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小學堂,通過聽故事的方式,給中國小學生提供經典人文、科學和公民教育。請搜索微信號boyakids關注我們。
為什麼是博雅教育?
去年秋天,我收到一位美國同學的郵件,說他兒子這學期要學習一些世界地理和文化知識,過段時間會講到中國、日本、越南、柬埔寨一些亞洲國家,希望我的女兒能給他兒子班上寫封信,介紹一下中國和北京。
同學的兒子在邁阿密上幼兒園,今年只有5歲。
我當時很感慨。在北京上一年級的女兒,沒有這樣的課。在可預見的整個小學階段,也都不會有。更讓我感慨的是,女兒在上幼兒園時倒是接觸了一些國外文化,每逢感恩節、聖誕節、萬聖節,幼兒園都有慶祝活動。但仔細想想,這些其實都是西方文化、甚至僅僅是美國文化。
和西方世界的孩子們相比,我們的孩子確實是輸在了起跑線上。這個起跑線不是識字和算數能力,而是公立教育的理念、課程設置以及教育方式。
我女兒曾在美國波士頓一家普通公立小學上了一年學前班,他們的課程除了英語、數學以外,還有歷史、科學和社會常識;附近郊區比較好的公立小學從4年級開始就上哲學和小提琴。我認識的一位哈佛教授,兒子在一家私立學校上五年級,除了嚴格的音樂訓練和每周的唱詩班演出外,還要學習拉丁文和法語,閱讀古代經典。
美國的一些精英大學會把博雅教育貫穿整個本科4年,哈佛的本科就是博雅教育,目的就是讓學生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而不是僅為他們未來的職業做準備。
到底什麼是博雅教育呢?博雅教育通常又被譯作通識教育,源自古希臘,旨在培養具有廣博知識和優雅氣質的人,讓人們擺脫庸俗、喚醒卓異,其終極理想就是成為一個身心全面發展的人。現代的博雅教育,通常包括人文、科學以及公民教育。
二戰後,美國政府倡導的博雅教育是:給學生某些價值、態度、知識和技能,使其在自由社會中生活得體而美好,使其能將豐富的世界文明遺產,可貴的經驗智慧,認同、選擇、內化為個人的品質;使其不僅在觀念上認識自由民主,而且在行動上履行公民義務。
1970年代哈佛大學又進一步提出博雅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有教養的人,而有教養的人除了精通某一知識領域外,還需要具有這些品質:思維清晰,有批判性;表達準確有力;了解自然、社會和人文方面的知識;理解異質文化;對倫理道德問題能做出智慧的判斷和道德的選擇。博雅教育力求廣博又重視方法和思維,注重學生的閱讀,思考和討論,尤其在價值觀教育方面強調討論而非灌輸。
其實,我們大多數人都是中國公立教育體系裡出來的殘品,我不想讓我的孩子走我們的老路。我常常在想,如果從頭再來一次,我會怎麼學?學什麼?什麼是真正重要的、一生受益的東西?真的就是博雅教育,和經由此建構的獨立思想。這是一個人的文化底蘊,也是我們成年後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去補課的東西。
美國一所小學的「孔子課堂」。圖片來自網絡。
為什麼是小學?
學者傅國湧曾經說過,中國小學階段的教育是有可能做得更好的,畢竟小學還是能給他們做一些「無用的」事情——無用的事情,恰恰是最有用的;那些有用的,恰恰是沒用的。
我們還認同傅國湧的另一個觀點,即小學比大學更重要。在他看來,不是所有人都有機會接受大學教育,而所有人幾乎都要上小學。因此,小學課本,尤其是小學語文課本,代表著一個民族文明的底線。所有中國人受到一個什麼樣的小學教育,這個民族基本上就是什麼樣子。
博雅教育可以一直持續到大學本科,甚至終身,但我們更關注的是小學階段的博雅教育,因為這個年齡階段的中國孩子最需要,也最有自由時間。
在現行的公立教育體系中,小學仍然是以掌握基礎語文和數學知識為核心。試想,在精神世界最空白,最好奇的生命初期,如果沒有讓孩子們接觸到最優美的世界文學和藝術、沒有歷史和科學,他們的童年將是多麼乏味。
其實,我們現在嚮往的小學階段的博雅教育,在戰火紛飛的民國時代,就已經存在過。中國社科院前副院長李慎之先生,在民國受的教育,影響最深的不是大學,而是小學和初中。他說,印象最深的課,不是語文和數學,而是公民課。他當時的公民課教材是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復興公民教科書》。
博雅教育真的可以從小開始。
比如作為西方精神和藝術起源的古希臘神話,其實也是孩子們愛聽的故事。和中國的神話故事一樣,他們也有開天闢地,他們有他們的玉皇大帝宙斯,他們有他們的王母娘娘赫拉,他們有他們的嫦娥阿爾忒彌斯。
無論中國神話,希臘神話或是聖經故事,對孩子們來說都是故事。他們並不知道,在他們未來閱讀、欣賞美術作品,甚至探討中西文化起源和異同時,這些故事其實已經在童年時播下了種子。
真的,只要有適合孩子們的版本和媒介,所有的人文、科學和公民教育都可以通過故事或多媒體的呈現方式,潤物細無聲。
為什麼是聽?
我女兒很愛聽故事,小時候主要聽我讀,現在會在手機上聽別人講。我發現,孩子們聽的理解能力要遠遠大於自主閱讀能力。比如我女兒,能毫無障礙地聽懂長達12章的文學作品《夏洛的網》,可要自己看,還不行。
其實,這是有科學根據的。美國研究兒童聽力的專家說過,孩子的閱讀能力和聽力在大約12歲時才會達到相同的程度,在這之前,聽力比閱讀能力強。聽故事時,孩子會將較高程度的詞灌輸到他們的耳朵裡,最後,這些詞會傳輸到他們的大腦,並記憶下來,進而增強他們的閱讀能力。
美國還有研究顯示,窮人和富人的孩子在入學時,閱讀和理解能力就已經有較大差別。究其原因,相比富人而言,貧困父母為孩子讀的書要少得多,因此孩子接觸到的詞彙就少得多,這直接影響到孩子在學校的表現。
所以,美國國家閱讀委員會一直建議家長們,在孩子小學畢業之前,都應該保持給孩子朗讀的習慣。
沒有哪個孩子不愛聽故事。小時候,我們聽廣播聽評書。現在移動互聯時代的孩子們,聽故事就更方便了。聽,不僅是很好的學習,很好的娛樂,還可以把孩子們的眼睛從電子產品中解放出來,讓他們的想像力隨著故事馳騁。
博雅小學堂在原創節目之外,會在世界範圍內尋找最適合中國小學生的人文、科學和公民教育的教科書、繪本和圖書,製作成孩子們愛聽的音頻故事。另外,我們也會推介那些已經出版的優秀有聲作品。
博雅小學堂,而往大了說,是在培養世界公民。因為等我們的孩子長大的時候,中國從經濟總量來說很可能已經是世界第一大國。他們註定要生活在一個更加國際、更加多元的時代,他們也註定要生活在一個更呼喚國際責任和合作的時代。中國能不能贏得世界的尊重,也要看他們這一代。童年時代就開始的博雅教育,就是在育人,從小培養他們的獨立人格和自由精神,培養創新力和責任感,培養對中國文明及世界其他文明的理解、尊重和欣賞,培養一個現代公民。
作為父母,我們和所有的爸爸媽媽一樣,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能力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在一個註定多元化的未來,有自己文化的根,有讓靈魂可以棲息的地方。
我們始終認為,放棄和逃離中國教育不是辦法,因為,如果沒有對自己文化的了解,沒有起碼的人文底色,沒有屬於自己的見解,你走得越遠,就越孤獨,越貧乏,越因為不知道「我是誰」而苦悶。
是的,如果我們改變不了環境,那我們至少可以改變自己。我們越來越相信未來中國的嶄新一代,是由新一代的中國媽媽們塑造的。加入我們吧,和博雅小學堂一起來做孩子們的點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