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中年危機?從心理學的角度正確理解我們的人生(上)

2020-11-02 讀裁者黃遠輝

抑鬱症?中年危機?從心理學的角度正確理解我們的人生(上)

作者:讀裁者黃遠輝,專注人文歷史,質量標準,智慧財產權


推薦閱讀書單:《夢的解釋》《自我與本我》《紅書》《心理類型》《自卑與超越》《被討厭的勇氣》《追尋生命的意義》《愛的藝術》《生猛的進化心理學》《心理學與生活》《性心理學》《擁有一個你說了算的人生》《正面管教》《天才在左瘋子在右》《中國文化的深層機構》《邱吉爾的黑狗》《中年的意義》


一、人生有意義嗎?

如何正確理解我們的人生,人生有意義嗎?夜深人靜時,相信不少人都曾思考過這個問題?這是哲學之問。哲學並不虛無縹緲,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簡史》開篇就說到:人不一定是宗教的,但一定是哲學的

關於人生的意義,叔本華、尼採、加繆等哲學家都曾深入思考過。叔本華認為:人生是沒有意義的。叔本華做了一個比喻:生命是一團欲望,欲望不能滿足便痛苦,滿足便無聊,人生就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

尼採也認為:人生是沒有意義的。尼採承認世界和人生本無意義,但他不甘心悲觀厭世,為了肯定世界和人生,便訴諸藝術。尼採曾經說過: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生命敢於承受生命的無意義而不低落消沉,這就是生命的驕傲。

加繆在《西西弗斯神話》一書中荒謬的自由一節說到:人生沒有意義,才值得一過。疏離感和陌生感,讓我們跳出日常熟悉的事物觀照自己,清醒地看到這個世界的荒誕。如果世界是荒誕的,是否就意味著生活不值得過呢?加繆的回答是否定的,加繆認為有尊嚴的生活,是在認識到荒謬之後,依然可以有尊嚴地去生活。西西弗斯知道自己的未來就是日復一日不停地推石頭,但是我們可以靠改變自己來與命運抗爭。意義是自身賦予的,這種與"命運"註定的抗爭才是人類最大的尊嚴之所在,所以加繆說:反抗

樊登讀書會的創始人樊登曾就此問題詢問過研究尼採的專家周國平,周國平斬釘截鐵地說:人生是沒有意義的。周國平同時也解釋說:人生雖然是沒有意義,但是追求人生意義的這個過程,對我們的人生而言卻是有意義的

維克多·弗蘭克寫過一本書叫《追尋生命的意義》(也有中文版譯為《活出生命的意義》),其德文書名直譯過來是《即便如此,也要對生活說"是":一位心理學家在集中營的經歷》。弗蘭克創造了"意義療法",被稱為維也納第三精神治療學派。這個療法的基本原則是,即便我們認為自己失去了對生活的所有掌控,我們也還可以控制對生活的態度,從而找到生命的意義。

前段時間看到過一個報導(沒有去證實,僅供大家參考): 8-16歲的中小學生中,抑鬱率已高達34.57%,甚至高於成年人。隨著現代社會抑鬱症患者越來越多,中年危機橫行,中年油膩大叔霸屏,心理學在現代科學體系中逐漸成為顯學,學會從心理學的角度來正確理解我們的人生,顯得尤為重要。

二、心理學流派

心理學流派眾多,主要的有:內容心理學派、意動心理學派、構造主義心理學派、機能主義心理學派、行為主義心理學派、格式塔心理學派、精神分析心理學派、日內瓦學派、人本主義心理學派、認知心理學派等等,我們重點說精神分析學派,抑鬱症、中年危機,說到底都是精神方面出了問題。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

我們最熟悉的心理學家當屬弗洛伊德,他是奧地利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夢的解析》是他最為知名的作品。弗洛伊德提出,大多數心理疾病都來自性慾得不到滿足的痛苦經驗。弗洛伊德說,飢餓與愛情就是真正的哲學。飢餓就是本我的驅動力,是自我生存的能力;愛情就是性的驅動力,是物種延續的能力。

1900年,弗洛伊德出版《夢的解析》,給他帶來了一批忠實的追隨者。1902年開始,弗洛伊德每個星期三在其住所與一群醫師以及聽眾討論精神疾病個案、精神分析理論,對自我心理進行探索,這便是日後著名的"星期三心理學社"。

星期三心理學社討論的話題大多與性相關,往往會觸及人類心靈最柔軟的部分,一旦被刺激很容易讓人產生憤怒的情緒。最終,弗洛伊德被迫取消星期三心理學社,將其重新改組為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

在《夢的解釋》這本書中,弗洛伊德通過大量的範例,詳細講述了如何對夢進行分析。弗洛伊德把夢裡的每個元素獨立開來,並做自由聯想,在解析過一千多個夢後,他得出結論:"夢是對欲望的滿足"。通過對夢境的分析,讓我們可以看到夢境中希望得到滿足的驅力是什麼,以及拒絕滿足的防禦機制是什麼。

弗洛伊德將驅力稱為力比多,也可以被稱為性驅力,性驅力是驅使人進行一切活動的力量,是人類心中最原始的能量。防禦機制是指,自我將可怕的東西控制於意識之外,以減少或避免焦慮的一種方式,人們最常使用的一種防禦機制是壓抑

一戰的殘暴殺戮,讓弗洛伊德更加深入地思考死亡,並發展出了與性驅力相對應的另一種力量,攻擊驅力,以此來解釋人類某些黑暗的、具有破壞性的行為。殺戮、暴力、玩笑式的謾罵、挖苦諷刺、體育對抗等,都是攻擊驅力的表現。弗洛伊德認為,攻擊驅力與性驅力是此消彼長的二元對立關係,共同構成了人類生存的能量之源,這就是我們熟悉的死亡本能與性本能

弗洛伊德認為,人天然就有性本能,而且性本能是生物性能量,會隨著年齡不同,有不同的快感中心,因為這些快感中心的變遷,一個人的人格可以分為五個發展階段:1、口欲期, 0-1歲,快感中心集中在口腔部位;2、肛欲期,1-3歲,快感中心集中在肛門部位;3、性器期,3-6歲,也被稱作俄狄浦斯期;4、潛伏期,6-12歲,進入潛伏期,而更重視和同性交往;5、生殖期,12-20歲,也即青春期,一個人的心理和生理都趨向成熟,最終做好了生殖的準備。

1923年,弗洛伊德出版了他的另一部重要著作《自我與本我》,弗洛伊德對自己所創建的精神分析理論進行了修正,並提出了人格結構理論。這個理論認為,人格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本我、自我和超我。其中,本我代表人們最原始的欲望,並希望獲得即刻的滿足;超我則代表了人們理想中的自我,它監視著一個人的行為是否符合道德規範;自我的作用則是協調本我、超我與環境三者之間的關係,上述三種力量的相互作用,很大一部分是在潛意識中進行的。人格結構理論的出現,標誌著精神分析理論的成熟。

值得一提的是,1913年弗洛伊德在《圖騰與禁忌》一書中提出,男孩早期的性追求對象是其母親,他總想佔據父親的位置,與自己的父親爭奪母親的愛情,也就是戀母情結(又稱"俄狄浦斯情結",源於希臘神話中的人物俄狄浦斯無意中殺父娶母的神話故事)。弗洛伊德認為戀母情結是個人人格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並用來解釋文化與社會的起源。

"所有科學命題都要有可證偽性,不可證偽的理論不能成為科學理論。"這是科學哲學家卡爾·波普爾的著作《猜想與反駁》中提出的概念。波普爾認為判斷理論(命題)是否科學的標準是:Falsifiability("可證偽性")。心理學的理論一般都過不了可證偽性這一關的測試,比如弗洛伊德提出的俄狄浦斯情結、泛性論等理論,都為現代科學家所詬病,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現在已經基本被主流心理學界所拋棄。

事實上,弗洛伊德最早的追隨者阿德勒就跟他決裂了,而弗洛伊德寄予厚望並欽定為自己繼承人的榮格,也跟他分道揚鑣。

(二)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

阿德勒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是精神分析學派內部第一個反對弗洛伊德的心理學體系的心理學家。

阿德勒受叔本華生活意志論和尼採權力意志論的影響,並對弗洛伊德學說進行了改造。阿德勒學說以"自卑感"與"創造性自我"為中心,強調"社會意識",對後來西方心理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弗洛伊德的心理學看起來更像是文學、藝術,很多影視作品都喜歡拿夢作為題材,比如《盜夢空間》。阿德勒的學說,則更靠近哲學,我們隱約可以從蘇格拉底、斯多葛主義、康德、岸見一郎(《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作者)、史蒂芬·柯維(《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一書作者)等人身上看到阿德勒的影子。

阿德勒認為,自卑是人類生而就有的自然現象。嬰兒剛出生的時候很弱小,弱小感會變成自卑感,而面對自卑感的態度,又會決定一個人未來的走向,最終決定一個人是傑出、還是平庸。

每個人出於本能,都會對自己的自卑感進行挑戰。阿德勒說,這是一種補償動作。若補償動作足以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人就會形成"勇氣",挑戰自我,戰勝自卑。如果處理得不好,自卑感就會形成"自卑情結",會影響人的一生。

可見,自卑感並不是什麼壞事,正確利用自卑情緒,不但不會摧毀一個人,反而能讓人發憤圖強。人類社會的進步,某種程度上也是靠著自卑感推動的。我們進行科學研究,就是因為在大自然面前感到無助和自卑。自卑以及由此帶來的自我超越,才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深層次推動力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在歷史上並不受重視,阿德勒的聲望也遠不如弗洛伊德。萬維鋼老師認為阿德勒的這套學說應該叫"強人的人生哲學"。越是進步社會、越是發達地區、越是強人,就會越認同阿德勒。岸見一郎則認為,阿德勒心理學是關於勇氣的心理學

阿德勒認為,人的一切煩惱根源就是人際關係。為什麼煩惱?因為你總想獲得別人的認可。阿德勒的心理學,就是幫助我們解決這個煩惱的。

怎麼解決呢?兩個途徑:一個向內,一個向外。向內,就是自己定義什麼是有價值,自己給自己賦予意義。向外,就是人和人交往的時候,我們必須把自己的課題和別人的課題分離開,才能擁有被討厭的勇氣。不再擔心別人的認可,這就是"被討厭的勇氣"。

所謂"課題分離",就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課題,你只要為自己的課題負責,而不要幹涉別人的課題。一切人際關係的矛盾都起源於對別人課題的妄加幹涉,或者別人幹涉了你的課題。

岸見一郎曾舉過一個例子來說明課題分離:你可以把一匹馬領到河邊,但是馬喝不喝水,那是它自己的決定。課題分離是自由社會的必然要求,每個人都能為自己負責,人生就能簡單化。

據說,阿德勒的諮詢室裡放著一根三面柱,柱子的一面刻著"我很可憐",一面刻著"別人很可惡",最後一面刻著"怎麼辦?"。每次有來訪者到他的諮詢室,他都會拿出這個三面柱問來訪者:"你選擇談什麼呢?"

未完,請關注看中篇、下篇……

相關焦點

  • 抑鬱症?中年危機?從心理學的角度正確理解我們的人生(中)
    抑鬱症?中年危機?從心理學的角度正確理解我們的人生(中)作者:讀裁者黃遠輝,專注人文歷史,質量標準,智慧財產權推薦閱讀書單:《夢的解釋》《自我與本我》《紅書》《心理類型》《自卑與超越》《被討厭的勇氣》《追尋生命的意義》《愛的藝術》《生猛的進化心理學》《心理學與生活》《性心理學》《擁有一個你說了算的人生》《正面管教》《天才在左瘋子在右》《中國文化的深層機構》《邱吉爾的黑狗》《中年的意義》
  • 《許燕人格心理學30講》,度過中年危機,成為更好的自己
    這種外部評價激勵,對迫切需要解決生存與發展等基本問題(如住房、孩子教育、老人贍養、事業發展等)的青年人來說,不得不將大量的精力,集中到實現這些社會外部的認可上,從而忽視了對內在精神世界的構架與呵護。一旦這些外部追求,得到一定的滿足後,就會產生新的空虛感,突然意識到「心靈的沙漠」等問題,並產生所謂「讓靈魂追上行進的腳步」的感慨。
  • 超心理學家:根治抑鬱症其實很簡單(轉)
    李嘉琪 幸福人生學院李嘉琪 2018-10-14作者簡介:李嘉琪——超心理學專家、國家高級健康管理師、心向正覺健康管理首席超心理療愈師、幸福人生學院導師。——重度抑鬱症、重度焦慮症、強迫自殺思維康復者,瀕死體驗者。
  • 患上抑鬱症,是否代表人生被判了死刑?
    75%,而且患上抑鬱後就算臨床治癒後,高復發率也讓很多抑鬱症患者十分頭痛,後來他說了一句話讓我深思不已,他說:患上抑鬱症是否就代表人生被判了死刑?那麼是否患上抑鬱症就真的代表人生被判了死刑呢?抑鬱症真的就治不好了?
  • 浙大強姦案給我們的啟示。(茶蘊中年)
    今天還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看這個事件帶給我們的啟示。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蒼蠅不叮無縫的蛋。在對犯罪分子進行憤怒的譴責過後,女孩子們是不是已經學到了什麼呢!生活不易 茶蘊中年其實在上大學之前,孩子們基本上都是處於封閉的被管理狀態。他們的任務就是學習,考一所好大學,然後找個好工作,多賺錢享受生活。這基本上是每個人對人生軌跡的規劃和理解。所以截止到高考結束,他們都沒有什麼時間和空間去充分接觸外部,學習之外的一切想法都要給成績讓路。
  • 丈夫父親兒子,當中年危機來臨,我們該如何處理好這些角色的關係
    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要做的事會增多,我們考慮的問題也會增多,我們會成熟會變老,會有更多的意想不到。這不都是很正常的嗎?當然,正常的並不意味著可以忽略和置之不理。正常的問題也是需要解決的問題。當中年危機來臨,妻子希望你做一個好丈夫,孩子希望你做一個好父親,父母希望你做一個好兒子,你誰都不想辜負,可你並沒有三頭六臂,你該如何處理好這些角色之間的關係呢?
  • 《中年的意義》:你擔心的中年危機、空巢綜合症,教你怎麼應對!
    可是,喜歡星座學說的人,應該都了解,星座對應的性格解說,為什麼每個人都或多或少能對上幾條,這其實跟墨菲定律中的巴納姆效應有著極大的關係。你和「中年油膩等級表」能沾邊也是因為這個該死的效應。那麼真正的中年是什麼樣子呢?「中年」一詞賦予人類怎樣的人生意義呢?
  •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抑鬱症的根源與精神情感有關
    ,而應從環境和成長因素的角度來看待它。在一個研究中,還有另一個抑鬱症的來源,但它並不廣為人知。這就是我們所說「精神壓抑「。這種情況的抑鬱症源於我們與生俱來的靈性的疏遠。在我研究心理學的過程中,我遇到過很多人,他們年輕的時候有著強大的精神體驗,但由於他們不理解而壓抑了這種經歷。
  •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抑鬱症的根源與精神情感有關
    我們不應將抑鬱症視為神經類疾病,而應從環境和成長因素的角度來看待它。有時很容易找到一個人抑鬱的根源。例如:人們之所以沮喪,是因為一段感情的結束、或親人的離去、或失去了工作。還有人之所以沮喪是因為他們貧窮,生活在犯罪率高的貧困地區,或者因為他人的偏見和不尊重等原因。
  • 共創|患上抑鬱症,人生就此灰暗了嗎?
    患上抑鬱症,人生就此灰暗了嗎?我很喜歡王自健,突然有一天聽說他被抑鬱症折磨著;我很喜歡自媒體的張貓,突然有一天他說他確診抑鬱症了,突然有一天他的公眾號就不再更文了;我一個最要好的男性朋友,突然不跟我們聯繫了,好不容易恢復聯繫以後才知道,他也在被抑鬱症折磨著……抑鬱症聽起來真的好可怕。(ps:抑鬱症非抑鬱情緒,是需要醫學確診的。)
  • 心理學:女人中年空窗期,要想夫妻恩愛如初,這4個步驟能幫到你
    空窗期通常指的是從失戀結束到重新戀愛之間的感情空白階段,後來則隱身為某一個空檔期或者是人生過渡階段,對於個體來說是一個無法突破瓶頸的時期。 對於中年女人來說,在這個時期內存在的「空窗期」通常指的是她們在情感上遭遇了危機,產生了過多的負面情緒。
  • 「中年危機」不要「預言自動實現」
    現代社會心理學有「預言自動實現」的理論。畢竟個人在生活中的處境不同、遭際不同,聞聽別人的自嘲,觸動的卻是自己的不如意,悄然引發從自嘲自諷向自怨自艾乃至自暴自棄的轉變,也是可能的。不料就此引發一個關於中年危機的熱搜話題。網際網路時代最奇妙的地方就是人人可以參與,人人可以發聲。雖然存在明顯的「羊群效應」,但並不是隨便哪個大V就能裹挾而去。想當領頭羊的很多,但能最後帶走羊群的不多,或許這才是網絡領域裡熱鬧不斷,各路觀點層出不窮的道理所在。「中年人的保溫杯」到底具有什麼樣的社會內涵,反映了當下各年齡段群體什麼樣的心態,確實值得研究。
  • 心理學最發達的美國,為什麼抑鬱症發病率世界第一?
    感謝李嘉琪老師幫助我們走出來,以下文章轉載微信平臺:幸福人生學院李嘉琪原創 李嘉琪 幸福人生學院李嘉琪 2018-10-03作者簡介:李嘉琪——超心理學專家、國家高級健康管理師、心向正覺健康管理首席超心理療愈師、幸福人生學院導師。
  • 如何跨越「中年危機」來一個「觸底反彈」?
    中年時期怎麼維護心理健康(失眠、焦慮、抑鬱人群必讀)今天我們繼續為大家推薦一篇關於職場焦慮與成長的深度文章。此時,不論您是否正在經歷著「中年危機」,或者,在人生的中期遭遇到困惑或是焦慮?希望本文能夠幫助您從那些人生的迷惑中走出來,進而找到中年時期再出發以及安然之道。
  • 「中年危機」實際是場群體暗示?恭喜,我們都中招了
    讀《時機管理》網絡詞條釋義:中年危機,也稱「灰色中年」,一般高發在39~50歲的女性,40~65歲的男性身上。從廣義上來講,是指這個人生階段可能經歷的事業、健康、家庭婚姻等各種關卡和危機。然而,通常被我們視如猛虎的「中年危機」的年齡段(35歲左右),卻比真正的幸福感低谷大大提前了。《時機管理》的作者丹尼爾·平克認為,35歲的時候我們只是出現了「半途效應」。
  • 中年危機—電影《兩個人的房間》引發的深思……
    我們看《牧馬人》時,有著與那個時代同步的傷感和激情,而當你看完《兩個人的房間》後,也同樣對男女主人公的心路歷程和情感困境有著身如其境的理解。床上的尷尬,無來由的冷戰,相對的無言,說不清的隔膜,一個房間裡生活著兩個熟悉的陌生人。這一幕幕似乎就在身邊天天上演著,這是多麼熟悉的中年生活啊。沒有煽情的對白,沒有大吵大鬧,連眼淚也是默默地溢出,可卻讓觀眾感覺無比震撼。
  • 10本最精彩的心理學小說,讓你的內心更強大
    【精讀君曰】你是否對心理學充滿好奇?你是否想讓自己的內心變得更加強大?然而,面對著晦澀難懂的心理學專業書,你是否無從下手?那麼推薦你10本心理學小說,讓你在精彩紛呈的故事情節中摸到心理學的門道,構建起強大的內心。本書看點:◎當名醫遇到哲學超人,演繹出心理諮詢的誕生過程。
  • 人生的U型曲線理論告訴你:中年危機真正的根源究竟是什麼
    現在我54歲,像是度過了人生中的艱難時期。但是在過渡期裡,我經歷的到底是什麼?我30歲的時候,裡奇66歲。現在他已經去世了,他是我認識的最偉大的作家。他告訴我說: 「中年危機一般是40多歲開始的,你回首自己的人生,不禁思索,『我的人生就這樣了嗎?』 十年之後,中年危機就過去了,這時你再回首,就會覺得『其實我的人生還是挺美滿的。」
  • 抑鬱症?離婚?情緒崩塌?CoCo到底是怎麼了?
    90後其實有點分不清楚她和蕭亞軒 都是歌后,都魅力張揚,都曾經紅破天 都中年危機,都情感成謎甚至,更驚人相似的是,倆人都深夜發出古怪的人生感悟,令粉絲憂心,擔心她的人生,出了什麼大事???
  • 對待負面情緒的正確方式,擺脫抑鬱症和心理問題的正確方法
    轉發自李嘉琪日誌幸福人生學院李嘉琪2019-1-13 16:41抑鬱症和心理問題十大錯誤認知之八:要接納負面情緒?這個錯誤認知,可能是隱藏的最深的錯誤認知了。經常寫在看起來貌似很美的心靈雞湯內,之所以說隱藏的深,是因為這個觀念,乍一看很有道理,實際上危機四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