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招聘年齡一般最高到35歲,那35歲到60歲的人去哪工作了呢?
的確打開招聘網站:至少七成以上崗位要求應聘者「35歲以下」。
難道35歲以上的真的找不到工作了?其實不然,在招聘過程中年齡只是標準之一,並
不是絕對值,會因為其他的能力或者經驗來打破這一限定。
35歲在人體的精力上可以算是一種拐點,
從35歲開始,體力開始走下坡,並且上有老下有小,父母年過花甲,身體老化、疾病多發,正需要人去照顧,而小的也離不了手,十分需要關注,各種壓力集於一身。
並且還要被柴米油鹽醬醋茶諸多生活瑣事纏身,精力會被分散,難以再像初出茅廬時那樣有充足的精力都投放在工作上。
因此對於企業而言,肯定是希望是巴不得所有人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工作上。
還有呢,35歲以上的人,相比年輕人而言,所招聘的成本要高,因此更傾向年輕人,他們職位低,薪資低,還有幹勁兒。
其實,對於各大企業而言,招聘的目的就是能夠幫其解決問題,要是有能力解決問題,肯定不在乎年齡,
但是要是沒有能力解決問題,相信肯定即使再年輕也不會收。
比如說:比如蘋果德高望重的退休高管鮑勃·曼斯菲爾德,
2016年在意見達到退休年紀後照樣還是被蘋果返聘,負責Apple Car。
本來按照曼斯菲爾德的計劃是給蘋果做顧問,有問題出謀劃策一下,自身也可以享受一下生活。
但庫克覺得,必須回來全職幹,而且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汽車將會是蘋果未來發展的巨大機會。
而說起硬體技術,沒人能比得上老道的曼斯菲爾德。
因此要求鮑勃·曼斯菲爾德退休後繼續被聘用。相比鮑勃·曼斯菲爾德退休的年紀,35歲以上不是沒有機會。
1.情形一:企業爭搶,猶如芝麻開花節節高
其實,有的人到了35歲的年紀,不僅沒有遭遇職場危機,反而會更加的如魚得水。
因為這一部分人利用幾年的時間積累,讓自己成為專家或者高手。
到了35歲的年紀反而更加的吃香,爭相被企業所聘請。
這些人特有的共性就是:職業規劃明確,自身有著明確的目標,知道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並且有著很好的毅力持續的在一個行業當中去深耕。
其實有能力的人是沒有限制的。
因此一定要保持終身學習和轉型的概念,年輕時靠體力和精力賺錢,
年長後就是靠人脈和經驗,通過技能保持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2.情形二:應聘無門,只能用體力換區廉價的報酬
其實有一部分就是在年輕的時候不努力,等遭遇35歲的職場危機之時,根本沒有任何的抗風險性。
本身能力不足,有沒有了年齡的優勢,最終就是應聘無門,沒有人要。
只能去做一些小本生意如:流動攤販,或者是送快遞、外賣等體力勞動。
通過這些形式掙取養家餬口的錢。
3.情形三:能力強悍,開創自由的職業局面
有一部份,通過了職場中的積累,不想在為別人打工,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打拼自己的一番天地。
因為自己的足夠積累,選擇了如自主創業、自媒體創作等等自由職業的道路。
所以說,企業招聘年齡一般最高到35歲,但是並不是絕對。
只要積累足夠,35歲並不是巔峰,而是開始。
文/老夏分析師
如果我寫過的一篇文章,講過的每一話,做過的一個舉動,
曾在你的心裡蕩起漣漪,那至少說明在逝去的歲月裡,
我們在某一刻,共同經歷著一樣的情愫。
有時候,雖然素未謀面。
卻已相識很久,很微妙也很知足。
謝謝你,在這個世界的角落,找到了我!歲月靜好,願你幸福,一切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