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讀
職場中年人是一個很大的群體,中年職場焦慮成為社會常見現象且趨年輕化。步入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負擔重、工作技能更新趕不上時代發展變化、身體健康逐顯疲憊、青年人湧入擔心職位不保等等,都成為中年人的「日常負擔」。
35歲以後,有的人會遭遇「中年危機」,由於中年人在家庭和社會兩方面都承擔著較大責任,每天都在家庭與職場中奔波,處在一個職業生涯的瓶頸期,有較多的心理衝突和心理困擾,有較大的心理壓力,內心充滿不確定感、焦慮感、不安感。
遇到這種情況,請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可以參考以下幾點:
1
失業並不可怕,迷茫焦慮也不可怕,可怕的是一蹶不振。
1
放下面子,敢於面對現實
失業是可怕的,但比失業更可怕的是自己放不下面子,自信心在現實的打擊中會一點點的失去。
在現實面前,懂得放下面子,我們才能成長。
2
不要急於求成,希望能馬上找到新的工作
當自己失業之後,自己先要調整好心態,做好比較長時間失業的準備,可以多了解市場情況,多方撒網。
如果自己盲目自信,當面對一次次失敗後,就會非常的挫敗,無法接受現實。
3
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更不要懷疑貶低自己
任何時候,失業之後都要保持清醒,客觀的對待自己所擁有的優勢和不足,不高估自己,更不貶低自己,要相信自己。
馬雲說:「失敗並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害怕失敗,並且從此一蹶不振。」
對於中年人來講,他們面臨著多重壓力,一旦失去了工作也就意味著失去了生活來源,失去了積極人際關係的支持,這時產生消極情緒是正常的。
現在社會的職場中,很多管理者抱怨年輕人總是擔不起責任,一言不合就撂擔子,而不像以前時代的人,什麼都忍受,不敢辭職!
既然已經失業就不要困在失落的情緒當中,應該認清當下,確定自己的優勢,通過學習調整規劃職業生涯,這樣才能更好的應對當下的處境。
2
不要從事可替代性強的工作,替代性越強,越容易被淘汰。
1、替代性強的職業優勢是:不管是誰容易很快上手,或者這個職業有很多就業者。
2、劣勢是:容易上手代表不管是誰簡單培訓下就可以,沒什麼技術含量。工資不會高,畢竟不需要太多的技術含量。
其實這類工作競爭的人會很多,互相壓價,導致工作越來越低,還越來越不好找工作。
越是到中年,越不要從事可替代性強的工作。工作越簡單,越容易上手,從業者越容易被淘汰。
事實上,越簡單的工作會的人也就越多,會的人越多,可替代性就越高,競爭也就越大,競爭越大,也就越容易被淘汰出局。
所以在篩選工作崗位之時,要儘量選擇能讓自己有成長空間的工作,不要貪圖安樂,成長空間越大,保障才會越大,進步空間也就越大。
3
培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應對職場中年危機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學會培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何為核心競爭力?
一是準確的職業定位
二是綜合能力與資源
三是超強的執行力
綜合這三大要素打造的核心競爭力,目的就是增強個人的競爭優勢,讓別人無法取代,成就職業生涯發展。
一旦具備了強大的核心競爭力,當面對職場裁員風險和各種職業危機時,你就擁有了主動選擇或「擇良木而棲」的資本,而你的職業生涯也不會因為職業機會的改變而發生重大生存危機。
關鍵期//
我們的職業生涯存在「關鍵期」,這個關鍵期大約在我們入職十年內,我們會經歷能力與經驗的飛速進步,這段時間也更容易取得事業上的成功。
「關鍵期」這個概念來源於心理學,描述的是我們成長發育過程中的一些重要時期。同理,對於我們個人的職業發展而言,最開始的那十年尤為重要,這是一個大量學習、大膽嘗試、提升自我的階段。
4
當遭遇職場危機,情緒消極焦慮時
可以通過以下方式來調整:
(1)自我心理調整
出現焦慮情緒時,可以試著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把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自己喜歡的事物上, 讓自己的精神得到放鬆,這樣也能夠較好緩解焦慮。
(2)音樂冥想
冥想放鬆法。請找出一個曾經經歷過的、給自己帶來最愉悅的感覺,有著美好回憶的場景,可以是海邊、草原、高山等,用自己多個感覺通道(視覺、聽覺、觸覺、嗅覺、運動覺)去感覺、回憶。
(3)找專業諮詢師
可以找專業的心理諮詢師,積極表達情緒,說出你的擔憂和焦慮。好的傾聽就是最溫暖的陪伴。通過諮詢師的傾聽、陪伴和反饋,打開對話空間,宣洩負面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