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總是事事擔心,也許你是中了「提前焦慮」的陷阱

2020-09-17 糾糾是我啊

一、總是擔心未來是一種「病」,得治

當我知道即將發生一件對我們有影響的時候,我們總是會止不住的提前很久就開始擔心。

例如月末考試,但還沒等到月末,我們就習慣性的提前幾周開始擔心考不好怎麼辦。

下周公司通知體檢,於是一周都在擔心萬一身體有疾病怎麼辦。

通知下周開學,於是開學前一周心情都不太好了。

今天明明才周六,就已經開始煩惱周一要上班了······

你是不是也經常會有這樣「提前焦慮」的感受呢,明明擔心的事情還沒開始,但就是會一直擔心,導致整個人都一直處於一種焦慮的狀態。

這種提前焦慮的情緒會延伸出很多的症狀,例如「恐婚症」、「恐生症」······

面對不想結婚、不想生孩子的人來說,有一部分可能真的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思考之後,才決定不結婚或者成為丁克。

還有一部分人,也許是因為周圍的人曾對這件事有著過於負面、可怕、恐怖的描述,從而導致自己產生了畏懼的心理。



擔心遇到一個「壞男人」,所以還不如一個人生活。

擔心被拋棄、分手、沒人愛,所以還不如從一開始就單身。

擔心沒有能力照顧好對方、沒有經濟能力能讓對方過得舒適,所以不想結婚。

擔心生孩子痛、養孩子難、沒有錢、和婆婆相處困難,所以害怕生孩子。

擔心出門不安全、擔心食物不健康、擔心孩子吃不飽、擔心自己晚年不幸福······

每天都在擔心未來,所以現在就一直焦慮、悶悶不樂。

未來的事情就交給未來,我們過多的擔心,只會打擾現在的情緒。

只要做好當下的事,未來其實沒你想像的那麼可怕。


二、想像中的「可怕」,或許比現實更恐怖


你不願意種花,你說,我不願看它一點一點凋落,是的,你避免結束,所以避免了一切開始。

很多時候我們的想像比現實更加可怕。

我們體會過失敗的痛苦和恐懼,所以總想避免失敗。

但是你越想逃避,它就越是如影隨形。



我們在面對一件困難的事情的時候,我們會習慣性的先思考,這件事的困難程度。

遇到自己沒有把握、感覺很困難的時候,不自覺的會產生畏懼心理。

其實當你真正著手去實踐這件事的時候,你會發現,它其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困難。

即使失敗了,也沒有你想像的那麼沮喪。

我們只是在想像中,無形的給它增添了我們感到困難、恐懼的感覺。



梅茲·錢培爾說:「因為我們時時練習擔心,甚至成為習慣,於是我們都成為好擔心的人。我們有沉溺於過去消極想像中和預期將來的消極事物的習慣。」

簡單來說,其實就是養成了自己嚇自己的習慣。

你通過不斷地對失敗感覺的想像,不斷地自己嚇自己。

而在你每一次的恐怖幻想後,都會加深你對這件事的恐怖印象,形成了一個循環。

勇敢面對害怕的事,拿出自信,告訴自己沒什麼可怕。

堅定的邁出第一步,這也許就是成功的開始。

三、給你三個小建議,讓心情更好的放鬆


1、拿出自信,勇敢面對

我們害怕很多事情就因為我們對自己沒有信心。

在家庭中,如果我們很少被父母稱讚和認同,時間久了,我們就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

習慣性的認為自己沒有用,做什麼都做不好,養成了一種自卑心理。

所以父母對孩子要實行鼓勵教育,多讚美孩子,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我們自己也要多鼓勵自己,多鼓勵自己,面對事情,拿出自信。

只有擁有自信的人,面對生活才無所畏懼。



2、完成好當下的每一件事

面對我們懼怕的事情,我們首先要正確的認識它。

例如害怕考試失敗。

考試本身沒有那麼可怕,即使失敗也不 意味著人生的結束,我們還有下一次的機會。

正確面對考試就好,不要把它恐怖化。

可以把複習考試作為一件計劃來執行,每天複習多少時間,複習多少內容,當每天都能完成好當天的內容時,就不會對結果那麼的害怕了。

過好每個當下,就是成功了一大半。



3、用積極的情緒去克服消極的情緒

心理學家梅茲·錢培爾說:「治療憂慮的唯一方法,便是遇到擔心的想像便習慣性地以愉快的想像取代之。每次你為了一件事情擔心時,便應該把它看做是『信號』,而馬上用過去或將來可能發生的愉快想像來填滿腦海,代替消極的憂慮。相當時間後,它便會不攻自破,因為它已成為反擔心練習的刺激劑了。」

所以經常憂慮和擔憂的朋友,不要給自己製造焦慮,而是要培養自己用積極的情緒去影響消極的情緒。

心情總是會隨著我們的想像而改變,當我發現自己心情很差的是,可以在腦海中積極去構建一個開心、喜悅的狀態。

這樣我們的大腦就會產生愉快、安全的想像。


不要被「提前焦慮」影響到我們現在的心情,明天的事,就交給明天去辦。

我們應該享受當下的歡愉,不要提前為未來的事煩惱!

無論明天如何,我們已經擁有今天!


我是,分享情感故事,每天學點簡單心理學,願用文字暖你心,歡迎留言關注。

相關焦點

  • 何處安放你的焦慮?
    過度的焦慮對我們來講是無益的。比如你是個深信自己隨時會被辭退的員工,結果也許就會真的被辭退。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我們可能擁有更敏感的焦慮系統;我們可能一直在做一些短期能減輕焦慮的事情,但從長遠來看,實際上反而加重了焦慮。焦慮本身不是問題;當焦慮嚴重到使你停滯、讓你陷於困境時,這才是個問題。
  • 成年人的崩潰總是一瞬間,今天你「焦慮」了嗎?
    名詞點擊—焦慮顧名思義就是指的是對親人或自己生命安全、前途命運等的過度擔心而產生的一種煩躁情緒。其中含有著急、掛念、憂愁、緊張、恐慌、不安等成分。它與危急情況和難以預測、難以應付的事件有關。事過境遷,焦慮就可能解除。
  • 夜讀 你這麼年輕,為什麼總是焦慮?
    考研結束後,他告訴我,從決定考研到考研結束,他一直處在很焦慮的狀態,即使最後他不再複習,每天玩耍,也很焦慮。  最初,覺得一切都剛剛開始,充滿了幹勁,自信滿滿。努力了一段時間,幹勁消退,學習中的困難開始浮現,對複習的效果產生了不滿,開始焦慮。和朋友出去玩,看電影,玩遊戲,越放鬆越焦慮,越焦慮越無法學習,形成了惡性循環,最後被心理醫生確診為抑鬱症。
  • 你很容易焦慮嗎?也許是你的智商太高了!
    有的學生在尋求技術支持的過程中表現出了高度的焦慮,還有的學生在每遇到一個「障礙」焦慮指數就會上升,而這些學生都有著較高的 IQ 分數。此外,與智商較低的學生相比,這些高智商學生更傾向於克服障礙。來自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 (NIH) 的精神心理學家也對智力與焦慮之間的相關性展開了相關的研究,不同的是他們運用到了核磁共振腦成像技術 (MRI) 來對兩者進行探索。這類研究發現,高智商且易焦慮的人都有類似的腦部異常改變,而在部分腦區的白質中,某種特定元素含量的減低尤為引人注意。那麼這類研究的結論又是什麼?也許在人類的進化中,焦慮和智力的發展有某種程度的相關。
  • 為什麼你總是對未來感到焦慮的8個原因
    1.你將過去的錯誤投射到未來。而且你強化了自我實現的預言,以應對你對改變的恐懼,因為你認為擔心會保護你免受未來的恐懼,假設的失敗,你認為這些失敗是因為你相信你的個人歷史會重演。2.你更害怕別人因為在共同的人生道路上失敗而生氣,而不是因為你未能按照自己的條件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你相信一個安全的未來需要從別人那裡獲得良好的意見,永遠不要愚弄自己或違背傳統規範。然而,來自你的形象意識的自我和你的真實自我的衝突欲望使你陷入一種令人虛弱的焦慮狀態,並且對這兩件事情感到焦慮,你花費了大量時間來擔心你想做什麼以及你認為你是什麼應該這樣做。
  • 販賣焦慮的人那麼多,你更不要過分焦慮
    有的人經常失眠、恐懼,甚至擔心糟糕的事情隨時會發生。 按理說,社會科技文明等越發展應該更放鬆、更樂觀才對。 為什麼卻相反? 現今信息傳播的機制變了,社會傳遞和我們接受的信息爆炸性增長了。。。
  • 為什麼你總是覺得焦慮與不幸福?
    那就請你繼續聽下去。你好,我是黃揚名。歡迎來到《幸福三十法則 如何過不焦慮的人生》這門課。接下來,我將用30節課的時間,和你一起探討探討如何這些破解焦慮、找回幸福問題。希望這門課中給你提供的方法和思維工具,能夠幫你破解焦慮,創造更幸福的人生。提到幸福,我們每個人對幸福的想像和定義都不一樣。
  • 總是為孩子的學習成績而焦慮,費斯汀格法則:幫你做情緒的主人
    要解釋這個現象,我們首先得了解,什麼是焦慮,又是什麼造成了焦慮。焦慮是指個體即將面臨並可能造成危險的緊張、不安、焦慮等複雜的情緒狀態。焦慮是由危險的不確定性、人們的警惕性、緊張性、不安性等引起的。恐懼可以為人類的生存提供功能保障,幫助兒童在陌生的環境中隨時保持警惕,使人們保持良好的謹慎。
  • 心理學:為什麼你總是那麼不幸?是因為你不懂「假設陷阱」
    心理學:為什麼你總是那麼不幸?是因為你不懂「假設陷阱」01當你的前面出現一口名叫假設的陷阱,你是希望捧著不安跳進去找找短暫的慰藉,還是懷揣真實跨過去?在工作上,當單位傳出要加薪的「小道消息」之時,你是否會和同事在茶水間、休息區甚至衛生間都小小議論一番?「唉,聽說要加薪,我覺得可能按工齡來算呢」「不一定,上面不是說要平均漲工資嗎?」……於是,興奮了半天的結果卻是壓根沒有要加薪這回事;在生活中,你和老公事業都剛剛起步,二人生活在並不大卻很溫暖的小公寓裡。
  • 別讓焦慮拖垮你的人生,九條乾貨助你掙脫焦慮泥沼開創新生活
    書姐從中梳理一些重點內容分享給大家。 一、你焦慮的,都是你想像出來的 在捕風捉影而又漫無邊際的想像中我們把許多事情潛在的危險性無休止地放大了。我們會無端地擔心小概率事件發生在自己身上,比如我們會擔心自己身患絕症,我們會擔心死神降臨到自己的頭上……正是這些荒唐可笑的擔憂讓我們變得敏感而焦慮。
  • 為什麼父母的焦慮毫無意義?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明白了
    雖然做父母的總是忍不住想像孩子的未來,但在無限多的可能性中,孩子到底會有怎樣的人生,是你無法決定的。無論你怎樣焦慮,都不可能消除生命成長的不確定性。這些錯誤,你在找老公或者買車的時候不會犯,為什麼在孩子身上就會犯呢?因為你太焦慮了,過於擔心那些「素質」、指標對孩子的影響。你對孩子的未來過度焦慮時,會反覆檢查孩子的各項指標,寧可往上比過了頭,也不能往下比鬆了勁。
  • 《習慣陷阱》:4個步驟,讓你不再害怕,過上你想要的人生
    就像《習慣陷阱:終身自我更新的15堂必修課》(以下簡稱《習慣陷阱》)書中所說的那樣,我們要對害怕的事情說「GO」。《習慣陷阱》你也許會問,為什麼要這麼做?就讓我們聽聽作者椎原崇的看法吧。椎原崇是一位80後,初中學歷的他靠著自己的努力,實現了財富自由和時間自由。
  • 心理學:焦慮的年底,你是在為什麼而焦慮?這些背後的原因戳痛你
    文/阿秋(心理諮詢師、中西醫結合治療師)現在的人都很焦慮,焦慮到往往都不知道自己在焦慮什麼?的確,現實中的焦慮感,有莫名其妙的焦慮,也有具體事件所帶來的焦慮感。隨著人們生活的提升,科技的進步,信息的發達,我們的安全感卻越來越低了,我們總是在擔心自己的目標實現不了,又總是杞人憂天的把未來的事情都擔心進去了。比如,「怕自己生重大的疾病、怕自己突然病倒了,無法照顧家裡人,等等。」總之,這種擔憂和焦慮情緒,似乎蔓延在每一個愛過度擔憂或者不能合理去看待事物上的人身上。
  • 心理學:焦慮的年底,你是在為什麼而焦慮?這些背後的原因戳痛你
    的確,現實中的焦慮感,有莫名其妙的焦慮,也有具體事件所帶來的焦慮感。 隨著人們生活的提升,科技的進步,信息的發達,我們的安全感卻越來越低了,我們總是在擔心自己的目標實現不了,又總是杞人憂天的把未來的事情都擔心進去了。比如,「怕自己生重大的疾病、怕自己突然病倒了,無法照顧家裡人,等等。」
  • 心理學告訴你擔心、壓力和焦慮之間的區別
    也許每一天你都會覺得自己渾身充滿壓力,但如果我問你覺得自己正在經歷什麼是擔心、壓力還是焦慮,你知道其中的區別嗎?一.擔心1.擔心是什麼?擔憂往往是重複的、強迫性的想法這是焦慮的認知成分。簡而言之,擔心只會發生在你的頭腦中,而不是你的身體。2.擔心是如何起作用的?焦慮實際上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一個重要的功能。當我們想到一個不確定或不愉快的事情——比如付不起房租、考試考砸了——我們的大腦就會受到刺激。當我們擔心時,它會使我們的大腦平靜下來。
  • 每天擔心這,擔心那,杞人憂天 丨我的廣泛性焦慮是怎樣形成的?
    但他總是擔心很多事情,常常擔憂到經常失眠。 我問他,「每次焦慮的時候你都在擔心些什麼?」 小強:「我擔心的事情很多啊,幾乎沒有什麼是我不擔心的。 廣泛性焦慮症並不是單一因素作用的結果,而是會受到思維方式、遺傳、家庭環境、生活中的突發狀況等的影響。 廣泛性焦慮症患者傾向於過度思考,試圖通過這種思考方式預測哪裡會出錯,以便自己提前做好準備,預防出現這種情況。
  • 別讓焦慮影響你的生活,焦慮比抑鬱更可怕
    我已經很久沒有在生活中見過一個焦慮水平比較低的人了。也許這個年代,也許這個年紀,不知道為什麼,大家都好像喘不過氣。而偏偏,在「抑鬱」和「拖延」已經幾乎成為流行關鍵詞的時候,「焦慮」這種情感卻還沒有被深入地討論過。
  • 總是感到「壓力山大」,焦慮是一種病嗎?
    ,但是過度的緊張卻會讓人陷入焦慮的狀態,焦慮者們總是立即會想像最糟糕的事情。他們總是在擔心,即便沒有任何的跡象。·對風險的過分關注。「世界是危險的,困難隨時在等著我們」,這就是焦慮者的信條。因此必須要保持警惕,並採取各種預防措施。成語」杞人憂天「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持續感到過大的壓力。
  • 緩解焦慮的兩種方式:原來你總是感到焦慮,是因為內心充滿怨恨
    焦慮是充滿不確定性的,你並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焦慮,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夠走出焦慮。因為現實中總是充滿競爭的,而競爭又難免引發敵對衝動,所以對於焦慮誰都無可避免。因為它是被壓抑的部分,所以反而擁有更加強大的衝擊力和持久力,它能夠持續不斷的進行衝擊,所以焦慮總是能持續很長時間。而且個體在這個過程中,因為壓抑的緣故無法意識到敵對衝動的存在,所以焦慮往往又是莫名其妙的。
  • 總是害怕別人知道自己患抑鬱症,擔心別人歧視自己,你也是這樣嗎
    內向的人更容易焦慮、抑鬱!為什麼這麼說?這樣的我總是活在自己一個人的世界裡,後來,畢業了,要去工作,我要獨自一個人去做很多的事情,接觸不同的人,甚至連做自我介紹時,提前準備好的都忘記了,我決定要改變自己,我不斷地深呼吸,試圖去調整好自己,一次又一次,開始時很艱難,需要的時間也很長,慢慢地,一次一次變得勇敢,現在對於工作和生活可以用一個字【皮】來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