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小夥伴
01
老讀者都知道,我以前讀建築設計的。
我2006-2011在同濟讀書的時候,建築設計還跟隨著房地產的蓬勃發展在巔峰期,整個行業裡錢很多。連帶著我們的老師們,都是事業有成的多金中年人;我們的師兄師姐,也都是一顆顆畢業即搶手的人才市場冉冉上升的新星。
甚至很多其他專業女性朋友都跟我表達過,你建築系的啊,那趕緊找個建築師男朋友,或者給我們介紹介紹。建築師男朋友,那時候是多金又浪漫的代表。大概跟現在能混進大廠的碼農的感覺差不多,何況學設計的還更懂女孩子的心。
這些都很容易讓我們對未來產生不切實際的美好幻想,以為畢業就無憂一生了,甚至都有老師表達過對我們未來前程無憂的預期。
後面的事情,經常讀我文章的老讀者應該也知道了。建築業增速斷崖式下跌,項目總量及建築設計收入均大幅縮水。畫出各種曲線,我碩士畢業的2014年,都是極恐怖的在谷底的一年。
後面兩年稍微企穩回暖。但遍地開花的好時代,終究是一去不復返了。
02
現在總談到35歲的中年危機。但中年危機,真的不止35歲才有。
比如我們這批學生,可能剛一畢業,就遇到了自己的「中年危機」。名校光環也沒用了。僧多粥少,男生優先,很多你看不上的選擇,成了唯一的救命稻草。
而圍繞著房子,從業者眾多,可不僅僅是賣房的地產甲方和設計房子的建築師乙方。連帶著,一大批專業人士,這幾年都遇到了各自的「中年危機」。
我文章留言區,也經常可以收到類似這樣的留言,講自己當年進的建築行業,城市和賽道都選的不錯,如今到了35歲的尷尬年紀,卻面臨行業不行了,天花板很低的問題,不知該何去何從。
我也常常自嘲地回復,看來我畢業晚還是某種「幸運」了。讀了7年書,一畢業遇到行業特別慘澹的一年,重重阻力讓我提前看到了仰仗某個行業的巨大不確定性,提前體驗了一把「中年危機」。
有時候,既然人生一定要經歷挫折,可能早經歷比晚經歷更好。
早的話,人生容錯率高,只要挫折沒有把你徹底擊垮,以後的你,就是年輕的身體裡住著一個老靈魂,會有巨大的能量。
而35歲的中年危機呢,其實也不算晚。圍繞著建築業,這些年45歲、55歲的中年危機也不鮮見。
A男,70後,40歲+歲,早年進入建築行業,在一線城市自己開小公司,積累了8位數資產。2014年公司開始虧損於是關門,就不知道職業生涯該何去何從。之前積累的資源,在這時候也就能讓他找個基層設計師的班上,年薪20來萬到頭了,但他顯然是不甘心的。啥也不幹吧,賺的8位數資產一線買套房也全投進去了,並沒有財務自由的輕鬆姿態。就很痛苦擰巴。
B男,60後,50歲+,職業經理人,早早就在地產做到年薪百萬+。賺得多花得多,孩子都送去貴族學校那種。老婆也早早不上班了,買買買花花花。2016年,突然發現到處邀約的工作機會突然沒有了,自己剛好在老東家面臨被裁員,到處託關係找朋友送上簡歷,別人一看這麼高的薪酬基準,就都婉拒了。
C男,60後,50歲+,職業經理人,早早做到建築行業的大客戶銷售老大,出入有司機那種。這幾年隨著行業不景氣,銷售業績吃飯的嘛,收入驟降到月1萬+。現在的工作也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主要是,在巔峰的時候,以為會一直巔峰,50歲本來還是失業黃金期。突然掉下來,心態也受不了。
上面三位,都是真真實實發生在我身邊的例子。
03
所以你看,可能你25歲鬥志昂揚、35歲可能不僅沒有中年危機還華山論了個劍,結果到快退休的年紀了竟然還沒逃過中年危機。
也怪不得誰,只怪社會變化太快,而且可能會越來越快。快到我們還沒看明白一個風口,它就過去了。
所以在未來,可能下面這幾點,會顯得更加重要。
1. 清零心態
每當有人問我這麼多次轉行換崗,最重要的是什麼,我都會講到清零心態。不說最重要吧,但一定是必備素質了。
很多人在之前的行業,有一點點成就,就會把自己端起來,放不下身段。但是現在新行業、新職業這麼多,不同行業、不同職業,對從業人員的年齡、資歷要求差距很大。所以當你想跨行業找機會,又不能迅速清零,就很難適應變化,處處難。
我自己之前在的建築行業,也是論資排輩的地方,因為經驗的積累很重要嘛,這些就是順理成章的。你初出茅廬的小孩子,肯定見得少,得打打雜聽前輩教導。30歲還是基層畫圖員也很常見。
但是到了網際網路公司呢,人員結構就完全不一樣。脈脈年初做了個調查,節跳動和拼多多,員工平均年齡僅27歲。滴滴出行員工在調查中「最老」,平均年齡也就33歲。可怕不可怕!
你看,你可能在傳統企業熬呀熬,熬到了別人也能叫自己一聲師傅的年紀,一換行,領導比自己小5歲,你要是沒有清零心態,如何混得下去!
我不是在這裡瞎假設情況。我自己28歲到網際網路工作的時候,天天請教問題的,是95年的實習生。年紀比我小7歲,學校學歷不如我,可眼下要用到的工作技能,人家比我強很多啊。
不是說你職場熬了這麼多年甚至幹到了中層、高層沒有優勢。你的後勁可能很足,你的融會貫通能力、看到事務更本質的能力,可能了不得。但是你得先有清零心態,把之前的驕傲清零了,才能裝進新東西,才能把後勁用上。
2. 終身學習
終身學習的重要性,怎麼講都不為過。
我們可能自古講「十年寒窗苦讀」,所以大家普遍太有那種考上大學或者說走出象牙塔,終於媳婦熬成婆過完了苦日子不用學了的感受。
如果你真這麼想這麼做,可能苦日子沒幾年就又找上你了。因為,你會發現自己之前學的很多東西竟然「過時」了,而眼前新鮮的東西,你又看不懂了。傳說中的,被時代拋棄了。
前面講了,我是一畢業就經歷「中年危機」的「幸運兒」。窮則思變,跌跌撞撞拼命努力,反而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此外,我不僅在自己就業的時候,建築行業的朋友同事比較多,對職業天花板更敏感,且我小時候,住在一個全部是紡織廠的地方,行業變革那幾年,我很多同學的父母,都是雙雙下崗家庭一下子沒有經濟來源的,上一輩人的中年危機也被我不小心鑑證了。
所以,我是把職業危機意識,刻在了身體裡的。
但很多人可能之前的職業路走的比較順,我一講要有危機意識,要終身學習,他們就會說我販賣焦慮。鼓吹歲月靜好誰不會?及時行樂麻痺自己一時爽,十幾年後甚至幾年後,懶得動腦欠下的債,還得自己買單。
因為不是說行業變革的時候,所有人都走進了死胡同。你比別人多學習一點、多思考一點,你就可能不僅沒被替代,還在變革中幹成了時代弄潮兒。
比如紙媒斷崖式下跌、新媒體蒸蒸日上這一波,最早吃到大肉的,都是紙媒出來的弄潮兒啊。當然,最後不知不覺飯碗不保被幹掉的,也是紙媒的人。
你品,你細品。
3. 接受變化
以前,車馬慢,可能很多人的一輩子,都幾乎是靜態的:
工作上——進了家企業,頂了個父親的班,抱上個鐵飯碗,22歲端到55歲,過完了每天都差不多的33年,領退休工資過老年生活了。我們跟事業之間的關係,是差不多一成不變的。
婚姻裡——結了個婚,或者男強女弱男的掙錢女的小鳥依人,或者夫妻雙職工一起上班下班打牌帶娃,一晃幾十年男強的仍然男強,差不多強的也依然差不多。我們跟另一半的關係,對大多數普通家庭來說,可能也差不多是一成不變的。
放在當今社會,可不一樣了。就說上文提到的A男和C男,早年可都是家裡的經濟頂梁柱。可年過不惑,你猜怎麼著?他們自己坐的高危的高位,突然坐不住了。而他們看似上一份普通班的妻子,經過幾十年的積累,都幹成了她們各自行業的佼佼者。家裡的經濟地位,直接來了個大逆轉。
你要是擺不正心態,很容易出現各種裂痕。
總之吧,年紀大了,就會發現,生活裡魔幻的事情真挺多的。劇本都寫不出來。
我們這個時代,無論我們當下的人生,在波峰還是波谷,都要意識到,這只是動態平衡中的一環,而非永久定格的狀態。
有這樣的預期,可能才會活得更輕鬆幸福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