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屎是不是寶寶病了?這是拉稀嗎?寶寶拉臭時這麼用力是便秘嗎?寶寶吃飽了嗎?寶寶老醒是睡不好嗎?吃夜奶會不會影響發育?長溼疹了是不是媽媽沒做好?寶寶不會叫媽媽是不正常嗎?……(此處省略10萬字)
這就是媽媽群裡的日常的「十萬個為什麼」連環發射火彈炮!鋪天蓋地的「媽媽要崩潰啦~救救寶寶吧~」
講真如果你不從事科普工作,真的不知道新手媽媽們是如此的焦慮謹慎,每天都是左手放大鏡,右手量尺,分分秒秒沉浸在屎尿屁吃睡和正不正常裡無法自拔。
沒有人天生會當媽,生娃養娃的路上誰都想少走彎路少掉坑,做了媽媽才能真切體會36524到底是個啥!天天圍著寶寶轉,不止是體力上的透支,還有心靈上的羈絆。
想要快樂的生娃養娃真的並非易事。九九八十一難的考驗不是必須,是不是難如西天取經,前提是你有多少知識儲備。
01
育兒有方法嗎?
當我們這一代為人父母時,養育孩子不論是從日常照護還是從育兒理念上來說,都比我們的父母優秀很多。迷茫的根源是沒有方向,缺乏判斷和認知,養育不是單方面的,父母養育孩子的同時,也是孩子在滋養著我們,所謂的育兒、育己是相互的成全。
不同的育兒衝突和爭論都圍繞在情感接納、親子互動、界限設置、行為控制、獨立性等方面,但難免還是會有人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如果我們不了解和理解孩子每個階段的發展特點,就很難去靈活的調整和轉換自己的養育模式跟互動模式。
我們需要看到孩子獨特的先天氣質特徵,別讓成年人自己的焦慮和功利心主導了對孩子的引導,參照孩子的最近發展區給予腳手架式的支持和幫助。孩子的各種能力都不是孤立發展的,拋開發展特點的做法並不科學。
02
理解和接納,同時保持界限
面對一個大哭的孩子我最常聽到的是:
你哭啥?哭有啥用?再哭別玩了,帶你來也不是讓你哭的,再哭我走了······
允許孩子表達他的情緒
我們才有機會得知孩子情緒背後的原因
成人會有意識地壓抑自己的情緒,而孩子天生不會也無需壓抑情緒。很多時候只需一個愛的抱抱之後孩子就屁顛屁顛的接著玩去啦。
面對哭我們的反應是下意識的,通常也跟我們所接收到的反饋有關,但是我們不能再用這種方式來對待我們的孩子,改變從你意識到問題開始。
接納孩子的感受,並不意味著允許他做不能接受的事情,當我們發現孩子的感受被接納和理解了,他們就比較能遵守我們為他們設立的界限。
03
如何理解育兒高頻詞:和善而堅定
和善而堅定,並不是在孩子想吃棒棒糖的時候我們微笑著對孩子說:為了你保護你的牙齒,我們不能吃。
《正面管教》說我們需要和善而堅定,同時還要避免驕縱和過度控制。
媽呀!這真的是太難了,怎樣才能做好平衡,界限又如何把握。這跟父母和孩子的特質有關,讀書和參加各種學習不會使你成為一個完美的父母,當然世上也沒有最完美的父母。但是學習可以讓你更多的了解自己、了解孩子,在犯錯時及時更正,走錯了及時回來。
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夠親近我們、尊敬我們,當我們離開後,他們能夠繼承我們的愛順利前行。
育兒理念千萬家,最應該聽從的是你和孩子自己。
沒有兩個孩子大腦是完全一樣的,所以孩子們對相同情境作出的反應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我們不能一刀切式的解決碰到的各種問題。
花更多的時間陪伴,並了解他們的行為特徵,搞清楚孩子行為變化的過程,才能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特點的教育方法。
實際上科學家才剛剛開始研究如何有效教育孩子,育兒文裡很多新的證據出現會推翻舊有的說法。更新便是進步的最好體現,養娃的確需要與時俱進。
隨便舉個例子,就拿怎麼哄孩子入睡這事來說,所謂的育兒家們給出各種五花八門的建議,讓初為父母者感到無所適從、不知所措,育兒專家是無法解決父母碰到的每一個具體的問題,只能為父母指明大方向,但是路具體怎麼走還需要自己摸索。
所以千萬別只聽某一個人的觀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認知局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業界限,每個人都需要不斷更新知識。
04
如何看待母嬰關係
母嬰關係是孩子以後人際關係的基礎,但不是絕對。
對於孩子的發展產生影響的絕對不是哪一個因素起著絕對的、唯一的作用,發展本身是一個長期的動態的過程,孩子的成長是由許多不同的力量所共同作用的結果。
那麼當某一種因素的強度過大,超出了其他眾多因素的總和或者作用的時間更長,那它的影響確實可能更加的強烈或長遠。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體化的特徵,與各種外在影響因素相互作用最終成全了孩子的發展。
但無論如何在孩子的成長當中至少有一個人,可以為孩子提供長期、穩定且溫暖的親密關係,有助於他們發展的穩定性。
很多人自己是沒有得到過來自於父母無條件地愛的,在我們有了孩子之後,孩子對我們全身心的依戀和信賴,對我們來說是一種心靈上的滋養。
有了孩子之後被孩子全身心的擁抱、信賴,感受著自己被需要和被愛,可以讓我們有機會去認識和反思,自己跟父母曾經的親子關係當中的一些互動模式,並有意識的進行調整和改變。
05
如何看待養娃過程中的負面情緒
整個大環境對母嬰並不十分的友好,女性需要兼顧工作、學習、家庭和孩子,全職媽媽的價值從未被認可,職場拼搏兼顧家庭更是累成「狗」。
生了孩子媽媽們最卑微的願望就是能夠睡個囫圇覺。就是這麼簡單的一個要求,卻往往好幾年都不能如願。長期休息不好,身體疲勞,面對日常情緒我們該如果應對而不會對孩子產生不良影響。
首先我們要了解管理情緒不是指:我不生氣,不難過,不嫉妒······我們是人不是神,怎麼可能沒有情緒。
管理情緒不是壓抑情緒,而是我理解我自己現在很生氣,我有我自己的需要,雖然我如此生氣,但是我得管理我的行為,不能去做傷害自己、傷害別人的事情。
我允許自己生氣,那我想讓自己感覺好一點,我能做什麼呢?
比如吃買聊逛?又或者一個下午茶的時間獨處。哪種方式能讓你感覺變好,就去做。
06
育兒路上知易行難!
很少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僅僅有愛是不夠的,我們不能以愛之名做傷害孩子的事情,或控制、或懲罰、或無視。
曾幾何時我們討厭自己的父母對待我們的方式,卻又在養育自己的孩子時下意識的使用著曾經的厭惡方式。
阿德勒說過:你經歷了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那段經歷,你願意賦予那段經歷什麼意義。《伯克畢生發展心理學》說:如果你很幸運,請讓幸運傳遞,如果你不幸,請讓不幸終結。
所以我們需要有著對美好生活的願景和勇於改變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