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20多歲就開始擔心他們的【中年危機】。
甚至都還算不上【中年危機】,而是【青年危機】,畢業工作沒幾年就感受到了危機。
其實我覺得這也算不上壞事。
1
我接觸了多學生,大體上可以從家庭和學校兩個維度來分成四類:
A類:學校不錯家境也不錯;
B類:學校不錯家境不好;
C類:學校不好家境不錯;
D類:學校不好家境也不好。
按照【焦慮】程度排序,由高到低大致是:B>A>D>C。
B類往往最為【焦慮】,因為本身能力不錯,通過大學進入了和以前完全不一樣的平臺,也結識了更多優秀的同伴,「知恥而後勇」,「知不足而後奮力向前」。比如我以前認識的一些211院校農家子弟,「窮人孩子早當家嘛」,工作的時候也是非常認真踏實,我們可以連續從白天九點多工作到晚上十多點,中間就剩吃飯和午休,完全是工作中的加班狀態。
C類呢,恰恰相反,本身家境不錯,自身能力也相對不足,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實現【階層上升】的難度很大,即便很努力,也就在原有基礎上稍作提升而已,並不能發生很大的改變,基本上靠父輩的蔭庇就足以保證衣食無憂了。比如,我以前帶的一個學生,學校不好,但是老爸有權,根本不愁工作,而且現在還開公司了,前幾天還看他在朋友圈po出一張自家辦公室的照片。
但是我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D類:現在窮人家的孩子越來越多地是上不怎麼好的大學,而且在大學裡頭遊戲、喝酒、K歌、通宵……按道理不應該呀,本身家庭條件就不好,學校平臺還不好,應當加倍努力才是呀。不過再仔細想一想就明白了:其實最開始他們肯定都還是努力過的,但是後來發現,似乎怎麼努力也難以改變,以至於最後乾脆就自我放棄了。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20多歲的年輕人就已經開始擔心他們40多歲的將遭遇【中年危機】也不見得是壞事。
因為,焦慮會給人帶來緊張感,以及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動力!
而動力的強弱,幾乎是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差別,甚至都沒有之一。
比如前段時間和一個同學聊天,講到今後就業、工作和職業發展,畢業生的薪資水平,見下圖:
如果再看看薪酬低的專業,簡直會有點懷疑人生:(我真有點懷疑這個數據呀)
她自己每年開銷都要十來萬(她們的學費就要接近7萬塊),以前上的也是私立學校,花銷都不少。
這一算下來,畢業之後入不敷出是大概率事件了。
她覺得不能就這麼稀裡糊塗過四年,所以,開始去關注職業,想要結識更多的人,尋求一些切實有效突破提升的路徑。
作為一個剛念大一的市場營銷專業的孩子,我覺得還是非常不錯的。
其實這都還算好的。更多的年輕人,從小父母供他們一路讀大學,畢業之後找一份工作但往往也不是頂尖的,他們也不是不努力,但可能也就剛好夠養活自己而已,但是很可能他們的父母卻是年事已高而且還沒什麼退休金,家裡頭還指望著他呢!
能沒有焦慮嗎?
當然,有【焦慮】,就有了更多的動力,這是很多行為的發端,這點非常重要!
但是,光有焦慮和擔心肯定是不夠的,最重要的一定是【有效的行動】。
02
【有效的行動】在我看來至少包括兩大方面。
一個是對職業的探索和分析;
一個是對自我的反省、認知與改進提升。
先說第一點:對職業的探索和分析。
前段時間不是有個很火的「名牌大學應聘前臺要求工資20000」嘛,現實中多數人應該不會這麼誇張,但是對於自己專業和職業的了解,大多數人真的是相當有限的。
我個人一直堅持的就是「以目標為導向的系統性批判思考和構建」,因為職業是我們在社會交換中的立足點,所以,如果能夠最初就「以終為始」,真的可以少走很多彎路。
其實說起來也不難,無非是這麼幾個問題:
不知道有哪些職業,完全是懵逼的狀態;
不了解有哪些職位和崗位;
不了解具體的工作內容和要求;
不了解真實情況究竟如何;
找不到相關職業裡頭的資深人士,或者別人不願意、不配合;
不知道怎去訪談;
當然,解決辦法肯定是有的。
不知道有哪些職業?系統→中類→小類 排除和篩選,確定意向職業(備選項)
不了解有哪些職位和崗位?→職業生涯發展路徑圖
不了解具體的工作內容和要求→職業生涯路徑圖的細化
不了解真實情況究竟如何→職業人士訪談
找不到?不願意、不配合?→尋找的方法、勾搭的技巧、資源輔助
不知道怎去訪談→訪談清單、模擬訪談。
挺可惜的,這些真正非常有用的東西,似乎學校裡都不教。
再說第二點:自我的反省、認知與改機提升
很多人持一種觀點:職業規劃是忽悠人的,沒啥用。
其實,這是因為他們本就誤解了職業規劃。
職業規劃最重要的恰恰不是規劃職業,而是以職業為導向,在自我認知與反省的基礎上進行系統學習和提升。
因為社會分工的存在,每個職業都有不同的工作內容和要求,所以,我們如果能夠圍繞職業需求來進行自我評估、判斷,明晰自己的不足和將要改進的方向,自然能夠事半功倍。
不說IT、工程這種「硬專業」,外人不懂根本沒法進入,見下圖:
外行人士很可能職位描述都看不懂,更不用說應聘了。其實,窮人家或家庭條件普通的孩子學這種專業是不錯的選擇。相反,其他一些比如人力資源、市場營銷等,真的就沒那麼「硬」了,當然,也有其自身知識體系和能力技能清單呀,要做到一定高度或位置,也是不容易的。
所以,以終為始、以目標為導向(職業發展和需求)是我個人比較推崇的。
但很多人呢,大學四年下來,其實根本就不了解自己專業所對應的職業,幾乎都停留在碎片化、淺層次、道聽途說的地步,所以走了很多彎路。
不過,雖說要以職業為導向,但也要防止自己掉入另一個陷阱——低層次的技能提升。
尤其是,市面上大多數的職位,其實都是低端職位,技術門檻和能力要求都比較低,如果你僅僅以此為導向來構建自己的能力知識體系,那無異於自己限制了自己的發展。
所以,我們在圍繞具體職業的知識、技術來學習的同時,一定要努力培養一些非常重要的可遷移能力——典型的,包括思考分析能力、溝通與人際關係能力、演講與寫作能力、團隊領導能力,還有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培養一些重要的性格特質,比如主動、堅韌、開放、宜人性等。
插一句題外話,很多人熱衷的求職面試技巧,其實根本沒有那麼關鍵。
技巧一定不是根本,實力才是王道,越是長遠來看越是如此。
大多數面試培訓的價值在於,讓你不會因為不了解面試規則與「潛規則」而被淘汰,但不能讓你了解這些知識而被錄取。(否則,說明這個面試評估的效度是較低的)
極少數面試培訓(其實已經不是面試培訓,而是能力評價與發展中心)能讓你提升很多可遷移能力,但這絕不能僅僅通過授課就實現,而是需要以模擬(最好是實際)項目為載體的行動學習。
這個主題,我們下次詳細探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