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25歲,985碩士,剛畢業竟遭遇職場「中年危機」

2020-12-13 新浪財經

來源:金融小夥伴

01

老讀者都知道,我以前讀建築設計的。

我2006-2011在同濟讀書的時候,建築設計還跟隨著房地產的蓬勃發展在巔峰期,整個行業裡錢很多。連帶著我們的老師們,都是事業有成的多金中年人;我們的師兄師姐,也都是一顆顆畢業即搶手的人才市場冉冉上升的新星。

甚至很多其他專業女性朋友都跟我表達過,你建築系的啊,那趕緊找個建築師男朋友,或者給我們介紹介紹。建築師男朋友,那時候是多金又浪漫的代表。大概跟現在能混進大廠的碼農的感覺差不多,何況學設計的還更懂女孩子的心。

這些都很容易讓我們對未來產生不切實際的美好幻想,以為畢業就無憂一生了,甚至都有老師表達過對我們未來前程無憂的預期。

後面的事情,經常讀我文章的老讀者應該也知道了。建築業增速斷崖式下跌,項目總量及建築設計收入均大幅縮水。畫出各種曲線,我碩士畢業的2014年,都是極恐怖的在谷底的一年。

後面兩年稍微企穩回暖。但遍地開花的好時代,終究是一去不復返了。

02

現在總談到35歲的中年危機。但中年危機,真的不止35歲才有。

比如我們這批學生,可能剛一畢業,就遇到了自己的「中年危機」。名校光環也沒用了。僧多粥少,男生優先,很多你看不上的選擇,成了唯一的救命稻草。

而圍繞著房子,從業者眾多,可不僅僅是賣房的地產甲方和設計房子的建築師乙方。連帶著,一大批專業人士,這幾年都遇到了各自的「中年危機」。

我文章留言區,也經常可以收到類似這樣的留言,講自己當年進的建築行業,城市和賽道都選的不錯,如今到了35歲的尷尬年紀,卻面臨行業不行了,天花板很低的問題,不知該何去何從。

我也常常自嘲地回復,看來我畢業晚還是某種「幸運」了。讀了7年書,一畢業遇到行業特別慘澹的一年,重重阻力讓我提前看到了仰仗某個行業的巨大不確定性,提前體驗了一把「中年危機」。

有時候,既然人生一定要經歷挫折,可能早經歷比晚經歷更好。

早的話,人生容錯率高,只要挫折沒有把你徹底擊垮,以後的你,就是年輕的身體裡住著一個老靈魂,會有巨大的能量。

而35歲的中年危機呢,其實也不算晚。圍繞著建築業,這些年45歲、55歲的中年危機也不鮮見。

A男,70後,40歲+歲,早年進入建築行業,在一線城市自己開小公司,積累了8位數資產。2014年公司開始虧損於是關門,就不知道職業生涯該何去何從。之前積累的資源,在這時候也就能讓他找個基層設計師的班上,年薪20來萬到頭了,但他顯然是不甘心的。啥也不幹吧,賺的8位數資產一線買套房也全投進去了,並沒有財務自由的輕鬆姿態。就很痛苦擰巴。

B男,60後,50歲+,職業經理人,早早就在地產做到年薪百萬+。賺得多花得多,孩子都送去貴族學校那種。老婆也早早不上班了,買買買花花花。2016年,突然發現到處邀約的工作機會突然沒有了,自己剛好在老東家面臨被裁員,到處託關係找朋友送上簡歷,別人一看這麼高的薪酬基準,就都婉拒了。

C男,60後,50歲+,職業經理人,早早做到建築行業的大客戶銷售老大,出入有司機那種。這幾年隨著行業不景氣,銷售業績吃飯的嘛,收入驟降到月1萬+。現在的工作也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主要是,在巔峰的時候,以為會一直巔峰,50歲本來還是失業黃金期。突然掉下來,心態也受不了。

上面三位,都是真真實實發生在我身邊的例子。

03

所以你看,可能你25歲鬥志昂揚、35歲可能不僅沒有中年危機還華山論了個劍,結果到快退休的年紀了竟然還沒逃過中年危機。

也怪不得誰,只怪社會變化太快,而且可能會越來越快。快到我們還沒看明白一個風口,它就過去了。

所以在未來,可能下面這幾點,會顯得更加重要。

1. 清零心態

每當有人問我這麼多次轉行換崗,最重要的是什麼,我都會講到清零心態。不說最重要吧,但一定是必備素質了。

很多人在之前的行業,有一點點成就,就會把自己端起來,放不下身段。但是現在新行業、新職業這麼多,不同行業、不同職業,對從業人員的年齡、資歷要求差距很大。所以當你想跨行業找機會,又不能迅速清零,就很難適應變化,處處難。

我自己之前在的建築行業,也是論資排輩的地方,因為經驗的積累很重要嘛,這些就是順理成章的。你初出茅廬的小孩子,肯定見得少,得打打雜聽前輩教導。30歲還是基層畫圖員也很常見。

但是到了網際網路公司呢,人員結構就完全不一樣。脈脈年初做了個調查,節跳動和拼多多,員工平均年齡僅27歲。滴滴出行員工在調查中「最老」,平均年齡也就33歲。可怕不可怕!

你看,你可能在傳統企業熬呀熬,熬到了別人也能叫自己一聲師傅的年紀,一換行,領導比自己小5歲,你要是沒有清零心態,如何混得下去!

我不是在這裡瞎假設情況。我自己28歲到網際網路工作的時候,天天請教問題的,是95年的實習生。年紀比我小7歲,學校學歷不如我,可眼下要用到的工作技能,人家比我強很多啊。

不是說你職場熬了這麼多年甚至幹到了中層、高層沒有優勢。你的後勁可能很足,你的融會貫通能力、看到事務更本質的能力,可能了不得。但是你得先有清零心態,把之前的驕傲清零了,才能裝進新東西,才能把後勁用上。

2. 終身學習

終身學習的重要性,怎麼講都不為過。

我們可能自古講「十年寒窗苦讀」,所以大家普遍太有那種考上大學或者說走出象牙塔,終於媳婦熬成婆過完了苦日子不用學了的感受。

如果你真這麼想這麼做,可能苦日子沒幾年就又找上你了。因為,你會發現自己之前學的很多東西竟然「過時」了,而眼前新鮮的東西,你又看不懂了。傳說中的,被時代拋棄了。

前面講了,我是一畢業就經歷「中年危機」的「幸運兒」。窮則思變,跌跌撞撞拼命努力,反而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此外,我不僅在自己就業的時候,建築行業的朋友同事比較多,對職業天花板更敏感,且我小時候,住在一個全部是紡織廠的地方,行業變革那幾年,我很多同學的父母,都是雙雙下崗家庭一下子沒有經濟來源的,上一輩人的中年危機也被我不小心鑑證了。

所以,我是把職業危機意識,刻在了身體裡的。

但很多人可能之前的職業路走的比較順,我一講要有危機意識,要終身學習,他們就會說我販賣焦慮。鼓吹歲月靜好誰不會?及時行樂麻痺自己一時爽,十幾年後甚至幾年後,懶得動腦欠下的債,還得自己買單。

因為不是說行業變革的時候,所有人都走進了死胡同。你比別人多學習一點、多思考一點,你就可能不僅沒被替代,還在變革中幹成了時代弄潮兒。

比如紙媒斷崖式下跌、新媒體蒸蒸日上這一波,最早吃到大肉的,都是紙媒出來的弄潮兒啊。當然,最後不知不覺飯碗不保被幹掉的,也是紙媒的人。

你品,你細品。

3. 接受變化

以前,車馬慢,可能很多人的一輩子,都幾乎是靜態的:

工作上——進了家企業,頂了個父親的班,抱上個鐵飯碗,22歲端到55歲,過完了每天都差不多的33年,領退休工資過老年生活了。我們跟事業之間的關係,是差不多一成不變的。

婚姻裡——結了個婚,或者男強女弱男的掙錢女的小鳥依人,或者夫妻雙職工一起上班下班打牌帶娃,一晃幾十年男強的仍然男強,差不多強的也依然差不多。我們跟另一半的關係,對大多數普通家庭來說,可能也差不多是一成不變的。

放在當今社會,可不一樣了。就說上文提到的A男和C男,早年可都是家裡的經濟頂梁柱。可年過不惑,你猜怎麼著?他們自己坐的高危的高位,突然坐不住了。而他們看似上一份普通班的妻子,經過幾十年的積累,都幹成了她們各自行業的佼佼者。家裡的經濟地位,直接來了個大逆轉。

你要是擺不正心態,很容易出現各種裂痕。

總之吧,年紀大了,就會發現,生活裡魔幻的事情真挺多的。劇本都寫不出來。

我們這個時代,無論我們當下的人生,在波峰還是波谷,都要意識到,這只是動態平衡中的一環,而非永久定格的狀態。

有這樣的預期,可能才會活得更輕鬆幸福些。

相關焦點

  • 網際網路「打工人」的中年危機:25歲以下從業人員佔比達62.84%
    「中年危機」的網際網路人35歲,本是眾多職場人士漸漸走向成熟的年齡,但對於網際網路人來說,35歲似乎是職場生涯的分水嶺,因為有太多年輕人想進入這一高薪的行業,尤其是網際網路大企業。脈脈數據研究院最新的報告顯示,網際網路企業人才吸引力取決於「未來預期+企業穩定性+工作時長+員工評價+通勤時長」這五個評估要素。
  • 剛過40歲,被公司要求談離職,拿什麼拯救我的中年職場危機?
    有網友問:「剛過了40歲,收到總部人事來信,要求自己與人事部門談離職。你怎麼看?」中年職場的問題今年遇到特別多,也許是經濟不景氣,也許是隨著自己年齡的增長,容易被類似案例吸引,所以看到的也多。40歲被要求談離職,我相信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都是一個重大的變故,因為這個年齡被流程式的要求談離職,首先可以肯定的是這個員工的工作質量出現了問題。說說兩個我身邊的例子:【降薪一年後,公司欲再加薪】老何是公司的電商設計主管,在今年年初,因為電商店鋪銷量不佳,老何被降薪了20%,所有店鋪的成員中只有老何被降薪。
  • 985碩士畢業,英語優秀,33歲生完娃,復出找工作面試機會都沒有
    但是,前不久網上一個熱議的話題卻駁斥了這個被多數人認可的觀點,一名985高校畢業的金融專業的碩士研究生,英語能力出眾,優秀到考張翻譯證沒有問題。然而,就是這麼好的條件,找工作居然連面試機會都沒有。其中,原因到底是什麼,先來看一下當事人的詳細描述。
  • 如何破解「職場中年危機」?答案只有6個字
    尼古拉斯凱奇主演的《天氣預報員 》講述的就是「中年危機」, 中年男主因為家庭和事業不盡如人意,產生各種情緒,焦慮、自我懷疑、軟弱和不甘心。2007年我畢業,第一份全職工作只做了三個月就被裁掉了。生存期遭遇職業危機。不過我對當時負責裁員溝通的HR印象很深刻。雖然她傳遞的是壞消息,但是讓人很舒服地接受了,HR表達公司決定的無奈,還提到未來公司業務好轉,歡迎回來。
  • 打工族如何應對職場"中年危機"
    故事中,失業、二孩、房貸、中年危機等詞彙刺激著職場人的神經,更讓不少中年人產生了相似的焦慮感和危機感。畢竟,人到中年,尋求轉變和突破的二次求職並不容易。  生活帳本「壓力山大」  「工資去掉『五險一金』,1個月也就4000多元。」在青島某私企上班的丁文剛對記者說。
  • 37歲985研究生,三年找不到穩定工作,拿什麼來拯救中年職場人?
    昨天跟一位創業好友交流中年危機這個話題,好友說現在30幾歲算什麼中年,頂多是個大齡青年,50歲以後再談中年。網友C這麼說:為什麼到37歲了都沒有想過要做職場防範?按照就業市場的34歲門檻,為避免中年危機,最晚就要從28歲開始布局,進入一個相對穩定的公司,開始積攢工齡。那麼,今天很有可能就已經擁有了一份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在這種情況下,按照勞動法規定,除非公司裁員,只要你願意你就可以一直做下去,擁有一份穩定的收入。
  • 35歲網際網路打工人生存調查:轉行、創業、出國應對「中年危機」
    「中年危機」的網際網路人35歲,本是眾多職場人士漸漸走向成熟的年齡,但對於網際網路人來說,35歲似乎是職場生涯的分水嶺,因為有太多年輕人想進入這一高薪的行業,尤其是網際網路大企業。脈脈數據研究院最新的報告顯示,網際網路企業人才吸引力取決於「未來預期+企業穩定性+工作時長+員工評價+通勤時長」這五個評估要素。
  • 面對職場中年危機,職場人該何去何從?
    ,中年職場焦慮成為社會常見現象且趨年輕化。 35歲以後,有的人會遭遇「中年危機」,由於中年人在家庭和社會兩方面都承擔著較大責任,每天都在家庭與職場中奔波,處在一個職業生涯的瓶頸期,有較多的心理衝突和心理困擾,有較大的心理壓力
  • 職場中,如何在30歲的時候應對未來35歲的中年危機?
    中年危機已經成為了很多人當下焦慮的重要原因,比如我今年就30歲了,幾乎每天都在思考35歲的自己會有怎樣的人生,抑或自己想過什麼樣的人生。提前規劃,未雨綢繆,已經成為了如今職場人必不可少的一項功課,別總等到危機來臨的那一天,才來後悔為什麼自己30歲的時候不想想今天35歲失業的問題呢。
  • 對什麼都不感興趣,37歲王鷗被指中年危機,談談中年危機的特徵
    最近演員王鷗上了綜藝節目《我家那閨女》,被主持人定義為中年危機,王鷗說:我什麼都不需要,我不危機。主持人說:這就是中年危機的最大特點。聽完她大吃一驚,開始自問:難道我真的中年危機了?在一場頒獎盛典上,她的獲獎感言是:會繼續努力,希望能多給35+女演員機會。
  • 37歲的985研究生失業了,35歲以後如何面對失業危機
    性格上的缺點,加上缺乏職業規劃,導致他近三年內頻換工作,上一家離職的原因就是碰見職場打壓後被上司誣陷開除的。大家都知道,頻繁跳槽在求職面試方面是很不佔優勢的。很多公司都比較親睞於穩定性比較好的員工。從風風光光的考上985研究生到37歲遭遇失業危機,前後的人生起伏就像是過山車一樣,別說是當事人,連作為一個旁觀者都覺得抓狂。「心若在夢就在,天地之間還有真愛。」在此,祝福不曾謀面的他早日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儘快擺脫眼前的凌亂不堪。
  • 碩士學歷14次的求職面試均失敗,35歲之後的職場「路在何方?」
    從那家公司出來,北京街頭還沒有一絲春天的氣息,畢竟還沒出正月,她裹著大衣茫然的走向地鐵站,想著自己正規二本畢業又考到某北京985大學讀了三年的研究生,畢業後又在一類網際網路公司做了8年,做到高級技術測試,竟然落得如此境地,真是滿心的蒼涼、氣短竟一時有些恍然不知歸處......
  • 985碩士在國企工作半年想辭職,曬出年薪,網友:這還不滿足?
    現在年輕人剛踏入職場,難免會好高騖遠,眼高手低,正所謂這山看著那山高,總是對自己現有的工作狀態不滿意。 實際上很多人跳槽之後,後來的工作也許還不如之前的工作,年輕人進入一家單位後,應該踏踏實實的工作上幾年,然後再對自己的未來職業做一下規劃。
  • 拯救職場女性中年危機:35歲以後,你需要做這4件事!
    面對工作上的發展瓶頸,生活家庭方面的壓力,活生生地展現了什麼是中年危機。 那麼,35歲以後的職場女性,將會面對什麼樣的瓶頸呢? 一、35歲以後面臨的三大瓶頸
  • 35歲中年危機?不存在的
    從答案裡看起來,35歲+的職場人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焦慮感最強的,人到中年工資微薄,勤勤懇懇996,生怕失業再找工作時遭遇年齡歧視; 第二類乾脆轉身離開,要麼自己創業或者做點小生意 我2007年大學畢業,身邊大多數朋友也站在了35歲這個關鍵節點上。這個話題經常會被拿出來討論,大家每次都有相似的感慨,為什麼明明工作那麼努力,還是這麼艱難呢?到底要做什麼,才能擺脫焦慮?
  • 中年危機:個人價值悄無聲息地貶值,僅僅是因為不夠努力?
    中年危機,危機的是什麼?知乎上有這麼一個提問:找工作時,單位普遍要求35歲以下,那35歲以上的人都幹什麼去了?目前該問題已經收穫了超過三千條回答,近四千萬瀏覽,7.8萬人關注。即使放在浩如煙海的知乎問答中,這也算是廣受關注的話題之一,只因為這個提問一語道出了人到中年最大的惶恐之一:事業危機。有人曾為職場人士的職場生命做過一道發展曲線:一個剛剛進入社會的年輕人,從對崗位的一無所知到熟練掌握行業技能,大致需要五年時間,對應年齡大致在27歲到30歲之間。
  • 高校教師,科研人員有沒有中年危機?
    真到四五十歲,被學校一腳踢出來,那才真是中年危機。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我就沒見過高校教師玩得過學校的。@賽*生:做學術這行不是太容易,特別是對於青年研究者。從讀博士、做博士後、到tenure-track助理教授,每一步都要求你獲得好的研究成果,否則就有可能走不下去。
  • 985交大碩士,33歲完全找不到工作了,我該怎麼辦?
    前言:職場就像圍城,我們每一個職場人總是以「牆外」的視角羨慕著「牆內」的世界,而也許你的生活也出現在別人的夢中。希望「網際網路坊間八卦」能成為一個分享和了解不同生活的平臺。今天,筆者給大家分享一位985碩士的中年職場經歷。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中年職場男性最原始的求職生活狀態。希望這些「乾貨」能讓你認識到不一樣的中年職場。該職場人還告訴筆者,希望有人看到這篇文章能給自己一些建議,不想自己早早就這樣廢了。
  • 華爾街英語:中年危機早齡化 英語能力給職場人穩穩的「薪」福
    年歲漸長,帶來的不僅僅是豐富的閱歷,還有步入中年後「上有老,下有小」的責任,以及就業市場不斷湧現的工作能力強、更有幹勁、人工成本低的年輕群體帶來的競爭壓力。因此,如何破解「中年危機」?成為每位職場老手們不得不去面對的難題。
  • 中國職場中年危機到日本職場鐵飯碗模式
    「中年危機」是中國職場這些年來比較熱門的一個詞彙,指的是職場人35周歲是一個坎兒,到了35周歲就屬於一個比較尷尬的年齡段,如果在民營企業這個年齡仍然沒有走向管理崗位,仍然是基層員工,那麼極大可能被企業所裁員。被裁員失業後,這個年齡,民營企業一般都是拒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