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感的本質是源於:對已經失去、尚未得到、幻想中的自身之外的其他客體,所懷有的一種痛苦的渴望。
無論你是逃避現實還是更加徹底的選擇放棄,這都是缺乏勇氣面對現實的表現。
因為現實中總是充滿了不確定性的,你其實也並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孤獨,什麼時候能夠走出孤獨。
最近和學員小A交流,他跟我談起孤獨這個話題,他和我說:「總覺得生活太平淡,沒有激情,所有的生活片段都是按部就班,每天早出晚歸,日復一日。」
他每天都是睡到第三個鬧鐘結束才起床,隨意洗漱一下就匆忙出門上班。
在公司不是做著乏味的工作,就是發呆走神,然後下班回家就是打遊戲,打到困的不行了才停下來。
到了周末的時候,就呼朋喚友,和很多的朋友出去唱歌吃飯,玩到盡興才回家。
他孤獨嗎?看起來並不孤獨,畢竟有很多人圍著他轉。
他不孤獨嗎?他說自己其實孤獨的要命,每當一個人呆在家裡的時候,他感覺這個世界就剩他一樣,就好像小時候媽媽總是把他一個人丟在家裡。
孤獨就像一個個溫柔的漩渦,讓他在裡面麻木地快樂,讓他想爬又爬不出來。
大概,我們都一樣吧。總是看起來很努力卻又覺得很墮落,看起來很快樂卻又很悲傷,看起來很平靜卻又很孤獨。
孤獨感並不是我們生來就擁有的屬性,而是我們遭遇了許多大大小小的創傷,在成長過程中逐漸產生的一種情緒感受和認知反應。
產生孤獨感的早期,是在於嬰幼兒階段。
處於嬰幼兒時期的我們,對母體的依賴是無可避免的,這種依賴是非常完全的、整體的一種投注,因為這是出於對生本能的渴望,以及對死本能的恐懼。
雖然我們的母親無時無刻的照顧著我們,但是難免有顧及不到的時候。
當我們被忽略的時候就會覺得被這個世界攻擊了,死本能在這個時候就會被激發。這個時候我們尤其會渴望母親的出現,如果沒有,就會產生極其強烈的孤獨感和恐懼感。
而那些從小就不被關愛和照顧的孩子,這種感受更甚。
隨著我們逐漸長大,我們也難免會和身邊的親人產生分離,每一次分離其實都讓我們深感痛苦,讓我們對未來充滿焦慮,也讓我們對重逢特別的渴望。
特別是在剛分離的那一段時間,我們的孤獨感因渴望尤其強烈。
就像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在母親離開的時候總會嚎啕大哭。只有等母親回到身邊,才會感到安心。
這種恐懼和焦慮,就是孤獨感在一開始最本質的來源。
這種對於生存的渴望是與生俱來的,也是成長過程中尋求他人認同的基礎。當我們處於強烈的渴望和無法被滿足的狀態時,嬰幼兒時期的那種焦慮和恐懼就會再次重現,所以我們才會感覺孤獨。
單相思或者失戀的人容易感到孤獨,其實就是對已經失去客體,所懷有的一種痛苦的渴望。
他們在對於「想要得到的渴望」與「得不到的無奈」這兩種強烈情緒的交鋒之下,產生了嚴重的撕裂感,而這種撕裂感讓他們深感痛苦。
進而又因為痛苦,他們早年的那種種分離創傷會被同時激發,從而讓他們覺得失去對方活著也沒有什麼意思。
一個人的生活一旦變成了這樣,他不對自己的生活感到孤獨才是怪事。而情感問題產生的撕裂感和無意義感往往比生病產生的感受要更加強烈,更加長久。
所以,在一些失戀或者單相思的人身上總是能夠感受到極其強烈的孤獨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因為孤獨感本身並非是與生俱來就擁有的一種感受,而是由於無法被滿足所引發的,所以如果沒有渴望,我們也就不會感到孤獨。
這也是為什麼一些心智成熟的人非但不會逃避和排斥孤獨,反而會主動地享受它。
我的一個朋友B,在我記憶中,他就是那種看起來孤獨的存在。
在過去的印象中,我一直覺得他是一個循規蹈矩、無趣且死板的人。
他總是班級裡來的最早,走的最晚的。每天早上堅持背誦詩詞和單詞,每天晚上堅持自習課之外的自習,好像永遠都是一個人的樣子。
他成為了我記憶中,唯一一個青春裡不青春的人,非常的單調和乏味。當時對於他並談不上喜歡和欣賞,甚至覺得他很孤獨也很可憐。
因為他只會背單詞,只會刷題,只會繞著枯燥的操場一圈圈快跑。
可是後來,隨著成長,我才知道,他一點都不可憐,也不孤獨,心中有光的人,怎麼會孤獨和可憐?而且他還一直跟隨著光往前跑,這其實是很讓人羨慕的一件事。
有時候,我們之所以孤獨,也因為太懶。
我們無法在清晨撕開被窩的誘惑,無法在深夜管住自己伸向宵夜的手,甚至無法在下班的時候邁開自己的雙腿。
所以,在滿是裙子和短褲的夏天,我們只能拖著一身肥胖的疲憊,感覺孤獨得要命。
有人說,孤獨是這個世界的流行病,和抑鬱一樣。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活在無盡的孤獨裡,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快被情緒淹沒。
也許,我們可以不那麼孤獨。學著在每個清冷的早晨喝一碗暖胃的粥,學著每天不吃垃圾食品,學著每個下班的之後都跑五公裡的步,可能我們就沒有那麼孤獨了。
一個如果無法管住自己可能是性格上的弱點,但是如果一個人不能忍受孤獨,那可能就是靈魂上的缺陷。
人類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來源於對現實的否定、逃避、和不接納。
如果我們能夠接受痛苦是存在的、是無法逃避的這個事實,那麼痛苦也就不存在了,而孤獨感亦是如此。
如果我們能夠接受孤獨的存在,而不是抗拒,那麼我們就能逐漸意識到:我們已經長大了,我們已經不是小孩了,我們已經能夠不依賴母親而獨自生活了。
這樣我們就會逐漸走向了成熟,我們的內心就不會再被嬰幼兒時期對於死亡的恐懼與焦慮所捆綁,我們就會懂得要為自己負責。
因為這個時候你會意識到,任何試圖去追逐外界,試圖從他人身上獲得安全感,試圖融入一個熱鬧的圈子從而令自己「暫時」擺脫孤獨感的行為,其實對於你而言都是一種對心智的損害。
獨處並不會孤獨,無效社交才會。
看到這裡可能有人會問:那麼到底如何才能夠讓孤獨不影響自己的生活?
第一,面對和接受你的孤獨
承認孤獨,是不怕孤獨的前提,盡情享受就可以了。
其實大部分的痛苦並不是因為事物本身,更多的還是來源於對事物的抗拒和逃避引發的次級痛苦。
次級痛苦是可以隨著你的注意力不斷被強化的,最終會帶來強烈的感受。
所以你越是想擺脫孤獨感,你就會越焦慮,你越是焦慮,你的孤獨感就越強烈,隨之你會選擇去逃避,會選擇去掩蓋它,最終演變成為一個惡性循環。
你必須去正視你的孤獨感,什麼都不要做,不要再試圖去幹預它。
你只要把自己當做一個旁觀者,去感受和看著它就好。
第二,去充實那個缺乏安全感的自己。
好好的去生活,在生活中多思考,認真的去學習,經常性的去了解或者做一些有趣的事情,讓自己開心起來,也就是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
這些事情是在日常狀態下最靠譜的,可以穩定自身的,可以讓孤獨不長久停留的方法。
至於「廣交朋友」或者「博取他人認同」這樣子的方法,這是小孩子才會做的幼稚行為。
如果你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說明你可能還是以小孩子的角色在面對當下的生活,說明你的生理發展雖然成熟了,但是心理年齡可能停滯在了過去的某個階段。
畢竟如果你要純粹依靠他人的認同來驅散孤獨的話,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風險,因為別人你是無法控制的,你能控制的只有自己。
別人無法一直滿足你,如果你的期望越大,往往失望就會越大,這種風險本身就會讓你陷入更大的失控之中。
所以,當你真的要用到人際關係的力量去應對孤獨時,我希望你只把人際關係當作你面對孤獨時的一種輔助,千萬不能把希望都壓在它的上面,因為能讓你不孤獨的只有你自己。
請你相信,清晨和黃昏,歌聲與晚霞,落月和清風,這世界上的小確幸,都會是你的。
所以你可能會孤獨,但是你可以選擇和孤獨共存,甚至可以去學會享受孤獨。
在世界上有很多種活法,而選擇努力而又忙碌的活著,可能是最好的一種。
*作者簡介:心理諮詢師知心,兩性情感導師,把心理學帶到大家的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