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曾在《半生緣》中寫下過一段如今流傳甚廣的名言:人到中年,時常會覺得孤獨,因為他一睜開眼睛,周圍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卻沒有他可以依靠的人。細細品來,此段無疑是人生步入中年階段的真實寫照。
在職場面臨發展的瓶頸和年輕一代的挑戰,在家庭面臨父母養老與子女教育的壓力,這是中年生活所面對的日常。對人生的中年階段而言,現實的重重束縛與磨難在此時才剛剛顯露它的獠牙,撕扯著人的精神與身體,叫人陷入名為「生活」的泥潭無法自拔。
而比接踵而來的危機與挑戰更可怕的,是個人價值於無聲無息之中的貶值,如同溫水煮青蛙,當猛然醒悟之時,自己的人生已經走到了無處可去的死胡同。
中年危機,危機的是什麼?
知乎上有這麼一個提問:找工作時,單位普遍要求35歲以下,那35歲以上的人都幹什麼去了?目前該問題已經收穫了超過三千條回答,近四千萬瀏覽,7.8萬人關注。
即使放在浩如煙海的知乎問答中,這也算是廣受關注的話題之一,只因為這個提問一語道出了人到中年最大的惶恐之一:事業危機。
有人曾為職場人士的職場生命做過一道發展曲線:一個剛剛進入社會的年輕人,從對崗位的一無所知到熟練掌握行業技能,大致需要五年時間,對應年齡大致在27歲到30歲之間。此時他的事業曲線是向上發展的,最終在30歲的節點達到從業者的巔峰狀態。
但過了曲線的「頂點」之後呢?
年輕人剛剛踏入工作崗位,因為一無所有因此無牽無掛,往往有著一往無前的衝勁。但當人的年齡逐漸步入中年,組建了家庭,養育了孩子,有了房貸車貸,開始操心養老和保險,生活中密集和瑣碎的雜事將佔用人大多數的精力。
最終你會發現,自己再也沒法像年輕時那般心無旁騖地投入工作,無論是心理層面還是生理層面,都開始逐漸感到疲倦,捲入生活的浪潮中隨波逐流。
從2017年大火的情感劇《我的前半生》中怯懦而疲倦的陳俊生,到今年初開播的新劇《我是餘歡水》中的底層小人物玉環市,無不體現著中年職場人的困境與煎熬。
而對殘酷的職場世界而言,沒人會永遠年輕,但永遠有人年輕。中年人的事業曲線開始逐步下滑,新一代年輕人又在強勢崛起,此消彼長之下,中年危機就如此產生了。
到了35歲,若沒能在職場或單位爬上高層,最終的結果只能是逐漸被邊緣化,成為洶湧人潮中的透明人,一邊強迫自己接受「此生的高度不過如此」的苦澀,一邊面對一地雞毛的生活,成為明明鮮活地存在著,卻悄然消失在社會生活中的中年人。
經歷危機,僅僅是因為「不夠努力」?
有人會說,那我在曲線頂點時再咬咬牙,往上跨一步,所有問題是不是就迎刃而解了?
思路是沒錯的,在網絡上似乎也隨處可見類似的發言:我就是你們口中的中年人,企業高管,年薪百萬,哪裡危機了?所謂中年危機不過是你們為自己年輕時的懈怠找的藉口罷了,你們要做的應當是努力,是奮鬥!
奮鬥的心態也是不會有錯的,但在提出這個問題之前首先需要明確的是:晉升的人與淘汰的人,哪個人群佔比更大?在面臨晉升的人群中,年輕人與中年人誰的優勢更大?晉升後的中年人中,能牢牢坐穩位子的又有多少?
願景固然美好,但「倖存者偏差」同時也是世上最具迷惑性與危險性的的場景。我們不否認少部分人的成功,但那樣的成功同時又是不可複製的。拋開光鮮亮麗的少數成功人士,危機與壓力中的煎熬,才是人到中年的底色。
不是所有人都能在面臨發展瓶頸時有「打破現狀從頭再來」的勇氣,也不是所有人都擁有同時經受事業阻力與家庭壓力雙重考驗的心力.
好比曾經在網絡世界盛傳的一個段子:不要大肆責罵年輕人,因為他們會立刻辭職;但你可以往死裡罵中年人,有車有房有娃的中年人尤其,他們絕不敢輕易辭職,因為他們的負擔太重,要考慮的太多,尊嚴反而是最微不足道的東西。由此可見,中年危機源於事業危機,卻又不僅僅限於事業危機,人生艱難莫過於此。
個人價值的貶值,比危機更可怕
有段日子,全網盛傳著一個紅極一時名詞:內卷。該名詞在百度百科上的釋義是:人類社會在一個發展階段達到某種確定的形式後,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若要換成通俗一些的表達,即是低效率、無意義內部消耗。
例如當高學歷人才遍地皆是時,連普通的企業前臺都開始要求碩士起步,甚至出現激烈競爭;當第一個人開始主動熬夜加班時,為了展示自己的勤奮,人人爭先熬夜加班,最終導致所有人的工作時間整體延長,工作效率與質量卻並未顯著提升。
將內卷的概念放在步入中年階段的人群之上進行觀察,你會發現,針對中年群體的內卷,早已經悄無聲息地開始了。
一個企業乃至一個行業,對於中高端人才與管理層的需求量終歸是非常有限的,但隨著每年步入職場的群體日漸龐大,有限的上升資源就會逼迫人們進行更為殘酷而激烈的競爭,從而進一步提高了晉升的門檻與難度,同時進一步壓縮著中年群體的生存空間。
在這個過程中,個人價值的貶值已經開始了:中年人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大,晉升通道卻越來越窄;工作的激情開始消退,工作技能上又缺乏核心競爭力;目前所在的崗位所能提供的價值越發有限,對於自身而言,薪資只夠勉強度日。
對高層而言,卻仍嫌薪資過高。因為以當下的人才供應環境,企業隨時可以找到性價比更高的替代品。在如此大環境之下,一旦任何人在激流勇進的洪流中落後了哪怕一步,則必將面臨被淘汰出局的風險。
隨著中年人學習能力與理解能力的消退,過往的技術與積累在新時代面前迅速貶值,逐漸在職場中變得微不足道。
類似的貶值還體現在日常生活中。例如隨著年齡增長,各項身體素質逐漸弱化,再也經受不起高強度的工作與加班,甚至僅僅是久坐不起便已經開始腰酸背痛。
隨著社交圈子逐漸定型,以往四通八達的人脈關係也逐漸變得陳舊而落後,昔日共同奮進的夥伴,今朝很可能會在深夜給你發來拼多多的連結,卑微地喊上一聲:哥,幫我砍一刀吧。
這時我們再回到最初的問題:35歲以上的中年人都到哪去了?除開還在職場苦苦煎熬的邊緣人,剩下的也許就在繁雜生活的各個角落:深夜跑著滴滴司機的前企業主管,雨天送著外賣的前程式設計師,朋友圈裡整日發著微商連結的前產品經理,你也許可以從他們身上,得到問題的答案。
前路迷茫,為何還要勇敢奔赴?
危機也好,貶值也好,在列舉了人到中年的種種困境之後,無論對於正在經歷中年的人群,還是即將步入中年的人群,未來似乎都是灰暗的。既然結局似乎早已註定,那麼當下一路拼搏與奮鬥的意義何在?
若是從心靈雞湯的層面來闡述,人到中年,其實又是一個剛剛好的時間。青年時代的迷茫與手足無措已經成為過去,老年的遲緩與病痛還遠遠沒有到來。你已經通過漫長的學習與積累獲得了對一個行業、一份工作、一項技能的基本認知,有了家庭的責任,有了對未來的方向,正是可以細緻而嚴肅地規劃自己人生的時候。
若是從現實生活的層面闡述,當前的時代正是一個風起雲湧的時代,無論是中國還是世界的環境都在飛速變化,昨天人們以為一成不變的守則,今天也許已經被徹底打翻。
正如在4G的時代來臨之前,沒人相信短視頻行業會火爆大江南北;知識付費時代來臨之前,沒人相信在網絡上輸出優質內容竟能獲得不菲收入。今天人們認為已經飽和的行業,也許已經悄然處在一次產業升級的前夕。
這時無論是對已經進入人生中年階段的人們,還是正年輕,未來總要步入中年狀態的人們,需要做的只是擁抱那句經典的企業名言:「唯一不變的是變化。」
這句話乍一聽來,似乎與前文多少有些矛盾:明明不是所有人都有遭遇困境後重新開始的勇氣與資格,憑什麼大言不慚去說擁抱變化呢?
實際上,這裡想要表達的變化,並非是要徹底推翻過去的自己。當你意識到自己的人生在中年階段正逐步邁入無法掙脫的危機,意識到個人價值正在飛速貶值,意識到前路的灰暗迷茫,擁抱變化也許是一個重新認知與評判自己的過程。
它是對自身境遇的不糾結,對前途方向的準確定位,對尋找人生新突破口的一往無前。即使無法讓自己的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能夠接受作為平凡人而平凡地去生活,與自己達成和解,也是某種意義上的巨大勝利。相信一切困境與艱難,不過是陽光前最後的陰雲,終將有過去的一天。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圖片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作者聯繫,如反映情況屬實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責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