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為什麼會這麼焦慮,你想過嗎?

2021-02-14 尼基丁

有人說,「生孩子前,無論你有多大大咧咧,生孩子後,你都會有顆愛心+細心+擔心的『玻璃心』。」

這句話明顯地折射出為人父母者育兒上的焦慮。

是的,從孩子一出生,媽媽們的擔心就開始了:擔心孩子吃飯少影響發育,擔心沒有別人家的孩子聰明,擔心跟不上學校學習進度……

她們還患上了「選擇困難症」,該選什麼牌子的奶粉,上什麼樣的早教班,要不要提早上學,就近入學還是上重點校……

她們還是「怎麼辦家長」:孩子被人欺負怎麼辦?孩子不愛看書怎麼辦?孩子性格內向怎麼辦……

也不能全怪媽媽們焦慮,在瞬息萬變的快節奏時代,在處處充滿競爭、充斥壓力和攀比的現實環境,很難不把焦躁不安的情緒帶回家裡,孩子稍有不聽話,就容易點燃脾氣的火藥桶,無緣由地燒向孩子。

我有一個親戚跟我說,他的妻子每次參加完同學小聚回來後,對孩子的態度就比平時要暴躁,稍不順眼,就會訓斥他一番,孩子覺得很委屈。

這位媽媽是把自己的焦慮緒情緒轉嫁到孩子身上去了。小聚時難免會提到孩子,難免不互相攀比,攀比只能比出焦慮。

攀比是把匕首,會刺向孩子的心,最傷心的還是孩子!

美國臨床醫學家戴維·安德雷格一針見血地指出:「育兒焦慮的高發群體存在於只有一個孩子,或者第一次做父母的人。更多孩子的出生,會消減父母的憂慮。」

很有道理,因為當孩子是獨生子女時,就成了「珍稀動物」,成了「重點保護對象」,所以在育兒路上處處小心翼翼,患得患失,生怕出點差錯而在將來釀成大錯,或者沒有盡心盡力而覺得愧疚,對不住孩子。

而我們的父輩,他們養育我們時有這麼心累嗎?沒有!因為他們要養家餬口,加上孩子多,根本沒時間顧及孩子,而我們就在這種牧羊般的管教中健康成長起來了。

也因為只有一個寶貝,就容易對他「精耕細作」,細化管理,導致的結果是,把孩子一寸的缺點放大到一尺,而對優點視而不見;把對失敗的估量放大幾十倍,而對孩子沒有信心,不相信孩子,這怎麼不影響到孩子的自信心呢?

有位家長拿著孩子的試卷,用懷疑眼光對孩子說:「你能寫出這麼好的句子?不會是抄的吧?」接著又在閨蜜面前憂心地說:「將來的形勢是語文在高考中所佔的比例越來越高了,可孩子才上一年級語文就這麼差,怎麼辦?」

要知道,當著孩子的面談論孩子,是非常糟糕的心理暗示,孩子有可能在你的暗示下,會對語文越來越沒信心,甚至懷疑自己的學習能力。

有一位家長,自己當年沒有考上音樂院校,於是從小就給孩子報了鋼琴班,可這孩子好動坐不住,家長經常會在練琴上打罵孩子。

有一天孩子拿了水果刀對媽媽恨恨地說:「你再讓我練琴,我就割手指!」嚇得媽媽再也不敢要求孩子了。

自己上的普通大學,所以一定要孩子考上985、211大學;自己沒學美術,就立志從小培養小畫家……

這些都是補償心理,想通過孩子來完成自己未實現的願望,這些「自己飛不起來,就在窩裡下個蛋讓下一代飛」的家長,對孩子公平嗎?

很多家長焦急地找專家諮詢的問題很多並不是什麼問題,只要了解了孩子的成長特點和規律,就會懂得很多常識,打消很多不必要的焦慮。

比如孩子的分離焦慮、吃手行為、不願分享等,都是在特定的年齡段出現的:比如兩歲的孩子注意力只能集中五六分鐘左右,家長卻總懷疑他不夠專注。

很多家長第一次做父母沒有經驗,面對孩子生理心理的變化都無所適從;孩子稍有小差錯,就如臨大敵,不知所措,焦躁不安,四處求救。

恐懼,源於無知。正是因為欠缺家庭教育的知識,欠缺對孩子的了解,才會焦慮,不自信,不淡定。

有個笑話,父親說:「孩子,要好好學習呀,林肯像你這麼大時,已經是班上最好的學生了。」兒子回答:「可是林肯像你這麼大時,已經是美國的總統了。」

你看別人家的孩子永遠是好的,因為你收集到的信息是集所有孩子之優點,又怎麼能看到別人家孩子的不足呢?

其實,你家孩子也是別的家長眼中「別人家的孩子」,或許,人家也拿你的孩子和他的孩子作比較呢!

所以這種攀比本身就不客觀,也對孩子不公平,因為是在取他人之長,比自己之短。你比孩子,孩子也會比家長。

所以,不要拿孩子和別人家孩子比,要比,也是拿孩子的現在和過去比:「你寫的字今天比昨天認真多了!」「上次才考了第20名,現在第18名,進步了!」

有家長在輔導孩子做業時很嚴格,為了不讓孩子寫字出錯,竟然把橡皮擦收起來,說是不依賴橡皮擦,才能培養孩子認真的習慣,也就是要求孩子一次性做好作業。

這種高度嚴格、不允許出錯的教育方式,只堅持了一周就堅持不下去了。因為寫的不好不讓擦,家長自己很尷尬:擦吧,違反了自己的原則;不擦吧,家長自己不滿意了。

管孩子太精細了,就象拿個放大鏡找瑕疵,越找越多,越找越焦慮。不如粗放管理,在原則上求大方向正確就好,就像知道樹的方向是向上長的就行了,有些分枝旁逸斜出有什麼要緊呢?

何況有些缺點和不足,是孩子那個階段繞不過的,它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消失或淡化,比如低年級孩子寫作業粗心,不全是學習態度問題。

還有,有些孩子就是後知後覺,所以,要「三分養育,七分等待」,要知道,等待也是一種教育。

「異己」就是把孩子當作不同於自己的人。孩子是獨立個的體,有自己的思想、意志、願望等等,他不是實現你願望的工具。

試想,就算你為孩子規劃得再完美,精確,你的算盤也不一定如意,因為影響孩子成長的因素太多太多,你不可能通過你的教育和設計,能象數學原理一樣從A一定能推導出B,要不然人人都上清華北大了。

有時你需要順其自然,你只需要給他提供適當而寬鬆的環境就好了。就像種菜,除了施肥澆水除蟲,還需要陽光和空氣,而陽光和空氣不是你能左右的。

有些事情可以改善但不能改造,可以改良但不能推翻。孩子之間千差萬別,承認差異就是尊重孩子,尊重了孩子,孩子就會自尊自愛,而這些,正是孩子成長的動力。

人類對於陌生的事物總是心懷恐懼。

很多人自己的健康關注太少,沒有任何醫學知識,到醫院做體檢,查出指標有些不正常,就開始焦慮不安,馬上百度,結果越看越害怕,萬一惡變怎麼辦?似乎大病臨頭!

第一次做父母的,對於這個小生命有太多的不了解,所以總是小心翼翼,生怕出錯,留下遺憾,象在夜裡走路,危險係數肯定比白天大。

如果我們多學點育兒知識,就象為自己找了一盞燈,至少遇到問題知道是孩子錯了還是我們不了解孩子,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出現問題怎樣處理,怎樣補救。

同時,由於看多了育兒知識,我們自己就有辨別力了,懂得取捨了,知道哪些方法適合自家孩子,哪些理念不適合自家孩子。

所以,知識能增加我們的教育底氣,有底氣了就會自信,淡定,遇事從容不迫,教育收放自如。

相關焦點

  • 為什麼養育兒女伴隨這麼多的焦慮?你的焦慮來源在哪裡?
    所有這些書都很用心良苦,我深信其中也有很多優秀作品,但是當我看到那些書時,我看到的不是他們會為我帶來什麼幫助,我看到的是家長滿滿的焦慮,聚集著整個社會的焦慮。01 為何養育子女會有如此多的苦惱?會如此讓人困惑焦慮呢?
  • 為什麼現代女性在育兒問題上這麼焦慮?
    育兒就已經足夠焦慮了,還得工作,還得做家務,還得保持身材,貌美如花。——為什麼現代這個世界對女性要求這麼高?!而在這方面,爸爸通常會看開很多,因此通常媽媽會對孩子的學習、情緒狀況更敏感一些,也會因為孩子的不良表現更為焦慮。
  • 帶娃滿臉疲憊,一對黑眼圈,育兒路上為什麼滿是焦慮?
    表妹說:我每天每時每刻都在擔心孩子,這種焦慮的心情讓我吃不好睡不好。育兒焦慮,是幾乎每個新手爸媽都會遇到的問題。曾有人進行過一項關於中國父母焦慮問題的調查,大多數父母都會有孩子的餵養、睡眠等生活習慣方面的擔憂。
  • 找到育兒焦慮的五大原因,你就可以不焦慮了!
    是的,從孩子一出生,媽媽們的擔心就開始了:擔心孩子吃飯少影響發育,擔心沒有別人家的孩子聰明,擔心跟不上學校學習進度……她們還患上了「選擇困難症」,該選什麼牌子的奶粉,上什麼樣的早教班,要不要提早上學,就近入學還是上重點校……她們還是「怎麼辦家長」:孩子被人欺負怎麼辦?孩子不愛看書怎麼辦?
  • 有育兒焦慮的你看過來
    因為真心會覺得到了北京就萬事大吉,哪裡知道會這樣當頭一棒,而迷茫的結果是會跟風,可是後來慢慢的我開始有了自己的育兒思路…… 說首先,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大富翁,運動員,能掌控自己命運的人,掌握一門技術可以養家餬口的人,還是我們從小就希望孩子成為的幸福的人,基本上你把孩子定義為什麼樣的人會一定程度上會決定你的育兒的焦慮程度。一般而言,補償的作用,家長往往會讓孩子學,自己想學但是由於各種原因沒有學的。
  • 看似有用的育兒方法,實則坑娃不淺,這4個育兒焦慮你中了幾個
    初為人父人母的你們是不是有這種體驗,寶寶剛生下來不敢碰,生怕碰壞了寶寶,有的爸爸想抱抱孩子,抱在懷裡的時候就不敢換姿勢了,累的要命卻一動不敢動。從來沒有想過寶寶拉了粑粑,自己會一本正經的看看寶寶粑粑是不是正常的,是不是有消化不良。寶寶一連兩天沒有拉粑粑了,自己會緊張的要命,為什麼兩天了還不拉粑粑,是不是有什麼問題?這些經歷你有過嗎?
  • 中國爸媽的焦慮你有嗎?勸你走出焦慮,育兒路上慢養娃
    焦慮,是這個時代的通病。育兒路上,你焦慮了嗎?第一,焦慮的爸媽鄰居家經常傳來哭鬧聲和喊叫聲:讓你練琴這麼費勁!手,你的手,抬起來,又塌下去了!接著聽到的就是「啪」的一聲,我知道,那是他家那把戒尺,打在了寶寶稚嫩的手背上。這就是鄰居家的小寶每天練鋼琴的時候,我們家聽到的聲音。
  • 夜讀 你這麼年輕,為什麼總是焦慮?
    背單詞做習題「先玩會再幹」,寫工作總結「先睡一覺再說」,吃飯都「等會再叫餐」。休息時間,你計劃著看書、寫作、練琴、繪畫,再等一下吧,去看一下手機,結果一個晚上刷朋友圈、逛微博、發自拍、玩直播、煲電話粥,或者只是躺著、發呆、不動。而這些都不使你覺得很快樂,因為,大腦裡一直有個聲音催促你,去做應該做的事。而你在焦慮中,依然玩手機、躺著、發呆。
  • 說說我的育兒焦慮,你就不焦慮了
    惱羞成怒的我在那一刻,覺得難堪、羞愧極了,面對這樣一個難搞的「小刺頭」,我裝了滿腦子的育兒理念瞬間失效,我知道此刻需要先接納她的情緒,待她的情緒穩定後,再跟她講道理,立規則,但當時那種情景,那個場合,讓我的自卑和無力感暴露無遺。 我一遍又一遍的在頭腦裡嘲笑自己:」學了那麼多育兒知識有什麼用?看你平時把她給寵的,沒一點規矩了!
  • 為什麼你對孩子的焦慮,95%都沒有意義?
    老虎會吃了你,非常危險;狐狸會吃你家的雞,使你的財產遭受重大損失;野貓會偷你家的魚,當然也是一種財產損失,但你辛苦一點兒,多打點兒魚就彌補了。面對這三種危險,你的焦慮水平應該和它們對你造成的威脅相匹配:對老虎產生的焦慮最多,狐狸次之,野貓最少。
  • 你家的孩子為什麼不如別人家的?寶寶育兒App販賣焦慮的多
    孩子的家長們會對比自己的孩子嗎?如果自己的孩子未能「達標」,家長焦慮嗎?記者採訪發現,焦慮的家長還真不少。其實,一旦家長產生焦慮,就掉進了這些App的「陷阱」。正是憑藉這些「指標」,App才能吸引用戶關注,進而開展後續的商業營銷套路。
  • 家長的育兒煩惱,至少有一半,來源於自己的焦慮
    家長非常著急,想去給孩子打生長激素……大家都是做家長的,愛孩子的心咱都能理解,只是三歲孩子就需要打生長激素了嗎?是不是過於焦慮了?家長育兒的煩惱,至少有一半來源於自己的焦慮!可是家長們,你們問過孩子的感受嗎?問過孩子的需求嗎?這讓我想起了最近看過的一本書《淘氣包馬小跳28:媽媽我愛你》這本書的最大價值在於敢於直面家長們的「養育焦慮」。什麼是「養育焦慮」?它是指育兒路上家長們因為各種原因產生的所有焦慮。比如:孩子不愛吃飯,怎麼辦?孩子吃太多,怎麼辦?孩子學習不夠用功,怎麼辦?
  • 一定要瘦才美嗎?你有過身材焦慮嗎?
    瘦一定就是美嗎?你有過身材焦慮嗎?雖然長相是爹媽給的無法控制,但身材卻是可以自己控制的,有些人說自己雖然胖但對身材不焦慮,可能是還沒有胖到連自己都忍受不了的時候。一、我的身材焦慮就像Adele以前曾是個珠圓玉潤的胖美人,有著「雞腿女王」的稱號,為什麼會減肥呢?
  • 如何緩解育兒焦慮?——讀完《園丁與木匠》後的一點思考
    02像所有媽媽一樣,我也經常陷入焦慮,在一些具體的事情上不知道應該「怎麼做」以及在育兒方面我可以「做什麼」。比如,當孩子不喜歡彈鋼琴,我就會陷入糾結,我到底是應該任由她按著自己的本心做事,尊重她,還是應該強迫她學習,免得她長大了抱怨父母」當初沒有逼她一把」,否則的話自己也有了一項可供展示的技能?相信這樣的問題經常會纏繞著焦慮的父母們。
  • 有錢人就沒有育兒焦慮嗎?什麼才是真正的素質教育
    相信不論是大家的朋友圈或者是看新聞的時候,都曾看到過一個深圳3000萬的學區房,這個學區房旁邊的學校可不一般。來自哈佛,清華北大,哥倫比亞等世界頂級大學的教育團隊,學校內配有排球,遊泳池,足球場,以及中英雙語教學,書院式管理模式,等等。全部一級的教育水準,就是這麼豪華配置的學校,但是最終孩子們的中考成績卻不盡人意,幾乎是全軍覆沒。
  • 關於育兒焦慮,或許你一直都錯了
    更一致的是大家解決焦慮的方式:大都是通過學習來解決,比如讀各種育兒書籍、上各類育兒課、找育兒專家諮詢、向有經驗的媽媽學習等等。學習是必要的,我們都那麼的愛孩子,當然願意去付出時間、精力、金錢去學習,以期更好的養育孩子。但是結果卻是:很多媽媽卻越學越焦慮了,親子關係更加惡化了。
  • 8分鐘緩解育兒焦慮
    這是拉稀嗎?寶寶拉臭時這麼用力是便秘嗎?寶寶吃飽了嗎?寶寶老醒是睡不好嗎?吃夜奶會不會影響發育?長溼疹了是不是媽媽沒做好?寶寶不會叫媽媽是不正常嗎?,生娃養娃的路上誰都想少走彎路少掉坑,做了媽媽才能真切體會36524到底是個啥!
  • 媽媽,你為什麼這麼焦慮?背後的真相是這樣的
    她那時刻能帶動周圍人情緒的感覺讓我十分的想關注她,深入的了解她。於是我找到了帶過她的兩位指導師,從他們的描述當中,我看到了另一個她,又或者說是」以前的她「。她非常的著急,焦慮,不知所措,自己也隨著當時的狀況陷入進去了,很無力。在我支持她的時候就告訴她自己要先學習成長,把自己拔出當下的事情漩渦,自己有能量有能力了,才能更好的把家人拉出漩渦,自己在岸上才能想辦法救人。學習後:所以我在看到她成功做到的時候,真的為她感到開心。
  • 育兒焦慮,用遊戲來化解
    當你面對孩子的不當行為時,是否有深深的無力感,也有些不知所措? 當你面對孩子的膽小,退縮時,你要如何輕推孩子,幫助孩子戰勝自己的害怕和退縮? 當你面對孩子一言不合就哭鬧,脾氣說來就來,是不是也很困惑? 當你看到孩子之間的衝突時,是不是也會感到焦慮?
  • 2020育兒書單總結:這些書引起你的共鳴了嗎?可否減少你的焦慮?
    我們也要相信,以前家裡爭吵過的裂痕,都是以後光照進去的地方。二、《你想過怎樣的一生?》看這本書的時候,正好有一個熱搜新聞,那就是易烊千璽的弟弟易烊昱華,成功創造了最小年紀連續盲擰還原2個二階魔方的世界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