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演員王鷗上了綜藝節目《我家那閨女》,被主持人定義為中年危機,王鷗說:我什麼都不需要,我不危機。主持人說:這就是中年危機的最大特點。
聽完她大吃一驚,開始自問:難道我真的中年危機了?在一場頒獎盛典上,她的獲獎感言是:會繼續努力,希望能多給35+女演員機會。
姚晨也在《星空演講》,用「煳掉的五年」描述 40 歲女演員接不到戲的處境。37歲的王鷗因為自己的年齡生出不確定感也是自然。
關於中年危機的定義是什麼,主持人說了幾個表現:
1、飲料喝得越來越少,開始只喝黑咖啡和白開水了;2、買東西開始注意品質,不會買一大堆看似好看,但從來不用的東西;3、放假時只想躺在家裡,能躺一天;4、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
其實這幾個還遠遠談不上中年危機,估計20多歲中招的有一大波。
真正的中年危機應該源自於:我們已不再年輕,但仍然無力掌控自己的生活。
35歲撞到職業天花板,老闆說:我只招90後
陳工今年35歲,大學畢業就考入一家國企,一開始做技術,認認真真也拿出過一些成績。
後來被老大看中做中層管理,一路順風順水也就到了中年。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本是常有的事,今年他的直接領導被擠下來,他開始被邊緣化,他對一切都失去了興趣。
以後該幹什麼呢?他迷茫了,也曾找了幾家公司嘗試跳槽,都在年齡上被卡下來了。很多人事經理告訴他:「我們老闆現在只想招90後」。
這句話太熟悉了,在職場生涯裡這句話從80後調整到90後,也就幾年時間。
企業渴望新鮮血液讓自己適應時代,幾年時間一代人就要面臨被淘汰。這樣的中年怎能不危機?
中年人的危機感來自哪些方面?
中年危機(midlife crisis)一詞的出現,最早來自 20 世紀 60 年代,加拿大精神分析學家賈克(Elliott Jacques),在對藝術工作者的觀察中發現,許多原本滿懷雄心壯志的工作者,到了四十歲左右,會因為工作或生活其他方面的不順遂,開始產生各種負面情緒,以及對生命意義的悲觀感受,發明了這個詞。
中年人的危機:
年齡:覺得自己已不再年輕,害怕衰老,害怕優勢的喪失。
身體健康:衰老、脫髮……身體漸漸出現一些小毛病,感覺力不從心沒法再熬夜。
工作:對工作生活失去興趣,感覺無法突破,又擔心被淘汰。
家庭:上有老,下有小,壓力重重。和伴侶之間感情淡去,柴米油鹽瑣碎得讓人膩煩。
危機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發展心理學家艾瑞克森(Erik Erikson)提出了心理發展階段論,他將人生分成 8 個時期,每個時期都會遭遇不同的心理危機。一個人成長的過程就是解決該階段心理危機的過程。
中年危機沒有年齡的具體定義,不同國家、不同性別的中年危機階段都不一樣。
拋開年齡因素,中年危機主要是心理上失去目標和自我認同感。
大部分人並不是一直都知道自己該做什麼,現在人越來越自由,可以追求自己喜歡的事,反而容易陷入迷茫。
人的一生該怎麼度過?人生的目標是什麼,怎樣才算有意義。
人到中年,我們再次需要自己學習去規劃自己的人生。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是認清自己的優勢,然後再找到自己的重心和目標。
挑戰本身就是成長的契機,所以,中年危機不是毫無希望,而是終身成長的必經之路。
解除中年危機的幾點建議
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
態度決定了你人生百分之九十的可能性,如果現在就放棄,餘下人生也就如此,就在如果你願意嘗試挑戰,誰知道會發生什麼。
一、終身學習
未來,人們的平均工作壽命會越來越長。要有終身學習的心態,如果你不想過了50歲,生活陷入一潭死水,就儘早為自己的下半場做好準備。
發展第二興趣或者第二職業,在面對風浪時,給自己多一個選擇,做好終身工作的心理建設。
二、拓展圈子
圈子太小,接觸的人和事都很固化,你獲取不了新的知識和經驗。
人脈決定了眼界、發展,建議通過不同社交渠道,認識一些新的朋友,增長見識豐富自己的視野,找到能讓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也找到自己人生新的方向。
三、鍛鍊身體
身體是奮鬥的基礎,人到中年最應該要去做的就是健身運動。
人長久不運動,自身的身體機能就會老化,活力和精力流失下降,代謝下降,身材也會越來越肥胖。
改善個人的生活習慣,加強自身的鍛鍊可以提高自信,也有旺盛的精力去工作、生活。
歡迎點讚和評論,遇見蘇西,你將收穫更多情感乾貨和個人修煉指南,陪你成長為更強大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