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現在部分20多歲的年輕人已經開始擔心他們40多歲將遭遇「中年危機」

2020-10-19 思維燈泡

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20多歲就開始擔心他們的【中年危機】。

甚至都還算不上【中年危機】,而是【青年危機】,畢業工作沒幾年就感受到了危機。

其實我覺得這也算不上壞事。

1

我接觸了多學生,大體上可以從家庭和學校兩個維度來分成四類:

  • A類:學校不錯家境也不錯;

  • B類:學校不錯家境不好;

  • C類:學校不好家境不錯;

  • D類:學校不好家境也不好。

按照【焦慮】程度排序,由高到低大致是:B>A>D>C。

  • B類往往最為【焦慮】,因為本身能力不錯,通過大學進入了和以前完全不一樣的平臺,也結識了更多優秀的同伴,「知恥而後勇」,「知不足而後奮力向前」。比如我以前認識的一些211院校農家子弟,「窮人孩子早當家嘛」,工作的時候也是非常認真踏實,我們可以連續從白天九點多工作到晚上十多點,中間就剩吃飯和午休,完全是工作中的加班狀態。

  • C類呢,恰恰相反,本身家境不錯,自身能力也相對不足,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實現【階層上升】的難度很大,即便很努力,也就在原有基礎上稍作提升而已,並不能發生很大的改變,基本上靠父輩的蔭庇就足以保證衣食無憂了。比如,我以前帶的一個學生,學校不好,但是老爸有權,根本不愁工作,而且現在還開公司了,前幾天還看他在朋友圈po出一張自家辦公室的照片。

  • 但是我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D類:現在窮人家的孩子越來越多地是上不怎麼好的大學,而且在大學裡頭遊戲、喝酒、K歌、通宵……按道理不應該呀,本身家庭條件就不好,學校平臺還不好,應當加倍努力才是呀。不過再仔細想一想就明白了:其實最開始他們肯定都還是努力過的,但是後來發現,似乎怎麼努力也難以改變,以至於最後乾脆就自我放棄了。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20多歲的年輕人就已經開始擔心他們40多歲的將遭遇【中年危機】也不見得是壞事。

因為,焦慮會給人帶來緊張感,以及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動力!

而動力的強弱,幾乎是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差別,甚至都沒有之一。

比如前段時間和一個同學聊天,講到今後就業、工作和職業發展,畢業生的薪資水平,見下圖:

如果再看看薪酬低的專業,簡直會有點懷疑人生:(我真有點懷疑這個數據呀)

她自己每年開銷都要十來萬(她們的學費就要接近7萬塊),以前上的也是私立學校,花銷都不少。

這一算下來,畢業之後入不敷出是大概率事件了。

她覺得不能就這麼稀裡糊塗過四年,所以,開始去關注職業,想要結識更多的人,尋求一些切實有效突破提升的路徑。

作為一個剛念大一的市場營銷專業的孩子,我覺得還是非常不錯的。

其實這都還算好的。更多的年輕人,從小父母供他們一路讀大學,畢業之後找一份工作但往往也不是頂尖的,他們也不是不努力,但可能也就剛好夠養活自己而已,但是很可能他們的父母卻是年事已高而且還沒什麼退休金,家裡頭還指望著他呢!

能沒有焦慮嗎?

當然,有【焦慮】,就有了更多的動力,這是很多行為的發端,這點非常重要!

但是,光有焦慮和擔心肯定是不夠的,最重要的一定是【有效的行動】。

02

【有效的行動】在我看來至少包括兩大方面。

  • 一個是對職業的探索和分析;

  • 一個是對自我的反省、認知與改進提升。

先說第一點:對職業的探索和分析。

前段時間不是有個很火的「名牌大學應聘前臺要求工資20000」嘛,現實中多數人應該不會這麼誇張,但是對於自己專業和職業的了解,大多數人真的是相當有限的。

我個人一直堅持的就是「以目標為導向的系統性批判思考和構建」,因為職業是我們在社會交換中的立足點,所以,如果能夠最初就「以終為始」,真的可以少走很多彎路。

其實說起來也不難,無非是這麼幾個問題:

  1. 不知道有哪些職業,完全是懵逼的狀態;

  2. 不了解有哪些職位和崗位;

  3. 不了解具體的工作內容和要求;

  4. 不了解真實情況究竟如何;

  5. 找不到相關職業裡頭的資深人士,或者別人不願意、不配合;

  6. 不知道怎去訪談;

當然,解決辦法肯定是有的。

  1. 不知道有哪些職業?系統→中類→小類 排除和篩選,確定意向職業(備選項)

  2. 不了解有哪些職位和崗位?→職業生涯發展路徑圖

  3. 不了解具體的工作內容和要求→職業生涯路徑圖的細化

  4. 不了解真實情況究竟如何→職業人士訪談

  5. 找不到?不願意、不配合?→尋找的方法、勾搭的技巧、資源輔助

  6. 不知道怎去訪談→訪談清單、模擬訪談。

挺可惜的,這些真正非常有用的東西,似乎學校裡都不教。

再說第二點:自我的反省、認知與改機提升

很多人持一種觀點:職業規劃是忽悠人的,沒啥用。

其實,這是因為他們本就誤解了職業規劃。

職業規劃最重要的恰恰不是規劃職業,而是以職業為導向,在自我認知與反省的基礎上進行系統學習和提升。

因為社會分工的存在,每個職業都有不同的工作內容和要求,所以,我們如果能夠圍繞職業需求來進行自我評估、判斷,明晰自己的不足和將要改進的方向,自然能夠事半功倍。

不說IT、工程這種「硬專業」,外人不懂根本沒法進入,見下圖:

外行人士很可能職位描述都看不懂,更不用說應聘了。其實,窮人家或家庭條件普通的孩子學這種專業是不錯的選擇。相反,其他一些比如人力資源、市場營銷等,真的就沒那麼「硬」了,當然,也有其自身知識體系和能力技能清單呀,要做到一定高度或位置,也是不容易的。

所以,以終為始、以目標為導向(職業發展和需求)是我個人比較推崇的。

但很多人呢,大學四年下來,其實根本就不了解自己專業所對應的職業,幾乎都停留在碎片化、淺層次、道聽途說的地步,所以走了很多彎路。

不過,雖說要以職業為導向,但也要防止自己掉入另一個陷阱——低層次的技能提升

尤其是,市面上大多數的職位,其實都是低端職位,技術門檻和能力要求都比較低,如果你僅僅以此為導向來構建自己的能力知識體系,那無異於自己限制了自己的發展。

所以,我們在圍繞具體職業的知識、技術來學習的同時,一定要努力培養一些非常重要的可遷移能力——典型的,包括思考分析能力、溝通與人際關係能力、演講與寫作能力、團隊領導能力,還有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培養一些重要的性格特質,比如主動、堅韌、開放、宜人性等。

插一句題外話,很多人熱衷的求職面試技巧,其實根本沒有那麼關鍵。

技巧一定不是根本,實力才是王道,越是長遠來看越是如此。

大多數面試培訓的價值在於,讓你不會因為不了解面試規則與「潛規則」而被淘汰,但不能讓你了解這些知識而被錄取。(否則,說明這個面試評估的效度是較低的)

極少數面試培訓(其實已經不是面試培訓,而是能力評價與發展中心)能讓你提升很多可遷移能力,但這絕不能僅僅通過授課就實現,而是需要以模擬(最好是實際)項目為載體的行動學習。

這個主題,我們下次詳細探討下。

相關焦點

  • 40歲究竟是中年危機,還是新的開始?
    「只要我們擁有自主選擇如何應對處境的自由,我們就不會一無所有。」看完這本書,心裡升騰起了一股力量,也使我重新開始審視自己的後半生。都說40不惑,但40歲也可能會經歷一場中年危機。很多人的情緒都可能會驟然低落,會為日益衰老而擔憂,會為被大城市掏空的身體而懸心,還有那還不清的貸款一直是頭頂上的一座巨山。
  • 對什麼都不感興趣,37歲王鷗被指中年危機,談談中年危機的特徵
    最近演員王鷗上了綜藝節目《我家那閨女》,被主持人定義為中年危機,王鷗說:我什麼都不需要,我不危機。主持人說:這就是中年危機的最大特點。聽完她大吃一驚,開始自問:難道我真的中年危機了?在一場頒獎盛典上,她的獲獎感言是:會繼續努力,希望能多給35+女演員機會。
  • 職場中,如何在30歲的時候應對未來35歲的中年危機?
    中年危機已經成為了很多人當下焦慮的重要原因,比如我今年就30歲了,幾乎每天都在思考35歲的自己會有怎樣的人生,抑或自己想過什麼樣的人生。提前規劃,未雨綢繆,已經成為了如今職場人必不可少的一項功課,別總等到危機來臨的那一天,才來後悔為什麼自己30歲的時候不想想今天35歲失業的問題呢。
  • 20多歲和40多歲的女人備孕,後者更容易懷上?原因出人意料
    導讀:20多歲和40多歲的女人備孕,後者更容易懷上?原因出人意料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20多歲和40多歲的女人備孕,後者更容易懷上?原因出人意料!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教授:50歲退休是勞動力的巨大浪費!年輕人:40歲就想要退休了!
    但有年輕網友表示不服:老年人不退休,年輕人上不去,那麼你說說這怎麼解決?還有年輕人說,自己40歲就想要退休了......「真正的勞動力浪費是二三十的年輕人在送外賣。」以美國、俄羅斯和日本為例,你看美國法定退休年齡都定在66歲了,而俄羅斯的男女退休年齡分別推遲到了65歲、63歲,日本首相更表示「未來將會實施3年大改革,將日本打造為「終身不退休社會」」董教授認為中國應該緊跟潮流,「中國延長法定退休年齡也迫在眉睫、刻不容緩。」
  • 都說35歲中年危機,那什麼樣的職業能力自帶「護城河」?
    35歲中年危機的說法由來已久。幾乎每年都會有某大廠「清退34歲員工」的新聞,恩,這離35歲還有1年呢,在職場上就會被貼上「不受歡迎」的標籤。34歲及以上員工在職場面試中受挫也是常事。那有沒有一種職業,自帶「護城河」?什麼是護城河?
  • 眾創聯金服:20多歲的你學什麼本事,才能避免40歲的失業?
    眾創聯金服今天和大家聊聊20多歲的你,要學會多少本事,才能避免40歲時的失業!如今社會,九零後基本已步入社會,迎接他們的時代是網際網路高速發展的節點,房價的不斷攀升,薪資一如既往的不變,快速的生活節奏,讓很多90後的年輕人都非常焦慮。
  • 中年焦慮——如何解?
    如果你看到了我這篇文章,我猜你的年齡應該在35-45歲之間,正是事業的中堅力量,是家庭的頂梁柱。沒了當年的年少輕狂,卻多了成熟與穩重,就想讓事業穩步提升,生活水平更進一步,理想並不算豐滿,然而現實卻更加的骨感。相比中年焦慮大家可能更熟悉另外一個詞——中年危機。中年危機是指39~50歲之間的男性,在這個人生階段可能經歷的事業、健康、家庭婚姻等各種關卡和危機。
  • 40歲就不被需要的「打工人」,該如何應對年齡歧視
    人們都說,"人生從40歲開始",但不幸的是,對很多人而言,年齡偏見與歧視從40歲就已經開始了。幾項研究發現,女性從40歲開始遭遇偏見,男性45歲。眾所周知的是,如今印度老齡化的速度比人們預想的要快得多。印度政府最近在議會上表示,到2050年,印度60歲人口將有34萬人(超過美國總人口)。聯合國稱這個數字可能會更高。
  • 我,38歲,工作20年,被公司勸退:面對中年危機,你要搞懂這4點
    中年危機,起源於網際網路行業,又稱「35歲危機」,多發於35-50的職場人身上,因為人到中年,會面臨的壓力和重擔會比其他任何年齡階段,要承受得更多,會感到迷茫、擔憂,甚至恐懼,開始懷疑自己,對自己,對家人都會產生破壞性的影響。現在的人到了35歲之後,找工作就越來越難了。在矽谷,甚至有求職者過了35歲去整容,顯得年輕點來增加錄用機率。
  • 如何正確看待「跳槽」和「中年危機」?
    ,原因如下:我們常說「30而立」,可是很多人年齡到了30歲,但一點都沒覺得自己能立得住。30歲有時間和意識去想自己是否要博一把的人其實在這個社會上還算是不錯的,比你差的大有人在,他們朝不保夕哪有那閒工夫去考慮未來。所以,當你想著自己是不是能夠再「蹦蹦」的時候,你不應該僅僅不滿自己的收入,同時也要反思你到底要什麼?「慾壑難填」這個詞肯定大家都聽說過,人的欲望是最難滿足的。
  • 35歲網際網路打工人生存調查:轉行、創業、出國應對「中年危機」
    但在一批又一批「後備軍」加入網際網路行業之後,一群35歲左右的網際網路「老兵」們,卻用「中年危機」形容自己的職業生涯。汪程(化名)今年即將滿35歲,從事網際網路行業12年,看著一批又一批年輕人進入公司,他感受到了焦慮,「年輕人又能加班又能扛,薪資也不是特別高,公司肯定都願意招年輕的新員工,性價比高。」
  • 我25歲,985碩士,剛畢業竟遭遇職場「中年危機」
    02現在總談到35歲的中年危機。但中年危機,真的不止35歲才有。比如我們這批學生,可能剛一畢業,就遇到了自己的「中年危機」。名校光環也沒用了。僧多粥少,男生優先,很多你看不上的選擇,成了唯一的救命稻草。
  • 打工族如何應對職場"中年危機"
    去年8月,36歲的李勇光花150多萬元在青島新都心附近買了一套90多平方米的房子。李勇光是青島一家銀行的業務經理,為了這套房子,他不僅花光了自己和妻子的積蓄,還向親友借了20多萬元,並從銀行貸了款。  工資的一大半還了房貸,養車又用掉了一部分錢,如今,孩子馬上要讀小學,又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房子、車子、孩子,需要用錢的地方太多。」李勇光向記者感嘆道。
  • 35歲中年危機?不存在的
    從答案裡看起來,35歲+的職場人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焦慮感最強的,人到中年工資微薄,勤勤懇懇996,生怕失業再找工作時遭遇年齡歧視; 第二類乾脆轉身離開,要麼自己創業或者做點小生意,要麼轉行去開專車、做地產經紀等對職場依存度低的工種·; 第三類未雨綢繆,可能從30歲就提前打算,有意培養自己從純技術崗部分轉向管理崗。
  • 20歲就該知道的關於40歲前的戳心真相
    30-40歲,打工心態和為自己工作的心態,將決定了經驗、能力和人脈上的巨大差距。常年累積下來,無論是打工還是創業,都將帶來截然不同的結局。 我接觸了很多40歲以上的人,除了少部分成功人士以外,多數人活得都很迷茫。 人到中年,年齡和體力不再有優勢,父母年事已高,孩子也正是在花錢的時候。如果事業和財富積累不到一個臺階,就會面臨所謂的中年危機。這種危機不但來自職場,也來自家庭。 所以,常會聽見對40歲+不利的新聞。
  • 人生的U型曲線理論告訴你:中年危機真正的根源究竟是什麼
    我本人就有這樣的經歷,在40多歲時,我獲得很多成功:和伴侶之間的關係穩定又幸福;身體健康;財政狀況很穩定,事業方面也成果頗豐,身邊的同事個個都很出色;我出版了一本書,在運營良好的平臺上寫作,還獲得了記者大獎。要是告訴20多歲的人,這將是他們的人生的話,他們一定會欣然接受。但是,就在大家都告訴我,我是人生贏家的時候,每天早上起床,我感覺都糟透了。一起床就非常失望,腦中全是關於自己失敗的想法。
  • 網際網路「打工人」的中年危機:25歲以下從業人員佔比達62.84%
    但在一批又一批「後備軍」加入網際網路行業之後,一群35歲左右的網際網路「老兵」們,卻用「中年危機」形容自己的職業生涯。汪程(化名)今年即將滿35歲,從事網際網路行業12年,看著一批又一批年輕人進入公司,他感受到了焦慮,「年輕人又能加班又能扛,薪資也不是特別高,公司肯定都願意招年輕的新員工,性價比高。」
  • 「餘歡水」大結局:把攻擊性釋放出來太爽了!
    以前我們提到白領總覺得很高端,但現在CBD裡的白領真的很高端嗎?看看中午吃的外賣就知道了,雖然是腦力工作者,卻有時候活得不如畜生呢,這就是他們自嘲的方式。沒錢也就算了,甚至有時候連起碼的尊重都得不到,這也是壓垮中年人最後的一根稻草,無數中年危機者的無奈。
  • 中年危機並非中國專屬 日本:壓力讓你根本不需要鬧鈴
    家人之間交流很少,已經兩三年沒有外出旅遊。對於如何看待中年危機,她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看到學校裡那些六七十歲的同事都不願意退休,以及正在上升階段的年輕人,有種進退不得的感覺。不管怎麼說,我不能失去這份工作,而且每天像陀螺一般習慣性地轉著,已經麻木了」。即使生活順風順水,也會遭遇中年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