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為什麼這麼難?因為好的教育從來就是反人性的

2020-09-05 神通奶爸

作為父母,都想培養好自己的孩子,把自己的孩子培養的棒棒的,讓他們變得優秀。但在教養的過程過程中,父母會發現:教育好孩子並不容易。

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自由意志,總想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而孩子本身思想認識的不足,他們的行為很多都是錯誤的,比如孩子不想寫作業、不想學習,總想玩手機看電視……這些問題,如果父母不對其進行糾正,任其自由發展,那孩子可能就徹底墮落,在將來的社會競爭中就會失敗,所以父母必然是要教育糾正孩子的錯誤的。

但因為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自由意志,並不是父母說什麼他們就聽什麼,父母讓他們改正就改正的。這也就使得教育存在這樣一個難題:如何讓孩子聽話,配合父母改正。這也是大多數父母在教育孩子時不斷反思總結的一個問題,也是父母們學習各種育兒書籍、聽各種專家講座的原因。

但奇怪的是,儘管父母學了很多,也懂得如何正確育兒,說起如何教育孩子來頭頭是道,但是在具體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會發現:教育孩子仍然很困難,那些所學的知識好像統統用不上。

誰都知道不應該對孩子發火,但是面對孩子的種種不良行為時,父母仍然會失控的大吼大叫;明明知道不應該批評孩子,要多鼓勵表揚孩子,父母卻總是習慣性的批評指責孩子……

父母讀了那麼多書,聽了那麼多育兒專家講座,但是卻並沒有真正改變自己的育兒方式。這讓很多父母很苦惱,覺得自己無能,不是一個合格的父母。

但其實這很正常,因為好的教育從來都是反人性的。

好的教育從來就是反人性的

我們人的本能就是自戀的,以自我為中心。我們最擅長的就是從自我的角度觀察思考這個世界,這是我們人的本能,但凡是個人都會這樣。沒有一個人說他更擅長從他人的角度看待問題,而不擅長以自我為中心看待問題。

正是建立這種本能的基礎上, 對同一個客觀世界我們會產生不同的解釋。比如在沙漠中只有一瓶水了,有的人會說「幸好還一瓶水」,而有的人則會說「只有一瓶水了」。這正是以自我角度對世界做出的不同解釋。

對於教育,我們同樣是更多的「以自我為中心」的。這個特點決定了我們在教育孩子時存在2個問題:

1、無法真正理解孩子的感受,也就不能有效說服

在我們教育孩子時,我們不擅長換位思考的考慮孩子的感受,更多的是從自我的感受出發,表達的也更多的是基於我們個人的思想感情。說簡單點,就是以「我」為出發點的教育,而不是站在孩子角度,以「孩子」為中心的教育。

你不聽話;你不認真寫作業;你就天天抱著手機玩個沒完;你就不認真學習……

所有的這些話語,都是從「我」角度出發的。而事實上如果從孩子角度出發:

我不聽話,是因為你不尊重我;我不認真寫作業,是因為你在旁邊看電視;我總是玩手機,是因為朋友也在玩,不玩就沒朋友;我沒有不認真學,只是實在學不會……

這才是孩子的心聲,這才是以「孩子」為中心時看到的孩子所思所想。但我們人沒有這能力,不是別人肚子裡的蛔蟲,所以我們看不到孩子的這些心聲。所以,我們的教育在孩子看來就是不理解他,一個都沒有說到點子上,當然也就無法打動他們,也就說服不了他們。

好的教育需要我們多換位思考,多理解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觀察思考問題,從孩子的角度尋求問題的解決方法,這樣的教育才會起到好的教育效果,才是好的教育。

2、更容易表達與教育無關的自身感受,反而起反作用

不理解孩子的感受也就罷了,但關鍵是父母還喜歡對孩子發洩負面情緒。

父母為什麼喜歡對孩子發洩情緒呢?其實歸根結底還是父母自戀,以自我為中心的結果。因為負面情緒對於人體是有害的,我們的本能會把它們發洩出去,以保持自己的身體健康。而孩子作為引起父母負面情緒的導火索,加上孩子又無法反抗父母,於是孩子就成了最好的發洩情緒對象了,所以父母也就肆無忌憚的通過對孩子發火來維護自己的健康。

而父母捫心自問下,打罵發火有利於教育嗎?它更多的是通過權力逼迫孩子改變,但是同樣在孩子心中埋下逆反的種子。誰又喜歡被別人逼迫呢?這也是為什麼青春期孩子父母批評打罵越多,孩子逆反情緒越嚴重的原因。

也就是說,父母的發洩情緒更多的是為了自己,而不是為了教育孩子。即使批評打罵發火的教育有一些教育效果,那也只是順帶的,並不是這些行為的真正目的。

好的教育需要父母控制住這些與教育無關的負面情緒,多關注問題本身,只有這樣才有利於問題的解決。

總結

自戀,以自我為中心是人的本能,這些本能導致父母無法有效的換位思考,無法有效的控制自己情緒,當然也就無法有效的教育孩子,得到孩子的配合。

好的教育需要父母更多的換位思考,以孩子為中心來觀察思考問題。只有更多的站在孩子角度,才能更好的贏得孩子配合。而這恰恰是與人的本能相違背的,所以即使我們知道那些正確的教育方法,也很難做到知行合一,因為我們很難戰勝自己的本能。

相關焦點

  • 教育孩子為什麼這麼難?因為我們太焦慮了
    教育孩子為什麼這麼難?因為我們太焦慮了原創 素質教育觀察教育孩子為什麼這麼難因此,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只有讓孩子內心感知和認同了,才會產生相應的行為效果。許多人說,外界信息那麼多,很容易影響甚至左右著孩子的認知。我們無法掌控孩子的信息來源,那教育孩子不就難上加難了嗎?這就是現在許多家長感覺焦慮的地方。
  • 教育孩子,如何做到把握教育時機培養人性?
    這就是我們古人常說的,因時施教、因材施教、因境施教。那我們今天就來探討人性,把握教育時機培養人性。要想真正的理解人,就必須從人性、人道、人格入手。把握天時地利人和三大維度,只有這樣才能深刻理解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懂教育。
  • 教育公平為什麼這麼難實現?
    當年恢復高考讓多少青年欣喜若狂,很多人因為考上大學改變了自己和家人的命運。高考作為高校選拔人才的途徑是必要的,可是現在高等教育的各種不公平現象也引起了不少人關注。都是同一個國家的人啊,為什麼區別這麼大?全國並不是統一的試卷,據說是要照顧邊疆地區教育落後地區的考生。
  • 素質教育推進為什麼這麼難
    本報北京2月26日電(記者蔣昕捷 謝湘)「我把教育實驗放在幼兒園和小學比較現實,至少能把12歲以下的孩子保護下來。」在2月25日召開的「素質教育的實踐探索」研討會上,教育部原副部長韋鈺院士坦言,應試競爭的壓力使得她進行「做中學」科學教育實驗時不敢涉及初中教育。
  • 婚姻是反人性的?但是不結婚卻是反人類的!
    如今獨身生活和不婚主義者的確越來越多,結婚後離婚的人也越來越多,因此有人說這是因為婚姻是反人性的,人類長久以來實施的婚姻制度,在未來將有消亡的可能,真的是這樣嗎?對於這個問題,首先我想說這麼一句:如果說婚姻是反人性的,那麼不結婚就是反人類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 知興說教Vol.03 | 我們為什麼需要博雅教育
    大家好,我是肖知興,今天來跟大家分享一下企業人為什麼需要博雅教育這個話題。德魯克把管理定義為博雅學科,它的核心意思是做管理的人一定要懂人性,所以一定要去學人文學科、社會科學,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把握人性,認識到人性最深層次的一些規律——人心永遠在變,但其實人性永遠不會變。
  • 針對反人性的教育,能有哪些花樣創新?
    本身這件事,就是反人性的……1關於教育只有躬身入局了解教育。才能做到改變。當然了,不論是真的能夠改變「教育行業」也好,還是促使一些受教育者受到改變也好,亦或者是改變了自身,多了一些啟發性也罷。一成不變,在這個時代或許就是落後。
  • 好的教育,從來都是拼爹媽
    黃磊和孫莉作為父母,真的很優秀,因為他們從小就很注重孩子的教育,無論是孩子的啟蒙,還是開發孩子的興趣愛好。他們都事無巨細地參與和陪伴,這樣的氛圍中長大的孩子又怎能不優秀呢?莫言說:「為什麼農村的父母也能培養出優秀的兒女?因為在教育方面,很大程度上,是家長的態度決定了下一代的幸福感與價值感,而不是他們有多高的認知水平。」
  • 教育痛點也是人性的弱點:教育理念的進步和自我改變
    但如果仔細想一想,教育如果是這麼簡單粗暴,那現代教育和過去我們父母輩教育我們又有什麼不同呢?棍棒底下出孝子?過去吃苦的條件倒是不用刻意製造,這大概就是唯一的區別了。時代在進步,教育理念也應該有所改變,回歸反對者的觀點,除了讓孩子做出改變外,其實教育的難點還在於父母自己也要做出改變。但我們都知道自我改變很難,孩子有父母管教,那父母誰管呢?
  • 為什麼有的父母很喜歡打孩子?扒一扒隱藏在陰暗面的人性
    很多父母覺得,孩子不聽話就該打啊,打一頓,打怕了,就不敢犯錯了,就能當一個好孩子了,以後也就能成才了。我們來一起深入研究這個問題,扒一扒隱藏在陰暗面的人性。看看這些父母所謂的「為你好」到底是不是真的! 體罰的動機對於那些喜歡打孩子的父母,他們認為自己動手都是因為孩子犯了錯,需要管教。如果不打,孩子就會不聽話,繼續犯錯。只有打,才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孩子挨了打,才能長記性。
  • 德國媽媽竟然這麼教育孩子!想不成材都難
    ,教孩子就更難了。「孩子太皮了,分分鐘想抽他的衝動。」教育個孩子咋就這麼難?可是你們有想過,他們為什麼這麼聰明嗎?難道天生就這麼聰明嗎?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沒有誰生來就是神童,家庭教育很重要。德國有一整套非常成熟的家教系統,讓我們來好好看看, 德國媽媽是怎麼教育小孩的。
  • 我們為什麼要重視養成教育,因為孩子的人生沒有起跑線
    作為一個沉浸教育18年的老師,我從對教育的懵懂,到理解教育用了10年的時間,箇中的堅信,不足以對外人道。看著一屆屆學生走入校園,又離開。接觸了無數家長,也就接觸了無數個家庭。我已經無法把自己當成一個旁觀者,因為教育就是我的職業。
  • 「你怎麼這麼笨」:父母的「否定式教育」,其實就是家庭式PUA
    文/學乃身之寶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習慣用否定式教育,他們認為「否定」是一種變相的激勵和鼓勵。比如,孩子成績差,父母說「你這麼笨,還是不要學了」,其目的是想讓孩子明白,要好好學習,考出好成績,還有些父母直接說「你這麼笨,考不上大學的」,用這種恐嚇的方式,讓孩子意識到,再不好好學習,就真的上不了大學了,等等。
  • 河北為什麼沒有好大學,為什麼教育就不能京津冀一體化?
    這就好比你生了一個孩子,由於各種原因寄養在了別人家,儘管你和孩子血脈相連,但孩子肯定還是和養父母更親近!差點忘了,河北還有個「乾兒子」華北電力大學(保定)校區。2005年以前校本部一直在河北保定,之後也遷到了北京。2020年,教育部公布的大學名單中,也明確把「華北電力大學」歸屬到北京。
  • 教育孩子為什麼這麼難:「不管」才是最好的「管」
    讓孩子一個人完成穿鞋子、穿衣服,能鍛鍊他們的獨立能力;每個孩子都有選擇樣式的權利,那是孩子的天性使然;督促做作業,遠沒有讓孩子主動愛上學習來得有效。就是因為現在的家長對孩子管得太嚴、太細,看上去是幫孩子掃除眼前的一切困難,其實,這都是在害孩子。作家尹建莉說:「不管」才是最好的「管」。
  • 蔣勳:最好的人文教育,要依靠家庭
    一個只是面對考試的孩子,可能很難有機會碰觸到人性和真正的自我,這種掙扎也許會更加無處安放。在長期唯考試導向的教育體制中,我們是允許學生升學科目得滿分,在道德、人格、感情培養的部分,根本可以是零分。因此產生這些現象,錯愕嗎?我一點也不覺得。這個問題不是現在才有,在我那一個年代就開始發生。我們很少思考為什麼要孩子上好的高中、好的大學?
  • 教育孩子其實沒那麼難 最好的方式就是以身作則
    教育孩子其實沒那麼難 最好的方式就是以身作則我們許多家庭現在通過經驗教育他們的孩子。在過去,我們的父母是如何教育我們的?現在我們照著這個教我們的孩子。至於經驗,我們應該一分為二。我們要有選擇地吸收和運用過去的教育思想、內容和方法,把好的教育思想、內容和方法發揚光大。家庭教育應從體驗型向科學教育型轉變。
  • 案例分析:一個父子仇視的初三男孩,為什麼現在教育這麼難?
    我們就決定把手機沒收了,結果就越來越嚴重了,基本大半年不和我說話,即使說也都帶著髒話,我憋著火也不敢深說,要麼就去樓頂,要麼就不回家了,現在的孩子怎麼這麼難教育?他在外面人緣很好,在家就像是變了一個人似的,不懂感恩,不懂禮貌。
  • 為什么女兒的教育其實更難?因為她的成長是一場與社會的對抗
    老師也是人,也有好奇心,再加上想與他們套套近乎,就問起這麼做的原因。聊完之後,我沉默了,想要養好女兒太不容易了。家長兩人都是事業狂,完全沒有時間帶孩子,早早把女兒送進住宿小學,平時交流很少。這對家長報班前,都要先探探老師有沒有「男女智商有別」的思想,會不會用「真笨」這樣的方式打壓孩子。滿意了,才下單。你不教育女兒,社會的噪音就會搶佔先機為什麼我們說的不是養育難,而是教育更難?養育,各有各的難處。
  • 研究教育孩子這麼久,沒想到今天被「驢」給教育了
    為什麼吼叫不利於教育孩子儘管我們習慣於用吼叫甚至批評打罵的方式來教育孩子,但是這種教育方式卻是比較低級的,反而不利於我們教育孩子。為什麼這麼說呢?這需要聯繫我們大腦的運作機制來解釋。這時很多教育行為就很容易充滿了不理智。輕微的,父母理智水平降低,可能原本充滿理智的邏輯性教育就變得漏洞百出,當然也就無法說服孩子。嚴重的,父母就可能走極端,把孩子打死打殘。這種打死孩子的案例並不少,每年都會報導幾起,就是因為父母失去了理智,下手過重,以至於失手造成了孩子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