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收入,一向是「打工人」關心的焦點。近日,深圳大學發布的2021年招聘教師公告顯示:預聘-長聘制教師薪酬年薪38~70萬元/年;特別優秀的應聘者享受15~20萬元/年的專門工作報酬。此舉引發熱議。
圖源:深圳大學官網
深圳大學2021年引進教師崗位計劃表顯示,此次招聘共有117個崗位,包括專業教師、授課教師和助理教授等,部分崗位最低專業技術資格要求為副教授或教授。
深圳大學人力資源部工作人員表示,目前學校已收到大量簡歷,首批報名截止到12月15日,篩選完簡歷便會通知面試。「按往年慣例,在今年寒假前會出結果。」
因為待遇優厚,網友紛紛表示「檸檬」了。那麼,這個薪酬水平在高校真的算高嗎?
高學歷≠高收入
一直以來,高校教師的薪資都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
放眼世界,中國大學教師的平均收入水平可以說沒什麼競爭力。2012年,芝加哥大學一項全球28個國家大學教師「家底」調查的結果顯示,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剛入行的大學老師收入為每月259美元,是全球「最低價」,而中國大學老師的平均工資也僅為720美元。相比之下,加拿大老師的收入居於榜首,分別達到中國老師收入的22倍和近10倍。而美國一些知名大學的教師,在2016年就達到了10+萬美元的水平。
而在我國,35周歲左右的高校青年教師(網稱「青椒」)收入水平卻普遍偏低。2016年,麥可思研究曾對我國大學教師的薪酬進行調查,當年大學教師的平均年薪不足7萬元。華東師範大學的一項研究也指出,我國高校教師薪酬呈花瓶狀分布,低於10萬年薪者相對集中,年收入15萬元以下的教師佔比約為80%。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9年規模以上企業分崗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情況顯示,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和教育行業的平均工資分別達到了13.54萬元和8.5萬元。
截圖自國家統計局
雖然這兩個行業都高於了全行業的平均水平,但是由於高層次人才的收入與普通教師之間存在較大差距——這就像馬雲和你的平均收入,掩蓋了兩極分化的事實,高的那一頭往往並非高校普通教師的現實。和動輒博士研究生的高學歷而言,高校普通教師一定程度上是典型的「低收入群體」。
圖源:高校人才網轉自求是網
從我國高校的薪酬制度來看,我國高校教師的薪酬制度採用的是教師崗位績效薪酬制度,其主要由崗位工資、薪級工資、績效工資以及津貼組成。而基本工資和基本績效通常只與工齡與職稱相關。
一般來說,「青椒」們不太可能以各式各樣的人才帽子獲得相對較高的津貼,相對較短的工齡和沒有職稱的他們,基本工資只能用「低得可憐」來形容。網絡上就不乏自曝和揭底的:
摘自知乎
而據澎湃新聞報導,深圳對大學青年教師的薪資待遇「確實給的高」,與近期發布招聘啟事的幾所大學相比,深圳大學確有優勢:
首都經貿大學「海外高層次青年人才支持計劃」年薪30-50萬元(稅前),受聘期間享受每年5萬元(稅前)租房補貼,提供一次性青年人才支持經費(稅後人民幣50萬元)。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21年給出的薪資待遇是:實行預聘制的博士(博士後),基礎年薪為15萬元,並享受績效獎勵。實行長聘制的博士(博士後),按崗聘用,以崗定薪,提供120-140平方米左右住房一套或價值相當的購房補貼。
浙江大學城市學院對常規師資開出15-30萬元年薪和30萬元的購房補貼,青年英才的年薪待遇為30-45萬元,購房補貼100萬元。
如何給予高校青年教師們合理的物質保障,是一個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密集政策提高「青椒」待遇
10月14日,教育部官網發布光明日報的文章,文章中提到大學教師工作量考核的新舉措:在高校教師工作量核定方面則提出把參與教研活動,編寫教材、案例,指導學生畢業設計、就業、創新創業、社會實踐、社團活動、競賽展演等情況計入工作量等有針對性的做法。
9月,教育部辦公廳轉發山東省《關於完善高等學校績效工資內部分配辦法的指導意見》的通知指出,山東省將高等職業院校績效工資總額核定係數最高提高到事業單位人員工資基準線的5倍,充分調動了廣大教師的積極性。
8月27日,人社部發表《人社部組織實施人才服務專項行動》,推進高校、科研院所薪酬制度改革。其中明確,制定事業單位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現金獎勵計入當年本單位績效工資總量,但不受總量限制、不納入總量基數的具體操作辦法。
8月10日,人民日報發表了《激勵更多科研人員創新創業》一文,為科研人員發聲:科技研發是重要的智力勞動,可以創造巨大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科研人員收入理應體現其價值。把尊重知識、尊重人才落到實處,要讓科研人員智力、體力的付出得到合理回報。
此外,各省也在積極推動薪酬改革。8月5日,浙江省政府辦公廳向社會公布《關於加快建設高水平新型研發機構的若干意見》,支持高校、科研機構科研人員到省級新型研發機構兼職開展研發和成果轉化工作。
6月3日,山西省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解讀「山西人才新政12條」,提出:科技研發人員薪酬平均水平要高於企業管理人員薪酬平均水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公立醫院等事業單位可以自主開展人才招聘,自主擬定年度增人計劃等等。
這一系列關乎薪酬制度的舉措和改革措施,都傳達著一個信號:大學教師的收入或將提高!
提高教師收入刻不容緩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李立國教授曾指出:「與國際同行相比,我國高校教師待遇總體偏低,學校運行經費中用於人力開支的比例偏低。」
2018年中國科協發布的《第四次全國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指出,相比過去幾年,科研人員收入增加但收入滿意度持續下降,33.5%的科技工作者認為自身壓力主要來源於經濟收入。
據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2018年大學教師生存狀況研究顯示,大學教師群體周均工作時間為48小時。按照每周5個工作日計算,日均工作時長近10小時。同時,83%的大學教師對工資收入不滿意。不滿意的主要原因是「工作量大,壓力大」(68%),其次因素為「與期望薪資有差距」(63%),認為所在地區消費水平高、不足以承擔買房或還貸需求的比例為55%。三分之一的被訪大學教師表示近3年無加薪。
總結一下,大學教師就是「又禿又窮」。
高校給教師的薪酬在人才市場上沒有足夠的競爭力,高校教師認為自身獲得的薪酬同自身的貢獻不成正比,因此導致人才流失嚴重。
隨著「雙一流」建設的啟動,一流學科與一流高校再也不是相互捆綁,這就給了一般高校衝擊籌建一流學科,擴大自身影響力的機會。由此,人才的爭奪更趨白熱化。近年來,深圳所在的粵港澳大灣區已經憑藉自身經濟實力,在吸納人才方面頗具優勢。
但是以深圳大學此次招聘教師為例,這個在同行業算高的薪酬真的高嗎?
以上評論摘自微博
智聯招聘的一項調研發現,相比深圳,大學生們更傾向於成都、杭州這樣的新興熱門城市。究其原因,深圳地區的月薪房價比僅為0.16,也就是說一個月的薪水僅可以兌換為0.16平米的住宅面積,而杭州這一比值為0.3,成都為0.5,高房價勢必導致紮根難,吸引來的人才不得不把灣區當做短期撈金或實現事業突破的跳板,真正轉化為常住人口的概率較低。
此前軟科曾對比北上兩座城市一流高校所在的地段,不得不面臨的苦澀事實是:「青椒」們熬到中年甚至退休,以工資來算也不一定能買得起學校附近的一套單身公寓,更不論工資可能還要用在其他生活消費上。深圳與北上同為一線城市,合理推測,情況大抵一致。
經歷了考研、讀博,懷抱著崇高學術理想的高學歷知識分子進高校似乎是一件「順理成章」、看起來不錯的事情。但當「青椒」們的收入微薄,還要面臨科研、職稱、晉升等各方壓力時,如何「留才」,實現人力資本紅利的長效機制,或許是一所高校、一個城市應該深思熟慮的。
來源:軟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聲明:除特別註明原創授權轉載文章外,其他文章均為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或平臺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謝謝。
____________
中國大學教育 ID:cncollege
關注高等教育發展 / 關心大學教師成長 / 關懷大學生成才
大學,有大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