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一檔輔導小學生寫作業的真人秀節目,引起了我很大的關注,因為現在被炒的火熱的跳水冠軍田亮之女的田雨橙,現在進軍了網球界,頗被大家看好,而她的媽媽葉一茜爆出了金口:我是一個「順義媽媽」,我當不了「海澱媽媽」,也認同不了「海澱媽媽」,這個稍稍帶有攻擊性的話,體現了她的育兒觀,也爆出來一個大家逃避不開的話題——育兒焦慮。
育兒焦慮顧名思義,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因為對未來的期望和現實狀態之間的衝突,所導致的養育者的擔心,憂慮統稱為育兒焦慮,說白了這是養育者的焦慮。
作為一個新定居到北京海澱的媽媽,感受不到「海澱媽媽」的育兒焦慮是不可能,大家張口閉口的就是因為咱們孩子的戶口在海澱,所以不拼沒有辦法。很多人說海澱那麼多名校哦,閉眼也得能985,211,俗話說的好,十個海澱中就會出一個清北,這些沒錯,卻是事實,可是海澱的孩子的壓力不在高考在中考,而中考的決定權在小學,所以那真真是一路小跑,所以作為心理諮詢師的我,起初也是有些迷茫的。因為真心會覺得到了北京就萬事大吉,哪裡知道會這樣當頭一棒,而迷茫的結果是會跟風,可是後來慢慢的我開始有了自己的育兒思路……
說
首先,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
大富翁,運動員,能掌控自己命運的人,掌握一門技術可以養家餬口的人,還是我們從小就希望孩子成為的幸福的人,基本上你把孩子定義為什麼樣的人會一定程度上會決定你的育兒的焦慮程度。一般而言,補償的作用,家長往往會讓孩子學,自己想學但是由於各種原因沒有學的。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當我們給孩子定一個目標的時候,需要搞清楚,這個目標是你的還是孩子的;孩子喜歡嗎,牴觸嗎?
因為對於孩子來說,學習的動力,有兩種,內在動力和外在動力,內在動力,可以持續的帶領一個人前進,包括興趣愛好,這是自發的,引導我們長遠的為一個目標奮鬥;還有一個外在動力,即想有成就,想得到一個東西,想滿意別人,想避免懲罰,但是外在的動力沒有內在動力長久。所以大家都會努力幫孩子培養內在動力。因為這樣就不需要家長一直督促,家長在減少壓力的同時就會減少育兒的焦慮了。
那麼這就需要我們琢磨清楚,孩子未來的發展方向。而這也正是家長育兒焦慮的地方,對於我們國家來說雖然物質生活極大豐富,但是畢竟因為一些歷史原因,更多的國民注重的還是孩子的生存狀態,能不能吃好,能不能過好,能不能買的起房子等等。擔心越多,焦慮越多,那麼希望孩子達到的也就越多,這就會比較容易造成一種結果,就是理想好遙遠和現實沒有辦法一下子達到,在這個巨大的衝突下,難免會讓人恐慌,擔心,惶惶不可終日。那麼為了應對這樣的狀況,而給自己和孩子很大的壓力就可想而知了。
可是問題是當我們給孩子很大壓力的時候,就會急於求成,比如這個綜藝節目中,徐敬凱的媽媽,那麼努力讓一個一年級的小學生做題,做卷子,本來的目的也是為了孩子好,讓孩子不輸到起跑線上,但是問題在於在她這樣的強壓下,孩子很多的成功者所具備的優良的品質,比如勇敢,果斷,抗壓等等都沒有了,他有的就是如何能應對這樣一個高焦慮和高壓的媽媽,可能徐媽媽對於我說的話不以為然,但是我想說,我們能看到孩子在回答人的問題時會先看大家的臉色,然後再答題,這是很明顯的討好行為,不是自己心中的答案, 而是為了得到什麼在回答問題;還有表演才藝的時候,別的小朋友都在臺上努力的展現,但是他卻遲遲不敢上臺表演,大家注意他的表情,是緊張的,猶豫的,他在權衡,權衡中也就再也沒有去展現,因為對於他來說目前任何一次的展現都是帶有比較的,如果自己沒有別人好,那麼得到的結果就是被懲罰,一個是不展現不會被懲罰,一個是展現了會被比較,會如果不是那個好的,就遭到懲罰,那麼你會選擇哪個呢,很明顯耐心的等待再等待,這就是俗說的拖延症。好像拖著拖著問題就解決了,沒錯實際上問題確實是拖著拖著就解決了當下的這個困擾,因為這次因為逃開了被懲罰,但是以後呢,總有逃不過去的時候,可是人哪裡會管以後呢。
如果這樣定義的話,就有第二個問題——學什麼
我覺得需要學習的是一些通往幸福,成功,堅定的必須具備的要素,比如堅持,努力,和被接納,被認可。也就是情商的培養。因為題是刷不完的,比較也是比較不完的,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們不管學了多少知識,最終都需要歸為社會,歸為群體,未來那麼多年很多人和事情還需要面對。
所以我一直提倡終身學習的概念,終身學習是說不看一時的榮辱興衰,不是看這一次你考的如何,你比別人厲害嗎,你能行嗎,如果這樣,那麼人不是累死就是怕死,因為他所有的心思都在跟人比較,所以造成的結果就有兩種,一種是時時都處在緊張中, 因為不能輸啊,他所有的目標就是輸贏,可是這個目標本來就錯了,我們的目標是如何能學會知識,用知識幫助自己,幫助其他人,而不是時時刻刻在比較。一個就結果就是放棄,反抗這就是叛逆。
那麼我們學什麼?
美國心理學家維納的認知歸因告訴我們,我們會把成功原因歸為三維度六因素,分為是否可控,內外傾(即受不受我們自己的掌控),穩定性,當我們把成功歸因於可控,穩定的,內在的時候,那我們獲得成功時,我們會有覺得喜悅感,否則我們感覺不到那麼多成功的喜悅的,當我們把失敗歸為不可控的外傾的不穩定的因素時,那麼我們失敗時,覺得沒有什麼,成功時也感覺不到什麼,反正自己也掌控不了嗎,所以人如同行屍走肉,沒有那麼多的情感,根據他的描述,把成功歸為努力,當一個人成功時,能感覺到自己的一點點努力所達到的成就感,這是能自己能掌控的事情,可是很顯然,如果一味的跟別人比較,那麼所謂的「成功」也就是比別人好,是掌控不了的。而你努力了,那麼你就是最棒的這件事,一定是經過很長一段時間養成的。不僅僅如此,還有其它的優良品質,比如樂觀,積極的看待問題,這些都需要家長通過許多的小事上,一點點磨鍊讓孩子感覺到,看待的態度,我們說知道容易可是真正做出來其實很難,是因為人很多事情不是知道就可以做出來,還有內心深深的體會過。
比如每次孩子成功的時候,我們會具體強調,哇,我看到你努力的結果,真為你開心,強調的是「他的努力」,而不是「哇,你成功了,你真棒,」好像他不成功他就不棒一樣[驚呆];再者說,當他失敗的時候,我們引導說,「這次看起來努力程度不夠哦,那麼我們一起分析一下,問題出在哪裡呢」而不是到頭來一頓批評,或者否做題做卷子,我們學習的是學習的方法,而不是單純的知識,我們知道我們在進入工作之後,還是一樣學習,所以新知識永遠學不完,也不可能背過,可是學會學習的方法,那麼將會受用一生。需要知道我們給孩子的是一些內在的因素,因為外因都是通過內因起作用的,而不是不能掌控的那些,獲得了那些內在能受用一輩子的因素,那孩子的一生還不是真如我們希望的那樣,不管是孩子活到多大,那麼他都積極樂觀,勇往直前,這不是你希望的嗎?
最後,怎麼學,需要深知一點,學校也好,課外輔導班也好,都有自己的學習進度,一提到學習進度,那麼很顯然,他們需要按時完成,需要趕時間進度,可是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個體,都有自己的時間的接受程度,或快或慢;並且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學習優勢,比如是聽覺型還是視覺型,還是混合型,這些要不然就是老師沒有時間發現,要不然就是老師發現了,也沒有機會相應處理。所以如果教特定的知識,那麼最好的方式是一個能了解孩子,並且能用合適孩子的方式引導孩子的人,我想家長應該是最好的選擇。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學習的優劣勢是什麼,是喜歡聽書還是喜歡用眼睛看書,是喜歡動手還是喜歡動嘴,哪個時間段學習的熱情最高,喜歡樂律嗎,這些我想如果家長能找到合適的方法,幫助孩子把握好自己,那麼比起一味的焦慮著急會讓孩子和家長都處在一個相對來說更平穩的世界裡。
所以當別的家長在那裡一點點教孩子背詩時,你有沒有發現你的孩子可能把詩唱起來,可能聽幾遍那麼就能背下來。當別的家長在那裡算算算術時,你發現讓孩子數糖果,孩子數的可願意了,還出奇的快,所以呢,孩子是自己的,焦慮也是自己的,自己想具體的方法來應對你的孩子。
我是,一個能上山能入水的諮詢師,關注我,一起探討人生[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