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打造「π」型人才,把「中年危機」轉變為「中年機遇」

2020-12-11 職男小凡

前幾天我的朋友老馬找到了我,本以為是普通的老朋友續舊,可卻變成了大型訴苦現場。

老馬在一家裝修公司做設計,已經工作快十個年頭了,可就是這樣的多朝元老,在一次裁員中卻被刷了下來,近35歲的老馬,就這樣變成了待業中年人。

失業後的老馬,開始奔走在各大招聘會中間,可每次的面試,都像石沉大海一樣,毫無回應,這次老馬找我,就是希望我能給他介紹份靠譜的工作。

巧的是我的一個老客戶的公司正在招聘設計師,就這樣我把老馬介紹到了客戶的公司,沒過多久,老客戶聯繫了我,話語間躲躲閃閃,好像有什麼話要說。

在我多番詢問下,他才告訴我,我介紹過去的老馬,設計理念實在是老舊,跟自己公司根本沒辦法銜接,而且到了新公司,完全沒有要學習新業務的意思。

聽到這我明白了他的意思,原是我的疏忽,沒有了解好老馬的情況就直接推薦給了他,最終老馬還是沒能保住工作,再次被辭退了。

過去,在我們的父輩,基本上一份工作都能做一輩子,因為環境變化很慢,想要學會一項技能,很可能要花上個十年甚至二十年。

可是在今天,學習的方法變得多種多樣,你甚至可以足不出戶,打開搜尋引擎,就能找到你想要學的課程,這讓學習這件事變得更加便捷。

在今天想要追求成長變得更加的容易,每個人都有脫胎換骨的機會,能夠轉換思維,就能把「中年危機」轉化為「中年機遇」。

1. 「T」型人才轉變為「π」型人才

在新加坡有一個理念,叫打造「π」型人才,過去有個說法是打造「T」型人才,就是一個人可以有很好的基礎知識,很好的素質,但還是要有一樣優勢,能夠支撐你的生產生活。

但是在新加坡,「T」型人才被認為還遠遠不夠,他們要打造的是「π」型人才,它比「T」型人才多一條「腿」,也就是一項優勢是不夠的,他們認為要有兩項深入技能。

這兩個技能分別是,第一個技能是以生存為導向的,以解決你生活剛需為準;第二個技能是激情導向,以興趣愛好為出發點,兩項技能要能夠相互更替。

舉個例子,現在有很多的人做自媒體,可自媒體並不是主要工作,他可能是位老師,也可能是公務員,自媒體就像是個副業,這就是「π」,如果老師做不下去了,還可以回家做自媒體,這種人的抗風險能力,要比「T」行人才更強。

2. 保持終身學習的態度

有個很流行的詞叫「烏卡時代」,VUCA這四個字母分別代表不穩定、不確定、複雜和模稜兩可,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就可以稱為VUCA時代。

在過去「鐵飯碗」被我們的父輩追捧,一份工作,能一直幹到退休,甚至退休之後,下一代還能接班,繼續做這份工作。

可是在今天,「鐵飯碗」已經不復存在,所以在VUCA時代,最重要的態度就是終身學習,不斷的學習能幫助你的「π」不斷的進化,保證「兩條腿」隨時交替。

舉個例子,如果有一天你從「兩條腿」變成了「一條腿」,比如你是位老師,有一天你不想做老師了,你回到家全身心投入了自媒體,這樣你就從之前的「π」變成了「T」。

「π」型人才告訴我們,要保持兩項深入技能相互交替,這時學習就能幫你培養下一個激情技能,幫助你長出「第二條腿」,讓你的人生能不斷更迭,不會輕易被時代拋棄。

3. 對「穩定」保持警惕

大多數的人在中年危機之前,都有一段「穩定」的時光,比如工作上到了瓶頸,但他也懶得去突破,他感覺這樣沒關係,每個月工資很穩定,還在照常發,久而久之,他可能會遭到公司的辭退。這個過程就像是溫水煮青蛙,你所謂的穩定,正在殺死你。

時代不會因為你的停滯不前,就停止進步。如果閉著眼睛,一味的尋求穩定的話,就等於在退步,所以要時刻保持清醒,保持對「穩定」的警惕,逼迫自己不斷豐富,不斷更迭。

4. 走出去,認識新的人和事,保持進攻姿態

我發現很多人在陷入低谷時,都不太願意見人,對社交很抗拒,這種心情我很能理解,可這樣的做法不止不會給你帶來任何的轉機,還會讓你在低谷越陷越深。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讓自己豐富起來,接受新鮮事物,才能帶來轉機。

很多時候,低谷是因為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越是這樣的時候越要走出去接觸新的人和事,這樣能讓你看到新的可能,建立起新的關係網,就能遇到更多的機遇和可能性。

一提到「中年」,我們就習慣後邊跟著「危機」,可在我看來,恰恰相反,中年不僅不是危機的代名詞,還是新的機遇。

人到中年之後,有了穩定的收入,生活也基本成型,基本的生活問題已經得到解決,這時候就更能騰出時間來思考自己的興趣,而興趣就很有可能培養成激情相關的第二技能。

很多人都說轉型很痛苦,是因為他們中間的大多數都是被迫轉型,比如人到中年忽然被辭退,沒有任何的準備,這必然痛苦。

可如果能未雨綢繆,在此之前就已經練就激情相關的第二技能,讓自己變成「π」型人才,我想所謂的中年危機便也不復存在。

最後,祝各位職場人都能早日轉變成「π」型人才,遠離中年危機,好好工作,好好賺錢。

相關焦點

  • 如何把中年危機轉變為中年機遇?需要邁出這關鍵一步
    如何應對中年危機,將中年危機轉變為中年機遇呢?你需要學會走路。首先來看看中年危機是怎麼形成的?以幸福感作為衡量標準,人類普遍存在中年危機現象。那麼,既然中年危機不可避免,我們該如何拒絕中年危機,將中年危機轉變為中年機遇,把自己活成一道光呢?
  • T型人才、π型人才和三個支撐,你屬於哪一種?
    T型人才。「π」型人才的定義和特點π型人才是新加坡提出的,我想,他們政府已經意識到社會的發展需要人才模型作出調整。老張就是一個典型的π型人才,有兩個專業支撐,讓他的職業過渡更加順利。隨著社會變遷速度的加快,自己年齡的增長,新人的不斷湧現,我們都會或早或晚遭遇不同的危機,比如財務危機、職業危機、中年危機.如何能平順地過渡?如何實現自己的第二次增長和飛躍?
  • T型人才、π型人才和三個支撐,屬於哪一種?
    現在我們經常聽到一些人力資源的專家在提倡:個人能力該怎樣發展,人才的結構模型是怎樣的話題,比如提得比較多的就是T型人才。最近又聽說新加坡在提倡「π」型人才,並且從國家層面作出規劃和支持,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 《中年的意義》:你擔心的中年危機、空巢綜合症,教你怎麼應對!
    你和「中年油膩等級表」能沾邊也是因為這個該死的效應。那麼真正的中年是什麼樣子呢?「中年」一詞賦予人類怎樣的人生意義呢?大衛·班布裡基著作的《中年的意義》一書,用全書將近20萬字的篇幅來詮釋什麼是「中年」,「中年」的意義是什麼?中年危機和空巢症候群真的無情地襲擊了人類嗎?
  • 社會最稀缺的是π型人才,利用興趣轉換思維,就能實現跨越式成長
    在過去,我們都提倡做T型人才,T字上面的一橫代表你的知識面,下面的一豎代表你的專業技能,也就是一專多能,在某一領域有深度、有特長,然後對其他領域的知識也普遍了解。π型人才和T型人才有什麼區別呢?從字面上看就是π比T多了一條腿,這多出來的一條腿就代表另一項領域特長。
  • 她能量丨斜槓中年姐姐,如何「浪」過中年危機?
    蔡彥芳的努力也收到了成效,在她主管滴滴僱主品牌與科技品牌期間,滴滴受到了很多應屆畢業生的「追捧」,也吸引了很多具有資深背景的科技人才,為滴滴的做大打下了基礎。回憶起自己在滴滴從事僱主品牌建設的經歷時,她總結出了僱主品牌建設的兩大要點。第一是充分了解企業戰略和方向。第二是定義僱主品牌的受眾群體,對內和對外要有兩手策略,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 如何把中年危機變成中年轉機?|山田本一|你的幸福曲線|韓焱
    今天,我要給你推薦的這本書,叫做《你的幸福曲線》。在這本書裡,美國作家、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喬納森·勞赫運用心理學、經濟學和大數據等等專業知識,剖析了大多數人認為的「中年危機」背後不為人知的真相。作者就認為「中年危機」並不存在,只不過是大多數人都會有的低谷期常常出現在中年而已。
  • 如何破解「職場中年危機」?答案只有6個字
    尼古拉斯凱奇主演的《天氣預報員 》講述的就是「中年危機」, 中年男主因為家庭和事業不盡如人意,產生各種情緒,焦慮、自我懷疑、軟弱和不甘心。跟年輕時候信心滿滿一定能做到某件事情是反的,中年已經擁有豐富的經驗和閱歷,應該清楚自己的能力和優勢。所謂中年危機:就是你認不清你自己。
  • 化解中年焦慮,破解中年危機|這本書送給即將步入中年的80後女性
    是的,這條信息來自於一位同為80後的女性朋友,在這個奔四即將步入中年的女性隊伍中,那一個光鮮亮麗的身影后,沒有血和淚的疼痛、沒有蓬頭垢面的不堪、沒有自我質疑的恐慌、沒有不時襲來的焦慮?衰老、危機、壓力、焦慮,這是每一名即將步入中年的80後女性不得不直面的功課。
  • 《中年失業模擬器》點評 如何應付中年危機,中年失業後的生活
    在私企當打工人的大家,心中都有一個壓力,就是中年失業危機,據說一旦過了35歲,很少打工人便會面臨被辭退的命運。《中年失業模擬器》是Kwing works製作發行的一款傳統RPG風格生活模擬遊戲。遊戲中,玩家將扮演一個35歲普通中年男人。但突然有一天,你被公司開除了!
  • 假期追劇,追出了中年危機!
    關鍵時刻孫弈秋留住了重要客戶,也為自己贏得了寶貴的試用期。共事的過程中吳恪之逐漸發現孫弈秋的能力和實力,他言傳身教、悉心指導,孫弈秋得以迅速成長。不斷地磨合和碰撞,讓師徒倆逐漸默契。吳恪之也逐漸清晰自己的堅守和底線。
  • 對什麼都不感興趣,37歲王鷗被指中年危機,談談中年危機的特徵
    最近演員王鷗上了綜藝節目《我家那閨女》,被主持人定義為中年危機,王鷗說:我什麼都不需要,我不危機。主持人說:這就是中年危機的最大特點。聽完她大吃一驚,開始自問:難道我真的中年危機了?在一場頒獎盛典上,她的獲獎感言是:會繼續努力,希望能多給35+女演員機會。
  • 科技公司現中年危機,裁下來的人該何去何從
    如何讓他們繼續貢獻聰明才智,為社會服務的同時也提升自己的生活水平?……這些人力資源市場的新問題、新現象,與你我息息相關,也給各行各業帶來挑戰。看似「危機」,「危」中有「機」——作為「第一生產力」的技術革新提速,以及勞動力年齡的延長,理論上應該創造更多財富,造福所有勞動者。
  • 「中年危機」不要「預言自動實現」
    畢竟個人在生活中的處境不同、遭際不同,聞聽別人的自嘲,觸動的卻是自己的不如意,悄然引發從自嘲自諷向自怨自艾乃至自暴自棄的轉變,也是可能的。如此陰差陽錯,「保溫杯」造成的社會心理效應就讓人難以樂觀了「中年人的保溫杯」到底具有什麼樣的社會內涵有記者在搖滾樂隊排練室隨手拍下一張照片,隨手撂下一句感嘆:「當年鐵漢一般的男人,如今端著保溫杯向我走來。」
  • 40歲Rapper用說唱深情演繹中年危機!
    從零開始寫Rap 說唱作品/活動/乾貨/製作人推廣  閱讀 你們應該聽過各種各樣風格的說唱,但是否聽過Rapper以「中年危機
  • 中年夫妻的感情危機有哪些?
    不少中年夫妻都在吐槽,兩個人生活了半輩子,對彼此已經非常了解,另一半已經不能帶給自己新鮮感了,甚至還會因為各種事情鬧矛盾,當這些婚姻危機初期出現時,大多數的夫妻都不會想到結局,從而導致婚姻危機越發嚴重,中年夫妻的感情危機有哪些?了解感情危機,從而避免這些危機,中年夫妻才能白頭偕老!
  • 新職場丨進入π型人才時代,打造個人職場IP
    職業教育3.0時代,主要注重培養T型人才。「T」中的「—」表示廣博的知識面,「|」表示專業的深度,職業教育4.0時代,職場進入π型人才時代。仔細去了解了一下,原來人才經歷了I型人才、T型人才,到如今的π型人才,每一種轉變都是適應著社會勞動力的變化。
  • 哪有什麼中年危機,全是你年輕時的不夠努力
    不知從何時起,整個網絡都瀰漫著「中年危機」,連90後都開始調侃自己遭遇「中年危機」了。事業瓶頸,父母生病,夫妻感情觸礁,這是人到中年最害怕的幾件事,也是「中年危機」典型問題。可是,哪個是中年人的標配呢,人生在哪個年齡階段都可能會遇到問題。有句話說得好,哪有什麼中年危機,只是因為你年輕時努力得不夠。
  • 新加坡又雙叒叕需要的一種人才——π型人才
    這源於新加坡的教育原則,叫打造π型人才。 傳統職業發展被認為是一個「T」形的軌跡,即掌握某個「深層」的專業領域,以及許多次要的知識和興趣領域。換句話的意思就是,有良好的基礎知識、有廣泛的涉獵,但只具備一項優勢。
  • 年齡恐懼症、中年危機?考個公務員,做個好選擇
    但是,每個人都會經歷中年危機嗎?答案是否定的。一份正確的工作的選擇,不敢說完全避免年齡恐懼症,中年危機的產生,也能幫你不斷調整心態,迎接獨屬於你的人生機遇。考個公務員,就是一個好的選擇。人人都說公務員好,但是好在哪兒呢,小編帶你慢慢分析。首先,工作穩定,公務員的壓力也相對較小,朝九晚五,有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其次,福利待遇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