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怎麼樣才能降低我們的焦慮感?

2020-08-31 金博瑞教育


01.

你是反覆擔心個不停的人嗎?你或者你身邊的朋友是否出現過以下情況?


因為已經犯下的錯誤過度自責,會反覆回想犯錯的經過,難以平復情緒。


經常為明天該怎樣圓滿度過而焦慮。


害怕犯錯誤,想要證明自己,又隱隱覺得自己可能真的不行,在自我否定中進一步犯錯。


處理人際關係時,常常感到患得患失,沒有安全感,害怕負面信號的出現。


……


如果你或者身邊的人有以上表現,那麼需要注意,這可能是由焦慮導致的。我們的大腦是為憂慮和沉思而生的。消極的思考比積極的思考更容易,也更自然。


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感到過焦慮,可是不同的人面對焦慮的體驗卻是不一樣的。為什麼有些人,特別容易被負面情緒籠罩?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個話題。



一個人特別容易受到打擊,經常不自覺地陷入負面循環,可能是反芻心態導致的。

反芻(rumination)這個心理學概念,指的是人們不斷回顧某個場景,並專注於它的消極方面。


被譽為「全美商業心理學家」的克裡·詹森在他的暢銷書《心態制勝》中提到了這樣一段經歷:


「在最近的一場聖誕聚會上,我收到消息,我所在的網球俱樂部有一位活動策劃準備退休。我和一位女士分享了這個消息,她立即表示是個絕好的消息。她立即回憶起這位策劃者在一次網球巡迴賽裡的糟糕表現。


剛抱怨完這件事,她又說起此人犯的另一個錯誤和他之間的兩次不愉快的互動。活動策劃退休的消息引發了這位女士一連串的消極回憶,沒有一個是正面的。

我實在很想跟她說固定型心態和結果導向心態的差異。但我確定她只會對我翻個白眼。這就是消極心態的產生方式。


反芻一個不愉快事件上只會強化你對它的記憶。」


正如這個例子所展示的,越是關注某個負面事件上,就越會強化負面的心態。過度思考者常常被痛苦、負面的想法纏繞,他們在無意識中不斷強化這種心態,總是停留在苦惱的狀態中。


《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雜誌的一篇文章指出,反芻會破壞大腦的神經結構,影響你的情緒、記憶和感受。即便你的憂慮和壓力並不基於現實,杏仁核和丘腦也無法把憂慮和真正的威脅區分開來。

皮質醇是一種可對壓力產生反應的激素。這種激素會讓你時刻處於「備戰狀態」,它可以分解幫助人們形成新記憶的海馬體。值得注意的是,人們在負面經歷、焦慮和反省中釋放的皮質醇越多,就越難形成新的積極記憶,這也是人們容易陷入壓力循環的重要原因之一。


事實上,你的記憶真的可以改變你的基因和大腦結構!神經科學中有個概念,叫作經驗依賴性可塑性,意思是當神經元一起燃燒時,它們是連接在一起的。


也就是說,人腦會依據記憶創造生理結構,不論是正面還是負面。你的經驗和思維會在你的神經元之間創造新的突觸,讓你更容易記得那些體驗。


換句話說,心態會塑造大腦。


02.

如何扭轉「負面思維」?

看到這裡,你現在大概會覺得記憶是個可怕的東西。認知心理學裡有個技巧叫作正念。它是對即時體驗的「非批判性」覺察。用正念去體驗事件,你會進入冥想狀態,而不會把事件區分為好或壞。


在你小時候,你的媽媽會不會教你在發脾氣前先從一數到十?她很有可能是對的。數數這個過程會讓你的情緒從剛剛發生的事件中抽離,放鬆到較好的情緒,然後做決定。


還有一個實用的小技巧。你可以在手錶上滴一滴指甲油,這樣一來你每次看表,就會想起要覺察自己的心態——當你看向你的表,注意到那滴紅色指甲油,就要自問此刻自己的心態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


現在你知道你在每個記憶耗費的時間會改變你的大腦結構,導致那些記憶變得更容易被想起,因此只要每次看到那滴指甲油,便應該立刻用一個最近的正面體驗記憶取代負面思緒,如此一來你會變得更無憂無慮。


03.

以下幾種方法可以幫助你有效地重塑心態

1.模式中斷與替代


在從負面心態轉到正面心態的技巧中,模式中斷(Pattern Interrupt)是一個值得一提的方法。模式阻斷可幫助養成結果導向的成長心態。


正如我們剛剛講到的,非理性的思緒會自我餵養和越演越烈,就像是雪球般越滾越大,認知這些模式出現的時機,便可打斷自己的思維。


下次你觀察到有憂思浮現心頭,請立刻做一件具體的事情,比如站起身來在辦公室走來走去,或是大聲說出自己在想什麼。


打斷負面思惟模式最好的方式,是讓身體很快的不舒服那麼一下子。你可以在手腕上戴條橡皮筋,當你忍不住又進入負面心態,彈一下那條橡皮筋——刺痛會打破模式。


你也可以使用手錶上那滴指甲油來提醒自己要檢視自身的思維,只要發現自己的想法變負面了,就彈橡皮筋一下。


除此之外,你也可以用正面的體驗即時替代負面體驗——例如,當你遇到阻礙,心裡開始擔憂,立刻彈一下橡皮筋,並回想自己過去是如何克服類似阻礙的,用成功做成某件事的記憶替代失敗的記憶。


2.獎勵、洗滌和重複


想改變心態,請立即獎勵自己!獎勵是釋放壓力的有效手段。

有些人靠買買買釋放壓力,有的些一吃東西就會感到快樂,還有些人靠運動讓自己得到放鬆。


方法雖看似不同,但歸根結底,都是大腦的獎勵中樞在起作用。


我們的大腦有一個獎賞中樞。當你因為一件事感到享受,你下次還想要體驗這種美妙的感覺,就會做同樣的事情「取悅」自己。

這種愉悅感的產生,是由參與獎賞的大腦結構控制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多巴胺系統」。


從一口咖啡到打電話給配偶,或甚至是丟顆改善口氣的薄荷糖到嘴裡,通通都可當成是獎勵。


克裡·詹森曾使用以上方法,指導一位財務規劃師克服焦慮感,做出改變。

這位財務規劃師最近常常因為工作的原因感到焦慮。


他自認為沒有推銷天分,可他必須積極開拓潛在客戶以發展業務。他討厭打電話,每次拿起電話都會都會悸動、額上冒出汗珠。所以他後來試著這麼做——


①觀察自己對打電話的恐慌反應。

②用橡皮筋彈自己,模式中斷。

③用回想過往成功的電話行銷經驗取而代之。

④喝一杯咖啡獎勵自己。


這麼做不僅讓他降低焦慮,最終也提升了業績。



要想做到拿得起,放得下,最重要的還是要訓練自己從消極的心態轉變為積極的心態。


心態積極的人,並非感受不到負面情緒,只是他們在經歷痛苦時,能夠及時調整自己,用行動戰勝焦慮,讓自己的人生隨時回到正軌。

相關焦點

  • 井邊灣心理:怎麼樣才能降低我們的焦慮感?
    我們的大腦是為憂慮和沉思而生的。消極的思考比積極的思考更容易,也更自然。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感到過焦慮,可是不同的人面對焦慮的體驗卻是不一樣的。為什麼有些人,特別容易被負面情緒籠罩?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個話題。
  • 「菩提樹」心理遊戲降低孩子焦慮感
    經過幾次放鬆訓練,她的焦慮感降低了,知道緊張時可以通過調整呼吸來放鬆減壓。輔導中心負責人鄭雲飛說,通過人機互動進行生理反饋,了解個人即時的生理狀態,通過進行深呼吸、冥想等放鬆方式調節生理狀態,可達到降低焦慮、緊張的目的。「菩提樹」就是根據這個原理設計的一款遊戲。「使用者可以用來調節心率變異性(HRV),HRV越平衡,樹木的生長就越快、越好。」
  • 年底焦慮感,9大方式有效對抗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由美國休斯敦大學教授給焦慮症患者開出來的「自救處方」。最重要的是,融合適當施壓和撫觸刺激的按摩方式,還能幫助平衡交感神經系統,使人體產生與運動過後類似的快樂激素——內啡肽,有助舒緩和排除因壓力造成的緊張和焦慮感。2.運動——從憂慮狀態中脫離美國德克薩斯州大學的心理學教授Jasper A.J.
  • 【心理健康】 2步降低焦慮感,收穫心理復原力!
    我們的大腦是為憂慮和沉思而生的。消極的思考比積極的思考更容易,也更自然。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感到過焦慮,可是不同的人面對焦慮的體驗卻是不一樣的。為什麼有些人,特別容易被負面情緒籠罩?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個話題。
  • 心理科普 | 2步降低焦慮感,收穫心理復原力
    我們的大腦是為憂慮和沉思而生的。消極的思考比積極的思考更容易,也更自然。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感到過焦慮,可是不同的人面對焦慮的體驗卻是不一樣的。為什麼有些人,特別容易被負面情緒籠罩?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個話題。
  • 疫情期間如何合理安排時間,減輕焦慮感?心理學專家來解答 | 用「心...
    歡迎大家撥打教育部華中師範大學心理援助熱線:4009678920、010-67440033、027-59427263,或微信留言,我們將邀請專家為你解答!今天,推出《用「心」戰「疫」》第(61)期,隨教育小微一起來聽中國心理學會註冊督導師、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碩士生導師任葦詳解,疫情期間師生常見心理問題如何調整↓↓↓疫情當下關於心理方面你有什麼想問的問題歡迎大家在微信評論區留言我們將邀請專家詳細解答
  • 2步降低焦慮感,收穫心理復原力
    我們的大腦是為憂慮和沉思而生的。消極的思考比積極的思考更容易,也更自然。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個話題。一個人特別容易受到打擊,經常不自覺地陷入負面循環,可能是反芻心態導致的。反芻(rumination)這個心理學概念,指的是人們不斷回顧某個場景,並專注於它的消極方面。
  • 掌握這5大招,讓我們輕鬆對抗疫情焦慮感
    疫情開始前,「996加班」猝死新聞頻發,讓我們感到很焦慮。在疫情宅家的日子裡,何時能復工?是否會失業?則是大家最近焦慮的熱點。似乎,焦慮感和壓力從來都沒有離開過我們。,如何放鬆自己,是我們重要的生存技能之一。
  • 心理學|導致我們注意力不集中的罪魁禍首,到底有哪些?
    關注我們,了解更多學習知識和乾貨眾所周知,專注是個不起眼但又非常重要的精神品質。今天我們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談一談,為什麼有些人比其他人更不容易專注,為什麼會出現「總是走神,控制不住自己」的狀況呢?怎樣才能讓自己更加專注?是什麼讓我們分心?
  • 心理學家教你用「習慣循環法」打破焦慮感
    編者按:關於焦慮,我們了解的並不多。它可能不是一陣短暫的消極情緒,而是長期的習慣;它可能不會因為事情的解決自動消失,而可能伴隨著特定的思考模式反覆出現;它危害大、難察覺,成了損害身心健康的罪魁禍首之一。要怎樣改變這種焦慮?作者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教你用「習慣循環法」改變現狀。
  • 2步降低焦慮感,收穫心理復原力
    我們的大腦是為憂慮和沉思而生的。消極的思考比積極的思考更容易,也更自然。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感到過焦慮,可是不同的人面對焦慮的體驗卻是不一樣的。為什麼有些人,好像特別容易被負面情緒籠罩?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個話題。一個人特別容易受到打擊,經常不自覺地陷入負面循環,可能是反芻心態導致的。
  • 日本大學心理學專業怎麼樣?
    一提到心理學人們大多數想到的是心理實驗和心理諮詢等,但那只不過是心理學的研究領域之一,成為"臨床心理學"。日本是近代心理學發展較早的國家之一。日本近代心理學的創建者松本亦太郎,他於1901~1903年期間建成了東京大學的心理學實驗室,之後對日本心理學的發展影響非常大。
  • 父權制對女性的三大期待:性、生育、家務|心理學:女性如何自處
    心理學簡報|品質原創《心理學簡報》本期內容簡介有沒有想過,為什麼&34;指的是女人?為什么女人不是第一性?為什麼男女不能做到兩性平等?女人,在職場裡達成了和男人同工同酬的想法,也實現經濟獨立才能人格獨立的訴求,但回到家裡卻面臨著&34;的雙標,依舊承擔著
  • 心理學:我們一起來面對焦慮,告訴你15個經過驗證的有效方法
    文:夢嫻君,一個已走在心理學追夢路上的人,希望能夠有幸遇到更多的同行者,一起努力。我們所有人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焦慮,但是只有當我們的工作和生活長期處在失衡的狀態中,而且感覺似乎永遠找不到平衡的方法,我們才會容易陷入緊張不安,心煩意亂,過度的焦慮感才會慢慢滋生,並且影響到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但是如果我們找到正確的方法,對自己的焦慮進行有效的管理,就會不斷恢復工作和生活中的協調感,慢慢就會走出過度焦慮。
  • 心理學:愛一個人是為了自我實現,還是在自我實現後才能去愛?
    關於為什麼會愛一個人的答案,在心理學的研究中並沒有定論,所以愛情產生的根源難以追溯。本期《心理學簡報》將引述兩位心理學泰鬥弗洛伊德和馬斯洛的經典理論來討論我們為什麼會愛上一個人,到底是為了自我實現還是在自我實現後才能去愛?
  • 喝酒真的能幫助你減緩壓力、焦慮感嗎?關鍵在於「適度」
    酒精是真的能讓我們在緊張的日子裡放鬆,還是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呢?我們來看一看相關的研究。 飲酒的確在某些程度上可以幫助我們緩解壓力、處理情緒問題,但是關鍵在於不要過量,要適度。 怎麼樣才算是適度飲酒呢? 對此,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是有準確定義的。
  • 喜歡和愛不同|應用心理學:男人從喜歡到真正愛上女人的3個表現
    心理學簡報|品質原創心理學科普文《心理學簡報》本期內容簡介倫敦大學學院(UCL)的兩位研究神經科學的科學家在2000年的實驗中發現,「愛」和「喜歡」是產生於大腦不同區域的不同感情應用心理學:男人從喜歡到真正愛上女人的3個表現從上文分析中可以看到,「愛」和「喜歡」是兩種不同的感情,但如何從人的行為中界定這兩種感情呢?我們《心理學簡報》團隊在查閱了相關心理學文獻後,將從心理學的角度為讀者們分析一個男人從喜歡到真正愛上女人的表現。
  • 心理學:愛一個人是為了自我實現,還是在自我實現後才能去愛?
    本期《心理學簡報》將引述兩位心理學泰鬥弗洛伊德和馬斯洛的經典理論來討論我們為什麼會愛上一個人,到底是為了自我實現還是在自我實現後才能去愛?02 馬斯洛:自我實現了之後才能去愛另一位心理學大師馬斯洛(Abraham Maslow)關於愛情的觀點好似與弗洛伊德的自我實現理論恰恰相反,他在其著名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中分析道,基礎的愛情屬於「社交需求」,是在滿足了生理需求
  • 現代人們的焦慮感是什麼?
    現代人們的焦慮感是什麼?人類從原始社會不斷發展,進化速度越來越快,當今10年的發展,可能可以達到明清時100年的發展,秦漢時的幾百年發展,就拿交通工具比較,從步行,牛車,拖拉機,汽車,高鐵,飛機的進程看,就反映出社會的發展節奏速度。
  • 停止吧,焦慮感黑手!
    焦慮感,從何而來?難道就是前面說的這些原因?從很大範圍和程度上說,我們要有適當的焦慮感。畢竟,為了生存和發展,哪個不是積極向上的爭取資源?但是過度的焦慮感,這雙看不見的黑手,現在卻無形中的讓人歇斯底裡,窒息虛脫,墮入無盡黑暗,這就不是簡單的焦慮而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