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存在心理學之父:我們為什麼會焦慮?

2020-12-15 騰訊網

文章導讀

焦慮研究者——以弗洛伊德、戈爾德施泰因、霍爾奈三人為例——都同意,焦慮是一種處於擴散狀態的不安,恐懼與焦慮的最大不同在於,恐懼是針對特定危險的反應,而焦慮則是非特定的、「模糊的」和「無對象的」。焦慮的特性是面對危險時的不確定感與無助感。我們若問:在產生焦慮的經驗中,是什麼受到了威脅?我們便能了解焦慮的本質。

作者簡介

羅洛·梅(Rollo May,1909~1994)被稱做美國存在心理學之父,也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傑出代表。20世紀中葉,他把歐洲的存在主義哲學和心理學思想介紹到美國,開創了美國的存在分析學和存在心理治療,他著述頗豐,推動了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發展,也拓展了心理治療的方法和手段。曾兩次獲得克里斯多福獎章、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臨床心理學科學和職業傑出貢獻獎和美國心理學基金會頒發的心理學終身成就獎章。

焦慮研究者——以弗洛伊德、戈爾德施泰因、霍爾奈三人為例——都同意,焦慮是一種處於擴散狀態的不安,恐懼與焦慮的最大不同在於,恐懼是針對特定危險的反應,而焦慮則是非特定的、「模糊的」和「無對象的」。焦慮的特性是面對危險時的不確定感與無助感。我們若問:在產生焦慮的經驗中,是什麼受到了威脅?我們便能了解焦慮的本質。

假如我是一位要去牙醫診所拔牙的大學生。我在路上碰到一位教授迎面而來,這個學期我選了他的課,也曾到辦公室找他。但他既沒有和我說話,也沒有點個頭或打招呼。和他擦身而過後,我會感到「胸口」充塞著一股被咬的痛楚。我不值得注意嗎?我是無名小卒——什麼都不是嗎?當牙醫師拿起鉗子拔牙時,我感到一股比方才的焦慮更強烈的恐懼。可是一旦我離開牙醫手術椅,也就忘了方才的恐懼。但是先前焦慮的被咬之痛卻揮之不去,甚至晚上做夢時都還會出現。

因此,焦慮中的威脅未必比恐懼來得強大,但是它卻會在某個更深刻的層次攻擊我們。這威脅必定是針對人格「核心」或「本質」內的某個部分而來。我的自尊、我個人的經驗、我的價值感,這些都是關於威脅指向何物的描述,但是並不能窮盡其內涵。

我對焦慮的定義如下:焦慮是因為某種價值受到威脅所引發的不安,而這個價值則被個人視為是他存在的根本。威脅可能是針對肉體的生命(死亡的威脅)或心理的存在(失去自由、無意義感)而來,也可能是針對個人認定的其他存在價值(愛國主義、對他人的愛,以及「成功」等)而來。我們稍後(第九章)會討論到南希的案例,以說明個人如何將自己的存在與他人的愛等同;當她提到未婚夫時說:「如果他對我的愛變質,我會完全崩潰。」她的自我安全完全仰賴這位他者是否愛她和接受她。

將某種價值與自己人格的存在等同,在湯姆這個案主身上戲劇性地表現出來,他感到焦慮的是,究竟他可以保住工作,還是將再度接受政府的失業救濟,他說:「如果我無法養活家人,我不如跳河算了。」他的意思是,如果他無法做一位負責任和有尊嚴的自食其力者,他的整個生命都將沒有意義,他不如死去算了。他會以了此殘生的方式——自殺——來證明這一點。焦慮的情境因人而異,人們所依賴的價值亦然。但是焦慮不變的是,威脅必定是針對某人認定的重要存在價值,及其衍生的人格安全感而來。

我們雖然經常用「擴散的」和「模糊的」來形容焦慮,但這並不表示焦慮比其他的感情痛苦少些。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形下,焦慮的確可能比恐懼更痛苦。此外,這些詞彙不只是泛稱焦慮的「整體」身心特質而已。其他的情緒如恐懼、憤怒和敵意,也同樣會滲透到有機體的全身,,處於擴散和未分化狀態的焦慮性質所指涉的,反倒是經驗到了威脅的人格層次。個人體驗到的不同恐懼,是根據他發展出來的安全模式而定的;但是在焦慮的經驗中,是這個安全模式本身受到了威脅。不論恐懼多麼令人不舒服,但是當它被經驗成一種威脅時,便可以在空間上確認它的位置,並做出調適,至少理論上是如此。有機體與給定對象之間的關係才是重點,如果對象可以被除去,不論是以重新確認還是逃離的方式完成,不安就會消失。但是因為焦慮攻擊的是人格的根基(核心、本質),所以個人無法「置身於威脅之外」,也無法將它客體化。因此,個人便無法採取具體的步驟去面對它。我們無法和自己所不知道的事物抗爭。用俗話說,就是我們覺得被絆住了,或者如果焦慮很嚴重,甚至令人窒息的話,那麼我們會感到害怕,卻不確定我們害怕的是什麼。基於焦慮所威脅的,乃是個人核心而非周邊的安全感,因此弗洛伊德和沙利文等人,把焦慮描述成一種「宇宙」經驗。焦慮是「宇宙的」,因為它將我們完全攻陷,穿透我們的整個主觀世界。我們無法站在外面將它客觀化,不可能將它與白己分別對待,因為我們看待事物的知覺作用本身,也被焦慮入侵了。

這些思考協助我們了解,為什麼焦慮會以主體和無特定對象的經驗呈現。克爾愷郭爾強調焦慮是指一種內在狀態,弗洛伊德主張焦慮中的對象是「被忽略的」,這並不表示(也不應該被認為是)引起焦慮的危險情境不重要。在神經性焦慮的案例中,「無特定對象」一詞所指涉的,也不僅是導致焦慮的危險已被壓抑至無意識的事實。焦慮之所以沒有特定對象,是因為它敲擊的是我們知覺經驗的心理結構基礎,而這正是我們的自我得以與客觀世界區隔的基礎。

沙利文說過,自我動力的發展是為了保護個人,使其免於焦慮。反之亦然,不斷增加的焦慮會降低自我的覺察。隨著焦慮的比例漸增,對於自我是與外在世界客體相連的主體這個事實的覺察,會日益暖昧。因為此時對自我的覺察已淪為對外部客體世界覺察的附屬品。隨著個人經驗的焦慮嚴重程度而停擺的,正是這種主體性與客體性之間的分殊。因此才會有焦慮「由後方攻擊」,或由各個方向同時圍攻這種說法。越焦慮的人越無法看清自己與刺激的關係,也因此無法適當地評估刺激。我們會說「某人有恐懼」,但卻說「某人是焦慮的」,這兩句話是許多語言中的慣用講法,十分準確地說出了兩個概念間的差異。因此,在嚴重的臨床案例中,焦慮會是一種「自我消解」( dissolution of the self)的經驗。

當布朗(Harold Brown,第八章)說他「害怕發瘋」時便是明證,病患經常用這句話來描述即將發生的恐懼「消解」。布朗也說道,他沒有「特別的感覺,甚至,甚至對『性』也一樣」,而那種情緒真空著實令人「極度不舒服」(我們不免好奇,美國和今日西方世界對「性」如此戀著,是否就在以最容易的方式掌握特別的感覺,以此支撐自我,來對抗社會解離的焦慮)。重度焦慮者的經驗,是局外人難以體會的。布朗批評他的朋友說:「他們要求一位即將滅頂的人[我]遊泳,卻不知道他在水下的手腳都被綁死了。」這句話確實是一語中的。

針對以上內容,我們總結如下:焦慮的沒有特定對象的本質,源於個人安全的基礎受到威脅,而正因有此安全基礎,個人才得以在與客體的關係中經驗到自我,於是主客體的區分也因此崩解。

因為焦慮會威脅自我的基礎,所以在哲學層次上的理解,可以被說成是自我將不復存在。蒂利希稱此為「非存在」( nonbeing)的威脅。我們是存在、是自我;但是也隨時可能「不再存在」( not being)。死亡、倦怠、生病、破壞性的侵略等,都是非存在的例證。多數人心中會與死亡聯想在一起的正常焦慮,肯定是這類焦慮的最普遍形式。但是自我的消解不只包括肉體的死亡。它也可能包括自我存在所認同的心理或精神意義的失落,也就是無意義感的威脅。因此,克爾愷郭爾所謂焦慮是「對虛無[nothingness]恐懼」的陳述,在此脈絡下的意義便是,害怕自己變得一無所有。我們後面會談到,勇敢而正向地面對這個因自我消解的威脅而來的焦慮,實際上反而會強化我們有別於客體和非存在的感受。這是自我存在經驗的強化。

相關焦點

  • 心理學大師羅洛梅:用生命與存在焦慮博弈
    羅洛・梅被稱作「美國存在心理學之父」,也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傑出代表。他把歐洲的存在主義哲學和心理學思想介紹到美國,開創了美國的存在心理學和存在心理治療。而他也正是在與多位大師的探討、碰撞的過程中找到了自己的心理學父親,豐富了自我存在的核心性;同時又在不斷溝通、分享轉介歐洲存在主義哲學的過程中實現了人格的社會整合。這些都為後續他開創具有美國本土的存在主義理論和療法奠定了基礎。
  • 為什麼將威廉·詹姆士稱為「美國心理學之父」?
    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1842—1910)出身於美國紐約一個家境優裕的牧師家庭,祖父是愛爾蘭人,父親是個虔誠的基督教徒。他的父親學識淵博,從小鼓勵詹姆士探求真知。詹姆士在家庭的潛移默化之下很早就形成了活躍的思維,擁有豐富的社會經驗。
  • 「遠贏教育」心理學中存在主義學派在美國的發展過程
    ,你可以回答的很好,你會得到對方的稱讚認可,這是好的方面,那麼不好的方面呢,你可能會覺得自己已經很厲害了,你已經都了解了掌握了,它就會限制你從不同的角度去繼續思考學習,所以當我們被別人稱讚的時候是滿足我們自尊心的一種鼓勵,會給我們增加信心,但同時我們需要去警惕的是這同樣會限制我們,讓我們以為自己已經可以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驕傲,所以有一句古話叫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就是事物的兩面性的表現。
  • 「陰盛陽衰」美國也普遍存在 「積極心理學之父」開講
    美國專家談陰盛陽衰  東方網11月5日消息:據《新聞晚報》報導,「積極心理學之父」、美國心理協會主席馬丁·塞利格曼昨日來滬講學,暢談「幸福」和家庭教育。他認為,幸福並非「妙不可言」,可以分解為人人皆可對照和精確測量的五個要素;在提到「男孩危機」,及上海成立男子中學時,他表示「陰盛陽衰」是由於未成年階段男女的自律性不同引發,而非智力因素,美國同樣普遍存在。  幸福「可意會更可以言說」  昨日,IDG機構在上海主辦了一場「塞利格曼談幸福家庭」演講。
  • 心理學之父與教育心理學之父
    【桑代克】桑代克被稱為「現代教育心理學之父」,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是科學教育心理學的開創者,是第一個系統論述教育心理學的心理學家。相關閱讀:招教心理學解析之桑代克嘗試錯誤說【馮特】1879年12月,在德國萊比錫大學裡的寄宿招待所——孔維特樓三樓的一個小房間裡,後來被尊稱為心理學之父的馮特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這標誌著科學心理學的誕生。
  • 「教育心理學之父」——桑代克
    愛德華·李·桑代克,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動物心理學的開創者,心理學聯結主義的建立者和教育心理學體系的創始人。他提出了一系列學習的定律,包括練習律和效果律等。1912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17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他採用實證主義的研究取向,使教育心理學研究走向了科學化的道路,是科學教育心理學的開創者,是第一個系統論述教育心理學的心理學家,被稱為「現代教育心理學之父」。
  • 【心理學】 認知心理學之父:烏爾裡克·奈塞爾
    1967年著《認知心理學》一書,標誌著認知心理學的開始。他的主要研究興趣是記憶、智力以及自我概念。他對自然環境下關於生活事件的記憶和個體、群體在測驗成績上的差異的研究十分著名。1984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認知心理學是探索人們如何獲取知識、組織知識和運用知識的一門學問。
  • 心理學:樂觀的人活得更久也更受歡迎|「絕望」之父只活了42歲
    本期,《猴子心理學:換一個角度看世界》原創作者Bear將從心理學角度為讀者們介紹樂觀可以延長生命減少疾病,並通過對比現代積極心理學之父和消極心理學之父兩人的生平來從現實意義上給出樂觀比悲觀更適應生存的結論並給出樂觀的核心在於相信美好而不是逃避苦難。
  • 他是「美國心理學之父」,他的這個理念,奠定了心理學研究基礎
    1904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06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2006年被美國的權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評為影響美國的100位人物之一,他的代表作《心理學原理》在美國被作為大學標準課本。所以,詹姆士在美國心理學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 心理學導論——並不完美的心理學之父
    ——馮特01走神是真的在走神今天我們來介紹心理學真始祖,威廉·馮特,一個有著「心理學之父」稱號的男人。他的《生理心理學原理》是近代心理學第一步最重要的著作,並且在萊比錫大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實驗室。他少年時以走神出名,曾因為走神被父親在學校打了幾個耳光,擁有了童年陰影。成名後得到的評價也十分傷人:「看上去完全不像會有半點出息的人啊,直冒傻氣。」
  • 桑代克:教育心理學之父
    在複習教師考試中,大家會發現教育學部分涉及大量的人物,其實心理學部分也有人物的出現
  • 「社會心理學」我們為什麼會焦慮甚至抑鬱?
    有的時候我們常常能感到焦慮,感到煩躁,其實焦慮本事是我們心理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適當的焦慮有助於我們的身心健康,但是焦慮一旦過了度,會讓人很難受,甚至會造成抑鬱。那我們為什麼會有焦慮、抑鬱這種不好的心理體驗呢?現在我們嘗試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一下焦慮和抑鬱產生的原因。
  • 心理學之父是誰?
    你知道心理學各種知識,你知道心理學之父是誰嗎,他是史上第一位心理學家,他就是馮特。今天就來說說他。187年經過3年,他終於寫出了第一本真正心理學著作《生理心理學原理》,從此名聲大震,這是心理學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 「行為經濟學之父」、美國經濟學家理察·塞勒獲諾貝爾獎
    今年諾貝爾獎的「壓軸大戲」中,理察·塞勒,被稱「行為經濟學之父」的芝加哥大學教授獲得了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作為研究人的非理性經濟行為的「行為經濟學之父」,理察·塞勒被問及:你會怎麼花費900萬瑞典克朗的獎金?72歲的老爺子繼續開起了玩笑:「我會盡最大努力,用非理性的方式把這些錢花光。」
  • 《心理學與生活》:好好的我為什麼會焦慮?
    最近在讀一本書《心理學與生活》,它對「焦慮」產生原因的解釋,令我信服。在佛洛依德理論中,一個人的內心藏著三個自己。一個是「本我」,它跟隨衝動,並追求即時的滿足感,不考慮現實,不考慮理性。第二個是「超我」,它代表著一個人的價值觀,和「良心」的概念相似,是一個人想讓自己努力成為的樣子。
  • 大人物桑代克:教育心理學之父
    愛德華·李·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 1874.08.31—1949.08.09)美國心理學家,動物心理學的開創者
  • 心理學:人類99%以上的憂慮是毫無必要的,可我們為什麼常常焦慮
    這個人問:「你說要帶走的是100人,可是為什麼有1000人死了?」「我遵守了自己的諾言,」死神淡定地說,「我的確帶走了100個人。但焦慮帶走了其他更多的人。」這則寓言講述了一個道理:事件的確讓人焦慮,但焦慮本身,會產生更多的焦慮,讓人深陷其中,走不出煩惱。一、事情本身並不會讓人焦慮。
  • 【教招·每日答】教育心理學之父是?
    非常期待大家能夠在留言板裡與我互動,隨便聊聊也好~不然我會想你們的現在就開始我們的教招·每日答的打卡吧!~1.教師的任務是教書育人,包含多方面的要求和較為複雜的內容,這反映了教師勞動(   )的特點。A.備課     B.成績評定     C.課外輔導    D.上課4.教育心理學之父是(     )。
  • 為什麼會無緣無故感到焦慮?
    當生活不如意時會感到焦慮?當工作壓力大時會感到焦慮?當家庭矛盾重重,孩子時常闖禍時會感到焦慮?大家可曾想過:&34;今天跟大家分享一本書《焦慮心理學》,這本書可以解答內心的疑惑。《焦慮心理學》這本書是由心理學作家董心潔寫的,她多年來一直專注於研究思維、心態、情緒、性格、行為等與心理的關係,在實踐中頗有建樹。本書通過理論與案例相結合的寫作方式,深入淺出地幫讀者理解焦慮,給讀者帶來了更好的閱讀體驗。
  • 《心理學百科》解讀,第七講:實驗心理學之父的4大超前思想
    大家好,今天是「倚龍的讀書俱樂部」關於《心理學百科》解讀的第七講,今天,我們來講一講促使現代心理學誕生的牛人—德國心理學家威廉馮特(Wilhelm Wundt)。這位牛人出生在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家庭,終其一生寫了490多部著作,算得上是世界上最高產的科學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