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孩子的校門口,總能聽到家長的抱怨,孩子做什麼事情總是做到一半就沒耐心了,做作業的時候,不是上廁所,就是吃東西,怎麼也坐不住。
送孩子去學畫畫,每次總是畫到一半就放棄了。 孩子做什麼事情都沒耐心,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煩惱。如果這種做事的態度一直持續下去,長大了就會一事無成。
在這種情況下,父母不必焦慮,利用「 蔡戈尼效應 」要正確引導,讓孩子能正確認識事物,並明白堅持下去的理由,不會輕易放棄。
孩子做事總是不能有始有終,了解「蔡戈尼效應」在1927年,德國著名的心理學家——蔡戈尼,做了這樣一個實驗:
他讓一些人安排了22件簡單的工作,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如果一半人沒做完就會被停止。做完試驗後,他讓這些人立刻回憶剛才的工作內容,出乎意料的是,未完成工作的人可以平均回憶68%,而完成工作的只能平均回憶43%.因此,心理學家把這種現象稱作「蔡戈尼效應」:這是人們與生俱來的一種驅動力, 當人們的某種動機得到滿足的時候,就不容及記住 ,當願望沒有達成的時候,這種動機就會使人們印象深刻。
有關這種心理,曾經有一個有趣的小故事,有一位作曲家特別愛睡懶覺。
他妻子每天早晨會彈奏鋼琴上的幾個 和弦 ,但只彈奏一半,然而由於作曲家對作品,有著一種類似於強迫症的狀態, 他無法忍受一首曲子的不完整, 因此每次都會不再想要睡覺,起來把整首曲子彈完才罷休。
當孩子出現半途而廢現象的時候,家長可以利用蔡戈尼效應,告訴孩子尚未完成事情的美好,激發孩子的自主性。
孩子習慣做事半途而廢,多半出於三個原因當人們在做一件事,進行到一半的時候,就會因為一些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的作用,而產生放棄原計劃的想法。孩子尚小,心智還沒有那麼健全,做事就會更容易半途而廢。
1、孩子意志力的缺乏
由於孩子的年齡小,考慮問題沒那麼多,他們只會關心事情的趣味性,而不會想完不成這件事會有什麼後果。
在父母的寵愛下,孩子會認為即使放棄了,也不會受到懲罰。因此,每當孩子在放棄做一件事情的時候,父母大多這樣考慮: 「孩子還小,不要累著了」。 而不是積極鼓勵地去說:「要堅持,再努力一下,你就成功了!」
2、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
孩子們在很小的時候,就熟知小貓釣魚的故事,老師同樣以此教育孩子做事要專心致志。
三心二意是大多數孩子都有的通病 ,孩子的好奇心強,往往一些小小的事情就能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3、興趣的缺乏
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很多家長願意跟風,看到別人家孩子學什麼,就會給孩子報好多興趣班,結果沒堅持幾天,孩子就不想學了,原因就是他不感興趣。
所以,作為家長要 探索孩子的心理,明白孩子的興趣所在 ,並大膽激發,時常告訴孩子堅持下去的理由。根據孩子的情況,理性地去給孩子報興趣班。
運用「蔡戈尼效應」,對孩子的好處顯而易見蔡戈尼效應的實驗證明,每個人都具備一定的意志力,並用這樣的意志力完成某件事情,只是人們將這種意志力,運用時所面對的任務不一樣,其產生的結果也就不同。
1)會讓孩子的學習生活有條不紊
做事半途而廢給孩子帶來了很大的危害,孩子在做事產生放棄的念頭之前,也會有一些心理鬥爭,也不願意隨便放棄,孩子之所以放棄, 是因為注意力的分散或是禁不住誘惑。
孩子的可塑性很強,很容易堅持去做一件事,在老師和家長的正確引導下,才有可能成為遵守紀律的好孩子。
2)幫助孩子樹立時間觀念
我們會發現,做事有始有終,不輕易放棄的孩子,意志力會比同齡孩子強,更重要的是他們懂得如何利用時間,有著良好的時間觀念。這些孩子會按時完成老師和家長布置的任務,並且會在一天中合理安排自己要做的事,執行力和自覺性也很強,想不優秀都難。
3)建立自我反饋能力
孩子要想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任務,心裡就會有一個概況,比如會計算一下完成任務的時間、完成情況以及任務的重要性等。
這些問題都會等著孩子思考 ,在這個過程中,無異於一份任務反饋表。孩子如果堅持這種思考模式,自我反饋能力也會增強。
[免責聲明]:轉載自其他平臺或媒體的文章,本平臺將註明來源及作者,但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作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繫本平臺並提供相關書面證明,本平臺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刪除該文,並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