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肖知興,今天來跟大家分享一下企業人為什麼需要博雅教育這個話題。
德魯克把管理定義為博雅學科,它的核心意思是做管理的人一定要懂人性,所以一定要去學人文學科、社會科學,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把握人性,認識到人性最深層次的一些規律——人心永遠在變,但其實人性永遠不會變。
企業的邏輯就是人性的邏輯,企業大師就是人性的大師。在中國好的企業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一般來講在把握普世人性方面做得相對要更好一些。打比方,華為提出「不讓雷鋒吃虧」,海底撈提出「雙手改變命運」,萬科提出「健康豐盛人生」,其實他們強調的都是普世人性。
普世人性對一個組織、一個企業、一個管理系統的要求,核心就是一起勞動、一起分享,但這一點在中國是很難做到的。為什麼?因為我們中國有一個幾千年的「說一套、做一套」的傳統。所謂的「陽儒陰法」,表面上是儒家,其實是法家。嘴上說犧牲、奉獻、大公無私,其實是巧取豪奪,把大家的勞動成果給想辦法拿走。
博雅教育為什麼重要?它體現在三個方面:
「即使有1%變壞的可能性,也要通過100%的機制設計去把它消滅掉」
第一個方面是系統設計。
大家知道好的企業,它在整個組織架構、激勵系統、企業文化上,是要做很多細緻設計的。設計工作你要把它歸結到邏輯的最核心要點上,其實就是兩個點上的平衡。一個點是「人性是靠不住的」——所有人(包括企業家自己)都有可能腐化墮落,每個人都有可能變壞,所以你是不能去靠人性的。第二個點就是「個體權利神聖不可侵犯」——在企業裡公正的流程就非常重要。
這個系統設計的核心邏輯是什麼呢?即使只有1%變壞的可能性,我也要通過100%的機制設計去把這個可能性消滅掉。中國文化在這個問題上相對是做得不太好的。我們幾千年糾纏所謂的「性善論、性惡論」的問題,就是因為沒有明白「1%變壞的可能性,也要通過100%的機制設計去把它消滅掉」的道理。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採購。最容易出問題的就是採購部。機制設計得好:首先質量、技術和採購它是分成三個部門,三權分立的;然後採購自己又一分為三:尋源是一個部門,談價是一個部門,最後下單也是一個部門,所以也是三權分立;總體就是五權分立,甚至是六權分立、七權分立。在這種系統下,你要想去拿回扣,那就是很難了。這是系統設計,你一定要懂人性,你才有可能這麼去做,而不會去依靠私人關係,依靠兄弟的交情,依靠老臣的忠誠去做事情。
如果有博雅教育的底子,從生存驅動到恐懼驅動,再到熱愛驅動相對是容易的
第二個方面是動力升級。
大家知道創業的人,很多企業家最初其實就是生存驅動,就是為了讓家裡人過上好日子,小孩上學不需要擔心學費,老人看病不需要擔心醫療費。然後慢慢就會變成第二個階段,叫恐懼驅動。恐懼驅動這個階段他擔心的是什麼?擔心的是人家都上市,我上不了市;人家市值多少,我市值怎麼才這麼一點點;人家的業績多好,我的業績怎麼這麼差,它本質上是一種恐懼驅動,這種狀態是很煎熬的。
怎麼走出這種恐懼驅動?一定要繼續升級你的動力,把它變成熱愛驅動。你做這件事情的目的就是因為你熱愛這件事情,你愛這個事業,你愛你的使命、願景、價值觀,你熱愛到如此程度,以至於你把利益、權力、面子各種東西都可以讓給你的同事,所以很自然天下英才就能為我所用。很自然地,你原來喜歡管執行,慢慢地,你就只管戰略,慢慢地,你連戰略都不管了,只管使命、願景、價值觀,只管熱愛。
所以你如果有深厚的博雅教育的底子,從生存驅動到恐懼驅動,到熱愛驅動相對是容易的。因為你理解生命的本質是什麼,你理解人生的意義,生命的價值是什麼,你不會被這些形而下的東西所牽掛,不至於捨不得這個,捨不得那個。
第三個方面是基業常青。
管理是很難學的學問。我從80年代末到今天研究管理30多年,越琢磨越謙卑,越琢磨越敬畏。管理首先是反自然的,其次是反人性的,最後是反目的的。
反自然什麼意思?自然界的規律就是有秩序的東西,它慢慢會變成無秩序,所謂的「熵增」。
反人性什麼意思?人性就是喜歡逞強,做企業不能逞強,你必須是賦能;人性就喜歡看別人的缺點,做企業你不能看人家的缺點,你必須看到人家的優點。
最難理解的是反目的。做企業本質上不是為了最終目的——做到多少個億、在企業史上留下一筆、在中國歷史上甚至世界歷史上留下一筆,這個目的是很虛無縹緲的。所以做企業目的很重要,過程同樣的重要;結果邏輯很重要,身份邏輯也很重要。結果邏輯就是做一件事情,結果是什麼——這叫結果邏輯;身份邏輯就是你做一件事情不是因為它的結果,而是因為你的身份,因為你代表了一種獨特的一種價值,所以你去做這個事情。這個是著名的管理學者,史丹福大學的詹姆斯·馬奇(James G.March)教授提出來的一個理念。
所以業績、經濟利益、功利很重要,但是同樣重要的是價值觀。用更學術性的語言來講,工具理性很重要,但同樣重要的是價值理性。工具理性就是實現這個目的,價值理性就是它本身的意義和價值,是不可代替的,打比方自由、平等、博愛、真理、正義、慈悲。打比方海底撈張勇說的勤勞、誠實、正直、善良。這些價值理性是金不換的,你拿多少錢、業績、利潤來換,我都不換的。這個才是一個真正能夠基業常青的企業的基礎所在,一個真正的好企業的根基所在。
管理很難學。上百萬的 EMBA課程,幾十萬的CEO課程都很正常,自己看書往往也不容易。我經常半開玩笑講,幾百萬幾千萬的小老闆,你發現他們喜歡看管理類的「術」的層面,工具層面的書,如「12把財務砍刀」「績效提升的4大步驟」。
然後十幾個億的老闆慢慢就發現了原來「道」的層面的東西更重要,所以有時候他們看「要學會團隊建設」「管理就是建制度,制度就是流程,流程就是表格」,某種意義上已經有一點點「道」的感覺了。
但真正做得好的企業家,真正的幾十億上百億甚至更大的老闆,其實你注意觀察,他們看的都是文學、歷史、哲學類的書。這就是說明博雅教育的重要性了。因為真正要把企業做大,核心還是琢磨人心,還是要理解人性。這就是為什麼企業人需要博雅教育背後深層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