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讀裁者黃遠輝,專注人文歷史,質量標準,智慧財產權
推薦閱讀書單:《夢的解釋》《自我與本我》《紅書》《心理類型》《自卑與超越》《被討厭的勇氣》《追尋生命的意義》《愛的藝術》《生猛的進化心理學》《心理學與生活》《性心理學》《擁有一個你說了算的人生》《正面管教》《天才在左瘋子在右》《中國文化的深層機構》《邱吉爾的黑狗》《中年的意義》
接上篇,上篇請關注回看……
(三)榮格的人格分析心理學
榮格是瑞士心理學家,1907年開始與弗洛伊德合作,之後因為與弗洛伊德理念不和而分道揚鑣,創立了榮格人格分析心理學理論,提出"情結"的概念,把人格分為內傾和外傾兩種,主張把人格分為意識、個人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三層,創立了榮格心理學學院。
《紅書》是榮格的私人日記,記錄了他在1914年-1930年間的"自我實驗",由此得出一整套的分析心理學理論,此書的基本價值在於"生命意義的探尋"。榮格1957年談到這本書時說:"……我的一生都在闡釋那些意象,它們從潛意識中迸發,像一條深不可測的河流,在我的內心泛濫,幾乎要毀滅我。這些已超出我的一生所能承載……"
"情結"的概念在榮格分析心理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榮格認為個人無意識的內容主要是情結。情結是帶有個人無意識色彩的自發內容,通常是因為心靈創傷造成的。弗洛伊德說"夢是通往潛意識的忠實道路",榮格則表示"情結是通往無意識的忠實道路"。
創傷性的經驗、情感困擾或道德衝突等,都會導致某種情結的形成,比如弗洛伊德的俄底浦斯情結,阿德勒的自卑情結等。榮格曾說到:今天,人們似乎都知道人是有情結的,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情結也會擁有我們。擁有情結是正常的,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情結。
任何一個時代,都會持有一種最主流的觀點,這個主流觀點就是這個時代的集體意識。一般人為了不被其他猴子欺負,會傾向於認同了一個沒有危險的觀點。相反,任何有創見觀點的提出都是要冒險的,因為它必然會冒犯到自己所處的集體。被一個文化共同體所承認的心靈內容,就是集體意識;被一個文化共同體嚴重排斥的心靈內容,就是集體無意識。
弗洛伊德喜歡用冰山來比喻意識和潛意識,榮格在這個基礎上,用大海做了一個更宏大的解釋:高出水面的一些小島,代表了個人意識;小島下面連著的陸地,代表著個人無意識;而將所有的島連在一起的海床,就是集體無意識。
榮格還提出過一對非常有名的概念:阿尼瑪和阿尼瑪斯。榮格認為,人有人格和陰影,男人的陰影中有阿尼瑪,就是男人潛意識中的女性原型。女人的陰影中有阿尼瑪斯,也就是女人潛意識中的男性原型。男人會被符合自己阿尼瑪形象的女人深深吸引,而女人則會被符合自己阿尼瑪斯形象的男人深深吸引。
榮格把人的心理傾向劃分為外傾型和內傾型兩種基本心態,並歸納出四種心理功能,即思維、情感、知覺和直覺。在他看來,不同的心態與心理功能的組合形成人的不同心理類型,從而導致性格的根本差異。
榮格在《心理類型》一書中將心理類型分為八種:外傾思維型、內傾思維型、外傾情感型、內傾情感型、外傾知覺型、內傾知覺型、外傾直覺型、內傾直覺型。雖然人的性格千差萬別,但每個人必定較為明顯地傾向於某一種心理類型,如科學家主要屬於外傾思維型,哲學家多為內傾思維型,而文學藝術家多為內傾直覺型,當然這不是絕對的。
(四)弗洛姆的人本主義與精神分析
弗洛姆是德裔美籍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哲學家,是二十年代"法蘭克福學派"重要成員,人本主義哲學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學家,畢生致力於修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著有《愛的藝術》《逃避自由》等。
"社會無意識"是弗洛姆第一個明確提出的概念,他說:"我所說的社會無意識,是指那些被壓抑的領域,這些領域對於一個社會的最大多數成員來說是相同的。當一個具有特殊矛盾的社會有效發揮作用的時候,這些共同的被壓抑的因素,正是該社會不允許它的成員們意識到的內容。"
"壓抑"一詞最早是弗洛伊德提出來的,弗洛伊德認為,意識層面的內容之所以會進入到潛意識中,是因為人使用了"壓抑"的心理防禦機制。弗洛姆則提出"社會壓抑"一詞,關於社會壓抑,弗洛姆還提出了一個"社會過濾器"的概念,他認為每個社會的生活方式、文化和制度等,都構成了一個社會體系,這些體系就像是一個過濾器,只有通過過濾器的思想經驗才能被意識,不能通過的則壓抑到社會無意識中。
弗洛姆覺得,人應該成為完整的人,應該居於社會的中心地位。人應有的樣子是積極主動、富於創造力和活力,既自由又不孤獨。
(五)塞利格曼的積極心理學
塞利格曼是美國心理學家,積極心理學的創始人之一,被稱為"積極心理學之父",主要從事習得性無助、抑鬱、樂觀主義、悲觀主義等方面的研究。米哈裡·契克森米哈賴也是積極心理學奠基人之一,"心流"理論的提出者,他有一本風靡全球的著作《心流》(副標題:最優體驗心理學),此前我專門推薦過。
20世紀60年代,塞利格曼通過動物(給狗施加電擊)實驗,提出了習得性無助的理論模型。實驗過程我們不詳述,大體的意思就是動物在先前的經歷中,習得了"自己的行為無法改變結果"的感覺。因此,當它們終於置身於可以自主的新環境時,也會放棄嘗試。
表現在人身上,往往是當一個人在某件特定的事情上付出多次努力,卻反覆失敗,形成了"行為與結果無關"的信念,可能就會將這一無助的感覺過度泛化到新的情境中,甚至包括那些其實原本可以控制的情境,習得性無助很容易導致抑鬱。
"積極心理學"的著力點在於改變人的"心態",而不是改變人的行為。塞利格曼關心的是人的"幸福感",不再關注傳統心理學注重的"如何減輕人們的痛苦"。幸福感是很主觀的東西,有的人身處貧困之中也覺得自己很幸福,有的人收入很高也覺得自己不幸福,比如深圳一個月收租金60萬元的包租婆,卻認為自己完全找不到人生的意義。
積極心理學的著名論斷是:外在的境遇(比如高收入)只能決定10%的幸福感。"何以解憂,唯有暴富"的心態,在積極心理學家看來並不靠譜。
迪納與塞利格曼的一項研究顯示,在參與研究的大學生中,最快樂與最不憂鬱的10%學生,他們的共同特徵就是都有親密的家人或朋友,並花時間與他們共處。
(六)馬斯洛的人本主義心理學
馬斯洛是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第三代心理學的開創者,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的人本主義心理學,與羅傑斯(羅傑斯主要從事心理諮詢和治療的實踐與研究,主張"以當事人為中心"的心理治療方法,強調人格的完整性,強調人格中自我的作用,注重健康人格的培養,對自我心理學產生了重要影響)並稱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兩位大師。馬斯洛的主要成就包括人本主義心理學以及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代表作品有《動機和人格》等。
馬斯洛根據對傑出人物的研究,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提出了極具影響力的需要層次理論,最初是五層,後來馬斯洛進一步完善,提出了需要七層次論,分別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自尊需要、認知需要、審美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七層需要分為兩大類,較低的前四層稱為基本需要,較高的後三層稱為成長需要。基本需要的共同性質是由於生理上或心理上有某些欠缺而產生,所以又被稱為匱乏性需求。
除了自我實現和需要層次論,馬斯洛還有一個經典的術語廣為人知,就是高峰體驗。馬斯洛發現,自我實現者們常常會提出一種特殊的生命體驗,"感受到一種發至心靈深處的顫慄、欣快、滿足、超然的情緒體驗",由此獲得的感覺,就像光一樣,照亮了他們的一生。這種體驗持續的時間雖然短暫,但深刻無比,馬斯洛稱之為高峰體驗。這有點像米哈裡·契克森米哈賴提出的心流體驗。
馬斯洛發現在高峰體驗中,當事人的時間感和空間感會發生變化,具備最高程度的自我認同,像是碰觸到了宇宙或存在的本源。高峰體驗,是審美活動的最高境界,是完美人格的典型狀態。
馬斯洛認為,當人的低層次需求被滿足之後,會轉而尋求實現更高層次的需要,其中自我實現的需要是超越性的,追求真、善、美,將最終導向完美人格的塑造,高峰體驗代表了人的這種最佳狀態。
(七)進化心理學
進化心理學是現代心理學原則和進化生物學的結合,它試圖用進化的觀點對人的心理的起源和本質以及一些社會現象進行深入的探討和研究。進化心理學被認為是心理學的"元理論"。
我們的祖先99.9%的進化,都是在非洲大草原以及其他地區完成的,他們以狩獵和採集為生。儘管我們生活在21世紀,但是我們的身體適應的是遠古環境,擁有的是石器時代的大腦。環境變化的速度太快,而人類進化的速度太慢。所以,現代人天然就親近自然,喜歡進山入海,而對大城市的鋼筋水泥以及快節奏生活很不適應。
進化心理學指出,人類對理想對象的偏好和渴望是進化心理學深刻影響的結果。歸根結底,你想要什麼並不是問題的核心,實現你的基因廣泛傳播才是焦點所在,這個觀點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書中有詳細的描述。進化心理學家認為,人類的許多社會行為最終都歸結於性。
進化心理學還告訴我們,用故事的方式獲取知識和發展人際關係,是人類進化的一種優勢。因為用故事記憶知識,對智力水平依賴程度低,在遠古時代通過講故事來發展人際關係、傳播信息成本最低,喜歡聽故事、喜歡八卦的基因就遺傳了下來,因此現代人類對謠言、心靈雞湯真是樂此不疲。
未完,請專注看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