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根據研究,人類的壽命長度大概在110歲至115歲左右,相當於生長發育期的5至7倍。人歷來都很注重壽命的長短,從壽比南山,長年益壽等祝賀語中,便可見一斑。
當然,也有一些人認為活到70歲就可以了,不必活得太久。起初聽起來有些悲涼,畢竟老話常說「好死不如賴活著」,螻蟻尚且貪生,人又何必為自己的生命設限呢?
其實,這是有些人基於現實困境,給自己設定的目標,以減輕自己目前的心理負擔。
我曾認識一個女孩,家境雖然比上不足,但比下有餘。在印象中,她工作就是為了找點事做打發時間。第一次聽「活到70歲就夠了」這個觀點,便源於這個女孩。
當時,我感到格外疑惑,於是女孩向我解惑道:」我的身體本就不好,照目前這個情況,能平安看著孩子長大,活到70歲也就不錯了。我不想躺在病床上苟延殘喘,也不想拖累孩子。「
也許這就是為自己生命設定鬧鐘的原因,他們想過有質量的生活,不願意委屈自己,也不願意拖累他人。
這類人大多自尊心強,對生命理解得也比較透徹,活著是為了自己和在乎的人和事。當活著變成自己的桎梏、他人的拖累時,放棄也是另一種形式的活著。
一如梅花,寧可枝頭抱香死,不曾吹落北風中,不必零落成泥碾作塵。當然,這並不是鼓勵人們都給自己的生命設限,生命還是美好的,人間有太多事情值得留戀。
有人說,不是自己想得決絕,而是情況實在不允許。年齡大了還能做些什麼呢?與其處在擔憂之中,不如給自己設定一個時間,放鬆心態反而有利。
隨著醫學發展迅速,人類的壽命越來越長,年齡不再被有追求、有目標的人關注。他們把心思放在事業上,擺脫了歲月的束縛,反而因為閱歷豐富,能力強,創造出更多價值。
2020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正是這一年,讓很多民眾認識到偉大的鐘南山院士。在武漢疫情沒有確定的情況下,他告誡大家不要去武漢,自己卻連夜乘車奔赴。
在大家的印象中,84歲已是耄耋之年,但鍾院士的身體卻特別健康,精力絲毫不遜色於年輕人,在疫情防控中連續奮戰,最終取得長足進展。
這一年,90歲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也在節目中說:「我帶研究生有一個要求,你下不下田,你不下田我不帶。」
這簡單的一句話,足以表明袁老這些年來始終未變的堅持。他還是當初那個為了解決人們溫飽,日夜泡在稻田裡百折不屈的袁隆平。
這兩位老人都沒有因為年齡而放棄自己的追求,反而用這些年積累的知識和閱歷,為自己熱愛的事業做出貢獻。因為有了願意付出的方向,所以身心愉悅。
人會生病,和情緒有很大關係,俗話講氣傷肝,怒傷肺,憂思傷脾。平時遇到事情想開一些,保持良好的心態,很多病都會不藥而愈。
曾有一位農民患病,但因為經濟條件不足,遲遲未去醫院。好不容易籌夠錢後,病情卻已到了晚期。但由於病人有著強烈的求生欲望,認為只要開刀就能好,所以醫生不得不做了手術。
在手術過程中,醫生發現病人毫無治癒的可能,出於心軟他沒有說出實情,病人便開開心心出了院。半年後,醫生卻驚訝發現,病人已經自愈了。
強烈的求生欲能讓肌體得到新生,穩定的情緒是保持身體健康的前提,與其怨天尤人,算著自己生命的盡頭,不如放平心態,努力達成自我實現。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
[1] Goyal M.S., Blazey T.M., Su Y., Couture L.E., Durbin T.J., Bateman R.J., Benzinger T.L.-S., Morris J.C., Raichle M.E., Vlassenko A.G. Persistent metabolic youth in the aging female brain. Proc. Nat. Acad. Sci. 2019;116:3251–3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