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焦慮,焦慮的教育。金壇繆同學為什麼會死?

2020-08-27 生活情感人

教育的焦慮,焦慮的教育。

金壇繆同學已經死亡十多天了。我不忍心再提傷心事。

根本原因是太焦慮.現在都是獨生子女。一個家庭的興旺發達主要是看孩子。孩子能否成才,主要是看小孩的成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德體美勞怎麼考量?最後只剩「智」.拼的就是語文數學外語.小升初就考語文數學外語,三門.

中考。開始分高中和技校。人生面臨一次重大的選擇。念了高中,念大學.博士。技校.大多數人要到工廠去上班。但也有人去參加成人高考的。人生重新逆襲。這樣的人不在少數.

這種教育體制。十六七歲.就象篩豆子篩了一遍.好的同學,念高中。分數不到念技校。錄取率只有百分之四五十。中考的壓力是很大的.

這種教育體制下,只會把壓力提前.小升初的三門功課的分數要290分或295分以上。考個好初中就一定能考個好高中,好高中就一定能夠考一個好的大學。環環相扣。

有高考就一定有競爭。分數還是學生的命根子。

小學初中都是基礎教育。萬丈高樓平地起,家長希望小孩把基礎學好。所以輔導班應運而生。

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教育不是工業,學生不是學習的機器。不是流水線上的產品。

學生是有血有肉的,有情感的人。人一旦焦慮過度,就什麼都學不進去,聽不進去,光使蠻力是沒有用的。

學生,老師,家長都不能太焦慮。

經濟方面,如果一個小孩念不上大學。讓他學技能,自食其力也是好的。一棍子打死,否定,沒念高中的同學,是不好的。一次在一輛公交車上,我看到穿著技校校服的學生,沒讓座給老太,老太一路罵罵咧咧,說技校生不好,什麼都不好。

十六七歲孩子一直憋紅了臉,眾人實在聽不下去。成功的路不止一條。技校生怎麼了。

從政治方面。學生跟老師有一樣的人格。別拿什麼狗皮倒灶的正能量說事。十歲的孩子,她怎麼就沒有正能量了?她像一朵向日葵般迎著太陽開。叫一個十歲的孩子,傳播正能量,怎麼傳遞正能量?這不是擊鼓傳花啊!講作文的技巧就講技巧。就可以了。

法律層面上講。袁某某,一貫是兇狠的。打耳光,言語的侮辱。

老師不能體罰學生。教育法上有規定。

同學的墜亡警示:把學生當做人就可以。

教育,不能急功近利的。是不能焦慮的。

我們每一個人,只要做一個踏實的人,陽光的人,善良的,身體健康的人。一個有遠見的人.

還是要鞏固九年制義務教育。拓展就業的渠道和方向。藍領,白領,金領都是職場努力打拼的結果.如果家長在廠裡上班,也有五六千塊,誰還會羨慕一個老師呢?就業的渠道過於狹窄,家長無暇顧及孩子.才造成教育的焦慮啊!

普通人一天上班12個小時,生活早已千瘡百孔。

親愛的友友.你有什麼辦法,破解家長教育的焦慮嗎?


相關焦點

  • 讓人成為人的教育
    被掏空的生命因為不知道問題的關鍵所在,以為成績是改變現狀的關鍵,因而更加看重成績,由此導致的過度的焦慮卻又往往會影響學習效果。長此以往,很多人甚至出現了癔症表現,考試之前身體各種不適。人生日漸空泛,焦慮之外不再有其他內容,輕忽得能隨時終止這場不愉快的生命之旅。我的一位來訪者,被腦科醫院診斷為精神分裂的小S,面臨的就是這樣的困境。
  • 我們為什麼對教育這麼焦慮?
    你有沒有發現心情好和心情不好時,同樣的事情你的處理方式會截然不同?  你知不知道你的壞情緒會像瘟疫一樣傳播出去?  你知道誰會受你的影響更大?一個孩子的母親情緒穩定,那麼孩子會很有安全感、規則感、自信...相反,孩子的的狀態則是焦慮、茫然、不知所措、自卑... 我們為什麼對教育這麼焦慮?  大多數家長,對孩子、對教育,缺乏一個持久而深入的理解 。
  • 在孩子教育的道路上,為什麼我們會如此焦慮?
    孩子還在媽媽肚子裡時就開始聽胎教音樂,呱呱墜地之後大大小小的智力發育課程會等著這些小生命,再大一點就是各類興趣班,試聽、上課,再試聽,再上課,……,和古代小孩抓周似的,我們期望抓出他們最喜歡和最適合的特長,因為我們相信,這是邁向成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要是家庭能力可承受的,就竭盡滿足孩子的各類教育投資
  • 教育孩子為什麼這麼難?因為我們太焦慮了
    教育孩子為什麼這麼難?因為我們太焦慮了原創 素質教育觀察教育孩子為什麼這麼難因此,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只有讓孩子內心感知和認同了,才會產生相應的行為效果。許多人說,外界信息那麼多,很容易影響甚至左右著孩子的認知。我們無法掌控孩子的信息來源,那教育孩子不就難上加難了嗎?這就是現在許多家長感覺焦慮的地方。
  • 家長的教育焦慮來自哪裡?
    》顯示,68%的受訪者對孩子的教育感到「比較焦慮」「非常焦慮」,僅有6%認為不焦慮,而最令家長焦慮的孩子年齡段集中在幼兒和小學階段。為什麼中國家長普遍焦慮?在這種前瞻焦慮的情況下,家長便會對孩子制定各種高目標。希望通過壓榨娛樂時間,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和效率。因為不管是窮人家庭,還是中層階級,實現階層的跨越,教育或許是最容易實現的方式之一,同時在這一層面的競爭也就更為激烈,壓力也隨之而來。
  • 米樂英語等在線教育是否能成為「教育焦慮」的減壓閥?
    米樂英語等在線教育是否能成為「教育焦慮」的減壓閥?這兩則新聞背後,縈繞著濃濃的「教育焦慮」。再窮不能窮教育,這是根治於很多中國人心中的觀念。而家長們為孩子追求優質教育的機會,使得「教育焦慮」成為了困擾很多家庭的煩惱。焦慮是一種氛圍,社會、媒體、教育機構、家長等,一起營造了「教育焦慮」的氛圍。在線教育機構米樂英語副總劉靜靜認為,中國家長集體式的教育焦慮歸根到底是因為優質教育資源稀缺和分配不平衡的問題而焦慮。
  • 各國教育焦慮透視
    ◆ 家長的教育焦慮,已成為當下亟待正視和解決的社會問題。焦慮背後的現實問題是什麼? 這項研究認為,父母教養方式的選擇取決於孩子未來的經濟前景,父母幹預的強度以及他們對孩子教育的焦慮程度,會隨著教育的經濟利益增大而不斷增加。所以越是收入差異大的地區,越容易出現教育焦慮與「雞娃」現象。而收入相對平衡的地區,以及「大鍋飯」時代,家長們則不容易產生教育焦慮。 其次,是對風險的警惕。
  • 焦慮,中國式教育的痛點
    為何在中國式教育的背景下,家長越來越感到焦慮?如何讓學區房不再被神聖化,真正回歸教育本質?在孩子教育過程中,家長、老師、社會應當分別扮演怎樣的角色?今年暑假,伴隨著名演員海清領銜主演的《小歡喜》熱播,教育話題再次掀起全民大討論。
  • 教育公平政策頻出,為什麼解不了家長們的教育焦慮?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既定體制下的教育焦慮要如何去面對和化解。1家長對於教育的焦慮似乎從來不曾停止過,一方面,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意識的提升的確讓許多家庭越來越重視教育,另一方面,在當下的教育環境中感受到無處不在的競爭,又使這種焦慮翻倍增長。
  • 女孩焦慮指數5年暴增55%,根源就是「取悅式教育」
    避疫在家幾個月,當工作、家務、教育和孩子同時杵在面前,有時真是恨不得把自己掰成八瓣——當你前腳做完飯,轉身看到面前一堆油膩的碗;當你工作的deadline馬上就要到了,老師又來奪命三連call問「為什麼孩子作業又沒交」……你會不會超想癱倒裝死,或者摔東西跺腳和罵人呢?恭喜你,焦慮來了。
  • 童書尺度如何界定 選書焦慮折射教育焦慮
    原標題:童書尺度引熱議:選書焦慮折射教育焦慮關於童書尺度的熱議,隨著「作者回應童書中動物異性相吸片段」的消息再度登上熱搜榜。童書該不該有自殺、性情節?童書是否需要分級制?童書尺度一再引起熱議的背後,到底是被怎樣的情緒所支配?
  • 為什麼會焦慮?
    為什麼會焦慮?現代人好像一直被焦慮情緒所困擾,工作不順心,感情出現問題,升職遙遙無期等等這些都是誘發焦慮的原因。焦慮情緒並不是焦慮症,但是當這些焦慮情緒持續一段時間之後就很容易誘發焦慮症發作。為什麼會焦慮?
  • 童書尺度引熱議:選書焦慮折射教育焦慮
    那我們也會做一些更正,比如出版社會要求我做一些修飾,模糊一點或者把敏感的句子去掉。」  其他一些童書也被指有描寫不良習慣、負能量較多等問題。其中,《米小圈》被質疑「偷奸耍滑」「給同學起外號」,連著名作家曹文軒的《青銅葵花》也被指部分內容「涉黃」。  據悉,《裝在口袋裡的爸爸》一書已全面下架;《淘氣包馬小跳》新版本中也已經刪除了相關敏感內容。
  • 躲得了體制內教育,躲得過教育焦慮嗎?
    無論是體制內還是體制外,教育焦慮一直困擾著家長。此前,大家都說,中國孩子是特別累的一個群體,那麼中國家長就是特別焦慮的群體!會不會造成孩子被孤立呢?撇開家長與老師職責邊界的問題,這位家長的行為就真的夠理智嗎?退出群後,老師就沒有辦法聯繫家長了嗎?家長也就不會為孩子的分數而擔心,不送孩子去輔導班,陪孩子寫作業了嗎?答案是否定的!這樣只會帶來家校溝通不暢,進一步增加家長的焦慮。
  • 童書尺度引熱議:選書焦慮折射教育焦慮
    那我們也會做一些更正,比如出版社會要求我做一些修飾,模糊一點或者把敏感的句子去掉。」其他一些童書也被指有描寫不良習慣、負能量較多等問題。其中,《米小圈》被質疑「偷奸耍滑」「給同學起外號」,連著名作家曹文軒的《青銅葵花》也被指部分內容「涉黃」。據悉,《裝在口袋裡的爸爸》一書已全面下架;《淘氣包馬小跳》新版本中也已經刪除了相關敏感內容。
  • 中國父母的教育焦慮,正在毀掉我們的下一代
    要是知道她會這麼想不開,我一定不會說她。」「我家孩子平時很開朗的啊,不像是會幹出這種傻事的孩子。」「我這是為她好,誰家的孩子不學習,不考試?」、「孩子考了99分,我很焦慮!「,還是「我家孩子4歲,詞彙量1500夠嗎?」折射出的都是中國父母的教育焦慮。
  • 99%的教育焦慮都是自找的
    還有些父母,先是焦慮孩子說話晚,孩子會說話了,又焦慮孩子沒禮貌、亂打人;孩子不打人了,又開始焦慮孩子學不會拼寫;孩子會拼寫了,又焦慮孩子在班上不主動發言······總之,前面的焦慮剛消失,後面的焦慮便接踵而至。焦慮有益還是有害,關鍵在於度——焦慮程度要與事情的危險程度相匹配。
  • 邵光亭:教育的首要任務是消解焦慮
    焦慮是對不確定的未來的一種擔憂,背後則是自我認同危機現在,無論是培訓機構還是學校教育,販賣焦慮已經成為最常見的營銷手段。培訓機構通過放大痛點製造需求,學校通過分數機制進行教學管理。焦慮將學生和家長置身於無處不在的「風險」中,感到不安已經不是「有時」而是「經常」,嚴重的甚至陷入到近乎歇斯底裡的精神恐懼之中。
  • 上海又有學生跳樓、羅振宇談教育焦慮,教育的底線到底在哪裡?
    已經成為世界教育高地的上海,教育到底出現了什麼問題?也就在前天,羅振宇的跨年演講《時間的朋友2019》中,提到了教育行業出現的問題——父母的焦慮。在演講時,他發布了一張統計表,在2019年1月1日到12月30日之間,在公眾號裡同時有「教育」和「焦慮」兩個關鍵詞的文章裡,有3470篇,閱讀超過了10萬+,平均每天將近10篇。
  • 繆同學的作文究竟傳遞出什麼
    目前我們可以看到的,是繆同學在這節課上的作文和語文老師的批改。有的人在這篇文章裡看出繆同學的文採,有的人在這裡解讀出語文老師不過是按照應試教育的規則盡分內之事,然而我認為它折射出的這個故事如果是真的,那麼繆同學似乎遭遇了極大的不友善,不知道老師除了關注學生的學業,有沒有關心一下孩子的境遇呢?此外,我們會看到老師的「傳遞正能量」的幾個大字,以及這個例子又被紅線劃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