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盧楠 發布時間:
作者:盧楠 發布時間:
《故宮裡的大怪獸》是一檔熱門節目。這是一部以故宮屋脊上的9個神獸為角色,創作的童話小說,裡面有很深的中國傳統文化。
鄧瑾告訴芥末堆,好多孩子聽了這個故事,就想去故宮,到了故宮他們就給爸爸媽媽當嚮導,因為他們對故宮、對中國的怪獸有了很多的了解。
芥末堆 盧楠 1 月 24 日報導
到了哈佛,鄧瑾覺得自己的人文基礎有點薄弱。
鄧瑾是前《南方周末》財經記者,曾採訪過前英國首相布萊爾、前美國財長保爾森、前哈佛校長薩默斯等人。2012-13年,鄧瑾申請到哈佛尼曼獎學金,和全球另外23名媒體人一起到哈佛學習一年。這段訪學經歷讓鄧瑾發覺,自己所受的教育中缺少了某些關鍵內容——人文教育。
她看到,美國的孩子從小就在博物館上課,從幼兒園一直到大學,學習內容涵蓋歷史、文學、藝術等。雖然自己也讀過很多相關的書,但沒有受過系統教育,和國外同學交流時,常有「根底太淺」的窘迫之感。
2013年,鄧瑾回國,女兒開始在北京公立小學讀一年級。而自己經歷過的人文教育不足的問題,在女兒身上也未見改善。「特別好的學校,中學階段可能有,但是小學階段我看到的還是比較薄弱。」
鄧瑾決定做一款內容產品,幫孩子們補上這個缺口。
「這是一個人的文化底蘊,也是我們成年後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去補課的東西。」
2014年4月,鄧瑾和《南方周末》同事趙凌一起,推出微信公眾號「博雅小學堂」,發布給小學生聽的音頻故事。兩個月後,兩位媽媽雙雙辭職,開始創業。2015年,App「播呀FM」正式上線,博雅小學堂有了自己的內容平臺。
取名「博雅」,是因為兩人從一開始,就將目標瞄準了兒童博雅教育。在發刊詞《我們為什麼要做兒童博雅教育》中,他們詳細解釋了何為「博雅教育」:
「博雅教育通常又譯作通識教育,源自古希臘,旨在培養具有廣博知識和優雅氣質的人……其終極理想就是成為一個身心全面發展的人。現代的博雅教育,通常包括人文、科學以及公民教育。美國的一些精英大學會把博雅教育貫穿整個本科4年,哈佛的本科就是博雅教育,目的就是讓學生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而不是僅為他們未來的職業做準備。」
在有些場合,鄧瑾也稱博雅小學堂做的是「人文教育」,「博雅教育或通識教育的概念,還是有一定門檻的,說出來很多人不理解」。事實上,博雅小學堂的節目內容保羅萬象,並不局限於人文。歷史、地理、文學、新聞、政治、天文、物理……只要是好的內容,他們都會挑選出來,改編成適合小學生聽的故事。
回顧過往人生,鄧瑾認為,真正重要的、令人一生受益的東西,正是博雅教育和經由此建構的獨立思想。因為博雅教育培養價值觀,而人始終活在價值觀中。「這是一個人的文化底蘊,也是我們成年後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去補課的東西。」
而選擇針對小學階段,是因為鄧瑾認為,小學比大學更重要,不是所有人都會上大學,但幾乎所有人都會上小學。小學生最需要博雅教育,也最有時間。
「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渴望了解世界,他們其實可以懂得很多,但是學校教他們的太少了。」
打開「播呀FM」,歡迎頁上是博雅小學堂的口號——「把世界說給你聽」。
小孩子識字不多,聽的理解能力要遠遠大於自主閱讀能力,因此,音頻是很合適的知識接收方式。和女兒交流時,鄧瑾也發現,只要說話方式得當,她理解起來完全沒有問題,而且問到的問題都很核心。「我們覺得最重要的是你要找到一個好的講述者,知道怎麼跟孩子聊。只要你找到這樣一個人,他們真的就可以理解到很深。」
但是2014年之前,國內的兒童音頻市場還相對空白。鄧瑾說,女兒在幼兒園時能聽特別多的繪本、兒歌和童話故事,但上了小學後,就沒什麼可聽的了。而學校課程著重語數外,不會開設很多選修課。「她對世界充滿好奇,但是沒有人跟她講。」
現在,博雅小學堂可以滿足孩子的需求。而孩子們也聽得上癮。鄧瑾經常在群裡看到家長說,孩子怎麼一天到晚老在聽,早上聽、吃飯聽、睡前聽,去旅行途中更是聽。
「因為他很方便,沒什麼壓力。」鄧瑾說,孩子們就是聽故事。
鄧瑾覺得,對於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就是讓他們接觸更廣袤的世界,因為你不知道他會喜歡哪個。他喜歡天文,就多聽天文;下一個階段,他喜歡別的,就聽別的。孩子在聽的過程中,慢慢就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了。喚醒一個孩子,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我女兒,之前她從來也不關心足球。但是她聽了我們的足球節目。很多孩子聽了會喜歡踢足球,參加足球隊。我女兒不踢足球,但她也知道了很多足球明星的故事,她就打開了一個新的天地。」鄧瑾說。
「孩子的吸收能力真的是特別強大,只需要給他好的東西。」
博雅小學堂的來源,主要有以下幾種:
因為鄧瑾和趙凌都是新聞人,博雅小學堂很早就開始做原創新聞節目。他們認為,小學生是可以懂新聞的,因為新聞就是外在的世界,讓你跳出個人圈子,看到在爸爸媽媽和同學之外的人和世界;小學生本來就對外面的圈子感興趣,只是沒人講給他們聽。
他們請《新京報》的潘採夫給孩子們講國內新聞;跟《財新》合作,請徐和謙給孩子們講國際新聞。博雅小學堂2016年年底的榜單顯示,收聽量最好的第一類是文學,第二類就是新聞。「新聞是我們首創,至少在我們平臺上,驗證孩子們是喜歡聽新聞的,只要你講得好。」
在文學類中,《故宮裡的大怪獸》是一檔熱門節目。這是一部以故宮屋脊上的9個神獸為角色,創作的童話小說,裡面有很深的中國傳統文化。鄧瑾說,好多孩子聽了這個故事,就想去故宮,到了故宮他們就給爸爸媽媽當嚮導,因為他們對故宮、對中國的怪獸有了很多了解。
同樣地,有些孩子和爸媽到國外旅行,看到博物館裡的一幅畫,也可以跟爸媽說很多聽到的故事。「所以孩子的吸收能力真的是特別強大,只需要給他好的東西。」
博雅小學堂的公眾號上線之初,推送的內容就分為兩部分,給孩子聽的音頻,和給家長看的文章。絕大部分用戶家長都是70、80後的媽媽。「這一代媽媽,受過很好的教育,對國際化教育有很深的了解,很願意用新的方式來陪伴孩子,自己也渴望學習和成長。」
開始時,為了更好地陪伴孩子學習,和孩子有更高質量的要求,媽媽們也聽博雅小學堂針對孩子的音頻,但聽著聽著,他們發現受益的是自己。「我小時候,沒有這樣教育的環境,我對很多事情都好奇,被淹沒、泯滅掉了,但是我人到中年的時候,我的好奇心重新被激發了。」鄧瑾說她自己,也是這樣的媽媽中的一員。
漸漸地,鄧瑾發現媽媽們學習的需求特別強大,博雅小學堂就開始同時做針對家長的音頻和在線課程。她說,現在開的很多課程,都是家長推動。比如說,她開始請了哈佛文明史的博士給孩子和家長講古希臘的神話和歷史,講完之後,家長和孩子覺得講得太好了,不願意他停下來,就要求他繼續講古埃及。在講古埃及過程中,又有人說你接下來就講兩河文明吧。「他上了那條船,他的新世界打開了,就會一步步學下去。」
媽媽在學習,孩子也在學習,之後就可以進行很好的討論,可以討論新聞時事,也可以討論共同聽過的古希臘歷史或是一本小說。課程有微信群,家長和孩子可以在群裡有非常深度的討論。這樣就逐漸形成了家庭人文學習型社區,「家長要引領孩子,孩子也在引領家長」。
鄧瑾將博雅小學堂的2017年定位為「重返經典年」。今年,博雅小學堂將推出一系列關於經典的音頻和在線課程,既有給孩子的也有給家長的。首期推出的是《李山講詩經》。
未來,鄧瑾希望博雅小學堂的內容可以更加體系化,幫助孩子建立一套完整的人文體系。「比如跟我們走了一年、兩年、三年後,基本上該看的書都看了。無論是文學、科學還是各個領域,搭起一個基本的框架,體系上的每部分都接觸一些東西。」
2013年5月30日,哈佛畢業典禮上,鄧瑾聽到美國脫口秀女王奧普拉·溫弗瑞(Oprah Winfrey)說了這樣一番話:
「無論你一路上經歷到怎樣的挑戰、挫折和絕望,如果你自始至終都只有一個目標,真的只有這一個目標,你就會找到真正的成功和幸福。這個目標就是:作為一個人,你要活出你作為一個人最大可能的最真實的自我。你願意把你的自我最大化,用你的能量讓自己變得更好,讓你的家人和身邊的人變得更好。」
在一篇舊文中,鄧瑾寫到了這件事,她說,剎那間她有醍醐灌頂之感,「你最大限度地活出了自我,你也就自然成就了別人和世界。」
2014年4月,博雅小學堂推出的第一期節目,就是鄧瑾和趙凌精心挑選的繪本《我很特別》。當時這本書還沒有引進大陸,他們專門請人朗讀並製作成音頻。他們覺得這個繪本代表了博雅小學堂的價值觀,「它就是說每個人都是很獨特的,我們希望每個孩子都能這樣認同自己」。認識自我、認可自我,基本上是博雅小學堂挑選所有內容的出發點。
同樣是在這篇文章中,鄧瑾感嘆,希望孩子能「活出自我」,是新一代覺醒的父母對中國長期以來像在生產線上大批量生產標準化的工業產品一樣去生產「人」這個教育體系的反省。
讓孩子聆聽更廣博的世界,給他們的心智更自由的發展空間,讓他們「見世界,見眾生,而後見自己」。從這一點來說,博雅小學堂,是兩位媽媽給自己的孩子,也是給所有孩子的一個祝福。
1、本文是
芥末堆網原創文章,轉載可點擊
芥末堆內容合作了解詳情,未經授權拒絕一切形式轉載,違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並希望被芥末堆報導,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
推廣: 芥末堆商務合作:010-5726 9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