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世界說給孩子聽,這兩名記者用故事電臺做兒童博雅教育

2020-12-17 芥末堆

把世界說給孩子聽,這兩名記者用故事電臺做兒童博雅教育

作者:盧楠 發布時間:

把世界說給孩子聽,這兩名記者用故事電臺做兒童博雅教育

作者:盧楠 發布時間:

《故宮裡的大怪獸》是一檔熱門節目。這是一部以故宮屋脊上的9個神獸為角色,創作的童話小說,裡面有很深的中國傳統文化。

鄧瑾告訴芥末堆,好多孩子聽了這個故事,就想去故宮,到了故宮他們就給爸爸媽媽當嚮導,因為他們對故宮、對中國的怪獸有了很多的了解。

芥末堆 盧楠 1 月 24 日報導

到了哈佛,鄧瑾覺得自己的人文基礎有點薄弱。

鄧瑾是前《南方周末》財經記者,曾採訪過前英國首相布萊爾、前美國財長保爾森、前哈佛校長薩默斯等人。2012-13年,鄧瑾申請到哈佛尼曼獎學金,和全球另外23名媒體人一起到哈佛學習一年。這段訪學經歷讓鄧瑾發覺,自己所受的教育中缺少了某些關鍵內容——人文教育。

她看到,美國的孩子從小就在博物館上課,從幼兒園一直到大學,學習內容涵蓋歷史、文學、藝術等。雖然自己也讀過很多相關的書,但沒有受過系統教育,和國外同學交流時,常有「根底太淺」的窘迫之感。

2013年,鄧瑾回國,女兒開始在北京公立小學讀一年級。而自己經歷過的人文教育不足的問題,在女兒身上也未見改善。「特別好的學校,中學階段可能有,但是小學階段我看到的還是比較薄弱。」

鄧瑾決定做一款內容產品,幫孩子們補上這個缺口。

何為「博雅教育」?

「這是一個人的文化底蘊,也是我們成年後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去補課的東西。」

2014年4月,鄧瑾和《南方周末》同事趙凌一起,推出微信公眾號「博雅小學堂」,發布小學生聽的音頻故事。兩個月後,兩位媽媽雙雙辭職,開始創業。2015年,App「播呀FM」正式上線,博雅小學堂有了自己的內容平臺。

取名「博雅」,是因為兩人從一開始,就將目標瞄準了兒童博雅教育。在發刊詞《我們為什麼要做兒童博雅教育》中,他們詳細解釋了何為「博雅教育」:

博雅教育通常又譯作通識教育,源自古希臘,旨在培養具有廣博知識和優雅氣質的人……其終極理想就是成為一個身心全面發展的人。現代的博雅教育,通常包括人文、科學以及公民教育。美國的一些精英大學會把博雅教育貫穿整個本科4年,哈佛的本科就是博雅教育,目的就是讓學生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而不是僅為他們未來的職業做準備。」

在有些場合,鄧瑾也稱博雅小學堂做的是「人文教育」,「博雅教育或通識教育的概念,還是有一定門檻的,說出來很多人不理解」。事實上,博雅小學堂的節目內容保羅萬象,並不局限於人文。歷史、地理、文學、新聞、政治、天文、物理……只要是好的內容,他們都會挑選出來,改編成適合小學生聽的故事。

回顧過往人生,鄧瑾認為,真正重要的、令人一生受益的東西,正是博雅教育和經由此建構的獨立思想。因為博雅教育培養價值觀,而人始終活在價值觀中。「這是一個人的文化底蘊,也是我們成年後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去補課的東西。」

而選擇針對小學階段,是因為鄧瑾認為,小學比大學更重要,不是所有人都會上大學,但幾乎所有人都會上小學。小學生最需要博雅教育,也最有時間。

萬物啟蒙,故事開啟新世界

「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渴望了解世界,他們其實可以懂得很多,但是學校教他們的太少了。」

打開「播呀FM」,歡迎頁上是博雅小學堂的口號——「把世界說給你聽」。

小孩子識字不多,聽的理解能力要遠遠大於自主閱讀能力,因此,音頻是很合適的知識接收方式。和女兒交流時,鄧瑾也發現,只要說話方式得當,她理解起來完全沒有問題,而且問到的問題都很核心。「我們覺得最重要的是你要找到一個好的講述者,知道怎麼跟孩子聊。只要你找到這樣一個人,他們真的就可以理解到很深。」

但是2014年之前,國內的兒童音頻市場還相對空白。鄧瑾說,女兒在幼兒園時能聽特別多的繪本、兒歌和童話故事,但上了小學後,就沒什麼可聽的了。而學校課程著重語數外,不會開設很多選修課。「她對世界充滿好奇,但是沒有人跟她講。」

現在,博雅小學堂可以滿足孩子的需求。而孩子們也聽得上癮。鄧瑾經常在群裡看到家長說,孩子怎麼一天到晚老在聽,早上聽、吃飯聽、睡前聽,去旅行途中更是聽。

「因為他很方便,沒什麼壓力。」鄧瑾說,孩子們就是聽故事。

鄧瑾覺得,對於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就是讓他們接觸更廣袤的世界,因為你不知道他會喜歡哪個。他喜歡天文,就多聽天文;下一個階段,他喜歡別的,就聽別的。孩子在聽的過程中,慢慢就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了喚醒一個孩子,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我女兒,之前她從來也不關心足球。但是她聽了我們的足球節目。很多孩子聽了會喜歡踢足球,參加足球隊。我女兒不踢足球,但她也知道了很多足球明星的故事,她就打開了一個新的天地。」鄧瑾說。

「孩子的吸收能力真的是特別強大,只需要給他好的東西。」

博雅小學堂的來源,主要有以下幾種:

因為鄧瑾和趙凌都是新聞人,博雅小學堂很早就開始做原創新聞節目。他們認為,小學生是可以懂新聞的,因為新聞就是外在的世界,讓你跳出個人圈子,看到在爸爸媽媽和同學之外的人和世界;小學生本來就對外面的圈子感興趣,只是沒人講給他們聽。

他們請《新京報》的潘採夫給孩子們講國內新聞;跟《財新》合作,請徐和謙給孩子們講國際新聞。博雅小學堂2016年年底的榜單顯示,收聽量最好的第一類是文學,第二類就是新聞。「新聞是我們首創,至少在我們平臺上,驗證孩子們是喜歡聽新聞的,只要你講得好。」

在文學類中,《故宮裡的大怪獸》是一檔熱門節目。這是一部以故宮屋脊上的9個神獸為角色,創作的童話小說,裡面有很深的中國傳統文化。鄧瑾說,好多孩子聽了這個故事,就想去故宮,到了故宮他們就給爸爸媽媽當嚮導,因為他們對故宮、對中國的怪獸有了很多了解。

同樣地,有些孩子和爸媽到國外旅行,看到博物館裡的一幅畫,也可以跟爸媽說很多聽到的故事。「所以孩子的吸收能力真的是特別強大,只需要給他好的東西。」

除了教孩子,還做家長課堂

博雅小學堂的公眾號上線之初,推送的內容就分為兩部分,給孩子聽的音頻,和給家長看的文章。絕大部分用戶家長都是70、80後的媽媽。「這一代媽媽,受過很好的教育,對國際化教育有很深的了解,很願意用新的方式來陪伴孩子,自己也渴望學習和成長。」

開始時,為了更好地陪伴孩子學習,和孩子有更高質量的要求,媽媽們也聽博雅小學堂針對孩子的音頻,但聽著聽著,他們發現受益的是自己。「我小時候,沒有這樣教育的環境,我對很多事情都好奇,被淹沒、泯滅掉了,但是我人到中年的時候,我的好奇心重新被激發了。」鄧瑾說她自己,也是這樣的媽媽中的一員。

漸漸地,鄧瑾發現媽媽們學習的需求特別強大,博雅小學堂就開始同時做針對家長的音頻和在線課程。她說,現在開的很多課程,都是家長推動。比如說,她開始請了哈佛文明史的博士給孩子和家長講古希臘的神話和歷史,講完之後,家長和孩子覺得講得太好了,不願意他停下來,就要求他繼續講古埃及。在講古埃及過程中,又有人說你接下來就講兩河文明吧。「他上了那條船,他的新世界打開了,就會一步步學下去。」

媽媽在學習,孩子也在學習,之後就可以進行很好的討論,可以討論新聞時事,也可以討論共同聽過的古希臘歷史或是一本小說。課程有微信群,家長和孩子可以在群裡有非常深度的討論。這樣就逐漸形成了家庭人文學習型社區,「家長要引領孩子,孩子也在引領家長」。

鄧瑾將博雅小學堂的2017年定位為「重返經典年」。今年,博雅小學堂將推出一系列關於經典的音頻和在線課程,既有給孩子的也有給家長的。首期推出的是《李山講詩經》。

未來,鄧瑾希望博雅小學堂的內容可以更加體系化,幫助孩子建立一套完整的人文體系。「比如跟我們走了一年、兩年、三年後,基本上該看的書都看了。無論是文學、科學還是各個領域,搭起一個基本的框架,體系上的每部分都接觸一些東西。」

「你最大限度地活出自我,也就成就了別人和世界」

2013年5月30日,哈佛畢業典禮上,鄧瑾聽到美國脫口秀女王奧普拉·溫弗瑞(Oprah Winfrey)說了這樣一番話:

「無論你一路上經歷到怎樣的挑戰、挫折和絕望,如果你自始至終都只有一個目標,真的只有這一個目標,你就會找到真正的成功和幸福。這個目標就是:作為一個人,你要活出你作為一個人最大可能的最真實的自我。你願意把你的自我最大化,用你的能量讓自己變得更好,讓你的家人和身邊的人變得更好。」

在一篇舊文中,鄧瑾寫到了這件事,她說,剎那間她有醍醐灌頂之感,「你最大限度地活出了自我,你也就自然成就了別人和世界。」

2014年4月,博雅小學堂推出的第一期節目,就是鄧瑾和趙凌精心挑選的繪本《我很特別》。當時這本書還沒有引進大陸,他們專門請人朗讀並製作成音頻。他們覺得這個繪本代表了博雅小學堂的價值觀,「它就是說每個人都是很獨特的,我們希望每個孩子都能這樣認同自己」。認識自我、認可自我,基本上是博雅小學堂挑選所有內容的出發點。

同樣是在這篇文章中,鄧瑾感嘆,希望孩子能「活出自我」,是新一代覺醒的父母對中國長期以來像在生產線上大批量生產標準化的工業產品一樣去生產「人」這個教育體系的反省。

讓孩子聆聽更廣博的世界,給他們的心智更自由的發展空間,讓他們「見世界,見眾生,而後見自己」。從這一點來說,博雅小學堂,是兩位媽媽給自己的孩子,也是給所有孩子的一個祝福。

1、本文是

芥末堆網

原創文章,轉載可點擊

芥末堆內容合作

了解詳情,未經授權拒絕一切形式轉載,違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並希望被芥末堆報導,請您

填寫信息

告訴我們。

來源: 芥末堆

推廣: 芥末堆商務合作:010-5726 9867

相關焦點

  • 我們為什麼要做兒童博雅教育
    博雅小學堂,通過聽故事的方式,給中國小學生提供經典人文、科學和公民教育。我發現,孩子們聽的理解能力要遠遠大於自主閱讀能力。比如我女兒,能毫無障礙地聽懂長達12章的文學作品《夏洛的網》,可要自己看,還不行。其實,這是有科學根據的。美國研究兒童聽力的專家說過,孩子的閱讀能力和聽力在大約12歲時才會達到相同的程度,在這之前,聽力比閱讀能力強。
  • 博雅兒童通識教育,將世界帶給孩子|全國優秀教育創新成果在線展播
    但如果僅僅是上大學了才有通識課程,沒有中小學通識教育基礎,大學的通識教育將會陷入無水之源、無木之本的窘境,出現脫節現象。由於各種客觀因素的制約,中小學通識教育的理念還沒有被普及,通識教育的課程資源更是非常匱乏,有待充實。北京博雅教育抓住通識教育這片藍海,集結了一群懷揣理想的夥伴和同行者,希望做兒童通識課程的設計者和服務者,做出最美的兒童通識課程,將世界帶給孩子。
  • 七個酷媽與她們微信公眾號的故事 博雅小學堂
    而我們這群孩子,如果將來要出國深造或用英文作為工作語言,目標需要更加遠大,考慮是要走出」文盲英文」。所謂的』文盲英文』就是光能聽、說,不能讀、寫的英文能力。我的目標就是要改變這一狀況,並為之付出努力。」Bonnie目前定居在香港,但她那不安分的心註定了她會將她的規劃付諸實踐,既然微信讓世界沒有距離。
  • 資本青睞「香餑餑」兒童通識教育 如何靠差異化突出重圍?
    而因為鄧瑾和另一位創始人趙凌都曾是媒體人,博雅小學堂很早就開始做原創新聞節目。這也是區別於其他賽道玩家的差異化產品。鄧瑾認為,小學生是可以懂新聞的,因為新聞就是外在的世界,讓你跳出個人圈子,看到在爸爸媽媽和同學之外的人和世界;小學生本來就對外面的圈子感興趣,只是沒人講給他們聽。
  • 【小年故事】灶王爺 博雅小學堂
    微信ID:boyakids『中國第一家兒童人文移動電臺』活在「現在」
  • 陳衛平:讀歷史的孩子不容易迷失 博雅小學堂
    等我大學畢業後,有機會接觸到日本和歐洲寫給孩子的歷史書,發覺糟糕了,怎麼臺灣沒有這樣一套完整的論述中國歷史的兒童書籍,大陸也找不到。這樣不行,應該要做。當時朋友勸我說,這就是一場豪賭,要耗費多少成本啊。但我不管,我是念哲學的,職業難找,反正也是窮光蛋,就做嘛。但一開始想的太簡單了。
  • 中央電臺《睡前故事》欄目將推出「寶寶故事秀」
    新華網北京5月21日專電(記者葛素表)聽故事是每一個小朋友童年時光的重要內容,在童年聽的故事有可能會影響他們的一生,如果是小朋友自己講故事呢,五彩斑斕的世界則會通過孩子童稚的聲音描繪出來。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文藝之聲節目總監劉志宏介紹說,在《睡前故事》欄目中,李佳講了許許多多的故事,小朋友們愛聽這些故事,更愛講故事。為了讓小朋友們有機會展示自己講故事的本領,也為了讓孩子們能與李佳來一次親密接觸,推廣文藝之聲「關注兒童成長」的公益理念,六一兒童節前夕,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文藝之聲在北京地區範圍內為3至7歲年齡區間的小朋友舉辦一次「寶寶故事秀」故事演講比賽。
  • 睡前聽故事的孩子, 和不聽故事的孩子有何區別?
    你家孩子怎樣入睡?是聽著故事入睡,還是父母哼著催眠神曲入睡?有的媽媽會問:只要把熊孩子哄著就算勝利,聽不聽故事有什麼關係?當然有關係!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美國兒科學會呼籲,從嬰兒時期給應該給孩子養成閱讀床頭故事的習慣,這對孩子日後學習成績起著重要作用。美國兒科學會兒童早期教育委員會主席、西雅圖兒科專家丹尼特·格拉斯伊博士認為,如果學齡前(6歲)孩子,經常聆聽父母讀睡前故事,直接影響孩子上幼兒園後的學習表現以及上學後的學習成績。
  • 《Raz Kids美國原版分級閱讀》 Animal Skeletons 博雅小學堂
    全套有1000多本書,從A到Z一共27個級別,覆蓋美國從學前班到五年級的課外閱讀,且大部分書後都需要完成閱讀理解,以檢查你是否真的讀懂了這本書。現在Raz 中國app 已經上線。中國版增加了中國家長非常在意的一些功能,比如下載速度更快,低年級階段的繪本可以選擇中文翻譯,有磨耳朵功能,可裸聽保護視力等。
  • 前新東方名師李杜:孩子學外語,最忌從單詞入手 博雅小學堂
    講解中,李老師請出了7歲的女兒心一幫忙朗讀,她的一口純正倫敦音驚豔四座(我們特節選心一昨晚的英詩誦讀音頻,插在文中),李杜還回答了有關孩子如何學英語的問題。這篇文章選自李老師博客,體現了他對英語教育的思考。
  • 我們的線下兒童通識課開課啦! 博雅小學堂
    去年,我帶8歲女兒參加了中科院某下屬機構的一節兒童通識課,大為驚豔,從此記住了美麗的大鳥老師。大鳥愛讀書,好丹青,更是個博物學家,能把天文地理、自然歷史、文學藝術輕鬆融為一體。而這,恰好是博雅小學堂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 蜻蜓.fm:想做世界電臺"大篷車" 讓你和全球電臺無縫對接
    用聲音影響世界,拿世界做大聲音,「蜻蜓」走紅的秘密在哪?   私人定製聽世界  打開收音機,鎖定主持人,定點定時聽電臺,這似乎是20年前國人聽電臺的老習慣。然而,在網際網路尤其是移動網際網路迅速發展的當下,網絡正讓電臺這種傳統的收聽平臺「脫胎換骨」。
  • 華德福的啟示 博雅小學堂
    ,用經典有聲故事為5-12歲兒童打開世界的窗。一花一世界。這周是華德福教育進入中國的第十周年。博雅小學堂的專欄作家和主播然然媽媽非常認同華德福理念,所以,我們特意邀請她分享華德福教育給她帶來的啟示。7-14歲的孩子則在情感世界中體會感受的力量,如果他們的學習中可以注入情感,他們做的每件事情都連接著情感,這個力量就會加強。14-21歲則開始思辨,他們將在思考中構建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當然,每個階段的孩子也同時在發展其他兩個力量。同時,這三個力量也對應了我們的頭、心和手,更靈性的說法則是身、心、靈。
  • 世界說一說 在人們與自然關係發生巨變的年代,保留一片不受開發的森林意味著什麼?
    +財新傳媒=《世界說一說》主播:徐和謙財新傳媒公共政策編輯、記者。愛丁堡大學當代史碩士與臺灣大學歷史學學士,現任財新傳媒公共政策記者。點擊文末「閱讀原文」 下載播呀FM 可訂閱收聽完整音頻哦宮崎駿的經典動畫電影《龍貓》中,那片神秘的森林,是不少人美好的童年回憶。雖然離開童話世界後,人們是看不到龍貓的;但是在現實中,卻仍有一批人在為了保護這片「龍貓森林」而努力。
  • 兒童「聽書」能代替看書嗎? 替代親子閱讀不行
    故事機、網絡電臺、微信公號、APP……如今,提供兒童有聲讀物的產品越來越多,內容也愈加豐富,且隨時隨地想聽就聽。那麼,「聽書」能代替「看書」嗎?讓孩子「聽書」是家長偷懶還是為孩子打開了閱讀的另一扇門?  D02-D03版採寫  新京報記者 繆晨霞  對黃女士而言,「聽書」已經成了讓孩子還能讀書的唯一方式。
  • 哈佛大學的博雅教育到底是什麼?知識分子的良心,不是說著玩的!| 博雅教育系列
    博雅教育的英文是liberal education,也有人翻譯做自由教育,近來又稱作通識教育,是美國高等教育的精髓。雖然從中世紀以來,關於博雅教育的定義,見仁見智,但是在最近數十年,已經能夠形成了一個基本共識。
  • 博雅教育,是自由人的教育
    這篇文章轉載耶魯博士薛湧,他認為,博雅教育應從孩子一出生就開始,這樣有利於培養孩子獨立探索世界的精神這不僅體現在學校和課堂中,而且體現在家長和孩子的關係中。我2009年初出版《一歲就上常青藤》時,就有人批評說:「一歲怎麼上常青藤?這要麼是炒作,要麼是揠苗助長。」這種反應,也恰恰體現了東亞教育傳統對自由人教育的本能誤解。
  • 給5-10歲孩子的繪本書單 博雅小學堂
    ,用經典有聲故事為5-12歲兒童打開世界的窗。在博雅小學堂的後臺,經常有人留言,希望我們為孩子提供一個書單。今天,我們特意和其他兩家關注兒童閱讀和教育的優秀微信公眾號一起,為學齡前和小學中低年級的孩子精選了一份繪本書單。這兩個公眾號分別是:《父母必讀》雜誌已經聯合推出十年童書排行榜單!
  • 【鐵頭詩歌專欄】世界真沒有趣 所有的事情都靠抄襲 博雅小學堂
    微信ID:boyakids『中國第一家兒童人文移動電臺』遇
  • 哈佛訪學感悟:這世界需要的正是生氣勃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