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是焦慮,巧用「流沙原理」,幫助孩子脫離「齊加尼克效應」

2020-10-16 小焦媽媽

文/小焦媽媽

焦慮的情緒其實不僅僅只有成年人才有,就連一些上學的孩子都會因為學業上的各種問題產生焦慮。特別是一些孩子,在快要接近開學的時候,開始出現各種各樣的小毛病,也許有些家長認為孩子存在這些問題是故意的,但實際上很有可能是因為焦慮的狀態所導致的。

最近在和朋友相處的時候,發現朋友總是唉聲嘆氣,在詢問了之後才發現原來是他是在為孩子的問題發愁。因為他發現自己的孩子總是茶不思,飯不想,不論做什麼事情都提不起精神,在看自己最喜歡的動畫片的時候,也總是注意力不集中,特別是在晚上睡覺時,總是在床上翻來翻去,就是睡不著。

而據他的描述,孩子在假期的時候還非常的活潑,可是眼看著就要開學了,孩子這種狀態就出現了,並且孩子也明確地向朋友表示過,自己因為開學的原因太過緊張,也對開學感到非常的焦慮,覺得自己成績不好,在學校中學習的話,又會產生很大的壓力,所以他不想上學。

看著孩子每天被學習折磨,在晚上睡覺的時候也不能睡個安穩覺,朋友也對此非常的心痛。

雖然朋友的孩子看上去只不過是因為學習感到緊張而已,但實際上大多數孩子都存在這樣的情況,一到開學的時候就會出現大大小小的病症,其實這都是焦慮所導致的,也叫做「齊加尼克效應」。

什麼是「齊加尼克效應」?會給孩子帶來什麼傷害?

齊加尼克是有一位法國心理學家齊納尼克的名字來命名的,而真正得出這個效應的原因是在一項試驗之中,希拉蕊可將實驗者分為兩隊,讓他們完成20項工作,對其中一組試驗人員進行幹預,讓他們沒有辦法順利的完成工作,而另一組則順利的完成了全部的工作。

在實驗的結束之後,發現工作時實驗人員都出現了緊張的狀態,而另一組完成工作的人則從緊張的狀態中走出,可是一族並沒有完成工作的人,一直處在緊張狀態之中。

其實現在大多數孩子都陷入到了齊加尼克效應之中,這種效應最常見的表現就是因為學習壓力而產生睡眠障礙的情況,所以這種因為壓力引起的心理緊張狀態,被稱作是齊加尼克效應


如果孩子一旦出現了齊加尼克效應的話,最直接的表現就是睡眠不足,在睡覺的時候,總是會有許多事情牽絆著他們,讓他們產生一種焦慮感。即便是睡著之後,也會因為種種噩夢驚醒,更不因為過度的緊張和恐懼產生呼吸困難,心悸驚恐的情況。如果這種情況並沒有多的緩解的話,也會打擾孩子的生活節奏,甚至是是孩子產生各種疾病,不僅會影響到孩子的身體,還會影響到孩子的學業。

由此可見,孩子陷入到齊加尼克效應之中,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如果我們想要幫助孩子緩解這種焦慮的情況,就應該運用「流沙原理」。

什麼是「流沙原理」?

一旦我們陷入到了流沙之中,肯定會產生恐懼心理,在這種恐懼的狀態之下,想要快速的脫離流沙,可是你會發現越掙扎我們會在流流沙中陷得越來越深,最後流產只能漸漸的將自己吞沒。

其實這種道理也可以運用到孩子的學習上面,孩子在學習上產生了焦慮的情緒,但是當他們發現越是掙扎就會產生更多焦慮的時候,肯定會產生更多的恐懼。

一旦孩子明白了,流沙原理那麼他們就會知道在緊張的狀態之下,不會去試圖盲目的脫離困境,反而會運用正確的方法去對待這種焦慮。

而流沙原理也是為了幫助孩子產生更多的正確認知,讓孩子知道在焦慮的階段裡面不要對師生活失去信心,更應該保持一種樂觀的心態。

所以說流沙原理對孩子來說有著很大的幫助,那麼家長應該要如何運用流沙原理來幫助孩子緩解焦慮呢?

家長應該如何運用「流沙原理」緩解孩子焦慮

1、正視焦慮

焦慮和流沙是一樣的,你越是在於焦慮,焦慮,從焦慮中脫離,那麼你就會越陷越深,所以在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正視焦慮才是最主要的。如果孩子在焦慮中無法自拔的話,那麼一定會對他們的未來造成較大的影響,所以在這個時候正確的去對待,才可以幫助孩子增強內心。而孩子面對焦慮情況的時候,不應該選擇去逃避,而是勇敢地找出產生焦慮心理的元兇。

2、懂得和焦慮共處

雖然在這個時候,我們已經有了勇氣去正視焦慮,那麼下一步我們就要去懂得和焦慮共處。

只有孩子發現了問題,承認問題所在,他們才可以運用更好的心態面對生活中各種各樣的問題,當問題不再對孩子產生影響的時候,那麼這些問題所產生的壓力將會使孩子成長階段中的動力。允許焦慮的存在,懂得去控制焦慮,不讓焦慮越擴越大,這才是真正緩解焦慮的做法。

3、懂得傾訴

如果想要真正擺脫焦慮的話,那麼你需要擁有一個可以傾訴的對象,如果將自己焦慮的事情一直埋藏在心裡的話,那麼這只會是一件使孩子感到痛苦的事情,所以在這個時候又有一個可以以傾訴的對象,有助於孩子緩解壓力,緩解焦慮。

孩子的傾訴對象可以是老師,可以是同學,也可以是家長,我們可以用寫日記的方式來清除自己的焦慮,這種方式不僅可以緩和孩子與他人之間的關係,也對他們的學習有好處,並且也可以正確的緩解他們的焦慮情緒。

當孩子產生焦慮心理的時候,更不需要去擔心,教會孩子正視焦慮,懂得和焦慮和諧相處,讓這種焦慮的情緒轉變為孩子的動力,也是非常不錯的一種方式。

那麼你們家的孩子在學習的時候是否會產生焦慮呢?你是如何去緩解孩子這種焦慮的呢?歡迎在評論區中分享你的做法。

相關焦點

  • 孩子表現過於焦慮,家長善用「流沙定律」,幫助孩子舒緩心情
    作者/昕姐(圖文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同事小吳最近遇到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在孩子情緒方面自己很難插上手。孩子總是會莫名的陷入焦慮狀態,起初小吳只是覺得孩子還小不懂事,現在發現事情並沒有那樣簡單。也不知道是不是中國的傳統習俗,很多家長都喜歡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比較,意圖刺激孩子努力上進。殊不知,在家長的&34;下,孩子就會無限放大自己的缺點,總是認為自己不如別人,自信心嚴重不足。這也就導致了孩子容易犯焦慮的毛病了。
  • 孩子遇事易緊張,想讓孩子不怯場,了解「齊加尼克效」是關鍵
    面對孩子易緊張的心理,家長不妨試試了解&34;,懂得孩子緊張背後的原理。幫助孩子做自己情緒的主人。當然,工作並非狹義上的工作,此效應同樣適用於孩子,對於孩子而言,完成一項有待完成的任務,處理一件有待解決的事情,同樣可以稱為一項&34;。法國心理學家齊加尼克曾做過一個實驗:他將志願者分為兩組,分別去完成多項工作。在期間,只對一組志願者進行乾乾擾,是他們無法完成工作。另一組則讓其順利完成工作。
  • 注意消除學生群體中的齊加尼克效應
    心理學上把這種因工作、學習壓力所導致的心理上持續緊張的狀態稱為「齊加尼克效應」。當今社會腦力勞動群體最容易產生齊加尼克效應,其中最容易受這一心理效應困擾的群體就是學生。學生在學習中出現被齊加尼克效應困擾的情況,不僅會影響學習效果,也會嚴重影響身心健康。有效幫助和指導學生消除齊加尼克效應的負面影響,是教師尤其是班主任應盡的義務。
  • 孩子總是情緒不定?了解「鐘擺效應」,幫助孩子告別不良情緒
    周末和幾個老朋友一起吃飯,不經意間就討論到了孩子的一些問題:「我們家璐璐總是喜怒不定,一會兒哭了一會兒又笑了,唉,我真是拿她沒辦法啊!為什麼孩子總是這樣情緒不定呢?」「我們家亮亮也是,自己整天總是陰晴不定,也不知道小腦瓜裡一天天在想些什麼,總是一會兒高興一會兒難過的。」
  • 孩子總是不聽話,父母巧用「禁果效應」
    直到有一天,我在心理學書中看到了「禁果效應」,並將這種效應運用到家庭教育之中,才幫助我解決了長久以來的困惑。生活中常見的禁果效應是指,當外界壓力迫使人們不去進行某種嘗試時,人們往往會因此產生更強的了解欲望,結果反而會反其道而行之。孩子天生就具有強烈的好奇心,禁果效應在孩子身上尤其明顯。
  • 孩子不愛學習怎麼辦?北大學霸支招:一個方法就能「根治」
    父母的出發點是為了孩子好,然而,他們卻忽視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在如此高壓狀態下,孩子的心理或多或少產生了一些變化,最常見的莫過於"齊加尼克效應"。長時間的學習高壓,導致孩子出現很多負面表現所謂"齊加尼克效應",簡單來說就是指當一個人由於工作或者其它事情帶來的壓力,導致其心理上產生過度緊張感的一種心理變化。
  • 孩子總說"我不行",父母巧用"歸因效應",幫助孩子走向成功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獨一無二的存在,在性格上、處事上和能力上都會有著很大的差異。有些孩子喜歡挑戰自我,他們擁有勇敢的心去面對未知,遇到自己並沒有接觸過的事情時,總是會表現出來很強的挑戰欲。但有些孩子天生就比較怯懦,他們的口頭禪永遠都是&34;,喜歡把這句否定自己的話掛在嘴邊,遇到一點點挫折就會選擇逃避,或者直接放棄不去面對。
  • 提高孩子學習積極性,你最應該了解這8個心理學規律
    這種由於刺激過多、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現象,就是「超限效應」。幫助孩子考試沒考好,有的父母只要一看到孩子看電視或者玩遊戲就會跟孩子提起沒考好的事情,讓孩子感覺「又來了」,使孩子從最初的內疚不安到後來的不耐煩最後反感討厭。父母對孩子的批評不要超過限度,犯一次錯,只批評一次。
  • 父母巧用鯰魚效應,幫助孩子培養競爭意識
    很久很久以前,挪威人從深海捕撈的沙丁魚,總是還沒到達海岸就已經死了,但是有一條漁船總能帶著活魚上岸。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鯰魚效應」,它告訴我們:競爭可以激發人的內部潛能。其實,在孩子的教育上,給他們競爭的舞臺,培養他們的競爭意識,他們以後才能以積極的心態面對人生,獲得更好發展。更多家庭教育乾貨,前往春藤家長學院APP!
  • 為什麼父母焦慮,孩子也會跟著焦慮?「參照效應」或許能給你答案
    文丨洛芸媽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其實,孩子表現出焦慮的情緒,多半來自於父母的影響。作為父母應該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因為自己的情緒和行為,會直接影響到孩子,這其實和參照效應有關。
  • 孩子總是發揮失常?「瓦倫達效應」在作怪,家長要培養孩子平常心
    可是孩子卻情緒低落,甚至連著兩天都吃不下飯,「我真的是太想贏得比賽了。」一、孩子總是發揮失常?瓦倫達效應在作怪瓦倫達是一名走鋼絲的表演者,他做出過很多高難度的挑戰,深受觀眾們的喜歡。但是在一次高空走鋼索的表演中,他出現了重大的失誤,並且失足身亡。
  • 李玫瑾:孩子成長「脫敏」是關鍵,巧用免疫效應,提升孩子抗挫力
    打疫苗的目的就是為了提升孩子的免疫力。生理學中:疫苗免疫的原理就是注射少量的病毒刺激孩子身體產生一定抗體,人體就會自發形成免疫機制。一旦有同類的病菌入侵孩子身體時,就會觸發身體此前的記憶,形成更多的抗體以保護孩子免受疾病的迫害。
  • 用「成就效應」,幫助孩子重塑自信心
    當自己的孩子表現出比其他孩子要自卑的樣子,父母就會特別著急,卻也總找不到原因。其實,想要讓孩子有自信,父母可以利用「成就效應」來幫助孩子。孩子什麼都好,就是自卑點點是鄰居家的小朋友,長得非常漂亮,也非常乖巧,很少聽到鄰居抱怨孩子不乖的情況,唯一比較讓人操心的,是點點非常自卑。
  • 孩子是個「愛哭鬼」?利用「鐘擺效應」,幫助孩子告別負面情緒
    琪琪媽很發愁,孩子怎麼成了「愛哭鬼」,一丁點的事都會忍不住大哭一場。新買的裙子髒了一點點,哭;心愛的圖書弄破了一個角,哭;跟小朋友玩遊戲輸了,哭……在別人看來不值一提的小事,到了琪琪那裡就成了打擊她的大事。而且哭起來沒完沒了,有時能連續哭半小時。孩子為什麼總是愛哭?
  • 總怕孩子不如人?中國式育兒焦慮,最常犯的就是「劇場效應」
    家長願意在孩子的教育上,花大量的金錢和時間,家長希望孩子的能力得到好的培養,就會給孩子報許多補習班。可當孩子去上了這些補習班,家長還是十分的焦慮,擔心自己是不是做的還不夠,孩子會不會還是不如別人。這種常見的中國式育兒焦慮,其實可能是受了劇場效應的影響。
  • 孩子學習很費力?家長運用「泰勒效應」,幫助孩子更好的學習
    一些家長在孩子學習的時候總是非常的苦惱,也可以明顯的察覺到孩子不論怎麼努力如何做筆記,上課認真聽講,成績就是無法提升,甚至有的家長表現得比孩子還要更加著急。小林就是一個在班級中標準的好孩子,之所以說他是好孩子,是因為平日裡非常聽話,在課堂上總是認真的學習,認真的做筆記。雖然各方面都很優秀,但是唯獨在成績這一塊,無論他如何努力,仍舊是中等偏下的狀態。
  • 如何培養孩子的安全感?「暗示效應」讓孩子更自信
    能表達出自己的感受或想要什麼,就更能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1.「暗示效應」讓孩子更自信。所謂「暗示效應」,即是用含蓄的、間接的方式對別人的心理和行為施加影響,從而使被暗示者不自覺地按照暗示者的意願行動,此稱之為「暗示效應」。
  • 孩子出現「分離焦慮」,父母應該怎麼辦?4招幫助孩子排解焦慮
    都說孩子依賴父母,其實時間久了,父母也會依賴孩子,儘管照顧孩子很辛苦,但是當自己要離開孩子的時候,會感到特別不舍,尤其是看到孩子哭著鬧著不讓父母離開,父母會感到很心疼。孩子不讓父母出門,其實是「分離焦慮」在作怪,幾乎所有的小寶寶都會產生這種焦慮,父母面對這種情況時,要妥善處理,否則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 孩子出現「分離焦慮」,父母應該怎麼辦?4招幫助孩子排解焦慮
    都說孩子依賴父母,其實時間久了,父母也會依賴孩子,儘管照顧孩子很辛苦,但是當自己要離開孩子的時候,會感到特別不舍,尤其是看到孩子哭著鬧著不讓父母離開,父母會感到很心疼。孩子不讓父母出門,其實是「分離焦慮」在作怪,幾乎所有的小寶寶都會產生這種焦慮,父母面對這種情況時,要妥善處理,否則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 孩子做事總是不能有始有終,了解「蔡戈尼效應」,就會找到方法
    在接孩子的校門口,總能聽到家長的抱怨,孩子做什麼事情總是做到一半就沒耐心了,做作業的時候,不是上廁所,就是吃東西,怎麼也坐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