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中年危機,很多人都會害怕遇到這個階段,尤其到了35歲後,這個感覺更加強烈。因此,在職場上,有一個叫「35歲危機」的詞衍生出來,讓人恐慌。
但是,凡事都不能以偏概全,有些35歲甚至40歲的職場人越來越搶手,工資有增沒減。那為什麼會有「35歲危機」的說法呢?
其實,35歲是人生的一個分水嶺,根據「生涯理論」來說,職場發展的路線大抵是沿著上升——維持——衰退的曲線行走。在職場上,35歲之前大多屬於上升期,從35歲開始則進入一個相對平穩的維持期。
而根據每個人的境遇和所處行業的大環境下,會有所不同,所以會出現為什麼有些人40歲還很搶手,有些人35歲就沒戲。
35歲的人為何焦慮,原因在此
這部分的人,工作發展平穩,但是一旦到了35歲後,工作依然平平無奇,無法進入中高管理層。那麼,等到他的只有是在基層崗位上與年輕人競爭,最後出現了「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被拍在沙灘上」的尷尬局面,前進無路,後退是懸崖。
這部分35歲的人何來不焦慮呢?
另一種情況,35歲的人剛事業有起色,但是上升緩慢,生怕後面的新人趕超自己,但又無從加快自己進步的步伐,所以同樣產生焦慮的情緒。
總的來說,「35歲危機」主要是針對以上這一種人群,如果你剛好相反,35歲已經成為了公司的中流砥柱,那你肯定不會有這樣的憂慮。
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
正處於35歲危機的職場中年人來說,他們面對這個尷尬局面,並非空穴來風的,主要是由以下幾種原因造成的。
1、第一學歷不理想
大部分正處於35歲或以上的人,讀書時期對學歷並不重視,考了一個普通的大專,中專就出來社會工作了。還想著,日後有機會就參加以下成人大專或者自考本科等美化自己的簡歷。
但是,有一個很扎心的現象,HR在篩選求職者時,第一學歷是至關重要的。即使你出來社會後,再通過報讀什麼自考課程的,也很難與同樣學歷的人對比。
一個世界500強企業負責人聊到這個問題時,他說:道理很簡單,你雖然考上了碩士,但是年紀大了,薪資期待一定比較高。站在企業的角度上,為何不招聘一個同樣學歷的年輕人呢?
所以,第一學歷限制了很多中年人的求職門檻。
2、缺乏大型項目的背書
我們為什麼說人在職場,最好在大公司工作過,最好參與公司某個大型項目,目的就是為自己的職場生涯增加一個背書。
很多人都只是在公司默默無名,活成了透明人。工作一旦有變故,就顯得很無助,皆因找工作不容易啊。
如果你有大型項目做背書,那麼,你的標籤就增加了一絲色彩。在行業中你會成為佳話,在同行眼裡你也是厲害的人。
3、不清楚自己的定位
大部分職場人在職場上摸爬滾打多年,依然沒有找到自己的定位。甚至大部分人都在職場上成為了滅火器,公司哪裡著火就往哪裡撲滅,並沒有一個專屬的定位。
這很危險,對自己定位不清晰,還怎麼會清楚未來的路怎麼走?
所以如果再找工作的話,有些人看到工資好的公司,或者看到不同崗位的,也想突破一下自己,但又擔心做不好。這個矛盾心理就是因為你所走的路線不確定,定位不明確造成的。最後只會淪落為搞不成不低就的狀態。
35歲是人生的分水嶺,有些人越來越搶手,工資蹭蹭往上升。有些人則面臨大浪淘沙的挫敗感,不知道什麼時候失業會波及自己。
我們只能找到問題的根源,才能更好地對症下藥,讓自己完美地躲開被淘汰的浪潮。
我是羊仔的職場之路,職場無小事,處處大道理,每天分享一點點,每次進步一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