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綜合自:知乎 豆瓣
有人說,科研人員努力了這麼多年,熬禿了頭讀完了博士,發表了一些「高分灌水」論文,少掙了那麼多錢,好不容易擠破了頭進入了知名高校,如果還有中年危機,實在是太悽慘了。
這次,整理了一些精彩回答,看一看我們眼中的高校教師和科研人員們,到底有沒有中年危機?
@霍*德:
老一代高校教師我看是成功上岸了。新一代高校教師大面積爆發中年危機是必然。
從職業發展角度說,高校現在早就人滿為患了,高校教師上升通道極為擁堵。很多學院教授一年就上一個,甚至退一個上一個,上百個副教授等著,上百個講師還不斷擠進副教授隊伍,大多數人到副教授就到頭了,算不算中年危機?更別說青年千人回來直接拿教授,熬資歷的人只會更絕望。
從學科發展上說,某些天坑學科斷子絕孫基本上是大概率事件,除了少數頭部高校和頭部課題組,因為在學術圈裡還有繁殖能力,學生讀完還能去當老師,會有人不斷去讀,大多數學校的普通課題組,因為專業就業困難,沒有學生願意去學,招生只會越來越困難,最後變成光杆司令。
有人會說,那就清閒點嘍,混日子混到退休。那我告訴你,你想多了,學校的科研考核根本不會放過你,沒學生就自己做實驗吧,沒paper就等著考核掛掉吧,掛兩三次就等著轉崗吧。我就見過不少教授轉副教授,副教授轉圖書管理員的例子。
從高校改革大趨勢上說,中國高校改革的大趨勢就是拿掉鐵飯碗。講師現在已經不穩了,三年一評,非升即走。接下來,據說副教授也要不穩了,也要幾年一評,評不過就拜拜吧您。真到四五十歲,被學校一腳踢出來,那才真是中年危機。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我就沒見過高校教師玩得過學校的。
@賽*生:
做學術這行不是太容易,特別是對於青年研究者。從讀博士、做博士後、到tenure-track助理教授,每一步都要求你獲得好的研究成果,否則就有可能走不下去。而影響一個人研究成果的因素有很多:個人的努力、才能、經費,導師和合作者的情況,研究課題的難度,還有運氣。很多因素不是自己能夠控制的……
我覺得做研究的人也會遇到中年危機。一個人大概40歲以後就會反思他這些年辛辛苦苦在忙活什麼。如果一個人即使發了很多好文章,引用也很高,但仍不是真正重要的研究,他可能會在中年後對自己工作的價值,甚至自己這一生的價值產生懷疑。所以當青年科學家解決生存問題之後,就可以找一些真正重要的題目去做。
——何珂(《清華學者的量子世界生存法則》)
@T**t:
瓶頸是年年有的。這年頭碩士讀的不認真,選錯方向,鑽了十幾年也就是個水貨。
都快白頭了,還在領域圈子外面撓痒痒,你說著急不著急。
我師兄物理學博士轉型非遺成功上岸,勸我去研究紅色文化,我實在下不了手。
想想混飯吃離退休還早,還是很讓人禿頭的。
@上**鳳:
為避免科研人員中年以後生活太過艱難,所以高校們推出了「特聘」/「預聘」/「特任」/「準聘」的職位,在科研人員未到中年的時候及時辭退,成功讓部分科研人員遠離了中年危機。【手動狗頭】
@**滑膛槍:
沒有的, 中年危機是中年才有的危機。
科研人員一年一個危機,申不到經費就嘿嘿嘿。。。
@孫*翔:
如果有錢,就做點實驗,去開開會;沒錢就做做計算,不懂就學。
只要有工作,就不會沒文章,也不會老拿不到錢,我又不是啥都不懂的。
有沒有學生沒所謂。又不是要搞論文工廠。
還可以跟牙膏廠、油墨廠合作一下,解決點實際問題。
院系裡還有大量的教學任務,寫講義寫個幾年,花點積蓄還能出本書。
人一輩子什麼錢都帶不走,自己不覺得失敗,危什麼機?
@謝*文:
因為行業一直在擴張中,招生人數近幾十年來一直在增加。暫時還沒看到過類似下崗潮。
本專業混不下去可以去方向相近的新開的學院/專業。985混不下去可以去211甚至雙非麼。不想繼續科研了,可以轉行政崗。總有口飯吃。
@今天****鹽:
有沒有中年危機看得看你PhD畢業後選擇哪條路......
你要是選擇畢業後回家養老,我老家中部四線城市二本,我們CS這種好找工作的專業好幾年都招不來博士了,只要你別水的慘不忍睹,有拿得出手文章,去了就是帶頭人待遇,安家費和房子給起來大方的很,5年內按正高待遇,配偶工作也解決了。沒配偶?也解決!副高?水幾篇你老闆會鄙視的那種期刊就夠評了,畢竟你周圍同事更水.... 在本地拿個十幾萬的收入滋潤的很,孩子還有爸媽帶,這哪來的中年危機呢?
你要是有點科研理想,或者有點不甘回老家的心態,或者習慣了該有的科研生活,或者不想忍受老闆或者師兄師姐師妹師弟奇異的目光 ,按部就班去個一線/新一線好的211或者985,拿個非升即走的特聘xxx崗位,房買不起,娃沒空帶,編制還沒,文章還被reviewer刁難,周圍同事都中了好幾篇甚至拿到國家基金了,那你沒有中年危機誰有?
當然了....你要是有青千的水平當我沒說.....以上統統不適用。
@阿**斯:
沒有(一般意義上的)。
一般說的中年危機是辭退失業下崗真的沒飯吃了的危機,高校教師科研人員是能不能吃的更好能不能繼續進步的焦慮。
所以說,還是學習最重要,知識是擺脫「危機」不唯一但最簡單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