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網上瘋傳一張「網際網路普適性職業生涯」的圖,給「35歲以上職場人去哪兒」這個問題提供了一些「答案」。
雖然這張圖只是一個網絡梗,但它其實用調侃的方式戳穿了一個事實:大多數人在職場裡,只會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平庸,而不是越來越優秀。
因此,大多數網際網路人到35歲以後,結局就變成了:「人脈多的賣保險,人脈少的開滴滴,實在不行送外賣……」
無獨有偶。去年的熱播劇《小歡喜》中也有這樣熟悉的橋段。
在這部劇中,黃磊飾演的佛系中年方圓。之前工作順風順水,45歲了被單位裁員,結果到處去應聘都不受待見。面對生活和家庭的雙重壓力,黃磊被迫當起了滴滴司機。
「網際網路普適性職業生涯」的瘋傳和《小歡喜》中黃磊的遭遇,充分說明了一個道理:對於職場人來說,有兩條線橫豎我們是繞不過去的。
一條是年齡生死線,也就是被現代社會普遍默認的「35歲」。
另一條是職級天花板,你的未來出路在哪裡。
那麼,面對「年齡生死線+職級天花板」的雙重夾擊,35歲以上的「前浪」要怎麼做才能不被更年輕、更專業、更積極的「後浪」取代?
或許,對於年齡生死線,我們只能選擇接受。因為年輕人時間更多,對新事物的接受度更高,薪酬要求更低,企業沒有理由不選年輕人。
但,職級天花板其實是可以打破的——往管理崗位進發。這是比所謂「掌握核心競爭力,成為不可或缺的專家(極難)」、「開啟Plan B(無奈之舉)」更快、更有效,也更容易的方法。
因此,很多35歲左右的職場人在意識到這一點後,只要條件允許,大多會選擇:邊工作邊讀在職MBA。這是提升管理能力、往管理崗位進發的必經之路。
其實,不僅是職場人,很多聰明的明星擔心青春飯吃完後成為「過氣明星」,也提早做了轉型準備:進入商學院回爐深造,讀MBA或EMBA。
比如:徐若瑄讀了世新大學上海學院MBA,胡彥斌讀了北大光華MBA,後又被湖畔大學錄取;吳京讀了長江商學院EMBA,黃曉明讀了長江商學院EMBA,任泉更是5年讀完了3個MBA,……
一方面受35歲以上職場人追捧,一方面獲眾多明星青睞,MBA的重要性,由此可見:
對職場人來說,MBA是打破職級天花板,晉升高層職位或進入大型企業的敲門磚;對明星而言,MBA能帶給他們管理投資方面更加專業實用的知識,是他們轉行商界的金鑰匙。
然而,35歲左右的職場人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壓力不小,動輒幾十萬的MBA學費讓很多人望而卻步。此外,國內很多MBA項目需要聯考,一是難度大、二是時間限制太多,也不適合在職人士。
那麼,有沒有經濟實惠、性價比高,同時又適合在職人士的MBA項目呢?
2017年,為了讓MBA教育惠及更多在職人士,清華控股旗下高端教育品牌和領先在線學習平臺至道教育將美國北方中央大學的優質在線資源引入到了中國。自此,廣大在職人士和求學者不需要出國,通過網際網路在線學習,花費1/3的學費,就可以學習到美國名校MBA的課程,拿到全球通用的MBA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