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歲、35歲、45歲,職場上的年齡歧視與職業危機

2020-12-15 光飛科技信息

年齡歧視在中國職場是公開的

與歐美職場禁止歧視不同的是,年齡歧視在我國職場是公開的,很多公司、機構並不迴避這個問題。

28歲以下工程師、專員、普通職員;35歲以下的經理、管理崗位;45歲以下的中高層管理崗位(總監、副總、總經理)......

這些經歷,只要在職場摸爬滾打幾年都知道,一些公司甚至寫入招聘條件中。

你可以在智聯、前程、獵聘等招聘平臺,你會發現平臺上數以萬計的招聘信息都對應聘者年齡有要求。

而網際網路企業更喜歡年輕人,對年齡的歧視更加直接。

曾經傳出華為清理40歲以下的普通崗位,騰訊傳出清理35歲中低層管理崗位。

是什麼原因造成中國職場的年齡歧視呢?

1、法律不夠健全,與歐美職場對應的各種限制相比,我們暫時未完善到各種歧視的限制。但是在歐美年齡歧視依然存在,每年導致年齡歧視投訴不斷增加,只是沒有我們那麼赤果果而已。

2、傳統認知覺得年輕人精力更加旺盛,創造力更強。人到中年壓力過大,孩子與教育,老人與醫療都牽扯精力,再加上長期缺乏鍛鍊,中年人能夠投入工作的精力急劇減少。

3、成本與勞動力市場的因素。年輕員工的用工成本普遍要低於經驗豐富的年長同事,這些年教育擴招每年向社會輸出大量高學歷的優秀年輕人才,市場供給充足,用人單位有極大的選擇空間。

4、知識更新太快,時代節奏神速淘汰未能跟上節奏的群體。年輕一代具有學習快、喜歡新事物的特點,能快速的適應新技術的需求,而年齡大的群體學習遲緩,甚至也沒精力去學習,常有被汰換的危險。

年齡歧視與職場危機

有人說職場沒有年齡歧視,是市場在歧視我們。35歲還沒能做到部門經理,已經被人才市場定義為loser,45歲未做到中高層崗位在人才市場不算優秀,那麼,我們就被人才市場淘汰了。

好吧,不管歧視與否,現實就是年齡是職場的一大危機,我們該如何應對?

1、提升專業技能

職業經理人核心是「職業」,職業的另外一層意思是「專業」。

我們必須確保自己能跟上技術趨勢以及你所在行業的變化情況。如果你掉隊了怎麼辦?三個建議,首先是學習,其次還是學習,最後依然學習。正如我們一直推薦同行參與我們的交流學習一樣:

提升技能才能申報、管理好項目,更多技能可以參考我們編輯的《項目申報技能學習與提升》專輯。

1)文章開頭有進入快捷連結,點擊進入

2)點擊超連結進入 《項目申報技能學習與提升》

2、做個自主創業者

不是每個人都適合職業經理人的發展道路,大企業的金字塔頂尖能坐幾個人?

那麼,用你的技能開始創業也是不錯的選擇,如何創業可以研究我們以前發過的專門文章:

找到適合自己的路:創業模式有哪些?你適合什麼樣的創業模式?

3、積累人脈,樹立自己的品牌形象

樹立自己的職場「品牌」形象,聚集人脈資源也非常重要。職業經理人的職業包含兩層意思,前面說到職業就是專業,另外還有敬業精神。

所以,職業包括專業技能與敬業精神。

專業的技能和職業精神是我們混在職場的形象,形象越好越容易獲得高端人脈的青睞,許多機會自然向你招生。

最後,還是來一起學習吧,只有學習才能更專業!

我們即將推出的第二版《科技項目申報工程師工作指南》也在編撰中,點擊下文免費訂閱:

迅速轉發:免費預訂《項目申報工程師工作指南(第二版)》啟動

相關焦點

  • 過了35歲就要被清退? 年齡歧視真是職場公開的「秘密」嗎?
    東方網記者李佳敏5月30日報導:近日,一則《一位15年資深HR直言:清退35歲以上基層員工,早已是公開秘密》在各網絡平臺轉載,文中引用一位從業15年、現任某大型集團人力資源總監的話說:年齡歧視是職場公開的秘密,他所在的集團正在對35歲以上的員工進行裁員,他每天都要召開部門會議,安排與部署員工面談與勸退工作。他發現,人事有時候做的真不是人事兒。
  • 軒然大波:35歲成職場年齡歧視新門檻
    2010年,長沙市引進儲備優秀人才4000餘名,黨政機關、事業單位職位絕大多數都要求35歲以下;南京某高校招聘輔導員等崗位,要求碩士28周歲以下,博士32周歲以下……  35歲,原本是人生中最富激情、最富創造力的年齡。然而,現實生活中,35歲卻似一道無情的坎橫在中國眾多年輕的「老」求職者面前。
  • 35歲職場危機,中年人的職場焦慮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熱門的問題:現在網上流傳的35歲很多人會失業,究竟是危言聳聽,還是真實存在?招聘網站上,可看到不少招聘條件都明確寫著「年齡在35周歲以下」。造成35歲職場危機的原因,網上有許多分析文章,分析結果大多為:後浪的工資要求低、願意加班、體力好、沒有太多生活顧慮等因「年輕」而佔有的優勢。
  • 年齡漸成職場歧視問題之最 國內職場35歲是一道坎
    國內職場「35歲」成一道坎  搵工遭年齡歧視實為世界性議題  近日,廣州一位陳女士向記者投訴稱,自己是佛山一所民辦初中的教師,近日想換工作時卻發現,自己投了簡歷的學校,幾乎無一例外地告訴她,超過35歲的不要。
  • 你是否有:35歲職場危機,到了35歲就感覺工作不好找的經歷?
    35歲正是貢獻價職,創造價值的年齡,一般來說這個年齡成熟,有工作經驗,精力相當,可能也不會太任性,而會比較容納百川。但是,35歲也是職場的一個轉折點,據研究調查,很多求職者過了35歲就會出現職場危機。 就2020年來講,很多企業在招募人才時,就已經明確規定了年齡要求,必須在35歲以下。
  • 為何很多公司,只招聘45歲以下的員工,那45歲以上的群體怎麼辦?
    基本上現在所有招聘都要求45歲以下,一些網際網路公司的崗位要求更「狠」,普遍要求35歲以下。就拿我們公司來說吧,除非高管或技術專家,不可能招聘45歲以上的管理人員甚至中層人員的。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職場危機,45歲以上的人又應該怎麼辦呢?
  • 32歲當總監,35歲送外賣,「職場35歲現象」比想像中更心酸
    01網際網路普適性職業生涯搞笑圖瘋傳:碼農28歲是高級工程師,35歲就是外賣小哥最近,網上流傳著一張網際網路普適性職業生涯,無論是碼農、產品經理,還是市場、運營、HR,無一例外都是25歲成為工程師或專員,28歲成為高級工程師或經理,32歲成為該崗位的總監
  • 職場上的年齡歧視要不要寫入法律?
    職場上的年齡歧視是我們不可迴避的問題,而在我國的年齡歧視卻尤為明顯,在各大招聘會的現場,我們會經常看見35歲這個標籤,而這個標籤,在中國已經存在幾十年了,我們要不要撕掉標籤,讓一切平等,人人都在一個起跑線上?
  • 專家呼籲破除就業「35歲歧視」,倡導人盡其才
    專家呼籲破除就業「35歲歧視」,倡導「人盡其才」  春節過後,招聘就業市場暖流湧動。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線下、線上探訪各類招聘活動,發現不少企業招聘都要求「年齡限35歲以下」,有的甚至提出「員工90化」。
  • 35歲,我們在慌什麼?
    事實上,一個人進入職場一般都在20歲左右。而在不到40年的職場生涯中,35歲是引人矚目的分水嶺,一部分人升職升薪成為單位的骨幹或者核心員工,另一部分人卻是上不去也下不來。對於升職和跳槽都基本無望的員工來說,35歲是難以逾越的危機時刻。當然,並不是 所有人到了35歲都面臨危機。35歲也可能意味著成功和機遇。
  • 導致35歲職場危機的3種狀態!早知道,早預防!
    每年的7、8月份,人才市場上又是人潮湧動。年中的跳槽小高峰,自然也是有人歡喜有人憂。很多人在步入35歲的年紀之後,感覺在目前的崗位上越來越難熬了,想要跳槽,卻又發現工作越來越難找了。35歲,似乎成了工作十多年的職場人,職業生涯中的一道檻。然而,年齡真就是所謂「中年危機」、「35歲職場危機」的罪魁禍首嗎?
  • 超職教育:35歲的職場人都去哪了?人生的天花板,不在年齡
    根據中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20歲-29歲人口的失業率遠遠高於35歲-44歲。前者分別為7.55%與6.06%,後者分別為2.40%與2.21%。也就是說,正在為「35歲職場人悲慘經歷」痛心疾首的年輕人們,面臨著更高的失業率。招聘廣告上的「35歲以下」標準,受眾原本就只是剛進入職場的小白,根本就不是給35歲以後擁有成熟工作能力的人看的。與其擔心未來,還不如把握好現在。
  • IT行業,程式設計師35歲危機如何救贖?
    一、什麼是程式設計師的35歲危機?在網際網路行業有一種現象,35歲之後找工作會越來越困難,而對於本公司的35歲員工,因為太「貴」,激情和創新力不足,所以很多公司選擇進行「優化」,也就是裁員。而且,很多技術驅動型公司,會把程式設計師崗位的招聘年齡也限制在35歲。
  • 拯救職場女性中年危機:35歲以後,你需要做這4件事!
    35歲,正是帛裡裹珠風月初霽的年紀。 但很多女性的35歲,卻處於心慌、焦慮、迷茫的狀態之中。 因為職場上的35歲,正是事業黃金的分割線,上升管理階層的人早就上去了,站在底層的人依然站在底層,看不到未來職業發展的方向。
  • 睡前侃|35歲真是一道職場「生死線」嗎?
    最近有個詞上了熱搜,叫做「35歲焦慮症」。不知大家是否有所耳聞?作為「明明我們25歲群體才焦慮」的一員,初入職場的小白看到這個話題覺得很是好奇,35歲正是職業上升期,大多數人經驗豐富、事業穩定,焦慮什麼呢?
  • 35歲職場危機!轉行,誰給你的勇氣?
    過去,人們常說「中年危機」,而在現在的職場上,很多人面臨的是「35歲危機」。工作了十多年,步入35歲的年紀,想要跳槽時,卻發現多年的經驗積累不吃香了,這時候,35歲的職場人不淡定了。美國著名的發展心理學家愛利克·埃裡克森,提出人格的社會心理發展理論,他把心理的發展劃分為八個階段,成年中期(25-50歲)的發展任務是「產生繁衍感,避免停滯感」。「繁衍」除了指生兒育女,還包括事業上的發展,特別在35歲左右的年紀,職業或事業上的「繁衍感」尤其強烈。
  • 35歲網際網路打工人生存調查:轉行、創業、出國應對「中年危機」
    根據10月28日澤平宏觀發布的《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報告》,2019年求職人才最多的行業是IT|通信|電子|網際網路行業;而2020年就業季,脈脈數據研究院最新的報告顯示,IT網際網路行業是應屆畢業生最熱門行業選擇。但在一批又一批「後備軍」加入網際網路行業之後,一群35歲左右的網際網路「老兵」們,卻用「中年危機」形容自己的職業生涯。
  • 20歲找工作被說年齡小、沒經驗,30歲又嫌老,職業生涯就10年嗎?
    朋友小劉今年30歲,她前段時間剛裸辭出來,休息一陣子打算重新找工作。可求職市場上非常扎心的現實是:候選人30歲以上,就有單位的招聘官嫌棄年紀大。小劉非常無奈地抱怨:20歲找工作吧,被嫌棄年齡小、沒經驗;如今30歲的職場老鳥,又被嫌棄年齡大,難道一個人的職業生涯只有10年黃金期嗎?
  • 年齡歧視?菜場要求女攤販不得超過45歲,攤販:那我們怎麼活?
    小時候英語課上老師就說過,不要隨便問老外「How old are you」,尤其是過了30歲的女性,人家忌諱這個。 當時不理解,年齡不過是個數字而已。 隨著自己年齡增長,在某個特定的時間突然就明白了。
  • 媒體職場裡的年齡歧視、排資論輩和大齡危機?
    媒體職場裡的年齡歧視、排資論輩和大齡危機?2011年,她35歲,擔任《看見》主持人,2013年出版自傳性作品《看見》,2015年初推出空氣汙染深度調查《穹頂之下》,從此火遍全國。有人說,「媒體人35歲就不適合跑一線了。」但是,35歲的柴靜卻去過很多地方,採訪過很多人,拿出了大量一線的資料和素材,整理後才寫出了那麼深入的思考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