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為什麼這麼難?因為我們太焦慮了

2020-09-03 迪慶華圖教育

教育孩子為什麼這麼難?因為我們太焦慮了

原創 素質教育觀察

教育孩子為什麼這麼難?

以前, 我們做孩子時,什麼也不懂,只要聽父母的話就行了。

以前,我們的主流媒體宣傳的是父母之愛的無私與偉大,教導孩子要尊敬和聽從長輩。在我們以前的人生經驗裡,父母總是正確的,父母比我們懂得多,經驗比我們豐富,所以,聽他們的大多沒有錯。

小時候,我們如果遭到父母的批評責罰,第一反應是「我犯錯了」,雖然我們不一定知道自己錯在哪裡,卻依然覺得一定是我們自己的問題,才會遭受懲罰。

那時候,父母就是權威,孩子大多很好管教。

現在不一樣了,隨著科技的發達進步和信息的爆發式展現,孩子每天接收到的東西,不僅僅來自於父母,而且大部分信息遠遠超出了父母所掌控的範圍,甚至有些信息是對父母現狀和教育方式的批判和否定。

這些,都會讓孩子不再把父母看作是一直正確的權威,這就是為什麼現在的孩子比以前難管教和「不聽話」的主要原因。

他們的見識的確比我們從前多了;

他們的思想的確比我們獨立了。

這其實是一種巨大的進步。但是,這種進步的背後也有隱患:

  • 一是有些優良的傳統觀念和思想理念會受到衝擊,孩子對紀律、秩序和規範的敬畏心沒有那麼強了;
  • 二是信息來源變廣以後,相對可靠性變低,缺乏判斷和分辨力的孩子,在沒有搞清楚信息的正確性和客觀性的情況下,很容易被誤導;
  • 三是網絡信息的推薦機制是投其所好,這種容易讓孩子在接收信息時強化自己認同的觀點,而忽略自己不感興趣的信息,從而陷入主觀片面的誤區中。

這些隱患,將會導致孩子難以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同時又很容易固執。這也會讓家長在面對孩子的一些「頑固問題」,更加感到棘手和束手無策。

現在孩子們行為表現上出現的問題,其實更多的是認知上的問題。

因此,希望改變孩子的行為,需要先改變他們的認知。什麼是認知?認知其實是一種心理活動的過程。

人腦從外界接收信息,經過大腦的加工處理和轉換後,形成內在的心理活動,再向身體發出指令,讓各個器官動起來。

這些認知,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像和語言等等。人的所有行動,都是由認知支配的。

因此,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只有讓孩子內心感知和認同了,才會產生相應的行為效果。

許多人說,外界信息那麼多,很容易影響甚至左右著孩子的認知。我們無法掌控孩子的信息來源,那教育孩子不就難上加難了嗎?

這就是現在許多家長感覺焦慮的地方。

我們為什麼會焦慮?

焦慮,是人們面對現實或未來事物的狀況出現嚴重惡化趨勢所產生的一種情感反映。正常的焦慮,產生於兩種情況:

一是現實中的狀況正在出現嚴重惡化的趨勢,二是面對即將來臨的、可能會造成的危險或威脅,這兩種情況下,人們就會產生緊張、不安、憂慮、 煩惱等不愉快的複雜情緒,這就是焦慮。

正常的焦慮,可以促使我們積極採取措施來應對未來可能惡化事態的威脅。但是過度的焦慮或過弱的焦慮就會形成情感性或生理性疾病。

所謂過弱的焦慮,就是面對即將到來的強大危險和災難,表現得反應冷漠、遲鈍甚至無動於衷。而現在的人們更多的是表現出過度的焦慮。過度的焦慮,其實就是無限放大潛在的可能威脅和危險,並陷入其中無法自拔。

過度焦慮表現為兩種:一種是一點點暫時性的小受損,就會引發一系列嚴重的後果想像,感到恐懼、不安,甚至絕望。另一種是持續的無緣無故的焦慮或無依據的焦慮。

有的家長因為孩子目前學習退步了,就開始擔心他從此走下坡路,然後考不上大學,將來找不到好工作,從此人生灰暗。這就是一種過度焦慮。

正常的焦慮,是與現實的狀態相對應的,並隨著問題的解決而消失;但過度的焦慮表現和變化常常和現實不符,並不會隨著問題的解決而消褪。如果焦慮成為一種常態,那就可能引發心身疾病了。

家長焦慮成為常態,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

焦慮,可以說是現在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中的普遍問題,甚至成為一些家長的常態。

我們總是擔心孩子不夠優秀,將來在競爭中被淘汰

我們不想讓孩子吃我們吃過的苦,犯我們犯過的錯

我們害怕孩子失敗,

我們不希望孩子重蹈我們踩過的坑,走太多的彎路

……

家長的焦慮是非常容易傳染給孩子的,這會讓孩子倍感壓力。比如,本來,學習是一種愉快的事,但因為家長的焦慮,很容易變成孩子的壓力和負擔,最後導致孩子由於害怕這種不好的體驗而牴觸家長或逃避學習。這是因為,人類面對壓力和恐懼的本能反應就是「戰鬥」或「逃跑」。

這些都會對孩子的身心成長產生負面的影響。

許多家長的過度焦慮,源於對孩子的「完美主義」情結。

事實上,許多父母內心對孩子的要求和期待,都帶有「完美主義」的情結。而許多過度的焦慮也正源於此。

但我們忘了,我們自己就是普通人,而且現實就是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更沒有完美的孩子。

因此,解除焦慮的根本,首先是接受,接受自己和孩子的普通和不完美。然後,再來提升自已和孩子的認知。

不少家長覺得,孩子接收信息的渠道那麼多,無法控制,要改變他們的認知簡直太難了。其實,家長的言行舉止對孩子的影響才是最大的。這是一種長期的潛意識滲透和孩子人格底色的形成的環境,是這種底色決定了孩子會認同和吸收哪些信息而過濾其他的信息。

也就是說,如果家長的理念和行為是積極正面的,為孩子所認同,孩子就能沿著家長希望的方向發展,而如果家長理念和行為是落後的,對孩子的影響是負向的,不為孩子所認同,孩子才會懷疑家長的權威性,從而向外界尋找新的信息。

當我們自己不再焦慮,而把重心轉移到自己的學習成長和認知提升上,我們的平和心態就是一種內在的力量,我們的言行舉止才會發揮著榜樣的作用,讓孩子也跟著一同成長。

(文章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我們為什麼對教育這麼焦慮?
    一個孩子的母親情緒穩定,那麼孩子會很有安全感、規則感、自信...相反,孩子的的狀態則是焦慮、茫然、不知所措、自卑... 我們為什麼對教育這麼焦慮?  大多數家長,對孩子、對教育,缺乏一個持久而深入的理解 。
  • 教育公平為什麼這麼難實現?
    當年恢復高考讓多少青年欣喜若狂,很多人因為考上大學改變了自己和家人的命運。高考作為高校選拔人才的途徑是必要的,可是現在高等教育的各種不公平現象也引起了不少人關注。比如,各省之間的錄取分數線差距非常大,上了同一所大學,同一個寢室的同學互相問高考成績,卻發現相差非常大,頓時覺得太不公平
  • 一年掙千萬,我為什麼讓孩子讀公立?有錢人也這麼焦慮了嗎
    這個社會就是這麼魔幻,那頭顧佳們給人提鞋也要擠破頭把孩子送進國際學校,接受「紳士教育」。這頭有錢人要把孩子送進公立學校接受「宮鬥教育」。我原以為只有中產和底層才會在教育上有很深的焦慮。對於中產來說,要保住現有的成果太不容易,花上百萬給孩子補課,將來能讀個985大學都算心血不白費了。倘若再咬咬牙送娃出國留學,一套房子的錢可能就沒有了,卻不知道孩子要工作多少年才能賺回一套房子來。這都還算比較好的走向了,還得娃本質不錯,沒有行差踏錯。
  • 在孩子教育的道路上,為什麼我們會如此焦慮?
    因為輸不起,我們是輸不起的一代人呀!我們看清了童話背後的現實,在現實面前不得不啪啪打臉。孩子還在媽媽肚子裡時就開始聽胎教音樂,呱呱墜地之後大大小小的智力發育課程會等著這些小生命,再大一點就是各類興趣班,試聽、上課,再試聽,再上課,……,和古代小孩抓周似的,我們期望抓出他們最喜歡和最適合的特長,因為我們相信,這是邁向成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要是家庭能力可承受的,就竭盡滿足孩子的各類教育投資
  • 教育孩子為什麼這麼難?因為好的教育從來就是反人性的
    但其實這很正常,因為好的教育從來都是反人性的。但我們人沒有這能力,不是別人肚子裡的蛔蟲,所以我們看不到孩子的這些心聲。所以,我們的教育在孩子看來就是不理解他,一個都沒有說到點子上,當然也就無法打動他們,也就說服不了他們。好的教育需要我們多換位思考,多理解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觀察思考問題,從孩子的角度尋求問題的解決方法,這樣的教育才會起到好的教育效果,才是好的教育。
  • 為什麼現代女性在育兒問題上這麼焦慮?
    育兒就已經足夠焦慮了,還得工作,還得做家務,還得保持身材,貌美如花。——為什麼現代這個世界對女性要求這麼高?!認為孩子好就代表自己好,孩子表現不好就意味著對自己的否定。而在這方面,爸爸通常會看開很多,因此通常媽媽會對孩子的學習、情緒狀況更敏感一些,也會因為孩子的不良表現更為焦慮。
  • 教育孩子,你為什麼總是不由自主地焦慮?是因為你不懂的太多!
    現在,中小學生的家長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焦慮。他們害怕孩子學習不好,害怕輸在起跑線上,害怕孩子考不上好高中,上不了好大學,找不到好工作。然後呢,就會變成啃老族,生活不能自理,將來就沒有幸福生活,自己老了還要牽腸掛肚。說來說去,到底是在擔心什麼呢?就是孩子不成器,不成功。
  • 我們為什麼會如此焦慮?
    真的很難……2.小升初,想上好學校的路徑要麼就是上一所好小學直升;要麼買好的學區房;要麼孩子很棒,去考可以考試的好的公辦學校比如南外或者能參加好一點民校的電腦搖號……這也是很難,比中彩票還難,因為每個好的民校其實放出來的搖號名額也只有區區幾十個名額,如何被你搖到,那真是好運氣!3.初升高那就是更加有挑戰。
  • 心理學家:父母因為孩子的教育而焦慮,錯在孩子嗎?家長應該學學
    為什麼要這樣去形容呢?1、尊重孩子的興趣意願,才是快樂教育的必需品家長可以在接孩子的過程中,隨機挑選一些孩子問他們:「你們喜歡父母報的培訓班,還是喜歡自己根據興趣去報培訓班呢?」答案也可想而知,興趣始終是動力的源泉,因為任何一個科學家或者成功人士的背後,都是興趣使然的結果。
  • 教育孩子為什麼這麼難:「不管」才是最好的「管」
    讓孩子一個人完成穿鞋子、穿衣服,能鍛鍊他們的獨立能力;每個孩子都有選擇樣式的權利,那是孩子的天性使然;督促做作業,遠沒有讓孩子主動愛上學習來得有效。就是因為現在的家長對孩子管得太嚴、太細,看上去是幫孩子掃除眼前的一切困難,其實,這都是在害孩子。作家尹建莉說:「不管」才是最好的「管」。
  • 孩子五次切換體制內外教育,想要「兩全其美」為什麼這麼難?
    「因為爺爺奶奶在加拿大,我們一開始還是想把丁丁留在那邊,想著回國的話孩子實在太累了。但這麼小的孩子不在爸媽身邊,每天真的都很不開心,整個人狀態變得特別差,考慮再三,我們還是把她接回來了。」「總體而言,我們對國內這種刷題、考試的教育還是不認同的,覺得太浪費時間。而且,可能正是因為丁丁適應能力『太強了』,我覺得她出現了思維上的退步。「剛回國時,丁丁做題會一直問為什麼得到這個答案、別的答案有沒有可能也是對的,過了半年後,哪怕爸媽讓她多想想有沒有其他解題方法,她也不在意了,覺得能得出正確答案就好了。
  • 德國媽媽竟然這麼教育孩子!想不成材都難
    ,教孩子就更難了。「孩子太內向了,膽子太小。」「我兒子學習成績太差了。」「孩子太皮了,分分鐘想抽他的衝動。」教育個孩子咋就這麼難?可是你們有想過,他們為什麼這麼聰明嗎?難道天生就這麼聰明嗎?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沒有誰生來就是神童,家庭教育很重要。德國有一整套非常成熟的家教系統,讓我們來好好看看, 德國媽媽是怎麼教育小孩的。
  • 為什麼養育兒女伴隨這麼多的焦慮?你的焦慮來源在哪裡?
    會如此讓人困惑焦慮呢?我記得在我小的時候,在書店裡面很少能見到現在這麼多的育兒書籍,我的父母看的比較多的書除了雜誌,報紙,就是當下流行的小說,詩歌之類。我們的長輩也從來沒有過像現在的我們這樣焦慮過,他們對我們的焦慮完全不能理解。
  • 中國父母的教育焦慮,正在毀掉我們的下一代
    要是知道她會這麼想不開,我一定不會說她。」「我家孩子平時很開朗的啊,不像是會幹出這種傻事的孩子。」「我這是為她好,誰家的孩子不學習,不考試?」無論是「月薪3萬,養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孩子考了99分,我很焦慮!「,還是「我家孩子4歲,詞彙量1500夠嗎?」折射出的都是中國父母的教育焦慮。
  • 孩子考試焦慮,為什麼讓家長大笑三聲?這樣教育讓人豁然開朗
    很多家長會說,我已經對他的考試不焦慮了,但是我對他的焦慮感到焦慮。這就更不要焦慮了,你看你的表情就知道你非常焦慮。我們人都會騙自己的,我經常聽到來訪者會說「我們夫妻很好,不管有什麼矛盾從來不當著孩子的面講」,真的把孩子當傻子了,你的表情就夠了,家裡的氣息就足夠了,孩子就會聞得到,不需要你再補充講什麼了。
  • 素質教育推進為什麼這麼難
    本報北京2月26日電(記者蔣昕捷 謝湘)「我把教育實驗放在幼兒園和小學比較現實,至少能把12歲以下的孩子保護下來。」在2月25日召開的「素質教育的實踐探索」研討會上,教育部原副部長韋鈺院士坦言,應試競爭的壓力使得她進行「做中學」科學教育實驗時不敢涉及初中教育。
  • 育兒為什麼會這麼焦慮,你想過嗎?
    很有道理,因為當孩子是獨生子女時,就成了「珍稀動物」,成了「重點保護對象」,所以在育兒路上處處小心翼翼,患得患失,生怕出點差錯而在將來釀成大錯,或者沒有盡心盡力而覺得愧疚,對不住孩子。而我們的父輩,他們養育我們時有這麼心累嗎?沒有!因為他們要養家餬口,加上孩子多,根本沒時間顧及孩子,而我們就在這種牧羊般的管教中健康成長起來了。
  • 你能否平心靜氣地和孩子交流?怎樣化解家長教育孩子的焦慮情緒?
    我想,您焦慮的,可能在下面的主要因素:孩子成績不理想;孩子學習不夠努力;孩子不與您交流;孩子害怕見到您;孩子在戀愛中;孩子不願意學習;孩子整天胡思亂想;孩子總是憂慮、擔心一些天下大事;孩子與同學相處困難;孩子與老師相處因難;孩子對未來沒有信心;孩子對世界沒有信心;孩子在恐懼中。這些都是值得焦慮的。
  • 教育的焦慮,焦慮的教育。金壇繆同學為什麼會死?
    教育的焦慮,焦慮的教育。金壇繆同學已經死亡十多天了。我不忍心再提傷心事。根本原因是太焦慮.現在都是獨生子女。一個家庭的興旺發達主要是看孩子。孩子能否成才,主要是看小孩的成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德體美勞怎麼考量?最後只剩「智」.拼的就是語文數學外語.小升初就考語文數學外語,三門.中考。開始分高中和技校。人生面臨一次重大的選擇。
  • 你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是真的希望他來分享幸福,還是只因為焦慮
    教育孩子並不難,耐心溝通是關鍵!   大家好,我是雨澤!新生代年輕父母們的好朋友。今天咱們來聊一個話題,叫做「我們到底為什麼要孩子」?或許大家的觀念認為,就跟我們為什麼要吃飯,為什麼要工作,為什麼要結婚等等問題一樣,我們要個孩子,或許也只是因為強大的生活慣性。所謂慣性,也就是大家都是這麼做的,所以我們不假思索地,也必須要這麼做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