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歲當總監,35歲送外賣,「職場35歲現象」比想像中更心酸

2020-12-17 時小慢慢

分享職場故事,交流職場經驗,歡迎關注「時小慢慢」。

01

網際網路普適性職業生涯搞笑圖瘋傳:碼農28歲是高級工程師,35歲就是外賣小哥

最近,網上流傳著一張網際網路普適性職業生涯,無論是碼農、產品經理,還是市場、運營、HR,無一例外都是25歲成為工程師或專員,28歲成為高級工程師或經理,32歲成為該崗位的總監,但是一到35歲,卻都沒有了晉升的可能,不是做起了外賣騎手,就是開起了滴滴,成為淘寶店主,或者幹起了保險跟微商。

從這張圖中我們可以看到,35歲成為了很多職場人邁不過去的坎。就如網友調侃所說,人脈多的賣保險,人脈少的開滴滴,實在不行,就只能送外賣了。評論過於真實,讓人心驚,而35歲面臨的中年危機,比我們想像中的還要嚴重。

前段時間,網上關於騰訊開始清理三十五歲基層程式設計師的消息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跟這張圖片上的經歷是多麼的相似。看似是一張調侃的圖片,實際上是職場人的真實寫照。到了三十五歲,仿佛人生就被定格,就開始被職場所拋棄。這種事情不單出現在騰訊,華為、百度在對待三十五歲的基層員工的問題上,態度也非常嚴厲,清退起來也是毫不手軟。

這張搞笑的圖,實際上是三十五歲職場人無法說出的血淚。

02

攔住職場人的不是「三十五歲」,而是那顆不懂上進的心

同事秦宇最近比較頹廢,工作十多年了,一直沒有晉升到管理崗位,只是從初級專員晉升到中級專員。雖然中級專員對應的是經理崗位,但是相關的薪資待遇卻差別很大。

秦宇一直在為晉升管理崗位做準備,畢竟到了三十多歲,要是還沒有點進步,未來就危險了。但這次晉升,公司提拔的是清一色的32歲以下的員工,秦宇的年齡正好卡在這個年齡段,尷尬得很,最後競聘失敗,面臨被裁員的窘境。秦宇一直認為自己為公司工作了十多年,整個青春都獻給了公司,他不知道離開公司後他還能做什麼。

他埋怨公司太不人道,是過河拆橋。但實際上,公司不是開慈善的,也要考慮成本的問題。公司專業的晉升通道是從助理到初級專員再到中級專員,職級不一樣,薪資待遇也不一樣,初級專員就比助理高很多,中級專員又比初級專員高很多。但是他們幹的工作是一樣的,從成本支出的角度出發,公司肯定是選擇性價比最高的助理。

在職場上,到了三十多歲,就必須給自己留兩條路,一條前進的路,讓自己站到食物鏈的頂端,俯視眾生;要不就做好隨時被辭退的準備,不要被辭退了才考慮自己以後要做什麼。

03

不想面臨中年危機?這三條內容,年輕職場人必看

年齡是不可逆的,每個人都要面對自己漸漸老去的那一天,也要面對後來者居上的危機。青春須早為,豈能長少年。不想面對殘酷的中年危機,年輕的職場人必須早做準備。

第一,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職場人對自己的職業生涯發展,要有明確的規劃。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句話千百年來被人奉為警世名言,不是沒有道理的。

同年畢業的王銘跟肖磊,在十多年後就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兩個人畢業後都進入了同一家企業上班。前兩年,兩個人的工作狀態都差不多,都是剛從助理晉升到初級專員。晉升後確實安定了很多,工作內容還跟原來一樣,但是薪資待遇卻提升了不少。王銘的工作狀態慢慢就變了,因為工作都比較熟悉了,上班時間他經常划水。他認為自己閉著眼睛也能做完,就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

而肖磊看到了專業崗跟管理崗的差別,也看到了很多中級專員的工作狀況,不想自己以後也這樣過,就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要在一年內晉升主管,兩年內晉升到經理,三年後開始向總監崗位發起總攻。

為了能夠晉升,他開始跟部門內的員工學習,了解他們的工作內容,通過這些來了解整個部門的運作情況。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對整個部門的工作熟悉了以後,在競聘的時候提出了非常精準的建議,成功上岸,此後的晉升之路也一直很順利。反觀王銘,因為平時划水,績效一般,一直未能晉升到中級專員。過了幾年,當肖磊成為了公司的合伙人,王銘才剛剛晉升到中級專員,而此時,距離他們畢業已經十多年過去了。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在職場上,沒有明確的職業規劃,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沒有預期,將會讓自己越來越平庸,越來越危險。

第二,趁年輕多學習,學習理財,學習技能,發展第二職業,給自己多一份保障。

從校園出來步入職場,再也不用伸手向父母要錢了,很多人就開始飄了。每個人都曾經有過一段瘋狂的花錢經歷,花錢大手大腳,習慣了就成了月光族。

趙煥就深刻體會到了這一點。第一個月的工資剛到手,她就買了自己心儀的包包,此後一發不可收拾。工作幾年後,不但沒有存款,反而欠下了很多債務,只留下一柜子的包包。而跟她一起入職的同事林君消費就比較理性,每月都按時存款,還在銀行購買了一些理財產品,平時沒事也會學著理財。

慢慢的,林君理財的收益甚至比工資還要多,手裡有了錢,她還報名學習了廣告設計,在網上幹起了副業。

最近兩年公司不景氣,工資基本沒漲過,趙煥經常是拆東牆補西牆,而林君依然每天安穩地享受著三份收入。

趁年輕就應該多學習。學習理財,讓自己的資產增值,學習新的技能,讓自己增值。只有這樣,才能夠在未來給自己多一份保障。

第三,面對職場上的機會,要勇於出面爭取,讓自己成為不可替代的那個人。

職場上也是存在金字塔的,越往上,管理層越少,競爭也激烈。想要勝出,就必須讓自己成為不可替代的那個人。

楊豔身上有一股闖勁,在工作中雷厲風行,有晉升的機會從來不會放過。為了能夠晉升,她可以全年無休做項目,只為在晉升的時候多一份砝碼。她的業績是整個組內最好的,很多客戶對她的評價也非常高,甚至說出了「楊豔在哪裡,客戶的單子就會在哪裡」的話。

在競聘的時候,這一點也成為了她的優勢,畢竟能把業務做成這樣,也就只有楊豔了。果不其然,年紀輕輕的楊豔,早早就爬上了管理崗。

在職場上,有晉升的機會,就要勇於爭取。當然,這只是開始,想要勝出,還要讓自己成為不可替代的那個人才行。做到這兩點,就能職場無敵。

你對35歲就將被職場淘汰這件事怎麼看?你覺得要怎樣提升職場競爭力?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職場「35歲危機」:除了送外賣和快遞,還能做什麼?這裡有好建議
    35歲以上的男人沒技術、沒文化,除了當保安、擺地攤、送外賣和快遞,還能做什麼?一直以來,職場就存在一種現象「35歲危機」,不管是人即將步入的中年危機,還是職場中把35歲當中分水嶺的職場危機。所以35歲以上的男人沒技術、沒文化,就會陷入迷茫,下意識的除了當保安、擺地攤、送外賣和快遞,都不知道自己還能做些什麼。
  • 職場「35歲現象」:是時候說出真相了!
    無論你有沒有畢業,無論你有沒有過30歲,都建議讀下這篇史上最好的職業規劃文章。 不可忽視的職場「35歲現象」 在最近的職業規劃觀察中,我明顯感覺到35歲以上人群對職業生涯規劃的迫切性。也正是從這些案例中,我們清晰地洞察到,時間點的把握對一個人的成長如何起著決定性作用。
  • 35歲成職場生死線,35歲是找工作的坎,如何面對職場生死線?
    導讀:如何避免35歲職場「生死線」?大多數職場人士到了35歲,就會遇到所謂的職場生死線,解決這個問題的主要方法還是提前做好職業規劃,提高自己的職場競爭能力,防患於未然。很多人都注意到了,到了35歲左右,就很容易離開原單位。
  • IT圈裡的35歲現象
    在一個校友群裡,某位身在知名投資集團的高管發了則簡短的招聘啟事,招一個財務經理,直截了當地要求「35歲以下」。    群裡大部分校友都是海歸,對招聘中出現年齡要求明顯不適。大家很快群起攻之,質問,「為什麼明確要求35歲以下?」
  • 職場」35歲門檻「,怎麼邁?
    在一些公司,員工一旦邁進35歲門檻,就不禁擔心自己的未來職場生涯,「35歲焦慮症」也隨之而來。
  • 貪官「59歲現象」變「35歲現象」說明了什麼?
    過去常看一些貪官「落馬」的報導,對「59歲現象」並不陌生,也有些「見怪不怪」了。而如今35歲以下的「青春一族」卻成了高發群體,且他們普遍都是上崗或升職不久就陷入犯罪泥潭的,這確實讓人痛心扼腕,更令人不寒而慄。如果59歲是貪汙受賄的多發、同時也是最危險的年齡段,反映的是再不撈就再也沒機會撈的最後瘋狂。
  • 如何避免35歲職場「生死線」?
    年齡從來都不是有能力的人成功的限制,更別說在職場打天下了,有能力了,就沒有什麼生死線了。沒能力,或者能力還不夠,面對職場的生死線,也不是沒有解決的辦法。最簡單有效的辦法就是提升你的能力。所以35歲之前你應該做到:1、別人無法超越的技能既然是生死線,就一定有生的條件。當你滿足這個條件時,就能生存。我覺得35歲之前擁有並不斷強化無人超越的技能,就是職場生存的條件。正因為你可以做到,別人做不到,你才會被留下來。人人都做的到,就有被淘汰的風險。
  • 28歲、35歲、45歲,職場上的年齡歧視與職業危機
    年齡歧視在中國職場是公開的與歐美職場禁止歧視不同的是,年齡歧視在我國職場是公開的,很多公司、機構並不迴避這個問題。28歲以下工程師、專員、普通職員;35歲以下的經理、管理崗位;45歲以下的中高層管理崗位(總監、副總、總經理)......這些經歷,只要在職場摸爬滾打幾年都知道,一些公司甚至寫入招聘條件中。
  • 職場30-35歲現象:迄今我看過的關於職業規劃的文章
    在最近的一年的職業規劃諮詢過程中,我明顯地感覺到35歲以上人群對於職業生涯規劃需求的迫切性。 不管你是否承認,你都必須重視「35歲現象」。很多企業在招募人才時,明確規定年齡在35歲以下。如果你的年齡到了35歲卻還在通過招聘網站投遞簡歷不斷跳槽的話,你就應該反省一下自己到底哪裡做錯了。
  • 企業招聘都要求35歲以下,35歲到60歲的人去哪工作呢?這裡有答案
    企業招聘年齡一般最高到35歲,那35歲到60歲的人去哪工作了呢?的確打開招聘網站:至少七成以上崗位要求應聘者「35歲以下」。難道35歲以上的真的找不到工作了?其實不然,在招聘過程中年齡只是標準之一,並不是絕對值,會因為其他的能力或者經驗來打破這一限定。
  • 35歲保羅和35歲基德助攻數據對比,結果和想像不同
    35歲的保羅,去年還被說是高薪低能,但今年他帶領雷霆打進了季後賽,還入選了全明星陣容,重新證明了自己的巨星實力,被交易到太陽隊之後也是備受期待。基德是保羅的前輩,他和保羅有很多相似之處。同樣具備頂級的防守能力,同樣有出色的組織能力,同樣是當了多年的聯盟第一控衛。那都是35歲的年齡時,保羅和基德誰的助攻數據更華麗呢?結果和想像不同。
  • 35歲,我們在慌什麼?
    近年來,一個年齡現象困惑了很多用人單位和求職者:「35歲現象」。在一些公司,員工一旦邁進35歲門檻,就不禁擔心自己的未來職場生涯,「35歲焦慮症」也隨之而來。35歲為什麼能成為一種年齡現象?面對「35歲焦慮症」,我們需要抱有何種心態?
  • 「網際網路普適性職業生涯」瘋傳,35歲以上職場人去哪兒?
    前段時間,網上瘋傳一張「網際網路普適性職業生涯」的圖,給「35歲以上職場人去哪兒」這個問題提供了一些「答案」。 因此,大多數網際網路人到35歲以後,結局就變成了:「人脈多的賣保險,人脈少的開滴滴,實在不行送外賣……」 無獨有偶。去年的熱播劇《小歡喜》中也有這樣熟悉的橋段。
  • 30歲前在職場混日子,35歲失業找不到工作,有你嗎?
    對於職場,到了35歲這年齡基本上就是個分水嶺,一般有點層次的公司就不太會考慮35歲以上的應聘人員,特別是女性,因為考慮到女性對於家庭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花費的精力,肯定會比工作上要多,而且有些考慮女性二胎,男性則考慮更多的是能力方面問題。
  • 35歲職場危機,中年人的職場焦慮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熱門的問題:現在網上流傳的35歲很多人會失業,究竟是危言聳聽,還是真實存在?招聘網站上,可看到不少招聘條件都明確寫著「年齡在35周歲以下」。造成35歲職場危機的原因,網上有許多分析文章,分析結果大多為:後浪的工資要求低、願意加班、體力好、沒有太多生活顧慮等因「年輕」而佔有的優勢。
  • 助職場人應對"35歲現象" 啟牛商學院以財商教育為大眾賦能
    無論是初入社會的新晉白領,還是剛及而立之年的職場幹將,在今後的5年或10年間無疑都將經歷"35歲現象"的人生大考,這也將成為生命旅程中又一個拉開人生差距的分水嶺。未雨綢繆者,才能在這場大考中成為贏家。遭遇"35歲現象",往往讓不少打拼多年的上班族倍感壓力。
  • 20歲靠學歷,30歲靠技能,35歲靠什麼?
    有一家創業公司老闆對他的HR總監說:「公司需要很多人,但不要那些剛從大廠出來的中年人。」「油、工資太高、不經打,背後的生活擔子太重影響工作狀態。」這是那位HR總監對中年人的形容。話聽起來很扎耳,卻是赤果果的現實。當你越發迫近35歲時,你會越覺得身邊的世界正逐漸變得不太友善。35歲就像是洪水猛獸一般,讓人不得安寧。
  • 為何現在很多公司,只招聘35歲以下的員工,35歲以上的人怎麼辦?
    大家有沒有注意,很多招聘信息裡面,都寫著:年齡35歲以下;連公務員和企事業單位的最低年齡限制都是35歲。之前有一個HR朋友說的很實在,他告訴我,他們領導經常給他們強調,招人的時候只要年齡超過35歲的,即使對方經驗豐富並且錢要得少也不能要!這是他們公司年齡的底線。
  • 35歲的職場人,正在逐漸失去職場自由,很現實也很殘酷
    35歲的職場人,正在逐漸失去職場自由,很現實也很殘酷35歲好像成為了一個門檻,在這個門檻裡面,有35歲的人正在努力攀登。成功渡過的,現在又能緩下來鬆一口氣。而那些沒有辦法成功渡過的,現在可能在嘗試新的跑道。
  • 35歲後不要考注會了?你還能在職場扛多久?!
    在職場上摸爬滾打了10年,卻還是在一個不痛不癢的位子,想升覺得吃力,保持現狀又覺得委屈。甚至有些看不清未來的發展方向。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打臉  反觀現職場的很多80後,當我們以為這個社會開始被90後逐漸佔據的時候,00後的影響力已經超過了我們的想像。而較早的80後,已經超過了35歲,這意味著人生將近一半的職場生涯已經宣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