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時機管理》
網絡詞條釋義:
中年危機,也稱「灰色中年」,一般高發在39~50歲的女性,40~65歲的男性身上。從廣義上來講,是指這個人生階段可能經歷的事業、健康、家庭婚姻等各種關卡和危機。
圖片來源:《親愛的自己》
實際上現在社會競爭壓力下,我們普遍感受到的中年危機已經被提前到了30-35歲。
可究竟這「中年危機」是怎麼產生的,是生理原因、心理原因,還是社會原因?是必然遭遇的,還是說僅在部分人身上出現。關於這些問題的答案,始終都沒有一個獲得多數人認可的說法。
我們只是知道,它存在,為它苦惱,甚至畏懼著它。
有的企業以此作為職業門檻,認定到這個年齡的員工已經失去了應有的價值。員工也容易因為在此階段遭遇職業波動而生出悲觀、自卑等情緒。
《時機管理》的作者丹尼爾·平克說:
1965年,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加拿大心理學家埃利奧特·賈克斯(Elliott Jaques)在一份同樣不起眼的刊物《國際精神分析雜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上發表了一篇論文。……他注意到,有不少藝術家在37歲左右去世,……加上一點弗洛伊德理論和幾個似是而非的臨床逸事作支撐,他創立了一套全新的理論。……把它稱為「中年危機」。
賈克斯認為,在個人發展的過程中存在一些關鍵的階段,呈現出轉折點和快速過渡時期的特徵。其中最不為人知,而又最關鍵的一個階段發生在35歲左右。
然而,經過50年的研究,發展心理學們和社會學家們發現「中年危機」的概念根本站不住腳。
2010年,包括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安格斯·迪頓(Angus Deaton)在內的4名社會學家在研究了34萬名受訪者後發現,
即便剔除了收入和人口統計等因素,調查的結果形狀仍呈現出一個U形:
二三十歲的人幸福程度較高,40多歲和50歲左右的人幸福感下降,而年齡超過55歲的人幸福感再次升高。4受訪者的幸福感在中年階段並沒有發生十分嚴重的塌陷,而只是呈現出些許下降而已。
這一「U型」曲線的幸福感低谷正好對應了人體的一個重要生理階段——「更年期」。
即伴隨著明顯的男性雄性激素水平下降,或女性雌性激素水平下降的一個明顯的衰老階段。
中年時幸福感降低(圖片來源:《時機管理》)
在這期間,女性通常的表現包括:絕經,情緒易激動,身體機能迅速下降等,也被稱為圍絕經期症候群又稱更年期症候群(MPS)。
男性則通常表現為:體能與精力下降,易激動,記憶力下降等。
更年期症狀嚴重的會影響生活質量與心理健康,必要的時候甚至建議進行心理幹預。
然而,通常被我們視如猛虎的「中年危機」的年齡段(35歲左右),卻比真正的幸福感低谷大大提前了。
《時機管理》的作者丹尼爾·平克認為,35歲的時候我們只是出現了「半途效應」。
在激勵過程中達到半途(中間點)時,由於心理因素及環境因素的交互作用而導致的,對於目標行為的一種負面影響,被稱為半途效應。
埃利奧特·賈克斯的方向沒錯,但結論錯了。人到中年確實會經歷變化,但實際情況遠沒有他猜測的(中年危機)那麼嚴重。
科學家們還發現,半途效應不僅出現在不同性別、不同國家人類的生命階段中,同樣體現在某個項目管理、一個學期的學習,某個階段生活等多個方面的中間階段。
甚至就連我們的近親大猩猩,也表現出相似的U型曲線,即中年猩猩會出現積極情緒的低潮期。
這就讓人不禁猜想,半途效應是否與某種生物進化的自然選擇有關,而不只是因為環境造成的。
社會學家麥弗瑞瑪·圖瑞·蒂勒裡(Maferima Toure-Tillery)和艾萊特·菲什巴赫(Ayelet Fishbach)通過研究猶太人在光明節點蠟燭的行為,結合行為實驗發現,
人們出於某些不太確鑿,但非常重要的原因,會在完成一件事情的中間階段出現放鬆標準、走捷徑、偷工減料等行為。
但是,無論在人類身上還是在大猩猩身上,我們都能明顯地觀察到,這種半途效應引起的低潮期是暫時的。
無論我們採取何種方式應對,從統計曲線看,到了一定的年齡階段,我們的幸福感都會出現很明顯的回升。
但那畢竟是統計概率,針對個人而言,既然我們已經意識到了這種「中間點的鬆懈」現象,何不積極採取行動,減少半途效應的負面影響力,縮短影響時間?
1、設立中期目標
研究人員發現,如果我們把長期目標分解為多個小目標,並將專注力集中在如何到達下一階段小目標上的時候,更容易實現長期目標,並順利度過以長期目標為基準的「中間點」。
由於小目標的周期通常比較短,相對來說,產生的「半途效應」自然而然就較為短暫,度過起來更為輕鬆,且負面影響更小。
設計中期目標的時候最好採用漸進的方式,即下一階段的目標只比當前目標困難一點。
研究證明,比賽中最容易獲勝的球隊往往是在中場時略微落後於對手的那一隊。正是那「差一點就能夠著」的感覺最能激發動力,幫助你達成目標。
2、公開承諾中期目標
不要太難為我們的內在驅動力,如果我們都能很好的實現自驅動、自我控制,就不會發生那麼多生活問題了。因此,我們可以適當利用「環境壓力」。
通過對他人公開中期目標,讓身邊的人參與到監督和目標實現的行為當中,一方面可以讓你覺得在朝目標行進的道路上並不孤單,另一方面,他人的支持和鼓勵也有助於你時刻保持良好的心態與動力。
尤其在目標比較困難時,過度挑戰自己的內在驅動力,反而會消耗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自我管理上,容易產生緊張、焦慮等負面情緒。
3、大膽想像生活與工作的積極意義
想像可以分為兩部分,想像當前美好的一面從未發生過,或者想像目標實現後會有多少人為你感到開心。無論哪一種,都會讓你對當前的狀態更加滿意,對未來充滿動力。
例如:一段美好的戀情如果沒有發生,一份很有收穫的工作如果當初沒能應聘上。如果能儘快走出低潮將會怎樣幫助家人,讓朋友以我為榮等等。
也許你會覺得這樣想像有點虛,可未來誰知道呢?
好比陷入困境時我們最常說的話,「未來一定會變好的。」誰也無法保證,可大家都願意相信,並為之努力堅持。
4、其他
如果說上面的方法太具體,需要較多的主觀能動力,作為缺乏目標的鹹魚根本應用不了。
《時機管理》中同樣介紹了兩個適用於「迷茫人生」的低潮期度過法。
(1)、優先處理最高目標。列出你想做,卻不知道做哪一個的所有事情,然後劃線刪除,直至剩下最重要的5個,把劃掉的忘記,著手那5件事就好。
(2)、尋求職業生涯中期指導。對出於職業生涯中期的人員進行正式的具體的指導,可以幫助員工重拾工作的目標感,建立有意義的社交關係。
人生的低潮期無法避免。
但究竟是要聽從他人的貶低與暗示,將本來無足輕重的低潮惡化成談之色變的「中年危機」,還是抓住時機,積極應對,儘早度過?
你想要什麼樣的人生?
既然研究已經證明,「中年危機」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心理學家胡謅的概念,是一個被無良商家刻意誇大宣傳,惡意利用的藉口。
我們何不將低潮期當做一個警示,抓住同齡人都低迷的時機,及時調整狀態,快速突圍實現真正的「彎道超車」。
30幾歲就是職場的「過氣老人」?不存在的!
邀請你們一起閱讀,
一起思考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