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清華爸+復旦媽打造的原創親子平臺,
分享身邊育兒達人(尤其是爸爸們)的育兒經,
多元教育理念的碰撞與啟發,
創意遊戲與實用資訊,
予教育以理性,予育兒以靈感
————————————————
周末來聊聊一直想聊的、近年也很熱門的一個話題——博雅教育(即通識教育),本文作者劉媛女士,是在國際教育領域從業多年的資深人士,現任北京市鼎石學校市場及傳播總監。
為什麼一定要給孩子進行博雅教育?且看劉媛女士從博雅教育起源、美國大學通識教育改革聊起,告訴你為什麼說「博雅教育在人的一生中扮演了智識啟蒙的重要角色,使人才更能適應未來社會多元化的挑戰」。
本文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北京市鼎石學校(id:keystoneacademy)。
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有時或被翻譯為「通識教育」,這樣一個專有名詞起源於古希臘,其教育的本質旨在培養具有廣博知識和優雅氣質的人,讓學生擺脫庸俗、喚醒卓異。其所成就的,不是沒有靈魂的專家,而是成為一個有文化的自由人。
中世紀歐洲所倡導的「七藝」
從柏拉圖設計的理想國模式,羅馬時代興起的自由人教育,中世紀歐洲教會學校倡導的「七藝」 ,近代重振百科全書式的學科教育,以及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及歐洲通識教育理念的勃興,這些都形成了西方博雅教育源遠流長的優秀傳統。
「六藝」的六種技藝
其實,對我們中國人而言,博雅教育也絕非一個舶來的概念,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西周時期,以人的精神品格為重要培養目標,實現知識淵博、品德高尚的博雅君子人格就已經成為文人學者們的終極追求,「博雅」精神也成為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內涵和精神實質。
不過,無論是古羅馬人的「七藝」還是中國儒家的「六藝」,歸根到底,都體現了這樣一種追求智慧,崇尚自由,使人性臻於完善的教育理想。正所謂「東聖西聖,心同理同」。
那麼,在如今的大學或學院裡,博雅教育到底教什麼?在一個全球化,技術爆炸,不斷變化的世界,博雅教育是不是仍然代表普世的價值觀?
這樣一個問題,其實,不僅學生會問,家長會問,教育工作者們也在一直在不斷地自省並審視博雅教育對培養未來一代的作用和意義。
2013年哈佛大學在其推行的通識教育計劃中,重新研究並劃分了學生需要涉獵的八大知識範疇領域,即藝術和詮釋、文化與信仰、經驗推理、倫理推理、生命系統科學、物理世界科學、世界中的社會、世界中的美國,共計400多門課程。
在這份長達上千頁的選課單中,有——
……
這樣一場擺在學生們面前的、規模龐大的知識盛宴,毫無疑問代表了一所卓越的教育機構對於知識與教育最基本的哲學與態度,也同樣直指博雅教育所推崇的精神內核: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人,他必須理解整體——人類世界與它的歷史,理解自己以及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文化的,自然的,藝術的——從而追求一種富有意義的人生。
而在教育日益功利化的今天,當我們在孩子本科階段便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專業化教育-醫學,法學,商學等專業學院時,我們可能過早遺忘了大學教育(而非研究生教育)最初設立的初衷,以及它應該在一個人的一生中所扮演的智識啟蒙的角色。
近年來,即便在美國這些以專業教育著稱的大學和學院們裡面,一場最為深刻的教育變革也正在悄悄地上演著。
以醫學院為例,15年前,美國醫學院中大約只有1/3的學校開設了人文課,單今天已經達到3/4;與此同時,全美有50多家醫學院將精神學和心理學納入課程當中。
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的學生以及其他地方的學生,正在學習「敘事醫學」,他們要學會如何更動情地傾聽患者對病情的陳述,如何更敏銳地閱讀這些故事,從而更好地評估患者當前的身體狀況;
耶魯大學醫學院的學生正在耶魯英國藝術中心訓練他們的觀察能力,因為學過繪畫的學生十分擅長發現患者病情的微妙細節;
面對未來多元化社會的挑戰,博雅教育其自身強調的知識的廣博性和跨學科能力的特點更是使得它所培養出來的人才更具競爭力。
芝加哥大學心理學家米哈裡米哈伊創作了兩部經典著作:《心流》和《創造力》。他曾研究過具有創造力的人物的生活,發現「創造力一般都與跨領域有關」。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尼古拉斯.內格羅蓬特也曾指出:「很多工程學上的僵局都是由根本不是工程師打破的。因為思考問題的角度比專業知識更加重要,有突破性想法的人一般都具備跳躍性思維。而那些擁有廣闊知識背景,多學科思維以及豐富個人經驗的人,才會具備這樣的能力。」
19世紀自由教育的偉大倡導者-約翰亨利紐曼在其對後世影響深遠的著作《大學的理念》一書中對博雅教育做了非常精闢的詮釋——
「在這種(博雅)教育中,學生學會了思考,推理,比較,鑑別和分析,提高了審美趣味,形成了獨立的判斷力,深邃的思想見解…… 」
「他對全部的知識已經有了一個概貌,他能夠從其他學科那裡,獲得某種特殊的啟發,寬廣的視野,自由感和自製,從而進入一種智識(intellectual)狀態,以某種更為成熟的人生觀和精神資源來對待自己未來將要從事的專業……而具備了這樣的知識基礎,他會將在他所研究的專業領域中得心應手,優雅,靈活,事半功倍,而這些對他人來說而言則難以做到。」
我一直堅信,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讓你獲得最終的自由,一種對於自我,他人,世界和生命的深刻認知與包容, 是身心的自在,是生命的從容,是靈魂的解放。
還記得在哈佛最新的教育通識改革中,他們尤其強調這樣一種心智訓練——
將學生置於一個陌生的環境,讓他們接觸超越他們理解力——甚至也超越教師理解力的現象,讓他們失去方向,然後通過學習和再思考,重新找到方向。
我想,應該是這樣吧,真正優秀的教育讓我們活得「明白」,它賦予我們尋找和定義事物意義和內在價值的能力,敦促我們不斷地質疑,尋找,思考和反省,最終將我們帶到幸福的彼岸。而博雅教育,其中英文原文的liberal源自拉丁文的」liberare」, 其字面的意思是「使自由」,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博雅教育的本質應是幫助我們獲得真正自由的過程。
您可以直接點擊忙碌兒童綜合症,已成全球教育界熱點直接看劉媛女士此前的文章。
想要了解更多?長按👇底部二維碼,然後點擊「識別圖中二維碼」,即可關注我們,然後:
◎ 輸入「爸爸說」,聆聽有想法的爸爸們的育兒故事;
◎ 輸入「棒學堂」,看看牛爸牛媽傳授的學習秘籍;
◎ 輸入「他山石」,閱讀國外最熱門的教育理論與實踐;
◎ 輸入「育兒經」,獲得身邊最熱門和實用的育兒知識分享;
◎ 輸入「特會玩」,一起和孩子有創意的玩;
◎ 輸入「講故事」,看看可以療愈孩子的精彩故事;
此文對您有幫助麼?歡迎在下面留個印讓我們知道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