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師,科研人員有沒有中年危機?

2020-09-14 美輯編譯

本文綜合自:知乎 豆瓣

有人說,科研人員努力了這麼多年,熬禿了頭讀完了博士,發表了一些「高分灌水」論文,少掙了那麼多錢,好不容易擠破了頭進入了知名高校,如果還有中年危機,實在是太悽慘了。

這次,整理了一些精彩回答,看一看我們眼中的高校教師和科研人員們,到底有沒有中年危機?

@霍*德:

老一代高校教師我看是成功上岸了。新一代高校教師大面積爆發中年危機是必然。

從職業發展角度說,高校現在早就人滿為患了,高校教師上升通道極為擁堵。很多學院教授一年就上一個,甚至退一個上一個,上百個副教授等著,上百個講師還不斷擠進副教授隊伍,大多數人到副教授就到頭了,算不算中年危機?更別說青年千人回來直接拿教授,熬資歷的人只會更絕望。

從學科發展上說,某些天坑學科斷子絕孫基本上是大概率事件,除了少數頭部高校和頭部課題組,因為在學術圈裡還有繁殖能力,學生讀完還能去當老師,會有人不斷去讀,大多數學校的普通課題組,因為專業就業困難,沒有學生願意去學,招生只會越來越困難,最後變成光杆司令。

有人會說,那就清閒點嘍,混日子混到退休。那我告訴你,你想多了,學校的科研考核根本不會放過你,沒學生就自己做實驗吧,沒paper就等著考核掛掉吧,掛兩三次就等著轉崗吧。我就見過不少教授轉副教授,副教授轉圖書管理員的例子。

從高校改革大趨勢上說,中國高校改革的大趨勢就是拿掉鐵飯碗。講師現在已經不穩了,三年一評,非升即走。接下來,據說副教授也要不穩了,也要幾年一評,評不過就拜拜吧您。真到四五十歲,被學校一腳踢出來,那才真是中年危機。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我就沒見過高校教師玩得過學校的。


@賽*生:

做學術這行不是太容易,特別是對於青年研究者。從讀博士、做博士後、到tenure-track助理教授,每一步都要求你獲得好的研究成果,否則就有可能走不下去。而影響一個人研究成果的因素有很多:個人的努力、才能、經費,導師和合作者的情況,研究課題的難度,還有運氣。很多因素不是自己能夠控制的……

我覺得做研究的人也會遇到中年危機。一個人大概40歲以後就會反思他這些年辛辛苦苦在忙活什麼。如果一個人即使發了很多好文章,引用也很高,但仍不是真正重要的研究,他可能會在中年後對自己工作的價值,甚至自己這一生的價值產生懷疑。所以當青年科學家解決生存問題之後,就可以找一些真正重要的題目去做。

——何珂(《清華學者的量子世界生存法則》)


@T**t:

瓶頸是年年有的。這年頭碩士讀的不認真,選錯方向,鑽了十幾年也就是個水貨。

都快白頭了,還在領域圈子外面撓痒痒,你說著急不著急。

我師兄物理學博士轉型非遺成功上岸,勸我去研究紅色文化,我實在下不了手。

想想混飯吃離退休還早,還是很讓人禿頭的。


@上**鳳:

為避免科研人員中年以後生活太過艱難,所以高校們推出了「特聘」/「預聘」/「特任」/「準聘」的職位,在科研人員未到中年的時候及時辭退,成功讓部分科研人員遠離了中年危機。【手動狗頭】


@**滑膛槍:

沒有的, 中年危機是中年才有的危機。

科研人員一年一個危機,申不到經費就嘿嘿嘿。。。


@孫*翔:

如果有錢,就做點實驗,去開開會;沒錢就做做計算,不懂就學。

只要有工作,就不會沒文章,也不會老拿不到錢,我又不是啥都不懂的。

有沒有學生沒所謂。又不是要搞論文工廠。

還可以跟牙膏廠、油墨廠合作一下,解決點實際問題。

院系裡還有大量的教學任務,寫講義寫個幾年,花點積蓄還能出本書。

人一輩子什麼錢都帶不走,自己不覺得失敗,危什麼機?


@謝*文:

因為行業一直在擴張中,招生人數近幾十年來一直在增加。暫時還沒看到過類似下崗潮。

本專業混不下去可以去方向相近的新開的學院/專業。985混不下去可以去211甚至雙非麼。不想繼續科研了,可以轉行政崗。總有口飯吃。


@今天****鹽:

有沒有中年危機看得看你PhD畢業後選擇哪條路......

你要是選擇畢業後回家養老,我老家中部四線城市二本,我們CS這種好找工作的專業好幾年都招不來博士了,只要你別水的慘不忍睹,有拿得出手文章,去了就是帶頭人待遇,安家費和房子給起來大方的很,5年內按正高待遇,配偶工作也解決了。沒配偶?也解決!副高?水幾篇你老闆會鄙視的那種期刊就夠評了,畢竟你周圍同事更水.... 在本地拿個十幾萬的收入滋潤的很,孩子還有爸媽帶,這哪來的中年危機呢?

你要是有點科研理想,或者有點不甘回老家的心態,或者習慣了該有的科研生活,或者不想忍受老闆或者師兄師姐師妹師弟奇異的目光 ,按部就班去個一線/新一線好的211或者985,拿個非升即走的特聘xxx崗位,房買不起,娃沒空帶,編制還沒,文章還被reviewer刁難,周圍同事都中了好幾篇甚至拿到國家基金了,那你沒有中年危機誰有?

當然了....你要是有青千的水平當我沒說.....以上統統不適用。


@阿**斯:

沒有(一般意義上的)。

一般說的中年危機是辭退失業下崗真的沒飯吃了的危機,高校教師科研人員是能不能吃的更好能不能繼續進步的焦慮。

所以說,還是學習最重要,知識是擺脫「危機」不唯一但最簡單的辦法。

相關焦點

  • 高校明明有科研項目,可高校教師為什麼還哭窮
    就科研活動來看,高校所開展的科研活動,所涉及的領域通常是多方面的、多樣化的,最終受益的主體也是多元性的,不僅包括高校教師自己,而且也包括社會、民眾、政府、國家,甚至整個人類。鑑於高校科研能夠產生的這樣的一箭多雕的價值。國家及政府當然會對高校科研做出巨大重視,其中一個具體表現就是,國家及政府便會為此而設立相關的科研項目,以給高校教師申報及申請。
  • 高校教師,「憑」的是科研還是教學?
    在現代高等教育實踐中,教學和科研是互相促進、不可偏廢的一體兩翼,有許多科技巨擘本身也是桃李滿天下的優秀教師。但我們在採訪中發現,如何平衡科研與教學之間的關係是很多高校教師、特別是「青椒」們廣泛討論的話題——畢竟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既想教好課、又想做出科研成果,有時候就成了一種兩難選擇。那麼,對於科研和教學之間的關係高校教師們的真實感受如何?又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 教育部:對高校、教師的科研評價將實施分類評價
    今後,在高校科技評價及教師評聘、收入分配中,科技項目與經費數量過分指標化、目標化,過分依賴論文、項目專利等指標的情況或將得到改變。近日,教育部官網發布《關於深化高等學校科技評價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明確提出,對高校、教師的科研評價,將實施分類評價,不搞一刀切。
  • 中年夫妻的感情危機有哪些?
    不少中年夫妻都在吐槽,兩個人生活了半輩子,對彼此已經非常了解,另一半已經不能帶給自己新鮮感了,甚至還會因為各種事情鬧矛盾,當這些婚姻危機初期出現時,大多數的夫妻都不會想到結局,從而導致婚姻危機越發嚴重,中年夫妻的感情危機有哪些?了解感情危機,從而避免這些危機,中年夫妻才能白頭偕老!
  • 高校教師,「憑」科研還是「憑」教學
    但我們在採訪中發現,如何平衡科研與教學之間的關係是很多高校教師、特別是「青椒」們廣泛討論的話題——畢竟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既想教好課、又想做出科研成果,有時候就成了一種兩難選擇。那麼,對於科研和教學之間的關係高校教師們的真實感受如何?又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資料圖片在平衡高校教師教學和科研之間關係的過程中,高校教師職稱改革從某種程度上起著風向標的作用。
  • 還是從事教學、科研?一文解開高校教師的困惑!
    一般來說,高校在招聘時已經明確,入職後是在管理崗位還是擔任專任教師。對管理崗位的招聘條件,很多重點大學都要求具有博士學位,一般的地方高校只要求碩士即可。而招聘專任教師,不管是重點高校還是地方院校基本上都要求具有博士學位,只有極個別特殊的專業,如高爾夫專業等放寬為碩士;中西部的高職高專和民辦高校對人員招聘還是要求具有碩士學位即可,畢竟,博士生更多的是選擇沿海經濟發達地區。
  • 35歲,多少人的科研生涯「被結束」了
    原創 數據洞見未來 青塔都說三十而立,但現實是,在激烈的就業競爭和生存壓力下,絕大多數人可能在三十歲時就迎來「中年危機」。網際網路行業有種說法,叫「網際網路公司沒有 35 歲以上的中年人」。
  • 中辦國辦:允許科研人員和教師適度兼職兼薪
    ,包括允許科研人員從事兼職工作獲得合法收入和允許高校教師從事多點教學獲得合法收入。  該意見適用於國家設立的科研機構、高校和國有獨資企業(公司)。意見共7部分,分別從推動形成體現增加知識價值的收入分配機制,加強科技成果產權對科研人員的長期激勵,允許科研人員和教師依法依規適度兼職兼薪等方面予以論述。
  • 《你好布拉德》——中年危機自愈篇|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人到中年,時間的緊迫感被一下子放大,仿佛人生的一切都快要塵埃落定,卻不是自己曾經或一直以來夢想的樣子,於是無比渴望突如其來的轉機與平步青雲。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感,哪怕這種比較都是自找的甚至是幻想來的。 在美好的早晨醒來,社區裡的一樣都如常。
  • 網際網路「打工人」的中年危機:25歲以下從業人員佔比達62.84%
    面對所在的團隊基本上都為25歲的年輕人,汪程說起這句話有自嘲,但也並非沒有意識到自身的價值。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發現,不少網際網路「老兵」們開始兼職、培訓和做自媒體,尋找「新賽道」。從事網際網路人力資源培訓的尚德機構旗下人力資源資深分析師李強,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表示,面對「中年危機」,網際網路人應該保持持續學習,不管是走管理路線還是專業路線。
  • 薪酬水平對高校教師科研生產率的激勵——基於「全國大學教師調查」的實證研究
    另一方面, 高校自身的財政狀況也是影響教師薪酬的重要方面。研究型大學在政府投入、社會捐贈、科技成果轉化、經營性資產贏利等方面的能力具有相對優勢, 從而具備更強的財政實力, 有條件為教師提供更具競爭力的薪酬。擁有博士學位教師的名義薪酬平均10.59萬元, 顯著高於沒有博士學位的教師 (8.99萬元) 。前者接近全國平均水平 (10.39萬元) , 後者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 高校教師年終總結:窮,並忙碌著
    但年終績效考核與教師工資掛鈎,就決定了教師們必須全方位出擊,教學和科研兩手抓。 日復一日的早出晚歸,不間斷的在課堂和實驗室、教學和科研之間兩頭跑,已成為許多高校教師生活的常態。超過五成的高校青年教師日均工作時長在10個小時以上,即使是周末也難以獲得足夠的休息。 一年的辛苦,在年末得到回報。
  • 【科技部】部長答科研人員和教師如何兼職兼薪
    在《意見》中,「允許科研人員和教師依法依規適度兼職兼薪」一條,無疑是備受關注的亮點。中科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副研究員宋河發如此評價:「這是好事,解決了科研人員創新創業的後顧之憂。」此前,科研人員和高校教師的兼職現象也不鮮見,但他們有的曾飽受同行質疑,有的在兼職過程中吃過虧、上過當。
  • @紹興最美教師們 高校教師,「憑」科研還是「憑」教學
    光明日報記者 姚曉丹 今天是教師節,首先祝教師讀者們節日快樂!古人云:教學相長。在現代高等教育實踐中,教學和科研是互相促進、不可偏廢的一體兩翼,有許多科技巨擘本身也是桃李滿天下的優秀教師。但我們在採訪中發現,如何平衡科研與教學之間的關係是很多高校教師、特別是「青椒」們廣泛討論的話題——畢竟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既想教好課、又想做出科研成果,有時候就成了一種兩難選擇。
  • 中年高校教師、行政人員的21個特徵,笑哭!
    商務合作聯繫QQ:3158521867 或加微信號:JJ1212ZJ中年高校教師、行政人員的21個特徵
  • 高校科研人員可以兼職經商,同是事業單位的中小學教師可以嗎?
    最近,人社部出臺的一個意見引起了廣泛的熱議,那就是關於鼓勵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員創新創業的意見出臺。在這個意見中,對於相關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員,在創新創業方面出臺了系列的優惠政策,其中就包括可以兼職取酬、經商辦企業、參與項目和企業經營等,這在過去是不可想像的。
  • 高校教師,年薪70萬怎麼了!
    高學歷≠高收入 一直以來,高校教師的薪資都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 放眼世界,中國大學教師的平均收入水平可以說沒什麼競爭力。 8月10日,人民日報發表了《激勵更多科研人員創新創業》一文,為科研人員發聲:科技研發是重要的智力勞動,可以創造巨大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科研人員收入理應體現其價值
  • 高校教師職稱評定:不良傾向傷教學傷科研傷教師!如何破?
    多名高校教師告訴記者,教學質量好不好、學生是否有進步這些難以量化的內容在職稱評定考察中被「邊緣化」。這挫傷了教師的教學積極性並對學生造成不良影響。這一方「畸形」面導致國內高校不必要的版面費開銷「暴增」,另一方面誘發學術不端行為。——傷教師。「帽子」、項目、獎項等學術榮譽、資源容易向少數官大、資深的教師集中,對高校青年教學科研工作者成長產生不利影響。
  • 科技部答科研人員和教師如何兼職兼薪—新聞—科學網
    還有統籌不同崗位,比如專職的教學人員、科研人員,試驗的設計和開發人員,包括實驗室的工作人員,科研的輔助人員和科研成果轉化人員,要把這些人員的收入分配都統籌起來考慮,制定這樣一個收入分配的政策。   第三,針對性。分類指導、分類施策,根據不同的創新主體、不同的創新領域、不同創新環節的智力勞動的特點,實行有針對性的分配政策。
  • 當高校教師卻不想做科研,結局到底會不會很悲催?
    最近有朋友問:自己博士剛畢業,進了一個211高校當老師。因博士期間做科研太煎熬,對科研的興趣也有所下降,所以進入大學後就想只講講課,然後做點兼職掙個外快。專業原因,外快還挺好賺的,感覺比苦兮兮做科研性價比高。車房已買無生存壓力。自己為女士,有娃一歲,還打算生二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