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Bear
導讀:樂觀的人兒更長壽——我們都是想吃蟠桃的猴子
本期《心理學簡報》將繼續連載Bear的原創心理學哲理小說《猴子心理學:換一個角度看世界》
還記得《猴子心理學:換一個角度看世界》美猴王那篇文章嗎?裡面的主角孫悟空為了實現自己長生不老的願望,偷吃蟠桃,還把太上老君的仙丹吃了,被老君放在煉丹爐裡烤著,烤成了火眼金睛金剛不壞之身的孫悟空。所以可見復原力的可怕效力。話說回來,為什麼孫悟空會做這麼多冒險的事情呢?因為孫悟空想永遠地活著。其實人類在歷史長河之中也做出了很多為了長生不老的荒誕事,也就是說其實大家都很想活得更久。人類的壽命極限依舊未知,猴子媽媽的我也只能從心理學或者相關學科方面給一點長壽的建議。那這個法寶或者仙丹是什麼呢?就是樂觀,或者說積極向上。
本期,《猴子心理學:換一個角度看世界》原創作者Bear將從心理學角度為讀者們介紹樂觀可以延長生命減少疾病,並通過對比現代積極心理學之父和消極心理學之父兩人的生平來從現實意義上給出樂觀比悲觀更適應生存的結論並給出樂觀的核心在於相信美好而不是逃避苦難。
孫悟空應該是個樂天派,否則可能堅持不到最後
一隻沒爸沒媽還一天到晚帶著頭箍的猴子,不是被五指山壓,就是被煉丹爐燒,要麼就是被發任務帶領一個手無縛雞之力和一群前怕狼後怕虎的豬隊友們西天取經。這個世界上再也找不著比孫同學更慘的猴子了。當然,也找不到比孫大聖更神奇的猴子。猴子媽媽的我特別喜歡孫悟空,原因在於孫悟空在故事中的形象是一個勇敢堅強,並且一生都在尋找真善美,抵抗假醜惡的這麼一個形象,所謂火眼金睛,說的是發現妖怪,實際上是尋求真正美好而東西,所謂七十二變,說的是武功高強,實際上是一個自我能力的不斷突破和對社會的不斷適應。
看似不羈而且有點那麼不著調的孫悟空在大事面前永遠都是有主意,在危難到來之際永遠不慌不忙想辦法,就算一路取經多艱險,依舊嘴皮子利索和隊友鬧來鬧去一路開開心心地西行,最後守護了正義,獲得了圓滿。這其實就是樂觀主義下的一個相信終究成就美好的過程。
樂觀主義或積極心理讓人更長壽
樂觀主義或者積極心理究竟對我們人類有多大的好處?讓我們先從延年益壽說起。
樂觀主義更長壽
這項研究的受試者分別來自一個女性健康研究和一個男性健康研究,共69,744名女性和1,429名男性。兩組受試者都完成了調查問卷包括共涉及263個正確或錯誤的、人生經歷和態度願望相關的選項表述,以對他們的樂觀進行估值。女性跟蹤10年,而男性則跟蹤了30年。研究發現那些樂觀評估值高的人,壽命更易超過85歲。
積極心理降低死亡率歐洲呼吸學會2020年國際大會上公布一項哈佛大學關於樂觀有助於長壽的研究,該研究在八年中對7萬名女性進行了調查,發現心態最好的女性的死於心臟病、卒中、癌症、感染、呼吸道疾病的機率分別降低38%、39%、16%、52%、38%。
哈佛健康博客The power of positive psychology: finding happiness in a cold ocean swim《積極心理學的力量:在寒冷的海洋中尋找快樂》中,編輯卡希爾則結合自身在大西洋的遊泳體驗說明了樂觀是一種持久的可以超越時間忘記疼痛的奇妙感受。而這種感受又稱為心流(flow)。
因此也能說明樂觀或者積極的心態可以讓人忘記生理的疼痛,減緩疾病的惡化,起到延年益壽的好處。
積極心理學
積極心理學是心理學當前新的發展分支,而積極心理學之父的經歷也是幸福的真實反映。
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一下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1942-),這位當前最受歡迎的心理學家(美國應用與預防心理學會的榮譽獎章,美國心理學會主席)其實也能證明積極心理學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以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將心理學從過去人本主義心理學對病人或者缺陷的研究轉化到健康個體的進步和對社會的幫助,提出科學應該在於建設而不是修補,也是非常符合社會發展趨勢,而在疫情當前也有了更多的指導價值。
我們今天不去深入討論積極心理學本身,我們就先從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的生平和他的相反面消極心理學之父克爾凱郭爾來說明為什麼積極更有利於健康長壽和社會生存,因為再沒有比心理學家的人生更能說明心理學的指導作用了。之前我們在前面的章節提到了自證預言的作用,大家應該還記得。所以意識其實很大程度上也造就了兩人截然不同的人生。
積極心理學之父的人生經歷先說一下積極心理學家的人生經歷吧。馬丁·塞利格曼 「積極心理學之父」,曾獲得美國心理學會(APA)終身成就獎,是國際積極心理學會(IPPA)終身榮譽主席。1998年,塞利格曼成功當選美國心理學會主席。
作為一個積極心理學家,塞利格曼一輩子都在思考為什麼有些人會特別痛苦或者為什麼有些人會特別幸福。而最讓人感動的是,他有一個很獨特的觀點,幸福不一定會帶來成功,但是幸福的人都特別注重自己和社會的關係,也就是會幫助關心他人,而這種和社會的良好互動會給幸福的人群有更持久的喜悅,而塞利格曼更加關注人的美德,智慧、節制、正義、人道、超越、勇氣(有沒有覺得這些詞語很熟悉,沒錯,我們在偉人猴子那一節寫過人的能量層級可以翻回去看一下正能量那一端的所有優良品質這裡又一次出現了!!!)你的能量決定了你的成就,而你的態度決定了你的人生。
「絕望」之父——消極心理學代表人物
有了鮮花無數的積極心理學之父的對比,那位研究絕望的哲學家人生就更絕望了。
那麼在積極的背面,我們的消極心理學代表人物,人為什麼會絕望的主題研究者丹麥哲學家索倫克爾凱郭爾和積極心理學之父的人生迥然不同,而且這位兩人的思考角度完全不一樣。同樣是哲學家,究竟是社麼樣的人生履歷造成了克爾凱郭爾和塞利格曼不一樣的思考角度呢。我們仔細來看一下,因為很多人對他不了解,我就多說一點吧。
「絕望」之父的人生經歷1813年,克爾凱郭爾出生在哥本哈根一個篤信基督教的暴發戶的羊毛商人家庭。由於擔心上帝的懲罰,一家人籠罩在焦慮、憂鬱的氛圍中,也造就了克爾凱郭爾憂鬱的性格。他在哥本哈根大學學神學和哲學,立志成為神學家。但他從小身體不太好,性格孤僻。第一份工作是神父,在得到遺產之後,覺得還是要尋找自我,於是開始研究哲學。27歲他完成學位考試、同年和別人訂婚,第二年完成哲學碩士學位;同年解除婚約,原因是他覺得他的孤獨與抑鬱不應該結婚。後來專注於消極心理的研究等。業餘活動就是步行幾條街和陌生人說話或者去鄉下看一看。他在42歲在哥本哈根一家醫院病逝。也就是說,他抑鬱,他孤獨,所以一生都在感受抑鬱和孤獨,並且把絕望一詞分析得淋漓盡致。
他的一生塞利格曼剛好相反,儘管他孤獨,但他的代表思想確實主張現代性的主要運動是向群體社會漂移,因為受神學的影響,他否定了個人主義,因而被人詬病,不受世人接受。他提出的絕望理論以矛盾的角度承認了絕望其實是放大的希望。核心思想就是絕望並非生理缺陷環境使然,而是我自己就是不喜歡我自己,無論我是否變成了另外一個自己還是保留原來的自己,我都感到絕望。所以,克爾凱郭爾其實是一個非常偉大的哲學家,儘管自己的角度確實非常與眾不同,但他最後的人生感悟是人應該在不斷地探索自己的本性和生存的價值,這也就是存在主義的開端。
為什麼會感到絕望?很多人只是知道絕望,但卻只是單純的絕望,或者說陷入絕望的沼澤,也就造成了當今社會的「內捲化」或者是其他困境。因為無論是什麼選擇,結果都是不開心。而不開心的根源,跟金錢跟其他物質沒有關係,本質在於都不是自己想要的,自己並沒有弄清楚怎麼活,所以才絕望。這也從另外一面證明了自己先要活明白。
也就是說,如果你想成為美猴王,你就要接受五指山或者煉丹爐,或者豬隊友或者一路上妖魔鬼怪還有時不時的緊箍咒的折磨並自己找樂子爭取活到最後(悲觀確實容易短命,所以你想實現崇高的目標必須樂觀)。當然你自己覺得美猴王責任太大,你只想成為一個在花果山跟著起鬨每天啃啃香蕉的群眾猴子,那也就沒必要那麼辛苦地活著,甚至羨慕美猴王,因為就算給你走美猴王的路,即便成功了,你也不會快樂。
寫在最後:不是非得成為某類人,而是成為你想成為的人
我們不是鼓勵大家一定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只是說如果你想受歡迎,請樂觀;如果你想長壽,請樂觀。其實存在主義說的就是你自己知道自己因為什麼而活著,快樂甚至高級的、長久的快樂幸福來自於價值包括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總和。樂觀的人更能夠滿足社會價值,因為樂觀的人和社會中的其他人會有良好的互動,所以容易實現價值。
積極面對人生,學會認真和寬恕文章的最後,我還是要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去做建議,主要是從學習這個角度,也就是說無論你之前的性情或是習慣如何,你還是可以讓自己變得更積極一些。塞利格曼認為幸福由情緒、投入、關係、意義和成就5個成分組成,結合當下大環境,我就重點說兩項建議:認真和寬恕。
認真也就是投入,你有沒有沉浸式地去享受你的工作和生活,之前的那個哈佛編輯遊泳的例子也說明了沉浸的好處。而投入是指你會不會真正認真地去做一件事情,不管這件事是大是小。寬恕指的是你在疫情當前,劇烈的變革之下對疾病,對高科技能不能適應,接受,對周圍人的思想價值觀可不可以容忍,這個非常重要。因為我們也不知道未來會出現什麼狀況,這種為只會導致更多樣性的發展,於是沒有控制的情況下必然會帶來不適應,甚至恐慌或者加劇矛盾,你可不可以接受這一切決定了你能不能適應這一切,並且不被影響活出你自己。
話說回來,開心也是一天,不開心也是一天,為什麼不選擇開心呢?既然樂觀有那麼多好處,而且也沒有那麼難實現,為什麼試一下變得樂觀一些呢?無論是想做一隻偉大的猴子或者平凡的猴子,每天找找香蕉桃子之類的該多好。
《心理學簡報》原創|禁止轉載
文章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
審稿|心上田 (《心理學簡報》審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