲學,我們隱約可以從蘇格拉底、斯多葛主義、康德、岸見一郎(《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作者)、史蒂芬·柯維(《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一書作者)等人身上看到阿德勒的影子。
阿德勒認為,自卑是人類生而就有的自然現象。嬰兒剛出生的時候很弱小,弱小感會變成自卑感,而面對自卑感的態度,又會決定一個人未來的走向,最終決定一個人是傑出、還是平庸。
每個人出於本能,都會對自己的自卑感進行挑戰。阿德勒說,這是一種補償動作。若補償動作足以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人就會形成"勇氣",挑戰自我,戰勝自卑。如果處理得不好,自卑感就會形成"自卑情結",會影響人的一生。
可見,自卑感並不是什麼壞事,正確利用自卑情緒,不但不會摧毀一個人,反而能讓人發憤圖強。人類社會的進步,某種程度上也是靠著自卑感推動的。我們進行科學研究,就是因為在大自然面前感到無助和自卑。自卑以及由此帶來的自我超越,才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深層次推動力。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在歷史上並不受重視,阿德勒的聲望也遠不如弗洛伊德。萬維鋼老師認為阿德勒的這套學說應該叫"強人的人生哲學"。越是進步社會、越是發達地區、越是強人,就會越認同阿德勒。岸見一郎則認為,阿德勒心理學是關於勇氣的心理學。
阿德勒認為,人的一切煩惱根源就是人際關係。為什麼煩惱?因為你總想獲得別人的認可。阿德勒的心理學,就是幫助我們解決這個煩惱的。
怎麼解決呢?兩個途徑:一個向內,一個向外。向內,就是自己定義什麼是有價值,自己給自己賦予意義。向外,就是人和人交往的時候,我們必須把自己的課題和別人的課題分離開,才能擁有被討厭的勇氣。不再擔心別人的認可,這就是"被討厭的勇氣"。
所謂"課題分離",就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課題,你只要為自己的課題負責,而不要幹涉別人的課題。一切人際關係的矛盾都起源於對別人課題的妄加幹涉,或者別人幹涉了你的課題。
岸見一郎曾舉過一個例子來說明課題分離:你可以把一匹馬領到河邊,但是馬喝不喝水,那是它自己的決定。課題分離是自由社會的必然要求,每個人都能為自己負責,人生就能簡單化。
據說,阿德勒的諮詢室裡放著一根三面柱,柱子的一面刻著"我很可憐",一面刻著"別人很可惡",最後一面刻著"怎麼辦?"。每次有來訪者到他的諮詢室,他都會拿出這個三面柱問來訪者:"你選擇談什麼呢?"
未完,請關注看中篇、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