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中,如何在30歲的時候應對未來35歲的中年危機?

2020-12-20 騰訊網

中年危機已經成為了很多人當下焦慮的重要原因,比如我今年就30歲了,幾乎每天都在思考35歲的自己會有怎樣的人生,抑或自己想過什麼樣的人生。提前規劃,未雨綢繆,已經成為了如今職場人必不可少的一項功課,別總等到危機來臨的那一天,才來後悔為什麼自己30歲的時候不想想今天35歲失業的問題呢。

假設在35歲時候一定會離開公司,無論被動或者主動,反正會離開公司,那麼咱們如何看待和應對這種問題呢。

一、中年危機是人人逃避不掉的事情,只不過有些人提前做好預防而已。

我們首先通過兩個案例來對比看下,做好預防和不做預防的區別。

老萬和老李是當年同時進入公司的員工,25歲的年紀的確是有著大好青春去揮霍。

老萬選擇了每天定點上下班,上班從來都是卡點,下班從來不加班,回到家就是聯繫同學玩遊戲。雖說如此頹廢,但也不至於影響正常工作,日子過的還行。

老李選擇了每天提前半小時到公司寫工作計劃,下班後花半小時復盤工作,回到家中仍然繼續自己的學習,爭取在三年內讀個在職研究生。

日子就這麼過去了,隨著各自思維的不同,工作十年的老萬仍然奔波在一線工作,而老李已然成為了公司最年輕的副總。老李也曾經想過去拉老萬一把,無奈老萬承擔不了管理崗的重擔,選擇了繼續留在一線工作。

十年的到來,意味著老萬和老李35歲的到來,公司著手清理一批「中年人」,老萬的名字出現在了裁員名單之中。

臨走之前,老萬找老李道別,羨慕老李現在能居高位,而自己則要艱難找工作了。

老李說出了多年的心裡話,我們同時進公司,很早的時候我就勸你多想著以後,凡事都要做兩手打算。你看我今天能做副總,那是因為我剛進公司的就想過,萬一公司倒閉或者裁員怎麼辦。為什麼我要努力考研究生,因為考了研究生才能升職,才能往上爬,只有在高處才不會被裁員,甚至還會迎來更大的發展。曾經大家都以為中年危機是說著玩的,那只是沒有發生在自己身上,今天實實在在的發生在了你的身上,其實我也很難過,但這是公司的決定,我個人也無能為力。

雖說在高位也不是百分百的安全,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比一線員工還是要安全一些的,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所以,中年危機是人人逃避不掉的事情,咱們每個人都需要做好預防。

二、如今副業剛需的年代,你有做好自己一份副業的資格嗎?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網絡上開始流行「副業剛需」這個詞,大意就是說副業已經是人們的一種剛需了,人人都需要做。

雖然道理是人人都需要做,可真的每一個人都可以做的好嗎?

最近我們公司的工作量挺多,中午吃飯的時候聽到其他同事抱怨,「最近工作量大,每天都很累,回家就窩在沙發上不想動了,玩手機玩到凌晨。」

坐在一旁吃飯的我心想,「這就叫累嗎?我除了白天和你們一樣的工作量,晚上回家之後還需要碼字6-8千或者看幾十頁的書,我都沒有叫累呢!」

其實這裡並不是吐槽我的同事工作不辛苦,而是針對副業剛需這個事情來說,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做好一份副業。

很多人都知道,應付中年危機的最好方式除了家中拆遷,就是做一份副業,為自己留有一份保障。想法都是好的,可並不是所有的人都願意花時間和精力去做。就像我的同事一樣,認為白天工作就已經很累了,何來精力還做一份副業。但是對於我而言,我是非常有做副業的意願度,其實也就是把其他人玩手機的時間用來碼字賺錢而已。

能不能做好一份副業,關鍵因素在於自己是否有做副業的意願度,是否有賺錢的意願度。

三、如何平衡主業與副業之間的關係,以及各自的時間佔比?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都屬於兼職做副業而已,白天上班,晚上做副業。

很多人就開始困惑一個問題,主業和副業如何平衡,很擔心顧此失彼。如果精力過多放在副業,擔心主業沒做好反而被開除了,因小失大。

對於這個問題,我可以分享三個觀點:

1、主業沒做好的前提下,千萬不要碰副業。

老王是我一發小,最近也在做自媒體兼職,剛開始起步一個月還可以賺到2000塊左右。看著每個月都有2000塊的收入,老王希望把副業的收入再提高一些,逐漸把時間和精力偏向於副業了。

殊不知,老王是剛進這家公司的,很多業務都在學習中,主管更對他抱以厚望,希望他能打破現有的業務瓶頸,找到一些新的增長點。

老王為了進一步提高副業的收入,不得已開始每天兼職做到凌晨以後,白天上班毫無精神可言,甚至白天在公司也偷偷在做兼職。短期之內還不要緊,但一個季度過去了,老王的心思根本就沒有放在主業上,季度述職會被批評的一塌糊塗,不到一個星期就被公司開除了。

不要覺得這個案例是編的,是真真切切發生在我身邊的案例,而老王最近遇到了年前找工作的困難期,只有依靠微博的自媒體收入過日子。

所以,勸告大家在主業還沒做穩之前,不要總想著做副業,因小失大。

2、副業沒成熟之前,不要想著把副業變主業。

其實這個問題是很多做副業人苦惱的問題,很多人在短期內副業的收入已經高過了主業收入,想過放棄主業,開始全職做副業,把副業變成主業。

這種念頭我也有想過,面對每天繁雜的職場,心身的確很累,尤其是面對職場一些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事情,的確想過要逃避職場,去轉型做自由職業者。

但是很快這個念頭就被我打住了。

主業是自己職業規劃中的一項很重要的事情,並不是自己隨便找個工作就等於是主業。而犧牲主業,意味著我們做的職業規劃前功盡棄了。其次,主業的收入是穩定的,五險一金是穩定的,而副業看似收益高過主業,但並不能保障穩定收入,是一個很大的隱患。

所以,別總想著把副業變主業,沒到一定程度的收益碾壓下,別考慮這個事。

3、當副業已經能夠穩定給自己帶來收益,但提升需要耗費更多精力的時候,可以考慮轉型。

我們做自媒體有位前輩,原本也是為職場精英,無奈懷孕後間接被公司裁掉了。她並沒有放棄,安心在家做全職媽媽,而是利用在家自由的時間開始做自媒體寫作,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和摸索,也終於能夠拿到一份穩定的收入。

與此同時,她還把自己成功的經歷總結成寫作課,向廣大寫作愛好者兜售,同時開放做在線教育。甚至在自己坐月子期間,仍然在為即將發行的新書做校驗。

她回家後直接開始了工作,也不在想著出門繼續找工作了,因為她的副業已經足夠的成熟,並且還能帶來更多的收益。

如果把副業變成主業,自己花更多的時間來研究和摸索,想必在把收入拉高一個檔次是足夠的。

所以,想把副業變主業,前提是你得保障能給你帶來穩定的收入。

四、面對即將到來的中年危機,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前面講了中年危機是逃避不了的,做好副業的前提,以及主業與副業之間的平衡關係,全部都是為了引出我們應對中年危機的辦法。

我們一般的上班族,每個月的工資就是唯一的收入,一旦這個收入被砍掉,整個家庭就沒有任何收入了,這也是我們懼怕中年危機的原因。

那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呢?

我根據我實踐的成果和職場經驗,就這個問題而言,應對中年危機的最好方式就是拓展自己的收入渠道,增加自己的收入額度,砍掉不必要的開支,學會金融理財。

1、如何拓展自己的收入渠道?

我們普通人的收入渠道就是來源於工資,這是一件極其危險的事情,曾經有人說過,打工是最危險的投資,其實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我們的工資是屬於我們的主動收入,即我們持續勞動才有報酬,不勞動就沒報酬。

而我們需要拓展的收入渠道就是增加被動收入的來源。

什麼是被動收入?

簡單理解,被動收入就是不必持續勞動就能獲得一定的報酬。比如編劇,寫作等,只需要完成第一次的成果,出售自己的版權,就可以穩定拿到收入,而且還是可以重複售賣的。

哪些工作可以成為被動收入?

1、租房/租商鋪

2、股票基金

3、一家小網店

4、寫作/出書

5、......

其實應該還有很多,需要大家利用自己的行業經驗或者人脈資源去挖掘。

我相信被動收入的渠道並不是只有這些,應該還有很多,但能夠拓展被動收入渠道的前提是你有一個賺錢的意願度,不然一切都是紙上談兵而已。

2、如何增加自己的收入額度?

很多人一定說增加自己的收入額度,立馬就想著把更多的時間放在副業上,換來更多的收益。

其實不然,不要忘記了,我們還有主動收入的那一部分。可能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主動收入是我們總收入的60%,提高了主動收入就是在大大提供我們總收入的額度。

主動收入如何提升,無非就是升職加薪或者多做項目。這也是為什麼我在前面一定要講一個觀點「主業沒做好的前提下,不要去碰副業!」,很多人恰恰是本末倒置了。

在時間管理上,一定要做好適當的調配。我堅守一個原則,在公司上班注意力幾乎集中在工作上,就不要想副業的事情,而下班後儘可能拒絕無效社交,早點回家開始自己的副業,把時間和精力都放在當下,而不是相互侵佔。

3、如何砍掉不必要的開支?

如果你願意細細算一筆帳,隨機列出你本月的十項開支,無論金額多少。列出之後,拿起筆,按照最不必要的開支挨個去劃,你肯定能夠找到哪些開支其實是可以不用花錢的。

如今購物的便利性,也帶來的消費的便利性,金錢不再是錢包裡的紙幣,而是變成了一個個數字符號,花錢不在深思熟慮,而是動動手指頭,幾十幾百就花出去了。

其實很多情況下,我都勸誡身邊的人要學會存錢,存錢意味著自由度更高,而砍掉不必要的開支是存錢的第一步。

我不知道有多少家庭有記手工帳的習慣,這是一個特別好的生活習慣,特別適用於家庭女主人。

我的太太是一名財務,記帳是職業病。每個月的每一筆開支都會留存發票作為憑證,而自己拿一個手工帳本記錄家庭每一筆的開支。每當我因發薪日的時候感嘆工資不夠用的時候,我的太太總能像計算機一樣告訴我,我這個月有哪些開支超標了或者沒有必要。

「採購書籍的預算超標了,預算是100元,實際你花了325元了」

「我覺得你花658塊買了機械鍵盤完全沒有必要,你現在又不玩遊戲,而且你的MacBook自帶的鍵盤打字非常舒服」

「你給我偷偷買的施華洛世奇的天鵝項鍊我很喜歡,但是親愛的,我更願意把這些錢用於生活開支或者給你買書哦」

.......

什麼叫如數家珍?

這就叫如數家珍,每個月的家庭開支都記得非常清楚,甚至精確到多少元。

而我經常懶得記,都是以幾百塊的價格記憶的。

所以我給我太太合計,以後家庭開支她可以適當的砍掉不必要的項目以及嚴控各項預算。

一個月後,我太太告訴我,我們這個月的支出相比上個月已經下降了2648元。

我問她,你都做了哪些事情呢?

她說,我們以前經常點外賣,要知道外賣並不便宜而且不健康,所以這個月我都是主動開火做飯,在這一項上節約了628元。我們以前每個月自動續費的健身卡,我上個月取消了,以我們去健身房的頻率基本上是浪費錢,在家裡運動或戶外跑步更適合我們,在這一項上節約了498元。我美容院的VIP卡也退掉了,因為他們使用的護膚品和手法,在過去的一年裡我基本上都摸清楚了,而且我覺得效果對我來講並不明顯,在這一項上節約了899元。另外,我把我購物的預算也嚴格控制起來,相比上月我節約了623元。

我驚訝的看著她,一則因為部分支出我壓根沒往心裡去,完全無所謂的態度,二則她自己主動砍掉一些沒必要的支出,讓我更加欽佩。

事實上,大家沒必要拿計算器覆核我列舉的數字,被動收入的5000元和支付節省的2648元,相當於我們一個月的財富相比以前積累了7648元。

一個月7648元,一年約9.2萬元,相當於一個普通白領一年的收入了。

所以,砍掉不必要的開支其實真的可以為你好好存一筆錢的。

4、如何學會金融理財?

很多人講,我不懂投資,我不懂理財,我怕風險。這個說法完全沒有問題,任何人都懼怕風險,包括我在內。但是假如我們一年積累的9.2萬就這樣安安靜靜的躺在銀行卡裡,是不是會失去它的價值呢?

自古以來,商人都講究「錢生錢」,永遠不會讓自己的錢停止流動,所以才有「流動資金」這個說法。

事實上,我也不懂股票和期貨,我對那些東西天生懼怕,我是一個很怕丟錢的人。所以我就是拿著每年積累的9.2萬購買銀行的理財產品。因為只有理財產品,對於我這種金融白痴來講,是足夠的傻瓜式操作,只需要定時存取即可。況且銀行理財產品雖然年利率較低,但風險幾乎沒有。

假設年利率是4%,本金是9.2萬,一年後你會獲得3680元的利息。

有人說,就這麼點算個啥?

事實上不做金融的人都不知道有「複利」的存在,只知道「單利」計算方法。

舉個例子,第一年你獲得了3680元的利息,如果第二年你把3680元利息合併到9.2萬元中一起作為本金,那麼第二年後你將獲得95680元本金和3827元利息。以此類推,第20年你將獲得19.4萬元和7753元的利息。

有人可能會說,也不多呀。確實不多,但對於這部分的財富增長,似乎並沒有耗費你任何精力呀,你覺得值得嗎?

所以,增加收入渠道和收入額度,砍掉不必要的開支都是為了給我們使用「錢生錢」提供基礎資本,等你嘗到了複利的好處,就是你逐漸靠攏財務自由的時候。

五、總結

首先中年危機的確是每個人很難避開的問題,即便是國企鐵飯碗,多多少少也會存在類似的問題。而我也提供了應對中年危機的最好方式就是拓展自己的收入渠道,增加自己的收入額度,砍掉不必要的開支,學會金融理財。也向大家闡明了主業與副業之間平衡的關係以及何時能夠轉型,希望大家在35歲到來之前,儘可能地為自己規劃一下未來的路。

相關焦點

  • 35歲網際網路打工人生存調查:轉行、創業、出國應對「中年危機」
    但在一批又一批「後備軍」加入網際網路行業之後,一群35歲左右的網際網路「老兵」們,卻用「中年危機」形容自己的職業生涯。汪程(化名)今年即將滿35歲,從事網際網路行業12年,看著一批又一批年輕人進入公司,他感受到了焦慮,「年輕人又能加班又能扛,薪資也不是特別高,公司肯定都願意招年輕的新員工,性價比高。」
  • 打工族如何應對職場"中年危機"
    故事中,失業、二孩、房貸、中年危機等詞彙刺激著職場人的神經,更讓不少中年人產生了相似的焦慮感和危機感。畢竟,人到中年,尋求轉變和突破的二次求職並不容易。  生活帳本「壓力山大」  「工資去掉『五險一金』,1個月也就4000多元。」在青島某私企上班的丁文剛對記者說。
  • 35歲中年危機?不存在的
    從答案裡看起來,35歲+的職場人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焦慮感最強的,人到中年工資微薄,勤勤懇懇996,生怕失業再找工作時遭遇年齡歧視; 第二類乾脆轉身離開,要麼自己創業或者做點小生意,要麼轉行去開專車、做地產經紀等對職場依存度低的工種·; 第三類未雨綢繆,可能從30歲就提前打算,有意培養自己從純技術崗部分轉向管理崗。
  • 35歲職場危機,中年人的職場焦慮
    招聘網站上,可看到不少招聘條件都明確寫著「年齡在35周歲以下」。造成35歲職場危機的原因,網上有許多分析文章,分析結果大多為:後浪的工資要求低、願意加班、體力好、沒有太多生活顧慮等因「年輕」而佔有的優勢。
  • 拯救職場女性中年危機:35歲以後,你需要做這4件事!
    35歲,正是帛裡裹珠風月初霽的年紀。 但很多女性的35歲,卻處於心慌、焦慮、迷茫的狀態之中。 因為職場上的35歲,正是事業黃金的分割線,上升管理階層的人早就上去了,站在底層的人依然站在底層,看不到未來職業發展的方向。
  • 導致35歲職場危機的3種狀態!早知道,早預防!
    年中的跳槽小高峰,自然也是有人歡喜有人憂。很多人在步入35歲的年紀之後,感覺在目前的崗位上越來越難熬了,想要跳槽,卻又發現工作越來越難找了。35歲,似乎成了工作十多年的職場人,職業生涯中的一道檻。然而,年齡真就是所謂「中年危機」、「35歲職場危機」的罪魁禍首嗎?
  • 28歲、35歲、45歲,職場上的年齡歧視與職業危機
    年齡歧視在中國職場是公開的與歐美職場禁止歧視不同的是,年齡歧視在我國職場是公開的,很多公司、機構並不迴避這個問題。28歲以下工程師、專員、普通職員;35歲以下的經理、管理崗位;45歲以下的中高層管理崗位(總監、副總、總經理)......這些經歷,只要在職場摸爬滾打幾年都知道,一些公司甚至寫入招聘條件中。
  • 如何應對尷尬的35歲?讓尷尬的年齡不尷尬?
    「你將如何應對尷尬的35歲?」或者「你將如何避免尷尬地35歲?」無論你是剛入職場的小白,還是已經步入充滿「危機感」的30歲,你都應該好好規劃自己的人生,如何讓自己安然度過35歲的尷尬年齡?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如何避免被拍在沙灘上?」
  • 35歲以後將面臨職場危機?比危機更可怕的,是缺乏持續成長的心!
    最近,身邊的朋友談的最多的就是「中年危機」,人到中年跳槽變得小心翼翼,生怕一不小心就工作斷檔,一家老小都指望著你的收入來轉動生活,失業成為了職場中年人心中隱藏在最深處的痛。35歲,人生的分水嶺。35歲以前你可能還沒有成家,沒有小孩,沒有房子,沒有車子,老人也還健康,你的生活也沒有那麼多的講究和追求。
  • 35歲職場危機!轉行,誰給你的勇氣?
    過去,人們常說「中年危機」,而在現在的職場上,很多人面臨的是「35歲危機」。工作了十多年,步入35歲的年紀,想要跳槽時,卻發現多年的經驗積累不吃香了,這時候,35歲的職場人不淡定了。美國著名的發展心理學家愛利克·埃裡克森,提出人格的社會心理發展理論,他把心理的發展劃分為八個階段,成年中期(25-50歲)的發展任務是「產生繁衍感,避免停滯感」。「繁衍」除了指生兒育女,還包括事業上的發展,特別在35歲左右的年紀,職業或事業上的「繁衍感」尤其強烈。
  • 35歲真的是職場的分水嶺嗎?如何才能做好職場「下半場」
    在職場中最尷尬、最糾結的莫過於35歲的年齡,很多人都認為這是一個職場危機。畢竟在很多公司和企業的招聘要求上,就明確的要求:年齡限制在35歲以下。因為很多人,一到35歲,比精力比不過年輕人,比時間也是比不過年輕人。為什麼這樣說呢?年輕人,可能會沒結婚、沒對象,更沒有像35歲的中年人一樣有家庭分散了其精力和時間。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 32歲當總監,35歲送外賣,「職場35歲現象」比想像中更心酸
    ,但是一到35歲,卻都沒有了晉升的可能,不是做起了外賣騎手,就是開起了滴滴,成為淘寶店主,或者幹起了保險跟微商。從這張圖中我們可以看到,35歲成為了很多職場人邁不過去的坎。就如網友調侃所說,人脈多的賣保險,人脈少的開滴滴,實在不行,就只能送外賣了。評論過於真實,讓人心驚,而35歲面臨的中年危機,比我們想像中的還要嚴重。前段時間,網上關於騰訊開始清理三十五歲基層程式設計師的消息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跟這張圖片上的經歷是多麼的相似。
  • 人到中年35歲後,為什麼工作不好找?我們該如何度過這個危機!
    過了35歲為什麼找工作會越來越難?這種現象背後的原因是什麼?要想35歲後還能很容易的找到工作,以上問題是必須要了解和解決的!只有弄懂了這些,你才能夠做到未雨綢繆,到時後自己才能避免尷尬和危機,提前增強自己應對職場危機的防禦能力!為什麼說35歲後工作越來越難找,這個說法從何而來?為何被大多數人認同?
  • 助職場人應對"35歲現象" 啟牛商學院以財商教育為大眾賦能
    無論是初入社會的新晉白領,還是剛及而立之年的職場幹將,在今後的5年或10年間無疑都將經歷"35歲現象"的人生大考,這也將成為生命旅程中又一個拉開人生差距的分水嶺。未雨綢繆者,才能在這場大考中成為贏家。遭遇"35歲現象",往往讓不少打拼多年的上班族倍感壓力。
  • 職場中,35歲以上的員工,如何擺脫危機持續發展?從這3點講透
    在職場中,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現象,那就是現在很多公司裡大多數的員工都是90後,很少看到80後,甚至再大點年紀的人了。不僅僅是普通企業的人,包括公務員事業單位的招聘,年齡基本也都是卡著35歲這個點。想起我前公司在某年招聘一個司機的時候,當時領導明確希望是35周歲以內,結果有個應聘者自己明明是45歲,故意在登記表上改成了34歲。
  • 我25歲,985碩士,剛畢業竟遭遇職場「中年危機」
    02現在總談到35歲的中年危機。但中年危機,真的不止35歲才有。比如我們這批學生,可能剛一畢業,就遇到了自己的「中年危機」。名校光環也沒用了。僧多粥少,男生優先,很多你看不上的選擇,成了唯一的救命稻草。
  • 中年危機什麼時候最痛苦?經濟學家給出具體數字:48歲!
    提到中年危機,很多人都會想到:失業、斷供、破產等關鍵詞。實際上,中年危機不僅僅是在我國,在全世界都是一個普遍現象。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在今年年初的時候發布了一項研究稱,經過調查,發達國家居民的最不幸福年齡為47.2歲,發展中國家居民則為48.2歲。
  • 網際網路「打工人」的中年危機:25歲以下從業人員佔比達62.84%
    原標題:網際網路「打工人」35歲真相35歲,本是眾多職場人士漸漸走向成熟的年齡,但對於網際網路人來說,35歲似乎是職場生涯的分水嶺,因為有太多年輕人想進入這一高薪的行業,尤其是網際網路大企業。門外的人想進去,門內的人不想出來。用這句話形容網際網路行業「打工人」,似乎非常準確。
  • 35歲尷尬的年紀,對於普通人來說危機大於機會,該如何應對?
    跨入了30歲的行列,自己要清楚地認識到自己已經不再年輕,不再是那個做什麼時候都可以不顧後果的年輕小夥了,即使心裡有萬般不願意,但是你也得承認你已經跨入30歲中年的行列了,無論是繼續努力生活,還是苟且生活,無論自己願不願意,你都必須去承擔這個年齡需要承擔的責任,需要扛住一些擔子。
  • 30歲前在職場混日子,35歲失業找不到工作,有你嗎?
    對於職場,到了35歲這年齡基本上就是個分水嶺,一般有點層次的公司就不太會考慮35歲以上的應聘人員,特別是女性,因為考慮到女性對於家庭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花費的精力,肯定會比工作上要多,而且有些考慮女性二胎,男性則考慮更多的是能力方面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