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尷尬的年紀,對於普通人來說危機大於機會,該如何應對?

2020-12-11 小生探職場

跨入了30歲的行列,自己要清楚地認識到自己已經不再年輕,不再是那個做什麼時候都可以不顧後果的年輕小夥了,即使心裡有萬般不願意,但是你也得承認你已經跨入30歲中年的行列了,無論是繼續努力生活,還是苟且生活,無論自己願不願意,你都必須去承擔這個年齡需要承擔的責任,需要扛住一些擔子。以前是為一個人打拼和努力,現在是在為一家人努力拼命,很多人人到中年會對自己的職業發展目標越來越模糊,活了大半輩子還是沒能過上自己和家人想要的生活,想努力改變,但是也只是一種想法而已,隨著生活成本的增高,家庭給自己的壓力越來越大,有人想重新來過換個活法,但是沒有幾個能做到中年能把自己的人生重新來過,生活上自己身上扛著一家人的生活,工作上沒能實現如期的加薪升職,很多人看似在拼命努力,實際上能維持原狀已經很難,甚至有的人在不知不覺中倒退。

能力增長趕不上年齡的無奈

中年不立是普通人的常態,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能力並沒有達到我們心目中滿意的水平,為什麼很多單位在招人的時候,都要一些有幾年工作的經驗的員工,因為工作經驗就是能力的一部分代表,雖然對於不同的人來說,工作5年10年,自己的能力增長是不同的,但是很大程度上,經驗越豐富的人能力越強。

對於多數人來說,我們自身的職業發展,很大程度上都是通過工作時間和工作經驗來體現的。

但是為什麼很多人工作了很多年,能力還是上不去,工資還是漲不上去呢?

第一:頻繁跳槽,工作得過且過,沒有清晰的目標

第二:雖然在一件事情和一個方向上堅持了一段時間,但是實際上是三分鐘熱度,前面是努力拼命的,後面就是混日了。

也正是因為這兩點,很多人在進入自己中年人生的時候,覺得自己還沒有做好準備的原因。

35歲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都是人生的一個轉折點,想要在35歲之後過得好一點,就得在35之前拼命努力改變現狀,這樣35歲之後的人生才會更安穩和更有安全感。

30歲之前,努力增強自己的「生活能力」

30之前的人生,是需要用來積累的,正因為大多數人年輕的時候,什麼都沒有,有的就是一股奮不顧身往前衝的決心,在30歲之前,努力去積累自己人生的厚度,明確自己的長期目標,並為此不斷努力,確定一個可以長期努力的目標,5年10年甚至更久,這不僅能讓你的職業生涯積累厚度,積累自己的職業技能,更是日後轉行跳槽的砝碼,雖然一些時候,所謂的工作經驗並不是能力的代表,但是如果沒有經驗的積累,就更加談不上能力的提升。

如果沒有好的時機和機遇,不要去抱怨生活,因為抱怨沒有什麼用,你能做的就是去反思自己哪裡還做得不夠好,哪裡還可以改進,為什麼這個機會不是自己的,這才是能真正解決問題的辦法,抱怨沒有一點用處,朝著一個方向堅持幾年,即使它看上去沒有給你很大的回報,但是這種回報會對你以後的職業生涯產生深遠影響。

萬達的董事長王健林剛開始做房地產的時候,其實前幾年根本沒賺到錢,都是四處借錢,跟親戚借錢,甚至跟政府借錢,到快熬不下去的時候,王健林下定決心再幹一年,如果還是不行就收手,也正是以為王健林堅持的這一年,才有了現在的首富王健林。

說到底,人在職場無非就是兩件事,把事情做好,把人做好。

做人和做事在職場中同樣重要,如果說給自己定一個長遠的目標是為了鍛鍊自己的職業技能,讓自己更好地做事,那麼,學會做人,處理好自己的人情世故,就是身在職場的第二件大事,其中這4種能力,能影響到你的未來發展。

人際關係處理能力

職場上少不了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老闆同事關係好的人,可能職業生涯就順風順水,但是反過來,如果自己和同事和老闆的關係不好,可能就會被人家一輩子壓在底下,對於普通員工來說,其實自己的職場仕途很大程度上是由老闆決定的,你是升職加薪還是被裁員,都他一句話的事情,雖然你會心有不甘,但是這就是現實。

所以,把握自己和同事以及老闆之間的關係,或許將來有一天自己升職加薪了,如果處理不好這些平時和自己最緊密的人際關係,很可能自己的前途就會毀在上面。

不斷進步,不斷學習的能力

社會瞬息萬變,每一秒都是一個全新的樣子,今年2020年畢業的大學生數量高達874萬人,就業競爭壓力越來越大,門檻越來越高,每一行的人都越來越專業,錢越來越難賺,很多人其實已經走在了被時代淘汰的下坡路上,如今的核心競爭力,是持續學習的能力,雖然很多時候我們學歷沒別人高,我們的職業起點沒別人高,但是保持持續學習的一種心態和動力,能決定你職業生涯的高度和厚度,我們還是能演繹一場絕地反擊的故事的,持續學習,持續進步,是未來就業核心競爭力的體現。

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精神

在其位謀其職,這既是自己尊重,也是對自己工作的負責,無論你做什麼崗位,都需要有責任心和敬業的意識,把該做的事情做好,做到位,如果嘴裡說著喜歡,但是做事卻很敷衍,得過且過,這樣還不如不做,直接去做自己喜歡做的,這既是對自己的不負責,更是一種浪費時間的行為,那些成功的人,都把自己做過的事情,做到了極致,甚至做到了完美,我們連自己的本職工作都做不好的時候,拿什麼去談成功呢?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35歲這個年紀,隨著我們肩上背負的責任越來越大,我們身上的壓力也會越來越大,另一方面,現實和理想的差距,對於目標努力拼搏,但是依舊沒有達到的焦慮感和疲憊感,會讓很多中年人喪失對生活信心,開始懷疑自己,懷疑未來的生活。

但是生活就是這樣,有諸多的不如意才是生活最真實的樣子,也正是因為有我們用畢生都無法達到的如意,才會有那麼多簡單的小美好,不要懷疑自己,更不要去懷疑生活,相信未來會更好,在我們的努力之下。

相關焦點

  • 如何應對尷尬的35歲?讓尷尬的年齡不尷尬?
    35歲---尷尬的年齡不知不覺,已經步入30歲的門檻了。「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這本是勵志的心靈雞湯,預示著困難即將過去,希望即將來臨。「你將如何應對尷尬的35歲?」或者「你將如何避免尷尬地35歲?」無論你是剛入職場的小白,還是已經步入充滿「危機感」的30歲,你都應該好好規劃自己的人生,如何讓自己安然度過35歲的尷尬年齡?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如何避免被拍在沙灘上?」
  • IT行業,程式設計師35歲危機如何救贖?
    35歲程式設計師該如何救贖呢?要探索自我救贖之路,我們需要先了解程式設計師的35歲危機是怎麼來的。一、什麼是程式設計師的35歲危機?在網際網路行業有一種現象,35歲之後找工作會越來越困難,而對於本公司的35歲員工,因為太「貴」,激情和創新力不足,所以很多公司選擇進行「優化」,也就是裁員。而且,很多技術驅動型公司,會把程式設計師崗位的招聘年齡也限制在35歲。
  • 職場中,如何在30歲的時候應對未來35歲的中年危機?
    中年危機已經成為了很多人當下焦慮的重要原因,比如我今年就30歲了,幾乎每天都在思考35歲的自己會有怎樣的人生,抑或自己想過什麼樣的人生。提前規劃,未雨綢繆,已經成為了如今職場人必不可少的一項功課,別總等到危機來臨的那一天,才來後悔為什麼自己30歲的時候不想想今天35歲失業的問題呢。
  • 35歲網際網路打工人生存調查:轉行、創業、出國應對「中年危機」
    但在一批又一批「後備軍」加入網際網路行業之後,一群35歲左右的網際網路「老兵」們,卻用「中年危機」形容自己的職業生涯。汪程(化名)今年即將滿35歲,從事網際網路行業12年,看著一批又一批年輕人進入公司,他感受到了焦慮,「年輕人又能加班又能扛,薪資也不是特別高,公司肯定都願意招年輕的新員工,性價比高。」
  • 什麼是金融危機?普通人應該如何應對危機?
    所謂的金融危機,就是當出現時,幾乎所有的資產都會受到其衝擊。因為在金融危機的狀況下,金融體系已經不如以往的穩定和有規律,各種資產的價格都有可能產生暴跌,比如股票會下跌、房價也可能跳樓式下跌、甚至連公認有避險作用的黃金,都可能受到牽連而有跌幅。
  • 35歲公司高層,年薪20萬,失業了真得很失敗,我們能做什麼?
    35歲在職場中果然是個好尷尬的年齡,對於簡單勞動者來說,只要你幹的動,不怕收入低,就有活可以幹。對於白領階層遇到這種問題就稍顯尷尬,而年薪20萬的高層,就更顯複雜了,這也是很多人都會遇到中年危機問題。為什麼會尷尬,一是很多用人單位在招人時,會限制年齡35歲以下。
  • 人到中年35歲後,為什麼工作不好找?我們該如何度過這個危機!
    年齡對於工作到底是不是個問題!過了35歲為什麼找工作會越來越難?這種現象背後的原因是什麼?要想35歲後還能很容易的找到工作,以上問題是必須要了解和解決的!只有弄懂了這些,你才能夠做到未雨綢繆,到時後自己才能避免尷尬和危機,提前增強自己應對職場危機的防禦能力!為什麼說35歲後工作越來越難找,這個說法從何而來?為何被大多數人認同?因為這是經過職場和人才市場的檢驗和證明的!在人才市場上去找工作,轉了一圈你會發現,所有有用工年齡限制的企業所招聘的員工年齡上線90%都是35歲。
  • 打工族如何應對職場"中年危機"
    丁文剛今年37歲,大孩子5歲,二孩即將出生,妻子目前辭職在家。  他表示,平時過日子比較節儉,花銷還在可承受範圍之內,但是老人年紀越來越大,子女養育成本也在逐年增加,而自己的薪酬待遇目前不會有大幅提升,沒有額外收入,也不會投資理財,因此經濟壓力較大。  今年41歲的孫振也深有同感。
  • 導致35歲職場危機的3種狀態!早知道,早預防!
    很多人在步入35歲的年紀之後,感覺在目前的崗位上越來越難熬了,想要跳槽,卻又發現工作越來越難找了。35歲,似乎成了工作十多年的職場人,職業生涯中的一道檻。然而,年齡真就是所謂「中年危機」、「35歲職場危機」的罪魁禍首嗎?
  • 瘋狂、驚恐和崩潰:普通人該如何應對「金融危機」?
    4 《大熊市啟示錄:百年金融史中的超級恐慌與機會》 本書對於那些希望了解當前和以往危機的讀者,以及謀劃如何應對未來危機的讀者來說,是必讀之書。 6《壓力測試:對金融危機的反思》
  • 如果你不想在35歲慘遭淘汰,30歲前你該如何規劃人生?
    35歲的這一天,我遇見了快35歲的M。M對我說出了自己的尷尬和困惑,她說自己上學那會兒覺得學習很累,就直接讀了職業技校,學的是冷門的冶金專業,畢業之後去了對口的國企做質檢。雖然工資不高,但是一份挺安穩的工作,沒想著再找工作,這一幹就是六年,後來又做了兩年的行政,接下來就是六年的全職家庭主婦時光。
  • 35歲真的是職場的分水嶺嗎?如何才能做好職場「下半場」
    在職場中最尷尬、最糾結的莫過於35歲的年齡,很多人都認為這是一個職場危機。畢竟在很多公司和企業的招聘要求上,就明確的要求:年齡限制在35歲以下。因為很多人,一到35歲,比精力比不過年輕人,比時間也是比不過年輕人。為什麼這樣說呢?年輕人,可能會沒結婚、沒對象,更沒有像35歲的中年人一樣有家庭分散了其精力和時間。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 35歲職場中年人危機,主要說的是這類人,看看自己是否身處其中
    職場中年危機,很多人都會害怕遇到這個階段,尤其到了35歲後,這個感覺更加強烈。因此,在職場上,有一個叫「35歲危機」的詞衍生出來,讓人恐慌。 但是,凡事都不能以偏概全,有些35歲甚至40歲的職場人越來越搶手,工資有增沒減。那為什麼會有「35歲危機」的說法呢?
  • 2020年疫情之後,對於普通人來說這些行業充滿創業機會?你知道幾個?
    然而,危機與商機往往並存,亂世更能出英雄。目前,很多人已經在思考,疫情之後,商機在哪裡? 最近在網絡上陸續流傳《疫情之後,十大行業將迎來爆發期》、《這次疫情過後,將有一波機會大爆發,看懂抓住的下個富翁就是你》等文章,但是這些文章基本上都是說的無人零售、在線教育、VR/AR、大健康等等聽上去高大上,實際上離普通人比較遙遠的創業項目。
  • 對於普通人來說,致富要靠Career
    到了一年的年紀,存款不少了,靠房租也可以活下去了,這時候,不出去工作,也不擔心以後的生活了。有存款,有利息,有房租,賺的就是"睡後收入",你就是天天在家裡待著,錢也會慢慢增多。對於普通人來說,投資理財並不是主業!
  • 28歲華為員工曬百萬工資表,普通人該如何應對「30歲焦慮」
    一張28歲的華為員工的工資表,成功引爆了廣大網友的「30歲焦慮」。在大多數普通人都在為30歲而感到焦慮的時候,有些人卻早已經年薪百萬,財務自由了。30歲,對於我們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呢?無論是在生活,還是在職場,它都意味著一道「門檻」。門的那一邊,是車子,房子,票子,是社會地位,是婚姻,是孩子。
  • 35歲職場危機!轉行,誰給你的勇氣?
    過去,人們常說「中年危機」,而在現在的職場上,很多人面臨的是「35歲危機」。工作了十多年,步入35歲的年紀,想要跳槽時,卻發現多年的經驗積累不吃香了,這時候,35歲的職場人不淡定了。美國著名的發展心理學家愛利克·埃裡克森,提出人格的社會心理發展理論,他把心理的發展劃分為八個階段,成年中期(25-50歲)的發展任務是「產生繁衍感,避免停滯感」。「繁衍」除了指生兒育女,還包括事業上的發展,特別在35歲左右的年紀,職業或事業上的「繁衍感」尤其強烈。
  • 35歲很多人會失業,究竟是危言聳聽,還是真實存在的?
    對於失業,很多人會陷入迷茫與焦慮之中,尤其對於35歲以上的中年人來說,失業對他們來說,如同「天塌了」,不僅綜合能力拼不過年輕人,勞動力和思維創新能力也大不如前,而且35歲這個年紀橫梗於職場生涯中的分水嶺,很多企業已經明確規定不招35歲以上的求職者。
  • 對於普通人來說,學習心理學到底有什麼用?
    在知乎上有這樣一個熱門問題:心理學對普通人有意義嗎?對個人成長和生活有哪些幫助?能讓很多縈繞於心、難以表達的困惑迎刃而解,找到更加平和有力量的心理狀態,應對外界的時候多一份把握,從而更加接近你想成為的模樣。
  • 35歲職場的生存透視:無比尷尬的年齡,可能連你自己都不敢相信
    35歲當真是一個很尷尬的年齡。在職場中,也有種現象叫做」35歲現象」。儘管說在法律中是抵制這種說法的,但在實際的招聘市場,卻是一種約定俗成。簡單的說,在35歲之前,大家都覺得自己還是年輕人。2008年,這群人25歲了,到了談婚論嫁步入娶妻生子的年齡了,至少也該考慮買房了把。經歷了長達7年的暴漲後,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又是一路暴跌。於是,有些人開始等,希望房價能再降一降,結果時間軸到了2009年,之後的故事不用多說。至於說那些咬咬牙買了房子的人,即使是普通工薪階層,如今十年過去,房貸的壓力早已經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