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現,感到孤獨可能是因為你沒吃夠?|journal of personality...

2021-01-09 網易

  原創 KY KnowYourself

  
KY作者 / Celia、Letty、Wendy

  
編輯 / Celia

  
大家周末好啊!雖然明天還要上班,但國慶長假馬上就要到了~節前最後幾天的工作,還是打起精神來努力完成吧!

  
過去這兩周,我們的月小兔又讀了哪些神奇的研究文獻呢?目錄先來一份:

  
控制飲食讓你感到孤獨?你不是一個人

  
做好事一定被誇?你也可能被罵偽善

  
發現自己比一般人怕痛?你身上可能有歐洲人的血統

  
想要變得更有創意?除了靈感,你還要有這個

  
找到了!也許是史上最簡單的減壓方法

  
下面還是請月小兔來給大家展開講講~

  

  控制飲食讓你感到孤獨?

  
你不是一個人

  
你經歷過食物過敏嗎?你有因為想要減重而節食嗎?你可能不知道的是,不吃特定的食物,除了讓人嘴饞,還會帶來更多的心理負擔。

  
最近,一篇發表在期刊《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上的研究指出,控制食物的攝入真的會讓你感到孤單。研究人員通過發放控制飲食和孤獨感的相關問卷,對成年人、兒童、特定宗教信仰者等不同的人群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研究發現,人們控制飲食有各種各樣的原因,可能是食物過敏、乳糖不耐受,也可能是尊崇素食主義、信奉猶太教,當然也有可能是因為想要減肥所以不去吃特定的一些食物。但無論原因為何,比起其他人,這些控制飲食的人們都會體驗到更強烈的孤獨感。

  

  研究匯總。截圖自Woolley, K., Fishbach, A., & Wang, R. M. (2020). Food restriction and the experience of social isol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9(3), 657-671.

  
研究人員引入了「食物煩惱」這一概念來解釋這種特殊孤獨感。「食物煩惱」指的是,當一個人和其他人吃不一樣的食物的時候,ta會覺得很煩惱,因為ta意識到,自己無法通過和其他人吃一樣的食物來和ta們建立聯結。比如,你是素食主義者,旁邊的人都在吃肉,就你在吃草,你會忍不住感受到自己和其他人不同。

  
吃飯本身就有比吃本身更多的意義。下次減肥再吃草的話,記得找身邊的人陪你一起吃,這樣你們就都不會覺得孤單啦~

  

  做好事一定被誇?

  
你也可能被罵偽善

  
什麼樣的人是真正的「好人」?經常做善事的人都是好人嗎?

  
在最新的《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中,一篇研究發現:即使做了好事,你也不一定會被誇;甚至,周圍人反而可能會覺得你偽善。而是否會出現這種「翻車」的情況,取決於你具體做的善事是什麼。

  
在此項研究的一組實驗中,被試者會讀到這樣一個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家諮詢機構的高管,這家機構幫助菸草公司或賭場盈利,而這位主人公卻會在業餘時間去做禁菸或禁賭活動的義工。

  
接下來,研究人員要求被試者圍繞以下問題對這位主人公進行打分:Ta做善事的行為有多值得誇獎?Ta有多偽善?Ta對自己就職的公司造成了多大程度的損害?

  

  在被試者心目中故事主人公的偽善程度會減少被試者對主人公的誇獎。截圖自O'Connor, K., Effron, D. A., & Lucas, B. J. (2020). Moral cleansing as hypocrisy: When private acts of charity make you feel better than you deser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9(3), 540-559.

  
實驗發現,當主人公做的善事和本職工作有直接矛盾時,被試者會覺得這個人更偽善,也會相應減少對他所做善事的誇獎。

  
例如,主人公的本職工作是幫助菸草公司和賭場提升銷量,相比起ta參加禁菸禁賭宣傳活動所傳遞的善意,ta出錢出力去社區做禁菸禁賭宣傳和ta本職工作之間的直接對立,會讓人更傾向於認為ta假惺惺,覺得ta所做的善事不那麼值得讚揚。

  
故事裡這位主人公或許只是想「精準地」彌補自己的罪惡感,卻沒想到影響了其他人對ta的評價。當人們平時做的事與ta的善行在立場上精準對立的時候,至少在周圍人眼裡,這份善行的價值就打了折扣,甚至成了ta偽善的標誌。

  
所以,如果大家知道你天天都在打車叫外賣使勁為碳排放做貢獻,就不要到處炫耀自己在攢能量種真樹了——自己洗滌完心靈就夠了,人家可不一定誇你(手動狗頭

  

  發現自己比一般人怕痛?

  
你身上可能有歐洲人的血統

  
我有一位好朋友,他對疼痛的忍耐力幾乎為0,就連手指不小心被劃破這種小傷,輕微的痛感都會讓他時刻注意自己的傷口,直到完全痊癒。為此他不敢做飯,因為怕切到手;打針和輸液就更可怕了……

  
起初,我還以為他只是矯情,或者是為了獲得別人的關注,但後來發現,他在其他事情上的忍耐力非常強,但就是對生理上的疼痛非常恐懼。

  
今年,來自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和德國馬普進化人類學研究所的研究者Hugo Zeberg和Michael Dannemann等人做了一項分析,結果發現,有0.4%的當代英國人遺傳了變種的尼安德特人基因。這部分基因會對傳導痛覺的離子通道產生影響,因此,攜帶這類基因的人會比未攜帶者對痛覺更加敏感。研究指出,這些人比未攜帶相關基因的人報告疼痛感的可能性多出7%。

  

  尼安德特人復原圖。圖自網絡。

  
另一個有趣的發現是,在攜帶此類基因的人群中,性別不會影響個體所報告的疼痛程度,但是年齡會。在40-70歲的群體中,年齡與報告疼痛的可能性呈顯著的線性正相關。

  

  隨著年齡增長,報告疼痛的可能性隨之增加。截圖自Zeberg, H., Dannemann, M., Sahlholm, K., Tsuo, K., Maricic, T., Wiebe, V., Hevers, W., Robinson, H.P.C., Kelso, J., & Pbo. S. (2020). A Neanderthal sodium channel increases pain sensitivity in present-day humans. Current Biology, 30(17), 3465-3469。

  
所以,如果你周圍的朋友裡也有非常怕痛的,可以把這篇文章分享給ta,或許就解決了ta多年來的疑惑,沒準還能順便認個親戚……

  

  想要變得更有創意?

  
除了靈感,你還要有這個

  
創意總是會被人們當作一種「與生俱來的靈感」。比如,你可能也聽過這種說法:「有些人之所以有創造力,是因為ta們右腦發達。」

  
但近期,一項發表在期刊《NeuroImage》上的研究發現,創造力比我們想像中的要複雜很多。

  
負責該研究的是德雷塞爾大學的David Rosen博士及其同事。他們邀請了32位有著4年到33年不等受訓經驗的爵士吉他演奏者作為被試者。在實驗中,他們要求被試者即興創作6首帶有鋼琴、貝斯和鼓元素的爵士樂曲,並在此期間測量每位樂手的腦電圖。隨後,專業評委們將為樂手的作品進行評分,以評測作品的創意水平。

  

  正在創作並接受腦電圖測量的樂手。截圖自Rosen, D.S., Oh, Y., Erickson, B., Zhang, F., Kim, Y.E., & Kounios, J. (2020). Dual-process contributions to creativity in jazz improvisations: An SPM-EEG study. NeuroImage, 213, 116632。

  
結果顯示,比起其他樂手,作品分數較高的樂手的左半腦後部活躍度是更高的。而經驗較豐富的樂手,也展示了更高的左腦區活躍度。由此,研究人員得出結論,有著更豐富經驗的樂手,往往能夠創作出更有創意的作品。

  
反之,經驗較少、作品分數較低的樂手,右腦更為活躍。

  

  經驗度不同的樂手在創作中所展示的腦電圖。經驗較豐富的樂手以紅色表示,經驗較少的樂手則以藍色表示。截圖自Rosen, D.S., Oh, Y., Erickson, B., Zhang, F., Kim, Y.E., & Kounios, J. (2020). Dual-process contributions to creativity in jazz improvisations: An SPM-EEG study. NeuroImage, 213, 116632

  
但這能夠說明「左腦發達的人其實更有創造力」嗎?研究者分析認為,這也取決於我們如何定義「創造力」。

  
如果創造力是以一個人處理陌生情況的能力(如新手演奏者即興創作)為標準,右腦將發揮更大的作用;而如果創造力是由作品的質量來衡量的,那麼左腦則更佔據主導地位。

  

  找到了!也許是史上最簡單的減壓方法

  
高房價、高消費、長時間加班……「壓力大」早已是成年人的生活常態。如何才能有效減壓、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壓力事件呢?

  
最近,來自巴塞爾大學的研究團隊在期刊《PLoS ONE》上發表了一篇論文,為大家找到了一個特別簡單好操作的減壓方式——每天多笑一笑!

  
在為期2周的實驗中,研究者通過APP向被試者每天推送8次提醒消息,推送的時間從早8點到晚上9點半,間隔不固定。每次收到消息提示後,被試者需要回答問卷,向研究者報告自己在收到上一條推送之後,自己有多經常發笑、發笑的程度如何、為什麼發笑,並且報告自己有沒有經歷壓力事件,以及有哪些壓力症狀、輕重如何。

  
研究結果顯示,多笑的確有助於緩解壓力——當被試者發笑的頻率較高的時候,壓力事件往往帶來一些相對輕微的壓力症狀。但讓研究人員沒想到的是,發笑的程度和壓力體驗的變化無關。

  
也就是說,無論你是哈哈大笑,還是微微一笑,對於緩解壓力體驗的效果都是差不多的。

  

  被試者發笑的頻率會影響ta們對壓力事件的體驗。截圖自Zander-Schellenberg, T., Collins, I. M., Miché, M., Guttmann, C., Lieb, R., & Wahl, K. (2020). Does laughing have a stress-buffering effect in daily life? An intensive longitudinal study. PLoS ONE, 15(7), e0235851.

  
所以,下次再感到壓力大的時候,不妨去看場脫口秀或者聽段相聲~或者,走在路上的時候對周圍人報以圍笑,也是管用的……吧?

  
提前祝大家假期愉快啦~喵!

  
References:

  
O'Connor, K., Effron, D. A., & Lucas, B. J. (2020). Moral cleansing as hypocrisy: When private acts of charity make you feel better than you deser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9(3), 540-559.

  
Rosen, D.S., Oh, Y., Erickson, B., Zhang, F., Kim, Y.E., & Kounios, J. (2020). Dual-process contributions to creativity in jazz improvisations: An SPM-EEG study. NeuroImage, 213, 116632

  
Woolley, K., Fishbach, A., & Wang, R. M. (2020). Food restriction and the experience of social isol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9(3), 657-671.

  
Zander-Schellenberg, T., Collins, I. M., Miché, M., Guttmann, C., Lieb, R., & Wahl, K. (2020). Does laughing have a stress-buffering effect in daily life? An intensive longitudinal study. PLoS ONE, 15(7), e0235851

  
Zeberg, H., Dannemann, M., Sahlholm, K., Tsuo, K., Maricic, T., Wiebe, V., Hevers, W., Robinson, H.P.C., Kelso, J., & Pbo. S. (2020). A Neanderthal sodium channel increases pain sensitivity in present-day humans. Current Biology, 30(17), 3465-3469

相關焦點

  • 你為什麼感到孤獨?
    使得我們感到孤獨的原因,也無非以下幾點:1、渴望著友情、愛情,卻又懶得主動,又或者是不敢去主動,因為自己在社交方面真的很不OK,甚至害怕去社交。要知道,沒有人會想主動在一個陌生人、一個和自己生活並沒有交集的人的生活裡埋下伏筆,沒有人會願意主動閱讀一篇平淡無奇的閱讀理解。
  • 你為什麼會感到孤獨?
    很早之前,美國索爾克生物科學研究所的神經科學家戴琦(Kay Tye)就在研究有關孤獨的問題:當人們感到孤獨時,他們對社交互動的渴望是否就像飢餓的人渴望食物一樣?她和同事能否在大腦的神經迴路中檢測並測量這種「飢餓」?
  • 孤獨有多可怕?最新研究發現:一直一個人生活,真的會孤獨死
    研究發現,如果你一直一個人生活,最終可能會孤獨而死,而不是你以為的自然老死。多年前發表在journal of Personality Social Psychology上的一篇文章,說明了這種情況。這篇文章名為Loneliness in everyday life :Cardiovascular activity ,psychosocial context ,and health behaviors,譯為中文是《日常生活中的孤獨對心腦血管活動、心理以及健康的影響》。芝加哥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對50至68歲的中老年進行調查後,發現孤獨感得分高的人高血壓方面也不容樂觀。
  • 讀博生存手冊:你會感到孤獨,但你不是一個人
    2017年,比利時根特大學的Katia Levecque教授及其同事發表的新研究發現,和其他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相比,在讀博士生存在心理問題的比例顯著更高,有三分之一的人已經或可能患有常見精神疾病 (Levencque et al., 2017)。這一結果出來,立刻引發了學術界及權威期刊的熱烈討論。
  • |大五人格|personality|...
    我們可能以為,人的個性是與生俱來的,比如天生內向或外向。但是科學家經過多年的研究發現,隨著時間流逝,人的個性會發生改變,短期內察覺不到,但長期來看很明顯。As you grow older, does your personality change?從青少年到成年,你經歷了許多改變——換工作、失敗的髮型和戀情變遷。但是你本質上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隨著年齡增長,你的個性會改變嗎?
  • 緩解孤獨感的兩種方式:為什麼你總是感到孤獨?主要還是因為太懶
    ,所以如果沒有渴望,我們也就不會感到孤獨。學著在每個清冷的早晨喝一碗暖胃的粥,學著每天不吃垃圾食品,學著每個下班的之後都跑五公裡的步,可能我們就沒有那麼孤獨了。一個如果無法管住自己可能是性格上的弱點,但是如果一個人不能忍受孤獨,那可能就是靈魂上的缺陷。人類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來源於對現實的否定、逃避、和不接納。
  • 如果你感到孤獨,請看看這個。
    你經常感到孤獨嗎?其實孤獨是生命的常態。它藏匿在凌晨兩點半的朋友圈,亦或是公司樓梯間的嚎啕大哭。作為群居動物的我們,似乎總是在逃避孤獨,尋找群體。獨行,似乎成了一件見不得光的事情。難道獨行,就真的如此令人痛苦嗎?實則不然。
  • 一位荷蘭華人青年感到孤獨,因為?
    現年19歲的華人青年麥可(Michael)居住在荷蘭某地,他很誠實,聲稱他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感到很孤獨。實際上,疫情中更不能讓他覺得輕鬆。本星期,由於絕望他在社交媒體上發出呼籲,尋找「夥伴」。 「我有點與眾不同,人們對此感到恐懼。」他說。
  • 一個人感到孤獨時,你是如何去安慰自己的?
    瞧,這一對情侶吃得多開心呀!人終究不過是凡夫俗子,生性孤獨!在紅塵中來來往往,在煙火中沉浮迷離。命運可以帶來繁華,也會帶來孤獨和失落,多麼盛大的演出,也終有落幕的時候。身處於鬧市,感受摩肩擦踵的人流,自己卻不過是一小粒塵埃,我的快樂、我的痛苦、唯有自己品嘗。
  • 為什麼有時候越是喧鬧,越感到孤獨?
    越是喧鬧,越感到孤獨。記得我上大學的時候,為了讓自己不再內向。把能參加的集體項目參加了個遍。各種比賽,社團活動等等。但每當我感覺自己應該很滿足於這種熱鬧的時候,卻越發的感到孤獨。等你真正地了解到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東西或者想要做什麼事情,你就會明白了。那個時候你就不會再感到孤獨了,你會因為有這段孤獨的時光而感到幸運。因為你有自己所追求的目標和動力了。你就會很喜歡自己一個人獨處的。挪威政治家南森說:人生的第一件大事是發現自己,因此人們需要不時孤獨和沉思。
  • 你感到孤獨嗎?談談我自己是怎麼和孤獨相處的
    誰一個人坐著,一個人睡覺,一個人走路,誰充滿活力,一個人抱著自己,你會在森林的孤獨中感到愉悅。另一方面,在某些情況下,孤獨成為精神和身體問題的原因,甚至是死亡。有一個詞叫「孤狼」,說的是對社會有非常負面的影響,因為它曾經用來形容人他的孤獨是導致暴力的仇恨的溫床。因此,不管是否選擇了孤獨,這是我們花費時間決定結果的方式。我嘗試給一些實用性的建議,希望能從中找到一些價值。
  • 為什麼會感到孤獨?尼採:人生來就是孤獨
    聽了他的回答,我有一點點感傷,因為我也有過相似的經歷,在我戀愛的時候,遇到一些比較好的工藝品,總喜歡給女朋友帶一個回去,但是分手以後,就不知道該送給誰。這種感情帶來的悲傷,會讓你感到很孤獨,這種孤獨會讓悲傷者更悲傷!我們要善於對待處理感情,避免陷入泥潭,走進孤獨的死循環!
  • 因為孤獨
    我說:可能是因為他來時,你把獨一無二的位置給了他,他的位置沒有備胎,所以,他走了,你的心也空了。越難受是因為你越在乎。 人是貪婪的。如果開始看重一個人,你會自然而然把對他的期望抬高,直到一天,高出他願意為你付出的範圍。你失落、傷心、甚至抱怨:某某某,我對你太失望了,我以為你和他們不一樣。
  • 國際孤獨指數等級表,你到多少級了?
    你是否經歷過下面的場景:兩人面對面吃飯,分別盯著手機傻笑;坐在客廳的一家人,互相隔離在自己手機的世界裡;朋友聚會,總是忍不住查看微信的消息提醒,或者無意識地刷朋友圈;手機快沒電的時候,充滿焦慮和恐慌,感覺自己隨時要和世界失去聯繫。
  • 你是否經常感到很孤獨?如果是,你需要衝破身上的閉鎖心理
    每個人在一生中,多多少少都會感到一些孤獨感。孤獨的心理,很大程度上是由於自己與他人無法建立出良好的社交互動,而感到自身被世界隔絕的一種心理感受。有時候儘管你身處人群當中,但假如你無法跟這個圈子裡的人,構建出一種和諧、愉悅、放鬆的互動方式,好像你跟他們不是一個世界的人似的,你就會感到孤獨。這是很正常的事情,每個人都會遇到這種情況。
  • 慢熱型性格的女生,因為朋友太少而感到孤獨怎麼辦?
    朋友不在於多與少,好的朋友一兩個足矣,你可能是沒有遇到好的朋友,好的朋友可以永遠為你著想,你難過她會陪在你身邊,你開心時她會和你一起開懷大笑,如果你這兩個朋友真的是無話不談,在你面前一點壓力都沒有,那麼請你珍惜她們,有那麼多都不是真的朋友,大多只是在你輝煌的時候一起吃喝玩樂,但等你沒了錢或者沒了什麼
  • 為何你總感到孤獨?如何處理孤獨感?<3>
    因牽扯許多方面,可能包括社會、心理、情感和身體因素,比如在童年和青春期缺乏朋友或是身邊缺少有意義的人。結婚生子後可能表現的產後抑鬱也是一種孤獨感,或是經常的搬家,從一個社會環境遷移到另一個新環境,導致了思鄉病,還有就是分手離婚。
  • 其實你並不是害怕孤獨,而是害怕找不到那個讓你感到不孤獨的人!
    曾經有人分析調查過,一個人的一生大約會遇到2000~3000萬人左右,但隨著現在社交網絡的飛速發展這個數據將不斷地擴大,也就是意味著你遇到的人將會越來越多,但在這眾多擦肩而過的過客當中又有多少人是能夠一直陪伴著你的呢?
  • 為什麼年輕人可能更孤獨?
    儘管如此,許多人還是感到孤獨和孤立。英國廣播公司做了一項關於孤獨的調查,來自世界各地的55000人參與了調查。Can you be lonely in a crowd?在人群中你會孤獨嗎? 是的,當然,我認為你可能是孤獨的,因為孤獨並不意味著身體上的隔離。我認為,如果你覺得自己與周圍的世界脫節,如果你覺得沒有人理解你,你在任何地方都可能會感到孤獨。例如,如果你隔離在蘇格蘭高地快樂地生活著,我敢肯定,如果你來到倫敦,你會感到孤獨。
  • 願你不再感到孤獨,願有人懂你的欲言又止
    如果我有一天變得溫柔,那麼,我一定是遇到了一個能夠給我溫柔的人,他會用心守護我一生一世,直到歲月的盡頭,如果有一天,我不再感到孤獨,那麼,你一定會為我感到開心,因為我遇到了一個懂我的欲言又止的人,他會在我需要他的時候,出現在我的面前,那麼,我的心就不會感到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