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如別人家的寶寶?育兒APP販賣焦慮,家長小心掉入陷阱

2020-08-07 北晚新視覺網

多數寶寶14個月大能用手抓東西吃;一部分15個月的寶寶還可以畫出線條;半數16個月的寶寶能使用8至19個詞,能理解100至150個詞語的含義;18月齡的寶寶能在大人的幫助下刷牙……在育兒App上看到這些發育「指標」時,孩子的家長們會對比自己的孩子嗎?如果自己的孩子未能「達標」,家長焦慮嗎?記者採訪發現,焦慮的家長還真不少。其實,一旦家長產生焦慮,就掉進了這些App的「陷阱」。正是憑藉這些「指標」,App才能吸引用戶關注,進而開展後續的商業營銷套路。

孩子不如別人家的寶寶?育兒APP販賣焦慮,家長小心掉入陷阱

家長著急

孩子長牙比「指標」慢

去年3月,37歲的李女士有了自己的寶寶。高齡生子不易,她非常疼愛孩子。由於受過高等教育,李女士堅信育兒得講究科學——孩子每天吃東西必須定時定量,發育過程也全程記錄,精確到天、釐米和克。同時,她還一口氣下載了3個育兒App。因為這些App能在每個月,甚至每周告訴她嬰兒的發育進程。每個月刷個十來遍,將所謂的「科學」指標跟自己的孩子做個比較,是她近一年來最重要的功課。

最近兩個月,李女士坐不住了。「App上說,滿1歲的孩子能走路,為什麼我們家孩子連獨自站立都不敢?還有App說這個階段孩子能有10顆以上牙齒了,為什麼我家孩子只出了6顆牙?」一想起孩子「落後」了,李女士不由得感到焦慮,到處跟「過來人」討經驗。「她們都說正常,但我覺得肯定有問題,因為所有育兒App的指標都顯示我們家孩子的發育滯後了!」李女士急得甚至失眠。

商家伎倆

刻意提高標準製造焦慮

記者採訪發現,像李女士這樣因為孩子發育情況與育兒App描述不符而焦慮的家長並不少。按照家長們提供的信息,記者下載了「××園」、「××媽媽」等多款育兒App,發現幾乎所有這些App都有嬰幼兒生長發育測評、分年齡段發育標準參照等內容。有些標準的描述非常具體,如「多數18月齡的寶寶能塗鴉,近半數18個月的寶寶能摞起3至4塊積木,還能在大人的幫助下刷牙」等。「我們家孩子現在沒有刷牙的習慣,我不知道他會不會,真擔心!」家長邢女士對記者感慨道。

育兒App為何如此熱衷描述一些發育「指標」呢?一位在某育兒App公司市場部工作的於先生道出了其中的真相。他說,除了一些在醫院兒童保健科就公開了的嬰幼兒生產發育參考值(主要是身高、體重數值曲線)外,幾乎所有App都會刻意再加入一些發育指標的內容,或以圖表或以文章的形式推送。「我們會把一些指標刻意加嚴一點,比如1歲半孩子能達到的發育水平提前放在對1歲4個月孩子的描述上,目的就是適當給家長帶來一些緊張情緒。」於先生說,家長焦慮了,才會下載、關注App,才會增加App的「日活量」。對於App來說,下載量和「日活量」至關重要,既可以吸引投資,也可以帶動育兒在線課程、育兒讀物、餐食產品銷售。「家長焦慮,就會去我們的在線商城付費看各種專家的視頻課程,這就是其中一個贏利點。」

專家點評

不要從育兒App找答案

記者諮詢了北京兒童醫院、北大醫院兒科的多位專家。專家們均表示,不可盲目相信育兒App對孩子發育劃定的所謂「標準」。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發育規律,比如身高一開始長得慢一點,可能後面就會加快;出牙比其他孩子晚一點,但精細動作可能會更好。家長不必刻意比較,更不必焦慮。如果實在擔心孩子發育,也應該前往正規醫院尋求醫生幫助,而不是從育兒App上找答案。

(原標題:你家的孩子為什麼不如別人家的寶寶 育兒App販賣焦慮的多)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張航

流程編輯:TF021

相關焦點

  • 你家的孩子為什麼不如別人家的?寶寶育兒App販賣焦慮的多
    如果自己的孩子未能「達標」,家長焦慮嗎?記者採訪發現,焦慮的家長還真不少。其實,一旦家長產生焦慮,就掉進了這些App的「陷阱」。正是憑藉這些「指標」,App才能吸引用戶關注,進而開展後續的商業營銷套路。
  • 「科學育兒」販賣的是科學還是焦慮
    有統計數據顯示,60%的年輕媽媽手機上安裝了至少2個育兒app。雖然廣泛吸納各路養娃觀,但崇尚科學育兒的新手媽媽大多認為自己能保持理性育兒。事實真的如此嗎?儘管新手媽媽們持續通過多樣的育兒渠道武裝自己,但隨著育兒不斷精細化,她們的焦慮程度也隨之水漲船高。
  • 總怕孩子不如人?中國式育兒焦慮下,家長別盲目追求「超前教育」
    一、為什麼家長給孩子的教育越來越「超前」?其實在剛剛的那位寶媽的提問中,是有一定原因可以說明的,有一位家長在提問的時候是這樣告訴說明的:小區裡的孩子從小就開始學習各種知識,一歲就開始教寶寶說話,能簡單表達,不到六個月就會爬了,所以自己的心裡著實有些焦慮。
  • 育兒自媒體良莠不齊 家長謹防陷阱
    由於門檻低,育兒類自媒體質量參差不齊,更有不少自媒體依靠販賣焦慮吸引流量,甚至充斥大量偽科學。近日微博公示處置違規自媒體帳號的名單,其中不乏育兒類自媒體。如何去偽存真成為年輕父母必須面對的難題。專家認為,育兒自媒體的出現迎合了年輕人重視科學育兒,偏愛網際網路互動的特點,能夠為新手父母迅速「充電」。但更需注意的是,育兒沒有標準答案,家長在使用育兒自媒體時需學會鑑別真偽,避免盲目跟風。
  • 生活越來越好,我們卻不會教孩子了:「販賣」焦慮,請適可而止
    作為家長,面對孩子的時候我們本身就都會有焦慮,因為我們都深愛自己的孩子,想要給孩子最好的教育,讓孩子將來成為一個有用的人,而且孩子的教育又是不可逆的我們的智商好像也沒比別人低多少吧?我們可以肯定地說:父母之心從沒有變!那到底是什麼變了呢?是什麼讓我們愈發焦慮,愈發不知道如何培養孩子了呢?是我們生活條件好了變得「矯情」了嗎?也不是!昨晚看到一則廣告,躺下休息的時候突然醒悟:以前的父母們也會焦慮,只是那個時候沒有人在向他們「販賣」焦慮。
  • 【風險提示】育兒自媒體良莠不齊 家長需謹防陷阱!
    近日一項對未成年兒童家長進行的調查顯示,育兒有困惑時,91.0%的受訪家長會搜索育兒自媒體。受訪家長中,80後、90後佔比超九成。當「網際網路原住民」90後成為父母,網際網路也「順理成章」地變成他們的育兒必備工具。然而,在享受信息便捷的同時,新一代父母卻難逃信息泛濫的煩惱。
  • 泉州微商忙賣「拜拜禮盒」 小心別掉入「陷阱」
    網購年貨火熱 小心別掉入「陷阱」■早報記者 李菁 通訊員 楊思默離春節還有半個月,市民們開始準備年貨,網上的年貨促銷更是火熱近日,工商部門發布了網購年貨消費提醒,網購年貨時可別掉進商家的陷阱。網上年貨促銷多 微商忙賣「拜拜禮盒」「一盒日本進口的餅乾,原價要60多元,現在只有30多元,而且包郵。法國的巧克力,打了6折,原本兩百多一塊,現在只要一百多……」市民小楊給記者算了一筆年貨帳。
  • 家長的育兒煩惱,至少有一半,來源於自己的焦慮
    家長育兒的煩惱,至少有一半來源於自己的焦慮!可是家長們,你們問過孩子的感受嗎?問過孩子的需求嗎?這讓我想起了最近看過的一本書《淘氣包馬小跳28:媽媽我愛你》這本書的最大價值在於敢於直面家長們的「養育焦慮」。什麼是「養育焦慮」?它是指育兒路上家長們因為各種原因產生的所有焦慮。比如:孩子不愛吃飯,怎麼辦?孩子吃太多,怎麼辦?孩子學習不夠用功,怎麼辦?
  • 焦慮的父母 只能看見「別人家的孩子」
    父母對子女教育的焦慮同樣源於比較。「別人家的孩子」就是對比,也是產生焦慮的常見原因。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別人家孩子的情況都門清,那是看在眼裡的。我家孩子總是有方面能超過別人。現在呢?各種圈、app、論壇、網站、心靈雞湯、教育培訓商業廣告都告訴你,你家孩子這裡不成,那裡欠缺,要補補補!要把孩子按照他們的思維,培養成萬能的四有新人。人不完美都靠補!圈子裡充滿了補好的案例,人們都是把最好的一面,另加修飾地放在圈子裡曬,讓人眼紅,讓人焦慮。看的圈子多了,焦慮也就多了。
  • 打破育兒認知誤區,給孩子不焦慮的愛
    最近這段時間,我開始惡補育兒知識,看了一本書《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做不焦慮的父母》,從我們平時的育兒誤區出發,告訴我們該如何打破育兒誤區,做一個不焦慮的父母,給孩子正確的愛。」過來的,耳邊總是充斥著別人家的孩子,讓我們變得要麼自卑,要麼產生反抗情緒,而這些會直接影響親子關係。
  • 總怕孩子不如人?中國式育兒焦慮,最常犯的就是「劇場效應」
    文丨小哥(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現如今,中國的社會經濟不斷在發展,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也越來越來重視。家長願意在孩子的教育上,花大量的金錢和時間,家長希望孩子的能力得到好的培養,就會給孩子報許多補習班。可當孩子去上了這些補習班,家長還是十分的焦慮,擔心自己是不是做的還不夠,孩子會不會還是不如別人。
  • 現代家長的教育焦慮,大半源於別人家媽媽的朋友圈
    來源:新新家長(ID:xinxinjiazhang)為什麼現在養孩子幸福感低,焦慮卻那麼多?社交網絡功不可沒。一個「神童」的案例在網上被無限放大,廣為流傳。01來自朋友圈的焦慮我最近有個深刻的體會:現代家長的教育焦慮一大半來源於別人家媽媽的朋友圈。
  • 育兒路上陷阱多,這三個"坑"有沒有經歷過?家長需要注意
    同事小劉坐月子剛滿月,對於寶寶的一切都比較滿意,能吃能睡的,而且臉蛋還比較漂亮。就是頭髮太少了。聽婆婆說孩子頭髮稀稀拉拉的,如果剃個"滿月頭",這樣就可以長出濃密的好頭髮了。小劉躍躍欲試,但老公說寶寶太小,頭上的囟門處很軟,剃頭如果不小心會傷到寶寶,這樣反而得不償失。在照顧寶寶方面,本來新手父母就缺乏經驗,再加上這樣的矛盾說法,更讓父母們摸不著頭腦了。
  • 被育兒焦慮折磨的新手媽媽,這5個方法幫你搞定
    那為什麼還會出現「育兒焦慮」的情況呢?無法克制的育兒焦慮在一些育兒互助群的聊天界面,和育兒帳號的留言版面下,經常能看到這樣的留言:「我家寶寶喘氣有點重,會不會是心臟有問題?」「寶寶總吐奶,會不會是腦瘤呀?」「我小孩比別人家小孩講話都慢,是不是生長發育有問題啊?」
  • 買書、進群、刷微博、安裝App……「科學育兒」的最優解卻是→
    如今的新生代媽媽大多受教育水平高,獨立自主,觸網早,雖然缺乏育兒經驗,但自主學習能力強。有統計數據顯示,60%的年輕媽媽手機上安裝了至少2個育兒app。雖然廣泛吸納各路養娃觀,但崇尚科學育兒的新手媽媽大多認為自己能保持理性育兒。事實真的如此嗎?儘管新手媽媽們持續通過多樣的育兒渠道武裝自己,但隨著育兒不斷精細化,她們的焦慮程度也隨之水漲船高。
  • 別人的育兒經驗,聽聽就得了
    ,給孩子強補英語,為上小學做準備……01—教育路上,家長別慌看了別人家的養育計劃,自己立馬焦慮了起來。不甘落後的把別人的養育方法往自家孩子身上套,學英語、學數學、看繪本,效果卻不盡如人意。家長累得夠嗆,孩子還不領情!
  • 智學網app家長端iOS版下載
    智學網app家長端iOS版下載火爆來襲,快來18183下載吧!智學網app家長端iOS版下載特色系統:這麼經典的智學網app家長端iOS版下載,還在等什麼?快來下載吧!
  • 育兒焦慮是父母提升教育能力的機會,把握好了,能和孩子一起成長
    不要讓家長的焦慮,變成孩子攀比的理由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很喜歡用「你看班上的×××」這樣的句子來試圖激勵孩子的上進心,但有的時候這種別人家的小孩,不僅不會讓孩子奮起直追,反而變得破罐破摔,甚至是嫉妒,不願意努力。想要讓孩子變得更好,家長有自己的育兒焦慮,孩子同樣也會因為父母的情緒傳染,而變得壓抑甚至焦慮起來。
  • 在養育孩子這件事上,如何做個不焦慮的媽?
    如今,販賣焦慮的可真不少。而媽媽這個群體,也無一例外逃脫出焦慮的魔掌。和我們小區相隔一條馬路的公立幼兒園在招收孩子時,將附近幾個小區以及業主的戶籍地分成了不同等級,很多家長眼看著家門口的幼兒園卻排不上號。小區裡不少媽媽都在感慨:「這來了深圳就開始攢積分入戶,籌錢買房,每天咬牙還貸,還熬不出個學區房。」孩子成為了媽媽心頭最容易揪起的結,而育兒相關的問題也成為了引起媽媽們焦慮的關注點。
  • 與其讓孩子活在「別人家孩子」陰影下,父母不如做「別人家家長」
    相信很多人從小到大,都是聽著父母說,「別人家孩子如何如何,自己如何如何」這類話語長大的吧!孩子從小就被別人家孩子所困擾,而自己卻成為了父母眼中的失敗者,這樣不僅不能激起孩子的好勝心,反而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不愛自己了,父母更關心別人家的孩子了,父母對比人家的孩子那麼了解,卻一點不了解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