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的本質是因為敵對衝動被壓抑,而敵對衝動意來源於與內驅力相伴隨的負面情感。
正是因為生活中存在各種各樣的負面情感,才構成了敵對衝動的產生,所以強烈的負面情感是產生焦慮的基礎。
焦慮是充滿不確定性的,你並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焦慮,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夠走出焦慮。
因為現實中總是充滿競爭的,而競爭又難免引發敵對衝動,所以對於焦慮誰都無可避免。
有一次,我和A小姐一起去海邊玩。結果走到海邊的時候,我突然產生一種強烈的焦慮感,並且伴隨呼吸加重,心跳加速,全身輕微的顫抖的軀體反應。
在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我對A小姐有強烈的怨恨,我有一種想把她推進海裡的衝動。
因為她前一段時間拒絕了我的表白,雖然我們現在還是朋友。
好像在我身上的敵意與焦慮的因果關係並不是非常明顯,所以我細緻的解釋一下內心的怨恨是如何轉化為焦慮的。
因為我原先對A小姐是有好感的,因為被拒絕產生了怨恨,而壓抑怨恨是我與A小姐繼續相處的關鍵。
通過壓抑作用,令我感到苦惱的怨恨便會從意識中消失,被隱藏到潛意識之中,這個時候我就不會表現出敵對衝動。
簡單來說,一個人的怨恨如果被壓抑,那麼他就察覺不到心中曾懷有怨恨。
然而,從長遠來看,這種暫時獲得保障的方式並不是最安全的。經過壓抑的過程,我的怨恨雖然從意識中被驅逐了,但是不代表它就消失了。
只要怨恨對其他的利益有著足夠強大的潛在威脅,那麼壓抑怨恨所帶來的結果,也就足以導致焦慮。
所以我當時強烈的焦慮感,其實就是來源於我對A小姐的怨恨。
人的心理結構一直是處於一種穩定、平衡的狀態。
而敵對衝動是從個體人格的正常結構中分裂出來的,是壓抑的產物,所以是失控的。
敵對衝動作為一種具有突發性和高度爆炸性的情感,會在個體穩定的內在心理結構中不斷的衝擊,以此尋找發洩的出口。
因為它是被壓抑的部分,所以反而擁有更加強大的衝擊力和持久力,它能夠持續不斷的進行衝擊,所以焦慮總是能持續很長時間。
而且個體在這個過程中,因為壓抑的緣故無法意識到敵對衝動的存在,所以焦慮往往又是莫名其妙的。
最近,我的一個來訪者D女士找到我,她說她非常的焦慮,而焦慮的原因是害怕上司生他的氣。
在上周,上司要求D女士準備一份備忘錄並且馬上給交給他,這對她來說有些困難,因為她當天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結果她做到很晚,才把備忘錄交給自己的上司,甚至回到家都十一點多。
她的上司對於她的不準時並沒有表現出不愉快,也沒有批評她。但是她卻焦慮到一整晚沒有合眼,她擔心上司生她的氣。
在經過簡短的諮詢之後,我才意識到她才是那個真正生氣的人。因為她的上司明明知道她有很多事情要做,仍然把做備忘錄的活強加給她,她覺得這是不合理的。
但是因為對方是領導,她當時沒有選擇拒絕。並且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壓抑了自己的憤怒,這種憤怒最終轉化為焦慮,並且持續了很多天。
這種被壓抑的負面情感,就是焦慮一開始最本質的來源。
這些負面情感是與生俱來的。當個體處於強烈的渴望或者無法被滿足的時候,這些負面情感就會爆發,進而成為焦慮的驅動力。
感到危險來自內部並且指向自己
曾經看過一個報導說,有對夫妻住在25樓高的房子裡,每當女主人走進陽臺或者是挨著窗邊時,就有一種想要跳下去的衝動。夫妻倆都很擔心,最後覺得有點嚴重就去看了心理醫生。
明明不是想死,為什麼在高樓會有往下跳的焦慮呢?
從人類進化學來說,人與生俱來就有一種自衛求生的本能。當人感到危險的時候,就會本能的產生一種不良情緒來警告自己遠離危險。
那這種危險是什麼呢?其實就是敵對衝動。當你對自己不滿的時候,就會產生敵對衝動,這個時候你就會想傷害自己。
而你之所以感覺不到,要麼是身體為了保護你,自發的壓抑了這種敵對衝動。要麼就是因為人的思維誤區,所以你不看不到。
所以你只是感到有跳樓的焦慮,但是卻不知道為什麼。
感到危險來自內部並且指向他人
如果一個女人總是覺得丈夫想傷害自己,這很可能是她自己對丈夫有強烈的怨恨,但是這樣的想法和她的超我是存在衝突的,所以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就被壓抑下去。
這個時候她會把敵意投射到丈夫身上,因此覺得是丈夫想要害自己,並且為此感到惶恐不安。
這個過程存在兩重偽裝,第一重偽裝是壓抑在起作用的,就是讓自己意識不到怨恨。
而第二重偽裝是,讓自己認為敵對衝動來源於外界而不是自己,以此獲得道德上的安寧。
就好像一個心懷不軌想要傷害、欺騙他人的人,同時也會害怕別了以同樣的方式對待他。
所以他就會壓抑自己的敵意,並且將其投射到別人的身上,這個時候他就會產生強烈的焦慮,覺得身邊的人都對他有強烈的敵對衝動。
對於這些因為壓抑的敵對衝動而導致的心理過程,焦慮情緒就是它的最終結果。
在弗洛伊德記錄的一個病案中,對白馬有焦慮的小漢斯,其實就是把自己對父母的敵意壓抑了,並且把敵意投射到了白馬身上,所以就形成了對白馬的焦慮。
因為對於小漢斯來說,父母是他的養育者,是他最親近的人,他怎麼可以怨恨他們,怎麼可以對他們有敵意,這和他的道德感形成了衝突。
所以為了保護小漢斯,身體自發的壓抑了這種怨恨,而怨恨無處可去,就以對白馬焦慮的形式表現出來了。
很多關係和諧的錯覺,其實就是建立在這種「鴕鳥效應」上面。
那麼到底如何才能夠讓焦慮不影響自己的生活?
第一:察覺焦慮,停止強化
內在充滿敵意的人,會格外難以判斷外界的情況。會因為環境以及周遭人的一些行為, 進而引發內心的混亂,而這種混亂會令我們自身陷入難言的焦慮中。
因此,能夠在痛苦複雜的情緒中,依然維持一個相對客觀的判斷,對於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需要客觀的認識焦慮,明白焦慮只是一種正常的心理反應,任何人都會產生焦慮情緒。
我們會因為長得不好看焦慮;我們會因為成績不好焦慮;我們會因為找不到工作焦慮;甚至我們連找不到對象也焦慮。
因為焦慮就起始于于內心的負面情感,而一個人如果沒有負面情感才是怪事。
所以正確的看待焦慮並且接受它,是解決焦慮的第一步。
大部分人焦慮剛開始並不強烈,更多還是來源於後期的強化,不論你是去糾結它,還是去排斥它,你的注意力始終在焦慮上面。
這必然會引起精神交互作用,導致你的焦慮感不斷被強化,並且固著下來。
然後你就會沉浸在焦慮裡,像一隻鹹魚一樣,長籲短嘆。
其實只要你看到焦慮背後的原因,及時的把內心的不滿通過合理的方式釋放出來,那產生焦慮的內驅力就會消失,焦慮自然也會消失。
第二:開始充實內在資源
精神分析學家克萊因說過:「人們最初獲得內在資源的起點,是在嬰兒期和養育者的溝通關係當中。」
所以我們除了自我察覺,還要回到關係中去。
我們可能會在關係中遇到一些人,他們自身的內在資源是比較豐富的,能夠容納我們內心的痛苦和敵意,並使用語言或其它方式表達出來。從而幫助我們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並且發展出自己的內在資源。
而要選擇什麼樣的人,是需要非常講究的。我們需要去找那些有耐心,願意好好聽我們說話,並且理解和尊重我們的人,因為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真正的幫助到我們。
如果你覺得身邊也沒有這樣的人,自己的內在資源又實在匱乏,那我建議你尋求專業的心理諮詢,去和心理諮詢師建立關係。
因為心理諮詢師可以為你提供好的客體關係,他能接納你的痛苦和無助,能重現你早期的客體關係,並且願意和你一起處理早期的創傷。
我希望你可以正確的對待內心的情感,正確的對待焦慮,只要你肯努力付出,時間終究會給你一個交代。
如果你還是迷茫,無助,焦慮。
不妨讓自己忙碌一些,可以做做冥想,也可以到大自然中去走走,在呼吸和感受中找回真正的自己。
*作者簡介:心理諮詢師知心,兩性情感導師,把心理學帶到大家的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