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齡漸成職場歧視問題之最 國內職場35歲是一道坎

2020-12-15 中國新聞網

年齡漸成職場歧視問題之最 國內職場35歲是一道坎

  國內職場「35歲」成一道坎

  搵工遭年齡歧視實為世界性議題

  近日,廣州一位陳女士向記者投訴稱,自己是佛山一所民辦初中的教師,近日想換工作時卻發現,自己投了簡歷的學校,幾乎無一例外地告訴她,超過35歲的不要。對此,她認為這屬於明顯的年齡歧視,不僅不合理,更有可能是不合法的。那麼,這種「職場年齡歧視」是否不公平,這個局又應該怎麼破?

  「35歲」現象越來越明顯

  實際上,越來越多人抱怨過了35歲就很難換工作或者找工作了,打開招聘版,從電視編導、醫師、超市主管到藝術館工作人員,大部分的招聘廣告都註明了「35歲以下」的要求。越來越多人感嘆,在自己辦公室裡很少見到35歲以上的員工,他們都哪裡去了?

  有人把這歸咎於某些新興行業變化速度太快。在一個理財論壇的帖子裡,有網友抱怨自己所在的IT業,辦公室裡一個35歲以上的人都沒有,一旦三十出頭,便開始憂心忡忡。亦有網友直言,如果35歲還沒有混到管理層,就自裁吧。

  當35歲在職場成了一個「坎兒」,「職場年齡歧視」也成了一個白領心理問題。比如說,如果你在辦公室詢問年齡,對於女同事而言,這個問題也許既有性別歧視也有年齡歧視的意味;而對於進取心較強的年輕男士而言,問這個問題甚至被認為有炫耀的意味。

  對於職場年齡歧視的問題,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李春玲博士認為,「35歲現象」可能是特定行業的現象。「如果對員工既要求有一定專業技術技能,又有體力方面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35歲以上就是一個弱勢了。」

  專家:在歐洲恰好相反

  在福利制度較好的歐洲國家,如果在經濟衰退、勞動力需求下降、失業率上升的時候,職場年齡歧視反而是針對年輕人的。因為勞動保障比較健全,往往會把工齡短的員工先裁掉,所以年輕人的失業率一般都會遠遠高於中老年失業率。

  對於作為新興經濟體的中國,某些對新知識技能要求比較高的行業發展得很快,一定需要更多的年輕人,年輕人就業就會有優勢。

  如果在公司做白領混不到出頭之日,就很可能要考慮向藍領發展了。「在國外,某些技術性高的藍領工作,薪水要高於低層白領,美國最典型的高薪藍領行業是卡車司機、水暖工人等。卡車司機的收入是非常高的,絕對高於低層白領。」

  年齡漸成職場歧視問題之最

  事實上,不但是在中國,職場年齡歧視問題在國外也越來越受重視。

  去年,墨爾本大學一項研究表明,85.4萬名澳人感覺他們的老闆因為性別、年齡、種族、宗教或者育兒責任而歧視他們,其中最多人抱怨的是年齡歧視,壓倒性地高於性別歧視和種族歧視。研究者威爾金斯(Roger Wilkins)表示,年齡歧視是職場遭到不公平待遇中最常見的現象。

  在美國情況亦然。美國1967年制定的《職場年齡歧視法》,是西方發達國家中第一部保障中高齡者就業權利的法律。在2012年,有22875人向聯邦公平就業機會委員會提出年齡歧視投訴,較1997年增加了44%,成為目前增速最快的勞動投訴類別。不過,如何打贏這種官司也是一個問題,因為在職場上關於年齡的歧視,你往往很容易感受到,但卻難以證明。(記者吳婉虹)

相關焦點

  • 過了35歲就要被清退? 年齡歧視真是職場公開的「秘密」嗎?
    東方網記者李佳敏5月30日報導:近日,一則《一位15年資深HR直言:清退35歲以上基層員工,早已是公開秘密》在各網絡平臺轉載,文中引用一位從業15年、現任某大型集團人力資源總監的話說:年齡歧視是職場公開的秘密,他所在的集團正在對35歲以上的員工進行裁員,他每天都要召開部門會議,安排與部署員工面談與勸退工作。他發現,人事有時候做的真不是人事兒。
  • 軒然大波:35歲成職場年齡歧視新門檻
    2010年,長沙市引進儲備優秀人才4000餘名,黨政機關、事業單位職位絕大多數都要求35歲以下;南京某高校招聘輔導員等崗位,要求碩士28周歲以下,博士32周歲以下……  35歲,原本是人生中最富激情、最富創造力的年齡。然而,現實生活中,35歲卻似一道無情的坎橫在中國眾多年輕的「老」求職者面前。
  • 28歲、35歲、45歲,職場上的年齡歧視與職業危機
    年齡歧視在中國職場是公開的與歐美職場禁止歧視不同的是,年齡歧視在我國職場是公開的,很多公司、機構並不迴避這個問題。28歲以下工程師、專員、普通職員;35歲以下的經理、管理崗位;45歲以下的中高層管理崗位(總監、副總、總經理)......這些經歷,只要在職場摸爬滾打幾年都知道,一些公司甚至寫入招聘條件中。
  • 35歲成職場生死線,35歲是找工作的坎,如何面對職場生死線?
    導讀:如何避免35歲職場「生死線」?大多數職場人士到了35歲,就會遇到所謂的職場生死線,解決這個問題的主要方法還是提前做好職業規劃,提高自己的職場競爭能力,防患於未然。很多人都注意到了,到了35歲左右,就很容易離開原單位。
  • 職場上的年齡歧視要不要寫入法律?
    職場上的年齡歧視是我們不可迴避的問題,而在我國的年齡歧視卻尤為明顯,在各大招聘會的現場,我們會經常看見35歲這個標籤,而這個標籤,在中國已經存在幾十年了,我們要不要撕掉標籤,讓一切平等,人人都在一個起跑線上?
  • 如何面對職場年齡歧視
    來源:@段冬Arthur 近些年,中老年人普遍陷入焦慮之中,一方面是35+就被劃入中年,職場人生被提前「中止」;另一方是退休年齡延遲,即將退休養老的老年人
  • 專家呼籲破除就業「35歲歧視」,倡導人盡其才
    這種狀況,導致「35歲+」與「40歲、50歲階段」人群一道成為「就業困難人群」,部分職場人士面臨失業、家庭收入下滑等困境。  受訪專家認為,我國「人口紅利」正在逐漸消退,「35歲失業」疊加「中年危機」,容易加劇職場「打工人」的擔憂和焦慮,不僅構成就業「年齡歧視」,更是對人力資源的浪費、揮霍。建議通過各種措施引導「人盡其才」「人盡其用」,守護就業這個「最大的民生」。
  • 近一半職場人離AI很近,對性別歧視的感受卻分化明顯
    2017年,在界面職場2017年關鍵詞系列報導中,由職場人票選出的十大職場關鍵詞依次是AI、知識付費、共享單車、王者榮耀、性別歧視、95後、杭州、共享辦公、35歲以及樂視。總體而言,職場人對其當前及未來的看法不那麼陽光的有王者榮耀、性別歧視和樂視。
  • 【英語角】曾經學英語偷過的懶,都成了眼前職場的一道坎
    與同為代言人的劉嘉玲和Angelababy的英文相比,趙麗穎的英文存在明顯的中式發音,有些網友還把她在視頻中的發音惡搞為中文,不僅"would you"成了「屋丟」,"love"還成了「辣舞」。鹿晗和關曉彤戀情公布之初,不少人認為關曉彤配不上人氣爆棚的鹿晗。
  • 職場年輕人遭受的年齡歧視 一點不比中老年人少
    抑或是我當時最害怕、現在也仍然擔心的——我太年輕,別人不會把我當回事?我想知道自己的擔憂是否有現實依據,於是查了一下:在網上搜索「職場年齡歧視」,你會找到很多關於歧視老年員工的文章,還有針對這個問題的法律。美國聯邦政府有相關規定保護40歲及以上的員工免受歧視。
  • 35歲職場的生存透視:無比尷尬的年齡,可能連你自己都不敢相信
    35歲當真是一個很尷尬的年齡。在職場中,也有種現象叫做」35歲現象」。儘管說在法律中是抵制這種說法的,但在實際的招聘市場,卻是一種約定俗成。簡單的說,在35歲之前,大家都覺得自己還是年輕人。25歲參加同學聚會,聊的都是事業和憧憬;35歲,聊的都是房貸和生活瑣事。一到35歲,一種對職場的焦慮油然而生。總而言之,步入這個年齡,人生的軌跡已經變了樣。
  • 睡前侃|35歲真是一道職場「生死線」嗎?
    最近有個詞上了熱搜,叫做「35歲焦慮症」。不知大家是否有所耳聞?作為「明明我們25歲群體才焦慮」的一員,初入職場的小白看到這個話題覺得很是好奇,35歲正是職業上升期,大多數人經驗豐富、事業穩定,焦慮什麼呢?
  • 超職教育:35歲的職場人都去哪了?人生的天花板,不在年齡
    「35歲以上職場人去哪兒了?」與其問他們去哪了,不如先思考一下:問問題的人是誰?不是35歲以後的人,而是一群95後甚至00後,這群初入職場的新人,非常好奇一個問題——我在公司怎麼看不到35歲以上的人了?他們都老了嗎?
  • 職場遭遇年齡歧視該怎麼應對?
    鳳凰FM·管理一點通 職場遭遇年齡歧視該怎麼應對 說到年齡歧視,我們通常想到的是職場上針對老年員工的刻板印象,認為他們工作技能落後,適應不了新的環境。
  • 媒體職場裡的年齡歧視、排資論輩和大齡危機?
    媒體職場裡的年齡歧視、排資論輩和大齡危機?首先,大多數傳媒職場新人都要面對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許多倚老賣老的前輩們對初來乍到的「後輩」,都有一種骨子裡的歧視。2011年,她35歲,擔任《看見》主持人,2013年出版自傳性作品《看見》,2015年初推出空氣汙染深度調查《穹頂之下》,從此火遍全國。有人說,「媒體人35歲就不適合跑一線了。」但是,35歲的柴靜卻去過很多地方,採訪過很多人,拿出了大量一線的資料和素材,整理後才寫出了那麼深入的思考和報導。
  • 35歲職場危機,中年人的職場焦慮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熱門的問題:現在網上流傳的35歲很多人會失業,究竟是危言聳聽,還是真實存在?招聘網站上,可看到不少招聘條件都明確寫著「年齡在35周歲以下」。造成35歲職場危機的原因,網上有許多分析文章,分析結果大多為:後浪的工資要求低、願意加班、體力好、沒有太多生活顧慮等因「年輕」而佔有的優勢。
  • 三十五歲,職場分水嶺 聽聽「過來人」怎麼說!
    是否涉及隱性年齡歧視?個人職業規劃該如何應對?企業管理者怎麼看?本期議事廳邀請四位35歲以上職場人講述親身經歷,他們的故事有焦慮與壓力,也折射出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同時,「有問」平臺邀請數位法律學者、企業高管、網際網路評論員等,一起討論這些問題。
  • 職場「35歲現象」:是時候說出真相了!
    而那些在職場上找不到位置的人,往往每隔一兩年換方向,從來沒有在某一個方向上深入積累下去。當然,除了頻繁跳槽,還有另外一個因素,那就是已經在一個方向上深入積累,但這種積累屬於重複勞動,致使職業發展原地踏步。不管你是否承認,你都必須重視「35歲現象」。很多企業在招人時,明確規定年齡在35歲以下。
  • 「對不起,我們公司不招35歲以上的」,職場如「青樓」,不許見白頭!
    在職場上,很多人最怕的就是歲月催人老,30歲、35歲仿佛已經成了一道分水嶺,分水嶺這邊是激情燃燒的90後,分水嶺那邊是戰戰兢兢的70後、80後。職場,已經為很多人畫上了一個句號,雖然這個句號不甚圓滿。意思就是不管從事任何職業,年齡限制總是擺在那裡:18歲~35歲。
  • 康斯坦丁:35歲為何會成為職場一道大檻!是什麼原因讓這一年齡段不...
    近幾年關於35歲是職場人一道大檻的討論,一直非常熱烈。去年就有消息稱,華為正在「清理34歲員工」。一時間,這個消息激起了人們的憤慨。或許,這也與人們本身就有的年齡危機感有著直接聯繫。畢竟如果華為真的要清理34歲員工,其他企業是不是會紛紛效仿?不過在後來任正非間接回應了這一消息,表示員工要以勝不勝任工作為評價標準,勝任就繼續幹,經驗也是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