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素質教育觀察
以前, 我們做孩子時,什麼也不懂,只要聽父母的話就行了。
以前,我們的主流媒體宣傳的是父母之愛的無私與偉大,教導孩子要尊敬和聽從長輩。在我們以前的人生經驗裡,父母總是正確的,父母比我們懂得多,經驗比我們豐富,所以,聽他們的大多沒有錯。
小時候,我們如果遭到父母的批評責罰,第一反應是「我犯錯了」,雖然我們不一定知道自己錯在哪裡,卻依然覺得一定是我們自己的問題,才會遭受懲罰。
那時候,父母就是權威,孩子大多很好管教。
現在不一樣了,隨著科技的發達進步和信息的爆發式展現,孩子每天接收到的東西,不僅僅來自於父母,而且大部分信息遠遠超出了父母所掌控的範圍,甚至有些信息是對父母現狀和教育方式的批判和否定。
這些,都會讓孩子不再把父母看作是一直正確的權威,這就是為什麼現在的孩子比以前難管教和「不聽話」的主要原因。
他們的見識的確比我們從前多了;
他們的思想的確比我們獨立了。
這其實是一種巨大的進步。但是,這種進步的背後也有隱患:
這些隱患,將會導致孩子難以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同時又很容易固執。這也會讓家長在面對孩子的一些「頑固問題」,更加感到棘手和束手無策。
因此,希望改變孩子的行為,需要先改變他們的認知。什麼是認知?認知其實是一種心理活動的過程。
人腦從外界接收信息,經過大腦的加工處理和轉換後,形成內在的心理活動,再向身體發出指令,讓各個器官動起來。
這些認知,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像和語言等等。人的所有行動,都是由認知支配的。
因此,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只有讓孩子內心感知和認同了,才會產生相應的行為效果。
許多人說,外界信息那麼多,很容易影響甚至左右著孩子的認知。我們無法掌控孩子的信息來源,那教育孩子不就難上加難了嗎?
這就是現在許多家長感覺焦慮的地方。
焦慮,是人們面對現實或未來事物的狀況出現嚴重惡化趨勢所產生的一種情感反映。正常的焦慮,產生於兩種情況:
一是現實中的狀況正在出現嚴重惡化的趨勢,二是面對即將來臨的、可能會造成的危險或威脅,這兩種情況下,人們就會產生緊張、不安、憂慮、 煩惱等不愉快的複雜情緒,這就是焦慮。
正常的焦慮,可以促使我們積極採取措施來應對未來可能惡化事態的威脅。但是過度的焦慮或過弱的焦慮就會形成情感性或生理性疾病。
所謂過弱的焦慮,就是面對即將到來的強大危險和災難,表現得反應冷漠、遲鈍甚至無動於衷。而現在的人們更多的是表現出過度的焦慮。過度的焦慮,其實就是無限放大潛在的可能威脅和危險,並陷入其中無法自拔。
過度焦慮表現為兩種:一種是一點點暫時性的小受損,就會引發一系列嚴重的後果想像,感到恐懼、不安,甚至絕望。另一種是持續的無緣無故的焦慮或無依據的焦慮。
有的家長因為孩子目前學習退步了,就開始擔心他從此走下坡路,然後考不上大學,將來找不到好工作,從此人生灰暗。這就是一種過度焦慮。
正常的焦慮,是與現實的狀態相對應的,並隨著問題的解決而消失;但過度的焦慮表現和變化常常和現實不符,並不會隨著問題的解決而消褪。如果焦慮成為一種常態,那就可能引發心身疾病了。
焦慮,可以說是現在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中的普遍問題,甚至成為一些家長的常態。
我們總是擔心孩子不夠優秀,將來在競爭中被淘汰
我們不想讓孩子吃我們吃過的苦,犯我們犯過的錯
我們害怕孩子失敗,
我們不希望孩子重蹈我們踩過的坑,走太多的彎路
……
家長的焦慮是非常容易傳染給孩子的,這會讓孩子倍感壓力。比如,本來,學習是一種愉快的事,但因為家長的焦慮,很容易變成孩子的壓力和負擔,最後導致孩子由於害怕這種不好的體驗而牴觸家長或逃避學習。這是因為,人類面對壓力和恐懼的本能反應就是「戰鬥」或「逃跑」。
這些都會對孩子的身心成長產生負面的影響。
事實上,許多父母內心對孩子的要求和期待,都帶有「完美主義」的情結。而許多過度的焦慮也正源於此。
但我們忘了,我們自己就是普通人,而且現實就是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更沒有完美的孩子。
因此,解除焦慮的根本,首先是接受,接受自己和孩子的普通和不完美。然後,再來提升自已和孩子的認知。
不少家長覺得,孩子接收信息的渠道那麼多,無法控制,要改變他們的認知簡直太難了。其實,家長的言行舉止對孩子的影響才是最大的。這是一種長期的潛意識滲透和孩子人格底色的形成的環境,是這種底色決定了孩子會認同和吸收哪些信息而過濾其他的信息。
也就是說,如果家長的理念和行為是積極正面的,為孩子所認同,孩子就能沿著家長希望的方向發展,而如果家長理念和行為是落後的,對孩子的影響是負向的,不為孩子所認同,孩子才會懷疑家長的權威性,從而向外界尋找新的信息。
當我們自己不再焦慮,而把重心轉移到自己的學習成長和認知提升上,我們的平和心態就是一種內在的力量,我們的言行舉止才會發揮著榜樣的作用,讓孩子也跟著一同成長。
(文章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