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育兒焦慮的你看過來

2020-10-11 觀自在心理


最近的一檔輔導小學生寫作業的真人秀節目,引起了我很大的關注,因為現在被炒的火熱的跳水冠軍田亮之女的田雨橙,現在進軍了網球界,頗被大家看好,而她的媽媽葉一茜爆出了金口:我是一個「順義媽媽」,我當不了「海澱媽媽」,也認同不了「海澱媽媽」,這個稍稍帶有攻擊性的話,體現了她的育兒觀,也爆出來一個大家逃避不開的話題——育兒焦慮



育兒焦慮顧名思義,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因為對未來的期望和現實狀態之間的衝突,所導致的養育者的擔心,憂慮統稱為育兒焦慮,說白了這是養育者的焦慮

作為一個新定居到北京海澱的媽媽,感受不到「海澱媽媽」的育兒焦慮是不可能,大家張口閉口的就是因為咱們孩子的戶口在海澱,所以不拼沒有辦法。很多人說海澱那麼多名校哦,閉眼也得能985,211,俗話說的好,十個海澱中就會出一個清北,這些沒錯,卻是事實,可是海澱的孩子的壓力不在高考在中考,而中考的決定權在小學,所以那真真是一路小跑,所以作為心理諮詢師的我,起初也是有些迷茫的。因為真心會覺得到了北京就萬事大吉,哪裡知道會這樣當頭一棒,而迷茫的結果是會跟風,可是後來慢慢的我開始有了自己的育兒思路……

首先,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

大富翁,運動員,能掌控自己命運的人,掌握一門技術可以養家餬口的人,還是我們從小就希望孩子成為的幸福的人,基本上你把孩子定義為什麼樣的人會一定程度上會決定你的育兒的焦慮程度。一般而言,補償的作用,家長往往會讓孩子學,自己想學但是由於各種原因沒有學的。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當我們給孩子定一個目標的時候,需要搞清楚,這個目標是你的還是孩子的;孩子喜歡嗎,牴觸嗎?



因為對於孩子來說,學習的動力,有兩種,內在動力和外在動力,內在動力,可以持續的帶領一個人前進,包括興趣愛好,這是自發的,引導我們長遠的為一個目標奮鬥;還有一個外在動力,即想有成就,想得到一個東西,想滿意別人,想避免懲罰,但是外在的動力沒有內在動力長久。所以大家都會努力幫孩子培養內在動力。因為這樣就不需要家長一直督促,家長在減少壓力的同時就會減少育兒的焦慮了。

那麼這就需要我們琢磨清楚,孩子未來的發展方向。而這也正是家長育兒焦慮的地方,對於我們國家來說雖然物質生活極大豐富,但是畢竟因為一些歷史原因,更多的國民注重的還是孩子的生存狀態,能不能吃好,能不能過好,能不能買的起房子等等。擔心越多,焦慮越多,那麼希望孩子達到的也就越多,這就會比較容易造成一種結果,就是理想好遙遠和現實沒有辦法一下子達到,在這個巨大的衝突下,難免會讓人恐慌,擔心,惶惶不可終日。那麼為了應對這樣的狀況,而給自己和孩子很大的壓力就可想而知了。



可是問題是當我們給孩子很大壓力的時候,就會急於求成,比如這個綜藝節目中,徐敬凱的媽媽,那麼努力讓一個一年級的小學生做題,做卷子,本來的目的也是為了孩子好,讓孩子不輸到起跑線上,但是問題在於在她這樣的強壓下,孩子很多的成功者所具備的優良的品質,比如勇敢,果斷,抗壓等等都沒有了他有的就是如何能應對這樣一個高焦慮和高壓的媽媽,可能徐媽媽對於我說的話不以為然,但是我想說,我們能看到孩子在回答人的問題時會先看大家的臉色,然後再答題,這是很明顯的討好行為,不是自己心中的答案, 而是為了得到什麼在回答問題;還有表演才藝的時候,別的小朋友都在臺上努力的展現,但是他卻遲遲不敢上臺表演,大家注意他的表情,是緊張的,猶豫的,他在權衡,權衡中也就再也沒有去展現,因為對於他來說目前任何一次的展現都是帶有比較的,如果自己沒有別人好,那麼得到的結果就是被懲罰,一個是不展現不會被懲罰,一個是展現了會被比較,會如果不是那個好的,就遭到懲罰,那麼你會選擇哪個呢,很明顯耐心的等待再等待,這就是俗說的拖延症。好像拖著拖著問題就解決了,沒錯實際上問題確實是拖著拖著就解決了當下的這個困擾,因為這次因為逃開了被懲罰,但是以後呢,總有逃不過去的時候,可是人哪裡會管以後呢。



如果這樣定義的話,就有第二個問題——學什麼

我覺得需要學習的是一些通往幸福,成功,堅定的必須具備的要素,比如堅持,努力,和被接納,被認可。也就是情商的培養。因為題是刷不完的,比較也是比較不完的,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們不管學了多少知識,最終都需要歸為社會,歸為群體,未來那麼多年很多人和事情還需要面對。

所以我一直提倡終身學習的概念,終身學習是說不看一時的榮辱興衰,不是看這一次你考的如何,你比別人厲害嗎,你能行嗎,如果這樣,那麼人不是累死就是怕死,因為他所有的心思都在跟人比較,所以造成的結果就有兩種,一種是時時都處在緊張中, 因為不能輸啊,他所有的目標就是輸贏,可是這個目標本來就錯了,我們的目標是如何能學會知識,用知識幫助自己,幫助其他人,而不是時時刻刻在比較。一個就結果就是放棄,反抗這就是叛逆。

那麼我們學什麼?



美國心理學家維納的認知歸因告訴我們,我們會把成功原因歸為三維度六因素,分為是否可控,內外傾(即受不受我們自己的掌控),穩定性,當我們把成功歸因於可控,穩定的,內在的時候,那我們獲得成功時,我們會有覺得喜悅感,否則我們感覺不到那麼多成功的喜悅的,當我們把失敗歸為不可控的外傾的不穩定的因素時,那麼我們失敗時,覺得沒有什麼,成功時也感覺不到什麼,反正自己也掌控不了嗎,所以人如同行屍走肉,沒有那麼多的情感,根據他的描述,把成功歸為努力,當一個人成功時,能感覺到自己的一點點努力所達到的成就感,這是能自己能掌控的事情,可是很顯然,如果一味的跟別人比較,那麼所謂的「成功」也就是比別人好,是掌控不了的。而你努力了,那麼你就是最棒的這件事,一定是經過很長一段時間養成的。不僅僅如此,還有其它的優良品質,比如樂觀,積極的看待問題,這些都需要家長通過許多的小事上,一點點磨鍊讓孩子感覺到,看待的態度,我們說知道容易可是真正做出來其實很難,是因為人很多事情不是知道就可以做出來,還有內心深深的體會過。

比如每次孩子成功的時候,我們會具體強調,哇,我看到你努力的結果,真為你開心,強調的是「他的努力」,而不是「哇,你成功了,你真棒,」好像他不成功他就不棒一樣[驚呆];再者說,當他失敗的時候,我們引導說,「這次看起來努力程度不夠哦,那麼我們一起分析一下,問題出在哪裡呢」而不是到頭來一頓批評,或者否做題做卷子,我們學習的是學習的方法,而不是單純的知識,我們知道我們在進入工作之後,還是一樣學習,所以新知識永遠學不完,也不可能背過,可是學會學習的方法,那麼將會受用一生。需要知道我們給孩子的是一些內在的因素,因為外因都是通過內因起作用的,而不是不能掌控的那些,獲得了那些內在能受用一輩子的因素,那孩子的一生還不是真如我們希望的那樣,不管是孩子活到多大,那麼他都積極樂觀,勇往直前,這不是你希望的嗎?



最後,怎麼學,需要深知一點,學校也好,課外輔導班也好,都有自己的學習進度,一提到學習進度,那麼很顯然,他們需要按時完成,需要趕時間進度,可是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個體,都有自己的時間的接受程度,或快或慢;並且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學習優勢,比如是聽覺型還是視覺型,還是混合型,這些要不然就是老師沒有時間發現,要不然就是老師發現了,也沒有機會相應處理。所以如果教特定的知識,那麼最好的方式是一個能了解孩子,並且能用合適孩子的方式引導孩子的人,我想家長應該是最好的選擇。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學習的優劣勢是什麼,是喜歡聽書還是喜歡用眼睛看書,是喜歡動手還是喜歡動嘴,哪個時間段學習的熱情最高,喜歡樂律嗎,這些我想如果家長能找到合適的方法,幫助孩子把握好自己,那麼比起一味的焦慮著急會讓孩子和家長都處在一個相對來說更平穩的世界裡。


所以當別的家長在那裡一點點教孩子背詩時,你有沒有發現你的孩子可能把詩唱起來,可能聽幾遍那麼就能背下來。當別的家長在那裡算算算術時,你發現讓孩子數糖果,孩子數的可願意了,還出奇的快,所以呢,孩子是自己的,焦慮也是自己的,自己想具體的方法來應對你的孩子。

我是,一個能上山能入水的諮詢師,關注我,一起探討人生[比心]

相關焦點

  • 好的育兒書,不會讓你越看越焦慮
    育兒是一個難題,在這個長假裡,你要不要給自己的「父母力」充充電?把那些增加焦慮的書扔掉,下面這些書會幫助你重新看待孩子,看待自己。做父母壓力山大,尤其是那些重視育兒之道的父母。寶寶還沒來敲你家門,你已經從網上抱回胎教書;寶寶睡在嬰兒床上時,你在看如何讓孩子從睡渣變睡神、如何製作出能長高長壯的輔食;上了幼兒園,你潛心學習各種不吼不罵教出好孩子的知識;娃上了小學,你的壓力更大了——這個媽媽送三個娃進了常青藤大學,那個爸爸培養孩子贏在起跑線……你說,家裡啥事沒有的時候是母慈子孝,一有點問題,一家人就雞飛狗跳。「愛孩子,好難!」
  • 找到育兒焦慮的五大原因,你就可以不焦慮了!
  • 說說我的育兒焦慮,你就不焦慮了
    ,見我們母女僵持不下,同學媽媽趕緊過來勸說,勸女兒今天回家,改天再到她家玩,但情緒失控的Tinna誰的話也聽不進去。 惱羞成怒的我在那一刻,覺得難堪、羞愧極了,面對這樣一個難搞的「小刺頭」,我裝了滿腦子的育兒理念瞬間失效,我知道此刻需要先接納她的情緒,待她的情緒穩定後,再跟她講道理,立規則,但當時那種情景,那個場合,讓我的自卑和無力感暴露無遺。
  • 帶娃滿臉疲憊,一對黑眼圈,育兒路上為什麼滿是焦慮?
    焦慮,每個新手爸媽都會遇到表妹剛生了個小公主,前幾天去看她,還在月子裡的她並沒有月子裡新媽媽的喜悅和閒適,反而是一臉疲憊,帶著濃濃的黑眼圈,一見到我她就開始訴苦:姐,你知道我生下孩子這一個星期怎麼熬過來的嗎?
  • 關於育兒焦慮,或許你一直都錯了
    再加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到處充斥著各種負面的育兒資訊,避之不及。我們好象都在被動的焦慮著,也好象都自帶焦慮感一樣,有的媽媽的體會甚至還更深刻。育兒焦慮,好象每個媽媽都有,我們是那麼一致。更一致的是大家解決焦慮的方式:大都是通過學習來解決,比如讀各種育兒書籍、上各類育兒課、找育兒專家諮詢、向有經驗的媽媽學習等等。學習是必要的,我們都那麼的愛孩子,當然願意去付出時間、精力、金錢去學習,以期更好的養育孩子。但是結果卻是:很多媽媽卻越學越焦慮了,親子關係更加惡化了。
  • 從《三十而已》看精英媽媽的育兒生活:育兒焦慮,所有媽媽都一樣
    我原本以為那些「精英媽媽」的育兒生活,不論從任何人的角度來看,都非同尋常。但是,電視劇裡的顧佳的育兒生活,讓我發現:不論貧富,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大家焦慮的事情卻是一樣的。就像顧佳和林有有說的,「你忽略了一個母親,可以為她的孩子做到什麼程度。如果許子言出現了心理問題,或者自閉了,抑鬱了,我一定和你沒完」。
  • 打破育兒認知誤區,給孩子不焦慮的愛
    當了父母之後是開心的,但是很多父母也開始焦慮,隨著孩子的長大,當父母的變得越來越焦慮。而這日復一日的焦慮情緒會傳染給孩子,也讓孩子變得敏感焦慮,那作為父母的我們,該如何掌握育兒的尺度,如何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讓我們不再焦慮呢?
  • 中國爸媽的焦慮你有嗎?勸你走出焦慮,育兒路上慢養娃
    焦慮,是這個時代的通病。育兒路上,你焦慮了嗎?第一,焦慮的爸媽鄰居家經常傳來哭鬧聲和喊叫聲:讓你練琴這麼費勁!手,你的手,抬起來,又塌下去了!接著聽到的就是「啪」的一聲,我知道,那是他家那把戒尺,打在了寶寶稚嫩的手背上。這就是鄰居家的小寶每天練鋼琴的時候,我們家聽到的聲音。
  • 你家的孩子為什麼不如別人家的?寶寶育兒App販賣焦慮的多
    如果自己的孩子未能「達標」,家長焦慮嗎?記者採訪發現,焦慮的家長還真不少。其實,一旦家長產生焦慮,就掉進了這些App的「陷阱」。正是憑藉這些「指標」,App才能吸引用戶關注,進而開展後續的商業營銷套路。
  • 職場媽媽的育兒焦慮 ,我可以寫一萬字!
    我這是活得有多焦慮!作為職場媽媽,最近我有很深的感受:管理好情緒真的是當下提升親子關係的首要任務,而如何化解焦慮則是關鍵。時間焦慮因為分身乏術,所以,每天都在焦慮中度過。平常人很難體會心底那種撕裂感,一方面在外面我們要認真工作,對得起自己專業形象,但在工作時,又有一個聲音時刻在提醒你:你是孩子的媽媽,她現在需要你!
  • 看似有用的育兒方法,實則坑娃不淺,這4個育兒焦慮你中了幾個
    初為人父人母的你們是不是有這種體驗,寶寶剛生下來不敢碰,生怕碰壞了寶寶,有的爸爸想抱抱孩子,抱在懷裡的時候就不敢換姿勢了,累的要命卻一動不敢動。從來沒有想過寶寶拉了粑粑,自己會一本正經的看看寶寶粑粑是不是正常的,是不是有消化不良。寶寶一連兩天沒有拉粑粑了,自己會緊張的要命,為什麼兩天了還不拉粑粑,是不是有什麼問題?這些經歷你有過嗎?
  • 家長的育兒煩惱,至少有一半,來源於自己的焦慮
    是不是過於焦慮了?家長育兒的煩惱,至少有一半來源於自己的焦慮!這讓我想起了最近看過的一本書《淘氣包馬小跳28:媽媽我愛你》這本書的最大價值在於敢於直面家長們的「養育焦慮」。什麼是「養育焦慮」?它是指育兒路上家長們因為各種原因產生的所有焦慮。比如:孩子不愛吃飯,怎麼辦?孩子吃太多,怎麼辦?孩子學習不夠用功,怎麼辦?孩子學習太累,身體承受不了怎麼辦?
  • 過來人育兒反思:我希望這些事情,當初可以早些知道
    有人說,這就是中國式育兒焦慮,自找的!第一次做「父母」,誰都想給孩子最好的一切,也沒有哪個人願意有「育兒焦慮」,如果要怪,只能怪第一次為人父母,沒啥經驗!01我的頭條號叫「馨媽來了」,其實我是個新手爸爸。
  • 育兒為什麼會這麼焦慮,你想過嗎?
    有人說,「生孩子前,無論你有多大大咧咧,生孩子後,你都會有顆愛心+細心+擔心的『玻璃心』。」這句話明顯地折射出為人父母者育兒上的焦慮。小聚時難免會提到孩子,難免不互相攀比,攀比只能比出焦慮。攀比是把匕首,會刺向孩子的心,最傷心的還是孩子!美國臨床醫學家戴維·安德雷格一針見血地指出:「育兒焦慮的高發群體存在於只有一個孩子,或者第一次做父母的人。更多孩子的出生,會消減父母的憂慮。」
  • 育兒焦慮導致流鼻血、心悸,暖心網友:與孩子一起往前邁步!
    有很多新手媽媽,在孩子出生後,會出現焦慮甚至抑鬱的現象,無法與身旁的人訴說,多數人選擇咬牙苦撐,導致育兒壓力沒有出口。很多媽媽生完孩子會藉助產假,在家調養身體、照顧寶寶,更有些甚至為了全心全意照顧孩子而辭掉工作當起全職媽媽!
  • 育兒的焦慮大多源於父母自己
    我有一個3歲半的女兒和一個1歲半的兒子。和大多數普通職場媽媽一樣,在育兒的路上,有著各種各樣的焦慮和煩惱。相信很多媽媽都和我一樣,從懷著寶寶的那一刻起,就對這個即將到來的小生命充滿了期待,我們希望他健康,快樂,幸福。我去學習各種養育知識,看了大量的育兒書籍,關注各種育兒大咖公號。囤下各種繪本、玩具,了解各種早教班,興趣班。
  • 搞定育兒三要素,做一個不焦慮的父母
    無論誰,無論有沒有關係和交情,從最親近的媽媽或者婆婆開始,從「你的奶夠不夠啊?可別餓著我孫子哦!」開始,左鄰右舍、七大姑八大姨、甚至路人甲,都有資格對一位媽媽的養育指手畫腳。中國家長心情的主旋律就是兩個字:焦慮!
  • 育兒APP販賣焦慮,家長小心掉入陷阱
    還有App說這個階段孩子能有10顆以上牙齒了,為什麼我家孩子只出了6顆牙?」一想起孩子「落後」了,李女士不由得感到焦慮,到處跟「過來人」討經驗。「她們都說正常,但我覺得肯定有問題,因為所有育兒App的指標都顯示我們家孩子的發育滯後了!」李女士急得甚至失眠。
  • 「科學育兒」販賣的是科學還是焦慮
    有統計數據顯示,60%的年輕媽媽手機上安裝了至少2個育兒app。雖然廣泛吸納各路養娃觀,但崇尚科學育兒的新手媽媽大多認為自己能保持理性育兒。事實真的如此嗎?儘管新手媽媽們持續通過多樣的育兒渠道武裝自己,但隨著育兒不斷精細化,她們的焦慮程度也隨之水漲船高。
  • 看完近百本育兒書,我只推薦這五本,不會讓你越看越焦慮
    身為家長,總是看到這種主張,那種看法,總是越看越迷茫。西方育兒方式真的適合東方的孩子嗎?是更偏實戰型的內容好,還是不要事事操心的蒙氏教育更適合孩子?聽了那麼多育兒視頻和碎片化的知識還是碰到娃的問題就控制不住自己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