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教育,是自由人的教育

2020-09-10 小朗家庭雙語


這篇文章轉載耶魯博士薛湧,他認為,博雅教育應從孩子一出生就開始,這樣有利於培養孩子獨立探索世界的精神。


博雅教育,是自由人的教育

文 | 薛湧


01

真正的博雅教育,從孩子一出生就應該開始


如果我們認真考察一下美國的教育的話就能看出,真正好的教育,從早教到高中,都滲透著博雅教育的精神。


博雅教育,在中文世界又有譯為「通識教育」的。但不管是「博雅」也好、「通識」也好,都把英文中的liberal arts的精髓譯丟了。


Liberal arts的教育來自於西方的古典傳統,即蘇格拉底式的教育。蘇格拉底可謂西方的教育之父。他的方法很簡單,就是走到雅典的街頭同普通公民談話。當他聽到某位人物大講自以為懂的東西時,就不停地提問,最終用對方的解答將之逼入自相矛盾的窘境,使之意識到對自己所談內容的無知。

  

蘇格拉底有句名言:「我一無所知,唯一比大家多的知識,就是知道自己的無知。」蘇格拉底的血統從柏拉圖傳到亞裡斯多德,後通過斯多葛學派等等深刻地影響到了羅馬。在羅馬,這種教育的字面含義就是「適合自由人教育」。相對而言,專業技能的訓練則是適合奴隸的教育。


蘇格拉底之死


02

liberal arts旨在培養自由人


自此以後,兩千多年的人類文明已經大大改變了專業教育那種卑微的地位。但是,古典傳統中的界定,對西方的教育仍然有著深刻的影響。比如,大家仍然認為大學教育並不僅僅是傳播知識,還承擔著培養良好公民的使命。這就是liberal arts培養自由人的原旨。特別是在美國,這種教育經常被當作是一種培養領袖的精英教育。

 

1990年代以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冷戰中的勝利雖然沒有導致「歷史終結」,但西方的自由民主傳統,在文化上的全面勝利則是不爭之事實。在全球化的世界中充當領袖,沒有liberal arts的教育會困難得多。畢竟,當今主導世界的自由民主的文化,是由自由人構成的。

  

培養自由人,也並非要等到孩子到十七八歲上大學才開始。甚至有心理學家指出,人在十八歲時,心智的發展已經相當定型,再接觸新的東西也經常舊瓶裝新酒,脫不出在意識中已經根深蒂固的模式。這種看法雖然過於極端,但也多少印證了我們生活中的常識。至少足以說明,自由人的價值觀念要從早教中就開始貫徹。



也正是在這裡,liberal arts和東亞受儒家文化塑造的教育傳統產生了深刻的衝突。「博雅」也好,「通識」也好,注重的是「博」和「通」,即多學科的廣泛訓練。但是,liberal arts的精髓主要並不在於學習的範圍,而在於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關係。


自由人的教育,其基本預設是自由人之間的平等,包括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平等。儒家的教育傳統,則強調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的權威。這不僅體現在學校和課堂中,而且體現在家長和孩子的關係中。


我2009年初出版《一歲就上常青藤》時,就有人批評說:「一歲怎麼上常青藤?這要麼是炒作,要麼是揠苗助長。」這種反應,也恰恰體現了東亞教育傳統對自由人教育的本能誤解。


如果把常青藤的教育歸結於一種自由人式的教育,即蘇格拉底那種對話式的教育的話,那麼這種教育當然可以從一歲開始。到上大學時再開始確實太晚了。


這裡的一個例證,就是美國社會學家安妮特·拉魯(Annette Lareau)的研究。目前美國高等教育普及,許多低收入階層的子弟有了相當充分的機會進大學讀書。但是,他們在學校中的表現,則和中產階級子弟有著相當的差距。


《勇敢的心》劇照


03

平等對話是liberal arts的教育方式


拉魯帶著這個問題,深入中產階層和勞動階層的家庭進行觀察,發現兩個階層對待孩子的態度非常不同。


中產階層的家庭對孩子明顯「寵」得多,絕不輕易說「不」字。如果孩子要作家長不容許的事情,或者要個家長不想給的東西,家長總是耐心地啟發、商量,說服孩子放棄,甚至不得不討價還價,通過「談判」達成協議。用我的話說,這種交流就像是常青藤中的討論班(seminar)。許多家長甚至經常蹲下,讓自己的身高和孩子的身高獲得物理上的平等後再開始對話。



勞動階層的家庭則簡單得多,家長一個「不行」就了結了,教育多是通過命令的方式進行。在這兩種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在大學中的行為方式非常不同。前者喜歡發表自己的不同意見,善於和教授討論,知道如何辯論、如何討價還價,很快就學會了和各種社會組織打交道的技能。後者從小被訓慣了,沉默寡言,總等著別人的指令,學習起來相當被動。在製造業的流水線在美國漸漸式微後,這種人在知識經濟的創新競爭中就很難生存。


另外一些研究,也從不同角度支持了這一結論。比如,貝蒂·哈特(Betty Hart)和託德·雷斯利(Todd Risley)對美國專業人士家庭和勞動階層家庭的孩子的詞彙進行了比較研究,發現專業人士家庭的孩子4年中聽到的詞彙高達450萬個,而勞動階層的孩子僅能聽到130萬個。


這當然反映著兩個階層的家長不同的教育水平和詞彙量,但也揭示了他們對孩子的態度。當你凡事都和孩子商量、討論時,說出來的詞彙自然要多,孩子無意識中接受了非常好的訓練,在學校中表現就好。許多教育學家的研究證明,孩子進入小學後的表現,並不取決於是否開始早期閱讀,而更取決於從家長那裡自然獲得的口語詞彙。


《勇敢的心》劇照


我一直按照這種自由人的原則,教育在美國土生土長的女兒。其間的體會是:讓孩子聽話、用功不難,怎樣讓她「不聽話」、發展出自己獨立的見解才困難。就算我們是非常稱職的父母,如果她什麼都聽父母的,自己的自由在哪裡?更重要的是,如果父母錯了怎麼辦?所以,我們每次和女兒有不同意見,都要討論,事後一旦證明她對了、我們錯了,我就掰開揉碎地給她分析,為什麼不能總聽父母的。甚至我吃冰淇淋也要獲得她的批准,因為她在這方面的自我控制力更好。這樣,孩子就建立了對世界發表意見的信心。



最近她上了中學,功課非常多,用功過分,乃至每天做三個小時作業而不肯罷手。我啟發她說:「如果你想成就前人沒有成就的事業,能夠把時間全花在完成前人留給你的作業上嗎?如果比爾·蓋茨上中學時,把時間全花在做作業上,他能成為現在的比爾·蓋茨嗎?」我的考慮是,如果學校的功課吞噬了她的所有時間,她就成為教育流水線自動生產出來的產品,質量再好也太乏味,因為她已經不知不覺地喪失了自己的自由。我所要引導她的是:用未來的十年左右的時間,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尋找自己的激情,自由地探索世界,最終能夠確立怎麼度過這一生的志向,就算莫大的成功了。


總而言之,liberal arts的教育絕不僅僅是「博」或「通」,而是基於人類獨立探索的精神、一種由平等的個人所構成的共同體中自由的話語體系。這對中華文化圈中那種權威主義的教育觀念是深刻的挑戰。

—END—

相關焦點

  • 博雅教育好在哪裡
    然而博雅教育並沒有消亡,即使在崇尚實證科學的今日,它仍然佔有一席之地,因為事實證明了側重科學及技能的現代教育,培育不出全才型或有創造性思維的人,技術專才的能力僅只局限於其擅長的領域,無法觸類旁通。 曾有很多人撰文或著書討論博雅教育,非本書作者法理德·札卡瑞亞所獨專,但這本書讀來貼近時代:對當下來說,注重科研和技術培訓的大學比比皆是,即使對中國、印度等國來說,這類大學已經存在超過大半個世紀,而且正漸漸轉型,不單變得商業化,也變得數據化,重視多元化教材、遠程教學及各種各樣的網絡工具,舊式的科學實驗也漸被淘汰,更何況是人文及社會科學教育。
  • 誰殺死了博雅教育?
    作者是有30年博雅教育教齡的西北大學英文系教授約瑟夫•愛潑斯坦( Joseph Epstein)。在他看來,延續「新保守主義教父」歐文•克裡斯託爾的「文化戰爭已經結束,我們輸了」的思路,今日美國的教育體制,使其輸掉了博雅教育這場在文化戰爭中具有決定性的戰役:博雅教育的共識被顛覆,內容被大幅改變,其重要性被質疑。
  • 美國的教育為什麼強?——走進美國大學的博雅教育
    圖源:Goole 作為世界上教育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美國一直是留學申請的熱門目的地,其小班教學、重視演講和辯論、鼓勵自由和創新等特點讓美國的教育名列前茅。然而,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閃光點讓美國教育一直保持著前進的動力——那就是對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的重視。今天,燃點就和大家聊一聊美國大學的博雅教育。 一、什麼是博雅教育?
  • 最好的教育是博雅教育
    我們今天講中國夢,中國夢在我看來,歸根到底就是教育夢。科技實力要提升,教育是根本。教育如何提升呢?我想,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就是博雅教育。文匯報:博雅教育是指本科生教育嗎?楊福家:博雅教育不是從大學才開始的,小學就應該開始了。
  • 美國的教育究竟強在哪裡?——走進美國大學的博雅教育
    、鼓勵自由和創新等特點讓美國的教育名列前茅。然而,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閃光點讓美國教育一直保持著前進的動力——那就是對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的重視。今天,燃點就和大家聊一聊美國大學的博雅教育。
  • 博雅教育不是少數的人教育,是人人都應享有的教育
    在巨變與意義消解的時代,我們要讓每一個孩子明白,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普通的生命都獨特而珍貴,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值得分享的故事,不管我們的聽眾是比我們大得多的大人,還是比我們厲害得多的專家。有人認為,博雅教育是精英教育,普通人家的孩子還是先搞應試,等改變自己命運後再來談博雅教育。
  • 博雅教育在中國大有發展潛力
    發布會上,羅斯教授通過對博雅教育的起源與發展、博雅教育「解放、活力、合作和激勵」的理念、當今經濟形勢下人才培養的需求、優秀校友案例等內容的解讀,介紹了博雅教育「學習與實際工作相結合」的通才培養理念和方式
  • 我們為什麼要做兒童博雅教育
    我女兒曾在美國波士頓一家普通公立小學上了一年學前班,他們的課程除了英語、數學以外,還有歷史、科學和社會常識;附近郊區比較好的公立小學從4年級開始就上哲學和小提琴。我認識的一位哈佛教授,兒子在一家私立學校上五年級,除了嚴格的音樂訓練和每周的唱詩班演出外,還要學習拉丁文和法語,閱讀古代經典。
  • 哈佛大學的博雅教育到底是什麼?知識分子的良心,不是說著玩的!| 博雅教育系列
    哈佛大學的教育水平,眾所周知。可是,哈佛大學教育的基礎,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到底是什麼東西,很多人並不十分清楚。博雅教育的英文是liberal education,也有人翻譯做自由教育,近來又稱作通識教育,是美國高等教育的精髓。雖然從中世紀以來,關於博雅教育的定義,見仁見智,但是在最近數十年,已經能夠形成了一個基本共識。
  • 博雅教育,美國本科教育的精髓|為什麼選擇美國大學的本科教育?
    前言:今天的文章中,耶魯哈佛女孩王映雪告訴我們:博雅教育的理念是關鍵。它培養學生博古通今的視野,讓孩子形成批判性思考的習慣,建立自我與世界的聯繫。博雅教育即西方經典的Liberal Arts Education。又可譯為通識教育、文科教育、人文教育、通才教育、素質教育等。
  • 新聞學教育應注重博雅通識
    望者」,新聞人必須具有人格完善、知識廣博、心智發達和視野恢弘等品性,而這些品性的獲得,則主要依賴於博雅教育的薰陶,和人文素養的積累。博雅教育的作用與價值當前的新聞學學科設置,在學術層次,有著唯傳播學和實證化的傾向,在本科教育層次,有著唯工具性和專業化的傾向。兩種傾向都忽視了新聞學科和新聞職業的人文內涵。
  • 博雅教育是通往精英教育的正確選擇
    教育是個極其個性化的問題,沒有適合所有人的教育方式。即便是精英教育對其理解不同,讓其實現的路徑也有很大差別。於我而言,我更倡導博雅教育。所謂博雅教育是以素質教育為根本的通才教育。這樣的博雅教育並不是憑空想像。在近百年前的民國時期,我們的大師層出不窮,他們學貫東西才富五車,審視他們的成長之路會發現,他們走的就是博雅教育之路。只是這樣的歷史傳承中斷了。
  • 昆杜詞典|引領創新教育的「通識博雅」
    眾多世界商界政界領袖,如美國第44任總統貝拉克・歐巴馬,蘋果公司創始人、前CEO史蒂夫・賈伯斯,Youtube CEO蘇珊・沃西基,高盛集團前董事長兼CEO勞埃德・布蘭克費恩,星巴克創始人、前CEO霍華德・舒爾茨,均在大學時選擇通識博雅教育!通識博雅教育到底給學生帶來怎樣的變化?
  • 博雅教育為何重要?聽聽美國衛斯理大學校長怎麼說
    所以我的新書叫做《超越大學:博雅教育何以重要》,在書中,我指出美國傳統的教育模式同歐洲的博雅教育大相逕庭,前者我稱之為實用主義博雅教育,即我們強調實用與博雅之間的內在聯繫,強調教育不僅僅只關乎學生在校的經歷,而應該使學生超越學校之上,適應大學以後的生活。在書中我將美國傳統的博雅教育概括為四個方面:自由、活力、合作還有鼓動。
  • 從美國教育變革聊起,為什麼說"博雅教育才是面向未來的教育" 深閱讀
    為什麼一定要給孩子進行博雅教育?且看劉媛女士從博雅教育起源、美國大學通識教育改革聊起,告訴你為什麼說「博雅教育在人的一生中扮演了智識啟蒙的重要角色,使人才更能適應未來社會多元化的挑戰」。本文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北京市鼎石學校(id:keystoneacademy)。
  • 南陽博雅教育集團2019暑期校本培訓
    其次,中央、省教育工作會議召開以後,教育用人機制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不合格的教師隨時都有被淘汰出局的可能,教師職業已不再是鐵飯碗。最後,雖說博雅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距離我們的願景還有差距,還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他希望全體教職工能以高昂的熱情和鬥志,信心滿滿地投入到新的戰鬥中,努力拼搏,創新進取,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績,爭取新的更大的光榮,為將博雅學校辦成社會尊重的優質品牌學校而努力奮鬥。
  • 復旦通識|狐狸、刺蝟以及博雅教育在現代大學中的角色
    關於創新方面,人們現在越來越關心如何將自己的一些精妙的想法變為現實,芝加哥大學同樣為這樣的人創造機會。無論是醫學、計算機科學或者是社會貢獻等領域的想法,我們都能提供機會讓大家把腦中所想變為現實。四、思想自由是博雅教育的意義所在作為一個推崇博雅教育的大學,我們的目的是把學生培養成為能夠靜靜沉思和無畏發問的人。
  • 楊福家:博雅教育的五個要素
    楊院士根據自己擔任復旦大學、英國諾丁漢大學和寧波諾丁漢大學多所中外名校校長的體會,肯定了博雅教育的重要性,並總結了博雅教育的五個要素。查看詳細>>>以下為楊福家演講的精彩觀點:這幾年來我認識到博雅教育是所有世界上一流的本科院校都貫徹的東西,我對它的認識也有一個過程,什麼叫博雅教育?
  • 中山大學博雅學院:走一條大學教育的新路
    閱讀提示  北京大學的「元培學院」、南京大學的「匡亞明學院」等都在嘗試大學教育改革。旨在培養「學問家」的中山大學博雅學院成立之初因其課程設置「小眾」和培養目標「高端」,一度引來種種質疑。  隨著新一屆學子入學,已升入大二的博雅人在這一年收穫了什麼?與其他同齡人相比,他們的大學生涯又有何不同?
  • 博雅教育:博專融合的回歸之道
    日前,以「博雅教育:理念與實踐」為主題的第三屆博雅教育國際研討會於復旦大學召開,在國際坐標上,博雅教育「中西合璧」,點燃不一樣的「煙火」。與專業教育融合相生「教育不是局限於某一個時間段,而是一種終身追求和終身學習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