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人類99%以上的憂慮是毫無必要的,可我們為什麼常常焦慮

2020-08-26 情感敘述何姐


關於焦慮有這樣一則寓言。

有一天早晨,死神正朝著一座城市走去。此時有個人遇到了死神,就問他:「你要去做什麼呀?」

死神說:「我要去帶走100個人。」

那個人說:「好可怕!我提醒一下大家!」於是他到處向別人散播死神的這一計劃。

夜晚降臨的時候,他又一次遇到了死神。這個人問:「你說要帶走的是100人,可是為什麼有1000人死了?」

「我遵守了自己的諾言,」死神淡定地說,「我的確帶走了100個人。但焦慮帶走了其他更多的人。」

這則寓言講述了一個道理:事件的確讓人焦慮,但焦慮本身,會產生更多的焦慮,讓人深陷其中,走不出煩惱。

一、事情本身並不會讓人焦慮。

焦慮,似乎成了現代人的普通狀態,工作讓人焦慮、人際關係讓人焦慮、體重讓人焦慮、任何的突發狀況都讓人焦慮……

而哈佛心理實驗室曾經對人的焦慮進行過科學的量化、統計與具體分析,結果發現,人類幾乎有99%以上的憂慮是毫無必要的。統計中發現,有40%的憂慮是源於對未來的擔憂,有30%的憂慮是源於過去的事情,有22%的憂慮是因為生活中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4%的憂慮來自於個人無法改變的事實,最後剩餘的4%則來自於我們正在做著的事情。

這樣看來,我們的焦慮很少是眼下的事情造成的,而更多的是擔憂未來自己嚇唬自己,或者悔恨遺憾過去,陷在情緒裡出不來,焦慮的情緒導致了更多的焦慮。

所以,焦慮並不是事情本身來給我們的,生活的煩惱如果讓人焦慮,也只是外因是我們自己的思維習慣,和處理問題的方式造成內心的焦慮,是自己繞不過那個彎。


二、焦慮是人的信念出了問題。

最著名的繞不出焦慮的彎的人,是別裡科夫,《裝在套子裡的人》的男主角,他哪怕在最晴朗的日子出門,也總是穿著套鞋,帶著雨傘,他的雨傘、懷表、削鉛筆的小折刀等等都裝在套子裡,他總是把臉藏在豎起的衣領裡面,戴著黑眼鏡,耳朵裡塞上棉花,這樣就連他的臉也好像裝在套子裡。他時刻掛在嘴邊的口頭禪是:「千萬別鬧出什麼亂子來。

他害怕麻煩,害怕變動,害怕危險,他覺得外面不安全,人人都可能會傷害他,任何變化都是可怕的。

最後,活活把自己嚇死了。

他就像太宰治在《人間失格》裡寫的:

「膽小鬼連幸福都會害怕,碰到棉花都會受傷,有時還被幸福所傷。」

人天生不喜歡不確定的事物,很多人想要的,都是能牢牢抓在手裡,心安的東西。比如,有前途的工作、持續地掙錢、穩穩的幸福。很多人畢生都在尋找這些給自己安全感的東西。一旦找不到,或者失去,整個人就沒有了支柱。

有的人看問題非黑即白:我必須成功——不然沒有人看得起我;我必須減肥——不然沒人會愛我;我必須考上大學——不然這輩子就完了。

有的人想得多做得少,整天刷著手機,糾結在「眼下這份工作我不喜歡,可是又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這樣的問題裡。

有的人玻璃心,只要察覺到別人不喜歡他,在議論他,他立即忐忑不安,思前想後,反省自己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他們全都都是信念出了問題。所有這一切,都是只是他抵擋內心恐懼的外在表現。


三、焦慮是怪獸,能讓人產生更多的焦慮。

其實人都有心理防禦機制,當自我感受到焦慮、不安等情緒時,不自覺地採取措施阻止、或者逃避引起我們不安的事物。

正常的心理防禦有積極作用,但如果過度了,就會影響正常的人際關係,並給自己內心造成負擔,產生新的問題。

焦慮意味著矛盾和衝突,來自於我們自己設置的內心障礙,以及內心的抵抗。

我們的心房裡,住著一些怪獸,它整天折騰,不讓我們內心平靜。這些怪獸,他們誇大事實,他們嚇唬我們未來多麼恐怖,他們告訴我們多麼渺小,根本無以抵抗生活。

一旦心裡有這些怪獸,我們遇到問題就膽怯,很容易退縮:這事我恐怕做不好,我長得不好看,我心理素質太差。

人在焦慮的時候,不由自主地設想負面結果,導致越來越多的恐懼和不安,加重焦慮。

所以,毫無懸念地,我們又把事情搞砸了,我們心裡的怪獸就更猖狂了:看吧,我早就告訴你了,你醜、笨、沒有能力、沒人愛你。

於是,我們更加焦慮,更加否定自己,更加看重別人的眼光。

這樣,我們就被內心那個叫「焦慮」的怪獸控制了,在負面情緒裡打轉,越陷越深。


四、身心互相影響,讓問題加劇。

心理學家發現,人的身心是會互相影響,當你身體有了緊張反應後,也會影響到你的心情,進一步加劇了你內心的不安感。

焦慮像一種胃腸道症狀,是一種不安、懷疑和猶豫不決的感覺,通過一些身體上的感覺,比如心跳加快、肌肉酸痛,你能意識到焦慮的存在。

因此,當一個人陷入焦慮後,會越想越焦慮,身體也會出現狀況,焦慮的本身,製造出更多的焦慮。

所有人的焦慮情緒從輕到重會分為4個層次:

  1. 先是身體緊張,常覺得無法放鬆,習慣於眉頭緊鎖;

  2. 然後愛出汗、眩暈、呼吸急促、老想去大小便;

  3. 之後就會對未來產生莫名的擔心,如擔心工作和健康;

  4. 最後發展到對周圍環境的微妙變化和別人的言行都充滿了警覺。

焦慮感上升的時候,體內應激激素就會增加,脈搏和血壓水平隨之上升,對心腦血管會產生負面影響。


五、自我緩解焦慮,走出惡性循環。

雖然焦慮讓我們身心不適,但我們大多數人的焦慮,其實並不是焦慮症。

焦慮症是一種病理性焦慮,是一種無根據的驚慌和緊張,表現為泛化的、無固定目標的擔驚受怕,生理上也常伴有一些警覺增高的軀體症狀:比如暈厥、心悸、發抖等。大多和遺傳有關係,需要通過心理諮詢和藥物來治療。

而我們大多數人的狀況,其實是焦慮情緒。

對付焦慮情緒,可以參考美國喬治梅森大學的心理學教授託德.卡什丹曾講過的"流沙生存指南":假設你恰巧發現有人正站在流沙當中,他一邊高聲喊著:「救命啊,快把我拉出去」,一邊就像人們面對恐懼時通常作出的反應那樣拼命地往外爬。

這時候你卻沒有任何繩子或樹枝可以用,那麼,你該怎麼做呢?

如果懂得流沙原理,你會告訴他要停止掙扎,試著平躺下來,舒展四肢以增加與沙子的接觸面積,如果保持這個姿勢,他就有可能不會陷下去,而且還有可能像滾木頭一樣從流沙裡滾出來。

而如果因為害怕而拼命掙扎或者試圖跳出來的話,整個身體的重量都會壓在一隻腳上,壓力變大,人只會在流沙中越陷越深。


「流沙生存指南」告訴我們的是,在面對問題時,不要盲目地做無謂的掙扎,那只會把事情弄得越來越糟。

焦慮也一樣,它就像細沙一樣在我們周圍,如果我們拼命地努力,想要掙脫、跳出,只會弄得自己精疲力竭,還更加焦慮。

不如接受它,和焦慮和諧共處。承認自己焦慮了,不要想著這感覺太糟糕,不要排斥它,不要制止自己不允許有這種情緒,而是做點什麼來讓自己放鬆,然後再來想辦法解決問題。

或許我們可以試試「自我交談」,把那些毀滅性的、懼怕的想法從腦海中驅趕開。

比如,問問自己:

「這件事情的後果真的有那麼嚴重嗎?」;

「如果我搞砸了,最壞的結果是什麼,我能接受嗎?」;

「還有沒有別的解決問題的辦法?」;

「我可以尋求誰的幫助?」

通過自問自答的方式,改變過去的思維習慣,讓身體放鬆,跳出焦慮的惡性循環。

一旦開始陷入焦慮情緒,就要及時提醒自己,不要被焦慮控制,防止情緒變得越來越糟。

而前面也提到了,我們焦慮的70%以上的事情和當下做的事沒有關係,回想過去或想像未來都可能加重焦慮。那就不要去想這些給自己徒增煩惱,專注當下,焦慮會減少很多。

相關焦點

  • 《解憂小鋪》:我們可以馴化大腦,治癒焦慮
    後者是東野圭吾的著名推理小說,而前者是心理學應用書籍——焦慮分子的治癒指南。為什麼名字這麼像?大概是兩位譯者,不知道誰是誰的粉絲吧!2、其次,作者,《解憂小鋪》作者簡介是「全球心身醫學領域專家馬丁·羅斯曼博士」。「心身醫學」是專有名詞嗎?為什麼先「心」後「身」?因為我關注的領域是「身心健康」,所以對這種剛好顛倒的提法很是好奇。百度一下,還真是!
  • 為什麼中國式家長的焦慮毫無意義?
    ,他們的心態比較開放,不和別人比較,沒有一定要讓孩子出人頭地或者達到父母的預設目標的想法,可他們仍然焦慮。他明明認識這個小朋友,都走到人家旁邊了,可就是不和人家打招呼;都拿起人家的樂高一起玩了,可就是不敢和人家說句話。這可怎麼辦哪?內向的孩子多吃虧啊!」這些父母是因為對孩子的表現不滿意而焦慮,想管孩子又不知道如何管。 你不僅不用焦慮,還應該恭喜自己:孩子是我親生的,不是機器人生的!
  • 為什麼中國式家長的焦慮毫無意義?
    孩子的大部分缺點都符合心理發展的規律有些家長的焦慮倒不是來自時代,他們的心態比較開放,不和別人比較,沒有一定要讓孩子出人頭地或者達到父母的預設目標的想法,可他們仍然焦慮。為什麼呢?他明明認識這個小朋友,都走到人家旁邊了,可就是不和人家打招呼;都拿起人家的樂高一起玩了,可就是不敢和人家說句話。這可怎麼辦哪?內向的孩子多吃虧啊!」這些父母是因為對孩子的表現不滿意而焦慮,想管孩子又不知道如何管。你不僅不用焦慮,還應該恭喜自己:孩子是我親生的,不是機器人生的!
  • 心理學|怎麼樣才能降低我們的焦慮感?
    ……如果你或者身邊的人有以上表現,那麼需要注意,這可能是由焦慮導致的。我們的大腦是為憂慮和沉思而生的。消極的思考比積極的思考更容易,也更自然。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感到過焦慮,可是不同的人面對焦慮的體驗卻是不一樣的。為什麼有些人,特別容易被負面情緒籠罩?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個話題。
  • 美國存在心理學之父:我們為什麼會焦慮?
    我們若問:在產生焦慮的經驗中,是什麼受到了威脅?我們便能了解焦慮的本質。 作者簡介 羅洛·梅(Rollo May,1909~1994)被稱做美國存在心理學之父,也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傑出代表。
  • 人類為什麼會笑?——心理學謎團權威解密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34;是心理學上的一個謎團。笑這一特殊行為是在人類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只有極少數的動物會笑,那麼,人類為什麼會衍生出這一行為呢?也許有的人會嗤之以鼻:心情好時人就會笑,但是經過研究,人類八成的笑行為是產生自尷尬,失望,無奈,嫉妒,憤怒這些情緒。即使心情愉悅時我們笑的有效時間也持續不過10秒,剩下時間是在恢復肌肉。笑的本質十分複雜,我們嘗試對人類笑的行為來一次心理學解密。
  • 為什麼很多父母的焦慮毫無意義?看完這篇文章你可能就明白了
    為什麼我們會這麼焦慮呢?一個原因,是因為我們相信了很多流行的謬誤,自己把自己搞得太緊張、太累。試試看,能不能把你一顆焦慮的心輕輕地放下,去體會那種只用眼光欣賞,不去動手改造,只提供鼓勵和支持,不強加壓迫和重負的父母之愛。
  • 我們為什麼要笑
    耶魯大學心理學副教授列文博士說過:「笑表達了人類徵服憂慮的能力。」我們可以設想:當父親把他手中的小傢伙拋向空中時,嬰兒就會笑——但決不是在向上拋起的瞬間。儘管嬰兒享受到了「飛躍」的快樂,可是因為此時他過於緊張,而不會發笑——「爸爸能接住我嗎?」他大概會這麼想。一旦被接住了後,他才開始輕鬆地回味這次有趣的遊戲,才會因為徵服了內心的不安之後開心地笑起來。
  • 焦慮心理學:你吃穿不愁還焦慮,是不是矯情
    說起焦慮,我們並不陌生。在人的成長經歷裡,或多或少有過焦慮的情緒。有的人心比較「大」,偶爾的隨性放縱就能自我消化排解,而有的人則難以釋懷,更甚者影響了正常的生活。你吃穿不愁,有什麼可焦慮的大學舍友大苓,是個在外話不多、一說話臉就紅,有點小玻璃心的女孩。
  • 為什麼父母的焦慮毫無意義?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明白了
    有些家長的焦慮倒不是來自時代,他們的心態比較開放,不和別人比較,沒有一定要讓孩子出人頭地或者達到父母的預設目標的想法,可他們仍然焦慮。為什麼呢?讓我們來聽聽這些家長的心裡話。他明明認識這個小朋友,都走到人家旁邊了,可就是不和人家打招呼;都拿起人家的樂高一起玩了,可就是不敢和人家說句話。這可怎麼辦哪?內向的孩子多吃虧啊!」這些父母是因為對孩子的表現不滿意而焦慮,想管孩子又不知道如何管。 你不僅不用焦慮,還應該恭喜自己:孩子是我親生的,不是機器人生的!
  • 為什麼中國式家長的焦慮毫無意義?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明白了
    ,他們的心態比較開放,不和別人比較,沒有一定要讓孩子出人頭地或者達到父母的預設目標的想法,可他們仍然焦慮。他明明認識這個小朋友,都走到人家旁邊了,可就是不和人家打招呼;都拿起人家的樂高一起玩了,可就是不敢和人家說句話。這可怎麼辦哪?內向的孩子多吃虧啊!」這些父母是因為對孩子的表現不滿意而焦慮,想管孩子又不知道如何管。 你不僅不用焦慮,還應該恭喜自己:孩子是我親生的,不是機器人生的!
  • 這本書能讓你擺脫自卑、自責、憂慮的情緒困擾
    如果你常常出現自卑、自責、憂慮、焦慮的情緒,那麼,你來看一看嶽小東的《登天的感覺》,這是一本心理學的書籍,全書記錄了作者在哈佛大學心理諮詢中心的10個諮詢案例。書中作者還加入了一些自己對留學美國八年的感悟和體會,並就一些內容、詞彙及心理學專門術語做了有關的注釋,以增進讀者的了解。
  • 99%的教育焦慮都是自找的
    -04-孩子的大部分缺點都符合心理發展的規律有些家長的焦慮倒不是來自時代,他們的心態比較開放,不和別人比較,沒有一定要讓孩子出人頭地或者達到父母的預設目標的想法,可他們仍然焦慮。為什麼呢?讓我們來聽聽這些家長的心裡話。抱怨不聽話:「我真是受不了這孩子了!超出我能忍受的極限了。我就沒見過這麼不聽話、這麼能鬧騰的孩子!
  • 「我為什麼這麼容易感到焦慮?」
    焦慮是不可避免的嗎?焦慮,似乎無處不在。它是一種指向未來的、因預料會有某種不良後果或模糊性威脅將出現時,產生的一種不愉快的情緒,其特點是憂慮、緊張、害怕、恐懼、和失控感。焦慮的出現,常常與我們的欲望有關,它反映著我們對於那些「想要但尚未獲得的東西」(欲望)的嚮往與期待。
  • 為什麼中國式家長的焦慮毫無意義?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明白了
    心理學認為,焦慮來源於對不確定性的恐懼。育兒焦慮,則是父母對孩子成長不確定性的擔憂。為了消除這種擔憂,父母總是忍不住要為孩子設計人生,並要求孩子不能有絲毫偏離。這種設計和控制的意識,不僅使父母自己在育兒焦慮的泥潭中越陷越深,而且使親子關係陷入僵局。
  • 如何停止憂慮
    如果您被誇張的憂慮和緊張困擾,可以採取一些措施來消除焦慮的想法。長期擔心是一種精神習慣,可以打破。您可以訓練自己的大腦保持鎮靜,並從更平衡,更少恐懼的角度看待生活。為什麼這麼難停止擔心呢? 持續擔心會造成沉重的損失。
  • 99%的教育焦慮是我自找的
    之前的母慈子孝沒有了,那些內心滿滿恨鐵不成鋼的抱怨,讓我變得異常焦慮,內心不再淡定,開始懷疑自己教育的理念是否正確,也開始質疑孩子的能力以及本性,同時開始憂慮孩子未來的人生。以前總聽人笑談父母輔導作業氣出心梗,當我沒有感同身受的時候,我覺得可能存在,但似乎沒必要。
  • 《拖延心理學》|我們為什麼會拖延以及我們該如何面對它?
    Yuen)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譯者:蔣永強 / 陸正芳我在讀了這本書之後總結出了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是我們為什麼會拖延,第二部分是我們該如何面對拖延。01 為什麼我們會拖延對於這個問題,兩位作者的核心論點就是:一、他們拖延是因為自己害怕不被人接受;二、想要對抗時間的約束 在他們看來:在雜亂無章和拖拖拉拉背後,大多數拖延者其實是在害怕他們自己無法在根本上被人接受。
  • 教育孩子為什麼這麼難?因為我們太焦慮了
    教育孩子為什麼這麼難?我們為什麼會焦慮?焦慮,是人們面對現實或未來事物的狀況出現嚴重惡化趨勢所產生的一種情感反映。正常的焦慮,產生於兩種情況:一是現實中的狀況正在出現嚴重惡化的趨勢,二是面對即將來臨的、可能會造成的危險或威脅,這兩種情況下,人們就會產生緊張、不安、憂慮、 煩惱等不愉快的複雜情緒,這就是焦慮。正常的焦慮,可以促使我們積極採取措施來應對未來可能惡化事態的威脅。
  • 焦慮的演變:現代人為什麼容易焦慮?丨壹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