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中年危機?從心理學的角度正確理解我們的人生(中)

2020-11-01 讀裁者黃遠輝

抑鬱症?中年危機?從心理學的角度正確理解我們的人生(中)

作者:讀裁者黃遠輝,專注人文歷史,質量標準,智慧財產權


推薦閱讀書單:《夢的解釋》《自我與本我》《紅書》《心理類型》《自卑與超越》《被討厭的勇氣》《追尋生命的意義》《愛的藝術》《生猛的進化心理學》《心理學與生活》《性心理學》《擁有一個你說了算的人生》《正面管教》《天才在左瘋子在右》《中國文化的深層機構》《邱吉爾的黑狗》《中年的意義》


接上篇,上篇請關注回看……

(三)榮格的人格分析心理學

榮格是瑞士心理學家,1907年開始與弗洛伊德合作,之後因為與弗洛伊德理念不和而分道揚鑣,創立了榮格人格分析心理學理論,提出"情結"的概念,把人格分為內傾和外傾兩種,主張把人格分為意識、個人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三層,創立了榮格心理學學院。

《紅書》是榮格的私人日記,記錄了他在1914年-1930年間的"自我實驗",由此得出一整套的分析心理學理論,此書的基本價值在於"生命意義的探尋"。榮格1957年談到這本書時說:"……我的一生都在闡釋那些意象,它們從潛意識中迸發,像一條深不可測的河流,在我的內心泛濫,幾乎要毀滅我。這些已超出我的一生所能承載……"

"情結"的概念在榮格分析心理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榮格認為個人無意識的內容主要是情結。情結是帶有個人無意識色彩的自發內容,通常是因為心靈創傷造成的。弗洛伊德說"夢是通往潛意識的忠實道路",榮格則表示"情結是通往無意識的忠實道路"。

創傷性的經驗、情感困擾或道德衝突等,都會導致某種情結的形成,比如弗洛伊德的俄底浦斯情結,阿德勒的自卑情結等。榮格曾說到:今天,人們似乎都知道人是有情結的,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情結也會擁有我們。擁有情結是正常的,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情結。

任何一個時代,都會持有一種最主流的觀點,這個主流觀點就是這個時代的集體意識。一般人為了不被其他猴子欺負,會傾向於認同了一個沒有危險的觀點。相反,任何有創見觀點的提出都是要冒險的,因為它必然會冒犯到自己所處的集體。被一個文化共同體所承認的心靈內容,就是集體意識;被一個文化共同體嚴重排斥的心靈內容,就是集體無意識

弗洛伊德喜歡用冰山來比喻意識和潛意識,榮格在這個基礎上,用大海做了一個更宏大的解釋:高出水面的一些小島,代表了個人意識;小島下面連著的陸地,代表著個人無意識;而將所有的島連在一起的海床,就是集體無意識。

榮格還提出過一對非常有名的概念:阿尼瑪和阿尼瑪斯。榮格認為,人有人格和陰影,男人的陰影中有阿尼瑪,就是男人潛意識中的女性原型。女人的陰影中有阿尼瑪斯,也就是女人潛意識中的男性原型。男人會被符合自己阿尼瑪形象的女人深深吸引,而女人則會被符合自己阿尼瑪斯形象的男人深深吸引。

榮格把人的心理傾向劃分為外傾型和內傾型兩種基本心態,並歸納出四種心理功能,即思維、情感、知覺和直覺。在他看來,不同的心態與心理功能的組合形成人的不同心理類型,從而導致性格的根本差異。

榮格在《心理類型》一書中將心理類型分為八種:外傾思維型、內傾思維型、外傾情感型、內傾情感型、外傾知覺型、內傾知覺型、外傾直覺型、內傾直覺型。雖然人的性格千差萬別,但每個人必定較為明顯地傾向於某一種心理類型,如科學家主要屬於外傾思維型,哲學家多為內傾思維型,而文學藝術家多為內傾直覺型,當然這不是絕對的。

(四)弗洛姆的人本主義與精神分析

弗洛姆是德裔美籍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哲學家,是二十年代"法蘭克福學派"重要成員,人本主義哲學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學家,畢生致力於修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著有《愛的藝術》《逃避自由》等。

"社會無意識"是弗洛姆第一個明確提出的概念,他說:"我所說的社會無意識,是指那些被壓抑的領域,這些領域對於一個社會的最大多數成員來說是相同的。當一個具有特殊矛盾的社會有效發揮作用的時候,這些共同的被壓抑的因素,正是該社會不允許它的成員們意識到的內容。"

"壓抑"一詞最早是弗洛伊德提出來的,弗洛伊德認為,意識層面的內容之所以會進入到潛意識中,是因為人使用了"壓抑"的心理防禦機制。弗洛姆則提出"社會壓抑"一詞,關於社會壓抑,弗洛姆還提出了一個"社會過濾器"的概念,他認為每個社會的生活方式、文化和制度等,都構成了一個社會體系,這些體系就像是一個過濾器,只有通過過濾器的思想經驗才能被意識,不能通過的則壓抑到社會無意識中。

弗洛姆覺得,人應該成為完整的人,應該居於社會的中心地位。人應有的樣子是積極主動、富於創造力和活力,既自由又不孤獨。

(五)塞利格曼的積極心理學

塞利格曼是美國心理學家,積極心理學的創始人之一,被稱為"積極心理學之父",主要從事習得性無助、抑鬱、樂觀主義、悲觀主義等方面的研究。米哈裡·契克森米哈賴也是積極心理學奠基人之一,"心流"理論的提出者,他有一本風靡全球的著作《心流》(副標題:最優體驗心理學),此前我專門推薦過。

20世紀60年代,塞利格曼通過動物(給狗施加電擊)實驗,提出了習得性無助的理論模型。實驗過程我們不詳述,大體的意思就是動物在先前的經歷中,習得了"自己的行為無法改變結果"的感覺。因此,當它們終於置身於可以自主的新環境時,也會放棄嘗試。

表現在人身上,往往是當一個人在某件特定的事情上付出多次努力,卻反覆失敗,形成了"行為與結果無關"的信念,可能就會將這一無助的感覺過度泛化到新的情境中,甚至包括那些其實原本可以控制的情境,習得性無助很容易導致抑鬱

"積極心理學"的著力點在於改變人的"心態",而不是改變人的行為。塞利格曼關心的是人的"幸福感",不再關注傳統心理學注重的"如何減輕人們的痛苦"。幸福感是很主觀的東西,有的人身處貧困之中也覺得自己很幸福,有的人收入很高也覺得自己不幸福,比如深圳一個月收租金60萬元的包租婆,卻認為自己完全找不到人生的意義。

積極心理學的著名論斷是:外在的境遇(比如高收入)只能決定10%的幸福感。"何以解憂,唯有暴富"的心態,在積極心理學家看來並不靠譜。

迪納與塞利格曼的一項研究顯示,在參與研究的大學生中,最快樂與最不憂鬱的10%學生,他們的共同特徵就是都有親密的家人或朋友,並花時間與他們共處。

(六)馬斯洛的人本主義心理學

馬斯洛是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第三代心理學的開創者,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的人本主義心理學,與羅傑斯(羅傑斯主要從事心理諮詢和治療的實踐與研究,主張"以當事人為中心"的心理治療方法,強調人格的完整性,強調人格中自我的作用,注重健康人格的培養,對自我心理學產生了重要影響)並稱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兩位大師。馬斯洛的主要成就包括人本主義心理學以及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代表作品有《動機和人格》等。

馬斯洛根據對傑出人物的研究,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提出了極具影響力的需要層次理論,最初是五層,後來馬斯洛進一步完善,提出了需要七層次論,分別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自尊需要、認知需要、審美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七層需要分為兩大類,較低的前四層稱為基本需要,較高的後三層稱為成長需要。基本需要的共同性質是由於生理上或心理上有某些欠缺而產生,所以又被稱為匱乏性需求。

除了自我實現和需要層次論,馬斯洛還有一個經典的術語廣為人知,就是高峰體驗。馬斯洛發現,自我實現者們常常會提出一種特殊的生命體驗,"感受到一種發至心靈深處的顫慄、欣快、滿足、超然的情緒體驗",由此獲得的感覺,就像光一樣,照亮了他們的一生。這種體驗持續的時間雖然短暫,但深刻無比,馬斯洛稱之為高峰體驗。這有點像米哈裡·契克森米哈賴提出的心流體驗

馬斯洛發現在高峰體驗中,當事人的時間感和空間感會發生變化,具備最高程度的自我認同,像是碰觸到了宇宙或存在的本源。高峰體驗,是審美活動的最高境界,是完美人格的典型狀態。

馬斯洛認為,當人的低層次需求被滿足之後,會轉而尋求實現更高層次的需要,其中自我實現的需要是超越性的,追求真、善、美,將最終導向完美人格的塑造,高峰體驗代表了人的這種最佳狀態

(七)進化心理學

進化心理學是現代心理學原則和進化生物學的結合,它試圖用進化的觀點對人的心理的起源和本質以及一些社會現象進行深入的探討和研究。進化心理學被認為是心理學的"元理論"。

我們的祖先99.9%的進化,都是在非洲大草原以及其他地區完成的,他們以狩獵和採集為生。儘管我們生活在21世紀,但是我們的身體適應的是遠古環境,擁有的是石器時代的大腦。環境變化的速度太快,而人類進化的速度太慢。所以,現代人天然就親近自然,喜歡進山入海,而對大城市的鋼筋水泥以及快節奏生活很不適應。

進化心理學指出,人類對理想對象的偏好和渴望是進化心理學深刻影響的結果。歸根結底,你想要什麼並不是問題的核心,實現你的基因廣泛傳播才是焦點所在,這個觀點道金斯《自私的基因》一書中有詳細的描述。進化心理學家認為,人類的許多社會行為最終都歸結於性。

進化心理學還告訴我們,用故事的方式獲取知識和發展人際關係,是人類進化的一種優勢。因為用故事記憶知識,對智力水平依賴程度低,在遠古時代通過講故事來發展人際關係、傳播信息成本最低,喜歡聽故事、喜歡八卦的基因就遺傳了下來,因此現代人類對謠言、心靈雞湯真是樂此不疲

未完,請專注看下篇……

相關焦點

  • 抑鬱症?中年危機?從心理學的角度正確理解我們的人生(上)
    抑鬱症?中年危機?從心理學的角度正確理解我們的人生(上)作者:讀裁者黃遠輝,專注人文歷史,質量標準,智慧財產權推薦閱讀書單:《夢的解釋》《自我與本我》《紅書》《心理類型》《自卑與超越》《被討厭的勇氣》《這個療法的基本原則是,即便我們認為自己失去了對生活的所有掌控,我們也還可以控制對生活的態度,從而找到生命的意義。前段時間看到過一個報導(沒有去證實,僅供大家參考): 8-16歲的中小學生中,抑鬱率已高達34.57%,甚至高於成年人。隨著現代社會抑鬱症患者越來越多,中年危機橫行,中年油膩大叔霸屏,心理學在現代科學體系中逐漸成為顯學,學會從心理學的角度來正確理解我們的人生,顯得尤為重要。
  • 《許燕人格心理學30講》,度過中年危機,成為更好的自己
    換句話說,中年危機,是外物豐盈後,精神的匱乏感,是一種心理危機。人到中年,自感處於中年危機中的我,帶著問題,拜讀《許燕人格心理學30講——成為更好的自己》一書。想知道作為一個天性悲觀,缺乏行動力的我,怎樣通過人格心理學知識,解決這個問題。
  • 超心理學家:根治抑鬱症其實很簡單(轉)
    李嘉琪 幸福人生學院李嘉琪 2018-10-14作者簡介:李嘉琪——超心理學專家、國家高級健康管理師、心向正覺健康管理首席超心理療愈師、幸福人生學院導師。——重度抑鬱症、重度焦慮症、強迫自殺思維康復者,瀕死體驗者。
  • 《生活中的心理學》:一本讓你在生活中廣泛受益的心理百科全書
    近日,由法國著名心理學家、精神科醫師及暢銷書作家克裡斯託夫·安德烈主編的《生活中的心理學》一書由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  《生活中的心理學》是一本內容翔實的心理百科,包含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心理問題。從情緒管理到如何與自己相處、如何與他人相處,從如何經營長久的愛情到婚姻,到如何教育不同成長時期的孩子,如何面對人生的各種考驗:中年危機、老年危機、創傷性事件……如何解決各種心理困境,如抑鬱症、恐懼症、強迫症、焦慮症、精神分裂、酗酒、菸癮……這些問題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需要我們用一定的心理學知識去解決。
  • 浙大強姦案給我們的啟示。(茶蘊中年)
    在這個事件中,至於浙江大學如何處理以及當事人如何受到懲罰等問題,很多人都在討論,我也就不再重複了。今天還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看這個事件帶給我們的啟示。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蒼蠅不叮無縫的蛋。在對犯罪分子進行憤怒的譴責過後,女孩子們是不是已經學到了什麼呢!
  • 丈夫父親兒子,當中年危機來臨,我們該如何處理好這些角色的關係
    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要做的事會增多,我們考慮的問題也會增多,我們會成熟會變老,會有更多的意想不到。這不都是很正常的嗎?當然,正常的並不意味著可以忽略和置之不理。正常的問題也是需要解決的問題。當中年危機來臨,妻子希望你做一個好丈夫,孩子希望你做一個好父親,父母希望你做一個好兒子,你誰都不想辜負,可你並沒有三頭六臂,你該如何處理好這些角色之間的關係呢?
  •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抑鬱症的根源與精神情感有關
    有些人認為抑鬱症是由大腦中的化學物質「血清素」失衡引起的,他們把抑鬱症歸因於血清素的神經遞質的偏低,而抑鬱的人通常會被這樣歸因而開處方藥,藥物治療可以增加抑鬱患者大腦中的血清素水平。然而,有心理學家表示,單純的把抑鬱視為大腦化學物質失衡是有問題的。
  •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抑鬱症的根源與精神情感有關
    有些人認為抑鬱症是由大腦中的化學物質「血清素」失衡引起的,他們把抑鬱症歸因於血清素的神經遞質的偏低,而抑鬱的人通常會被這樣歸因而開處方藥,藥物治療可以增加抑鬱患者大腦中的血清素水平。然而,有心理學家表示,單純的把抑鬱視為大腦化學物質失衡是有問題的。
  • 《中年的意義》:你擔心的中年危機、空巢綜合症,教你怎麼應對!
    這或許就是大自然賦予「中年」的意義。2、中年危機我懷疑,我們喜歡中年危機,是因為中年危機說的是我們最想聽的事,有時候甚至帶著點浪漫、英雄式的弦外之音。這難道就是傳說中的中年危機?大衛的《中年的意義》針對的研究對象是發達國家的中年人(男女都包含),大衛認為,男性的中年危機實際並不存在。
  • 心理學:女人中年空窗期,要想夫妻恩愛如初,這4個步驟能幫到你
    空窗期通常指的是從失戀結束到重新戀愛之間的感情空白階段,後來則隱身為某一個空檔期或者是人生過渡階段,對於個體來說是一個無法突破瓶頸的時期。 對於中年女人來說,在這個時期內存在的「空窗期」通常指的是她們在情感上遭遇了危機,產生了過多的負面情緒。
  • 「中年危機」不要「預言自動實現」
    核心觀點中國古代成語中有「三人成虎」之說,傳言聽多了,容易信以為真。現代社會心理學有「預言自動實現」的理論。畢竟個人在生活中的處境不同、遭際不同,聞聽別人的自嘲,觸動的卻是自己的不如意,悄然引發從自嘲自諷向自怨自艾乃至自暴自棄的轉變,也是可能的。
  • 如何跨越「中年危機」來一個「觸底反彈」?
    中年時期怎麼維護心理健康(失眠、焦慮、抑鬱人群必讀)今天我們繼續為大家推薦一篇關於職場焦慮與成長的深度文章。此時,不論您是否正在經歷著「中年危機」,或者,在人生的中期遭遇到困惑或是焦慮?希望本文能夠幫助您從那些人生的迷惑中走出來,進而找到中年時期再出發以及安然之道。
  • 心理學最發達的美國,為什麼抑鬱症發病率世界第一?
    感謝李嘉琪老師幫助我們走出來,以下文章轉載微信平臺:幸福人生學院李嘉琪原創 李嘉琪 幸福人生學院李嘉琪 2018-10-03作者簡介:李嘉琪——超心理學專家、國家高級健康管理師、心向正覺健康管理首席超心理療愈師、幸福人生學院導師。
  • 10本最精彩的心理學小說,讓你的內心更強大
    【精讀君曰】你是否對心理學充滿好奇?你是否想讓自己的內心變得更加強大?然而,面對著晦澀難懂的心理學專業書,你是否無從下手?那麼推薦你10本心理學小說,讓你在精彩紛呈的故事情節中摸到心理學的門道,構建起強大的內心。本書看點:◎當名醫遇到哲學超人,演繹出心理諮詢的誕生過程。
  • 「中年危機」實際是場群體暗示?恭喜,我們都中招了
    讀《時機管理》網絡詞條釋義:中年危機,也稱「灰色中年」,一般高發在39~50歲的女性,40~65歲的男性身上。從廣義上來講,是指這個人生階段可能經歷的事業、健康、家庭婚姻等各種關卡和危機。……把它稱為「中年危機」。賈克斯認為,在個人發展的過程中存在一些關鍵的階段,呈現出轉折點和快速過渡時期的特徵。其中最不為人知,而又最關鍵的一個階段發生在35歲左右。然而,經過50年的研究,發展心理學們和社會學家們發現「中年危機」的概念根本站不住腳。
  • 患上抑鬱症,是否代表人生被判了死刑?
    我和我同行聊了之後,找到一則這樣的消息,StrongMinds官網首頁數據顯示:治療了55000名抑鬱症患者,目前正在進行的5717名,擁有524名訓練有素的同伴協助者(抑鬱康復者),87%的患者治療結束時無抑鬱,75%治療6個月後無抑鬱,失業減少67%,StrongMinds的目標:到2025年治療200萬名患者。
  • 人生的U型曲線理論告訴你:中年危機真正的根源究竟是什麼
    現在我54歲,像是度過了人生中的艱難時期。但是在過渡期裡,我經歷的到底是什麼?我30歲的時候,裡奇66歲。現在他已經去世了,他是我認識的最偉大的作家。他告訴我說: 「中年危機一般是40多歲開始的,你回首自己的人生,不禁思索,『我的人生就這樣了嗎?』 十年之後,中年危機就過去了,這時你再回首,就會覺得『其實我的人生還是挺美滿的。」
  • 對待負面情緒的正確方式,擺脫抑鬱症和心理問題的正確方法
    轉發自李嘉琪日誌幸福人生學院李嘉琪2019-1-13 16:41抑鬱症和心理問題十大錯誤認知之八:要接納負面情緒?這個錯誤認知,可能是隱藏的最深的錯誤認知了。經常寫在看起來貌似很美的心靈雞湯內,之所以說隱藏的深,是因為這個觀念,乍一看很有道理,實際上危機四伏。
  • 一輩子不結婚,不生孩子的人生,會是什麼樣子?看看心理學的解釋
    導讀:一輩子不結婚,不生孩子的人生,會是什麼樣子?看看心理學的解釋文|顧中蓮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情感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一輩子不結婚,不生孩子的人生,會是什麼樣子?看看心理學的解釋!
  • 中年危機—電影《兩個人的房間》引發的深思……
    我們看《牧馬人》時,有著與那個時代同步的傷感和激情,而當你看完《兩個人的房間》後,也同樣對男女主人公的心路歷程和情感困境有著身如其境的理解。床上的尷尬,無來由的冷戰,相對的無言,說不清的隔膜,一個房間裡生活著兩個熟悉的陌生人。這一幕幕似乎就在身邊天天上演著,這是多麼熟悉的中年生活啊。沒有煽情的對白,沒有大吵大鬧,連眼淚也是默默地溢出,可卻讓觀眾感覺無比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