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薪資待遇一直是熱議話題。
近期,多所高校發布招聘啟事,以優渥的薪資待遇廣攬人才。
多所高校高薪招聘教師
查閱部分高校網站我們看到,重慶三峽學院教師教育學院發布的2021年教師招聘公告顯示,學校不僅為傑出人才提供不低於200萬元的年薪,而且還提供200平方米左右的住房、300萬元安家費、不低於1000萬元的科研啟動費,建立實驗室,等等。
寧波工程學院為高層次人才開出的待遇如下:學術領軍人才安家費不低於1000萬元;學科帶頭人安家費120萬~150萬元,購房補貼最高25萬元;學術骨幹安家費90萬~120萬元,購房補貼最高20萬元;優秀博士安家費70萬~90萬元,購房補貼最高20萬元。
臨沂大學也在安家費、科研啟動經費等方面為各類高層次人次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安家費50萬~300萬元;實驗學科科研啟動經費20萬~800萬元,非實驗學科科研啟動經費10萬~300萬元。
深圳大學在發布的招聘教師公告中寫道:預聘—長聘制教師年薪38萬~70萬元/年;特別優秀的應聘者享受15萬~20萬元/年的專門工作報酬。
薪資待遇是求職時教師極為關注的問題,而這也是高校拋出橄欖枝時使用的「慣用伎倆」,除此之外,高校還可以憑什麼吸引教師呢?
麥可思曾對中國高校工作吸引力進行過研究,結果發現,「滿意的薪酬及福利」(66%)是被訪問的大學教師眼中具有工作吸引力的大學最需具備的條件,其後依次為「個人的學術/職業發展能夠得到有力支持」(61%)和「晉升、排課、評優等各方面管理制度公正、透明」(53%)。在工作條件相同的情況下,「除公積金以外的住房補貼、教師宿舍或購房優惠」和「高質量的子女入園入學機會」(均為62%)是對大學教師最具吸引力的福利待遇。
可見,職業發展是除薪資外教師最關注的問題。同樣,求職者也會以此為參考作出抉擇。此外,硬體設施也是求職者看重的因素,因為這是其未來職業發展的重要基礎。
高校招聘親自出擊
曾經國內一所新建高校(簡稱A校)在海外招聘時,就因硬體設施不及其他學校而錯失賢才。
當年,A校在海外高校作招聘演講時,效果非常好,數百人的會場,場場爆滿,大家都對他們的教育理想主義非常感興趣。
雖然A校招聘演講效果好,但真正的招聘效果卻沒有B校好。
B校是香港老牌名校,擁有優秀的學科帶頭人與設施完備的實驗室。相比之下,儘管A校可以提供同樣豐厚的薪酬,但沒有設施完備的實驗室,很多博士望之卻步。
因為一旦他們選擇A校,就要擔負快速建立實驗室與帶本科生進行研究的雙重重責。
作為年輕人的博士畢業生,在終身教職制度的壓力下,他們非常害怕浪費時間,即便已經博士畢業,但是羽翼並沒有長全,仍然希望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工作,而不是在一個新的環境裡把自己作為試驗品。
針對此情況,高校在招聘時可以著重展現學校的優勢。
比如,上述的重慶三峽學院教師教育學院就在招聘公告中明確,學校可以為傑出人才、領軍人才、拔尖人才建立實驗室,配備科研助手。
上海交通大學2017年赴海外招聘時,也曾強調學校所處的優勢,即上海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尤其是圍繞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崛起的一批大科學裝置,以及下一步依託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群籌劃國家實驗室的目標,都對海外高層次人才有極強的吸引力。
即使給出了優厚的條件,高校招聘大學教師,尤其是高層次人才,從來都不是容易的事。必要時,高校也可以放下身段,親自出擊。
香港科技大學創校校長吳家瑋曾在其著作《同創香港科技大學:初創時期的故事和人物誌》中提及當初遠赴海外招聘賢才的經歷:
十幾個小時的長途飛行後,不理會時差幹擾,立刻去進行宣傳、訪問,這樣出勤確實有點辛苦。到達普林斯頓大學時,已有四五十位教授、研究人員和博士生聚集一塊,等聽報告。之後有問有答,還有些個別討論。隨後又馬不停蹄趕往哥倫比亞大學,作同樣的報告、回答問題,結束後就抓緊時間,走向一些預先認定的對象的辦公室,上門專訪……有一次居然六天裡跑了九個地方。
近年來,很多國內大學也放眼全球,紛紛到海外招聘高層次人才。
2019年,為壯大師資隊伍、加快推進「雙一流」建設目標,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赴俄羅斯、波蘭開展海外高層次人才招聘。招聘會吸引了當地眾多的博士、博士後及其他高層次人才參加。參加活動的青年學者表現積極,投遞簡歷意願強烈,學校共接收簡歷100餘份。
2017年,上海12所高校首次以組團的方式赴美招聘。據參加招聘活動的復旦大學相關負責人介紹,在招聘第一站的宣講之後,學校通過「一對一」洽談方式,初步接觸到了包括自然科學、醫學、新工科等學科領域在內的高層次人才,雙方建立了聯繫,今後將保持實質接觸。此外,學校還收到近百份簡歷。
除了錢,還可以談談教育情懷
在招聘時,高校還可以闡述教育理想,以情懷打動求職者,這對於眾多身居象牙塔的人來說是很有影響力的。
上文提到的A校當年在海外招聘演講時,就用了這一招,使很多求職者對該校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如今,我國正處於「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對高等教育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對科學知識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
「你願意成為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而與我們一同奮鬥的人嗎?你願意成為對區域產業轉型升級產生重大影響的學科帶頭人嗎?如果願意,那我們學校真的是個不錯的選擇。」招聘時,高校也可以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