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祖先,從古代開始,配合節氣變化,衍生出連綿循環的歲時節慶,並在節日按傳統習俗,以米製成各式各樣的米食,敬天地、拜祖先祈求護佑,使勞苦終歲的人們豐富了生活的滋味,更進一步與生命禮俗、歲時節慶相結合在傳統生命禮俗中。
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節,開平人家家戶戶都煮油飯,油飯就是用瘦肉、臘腸、菜果頭、蝦米、冬菇、大蒜、蔥、麥豆、胡蘿蔔切粒炒熟,飯是用糯米煮成的,加點鹽和油,再放進這些炒好的佐料拌均勻,才做成一碗香噴噴的油飯。
一年一度的正月十五元宵節,又是碉城家家戶戶吃油飯的日子,我以前一直想:為什麼我們這裡不像中國大部分地方一樣在元宵節吃湯圓,而是要吃油飯呢?後來才知道開平吃油飯的傳統,乃是由赤坎關族從福建傳入開平的。
開平的飲食文化是由閩系、客家系和四邑系揉合而成,閩系飲食便是北宋時期關氏由福建傳入開平。赤坎關族始祖關景器於五代後晉開寶七年(974年)因官場失意來到廣東,後定居於新會縣石牌都談雅裡(今稱司前鎮)。其第六世祖關興義在北宋中後期遷入赤坎鎮,先以大梧村為基地,不斷擴展,後到了三門裡,這時候,關族已經成為赤坎鎮一帶的大族。
關族帶入的福建文化很多,比如開平話赤坎口音中就有一點閩南話的味道,而關族也有吃雞酒、煮油飯的風俗,這些便是從福建傳入,再在碉城落地開花,自成一派。
油飯源於福建風俗,在幾百種風味各異的福建小吃中,只有油飯在福建人的生活中有著無可替代的角色。福建人在所有的大時節都會吃油飯,有著豐衣足食之意,所以這種風俗必定隨帶到開平,而且也延續到臺灣。三年前,我在臺北迪化老街那間創辦於1894 年的「 林合髮油飯」裡吃過他們從福建祖傳過來的油飯,用的是香菇、肉末、蝦米做料,米飯是糯米還滷汁煮,吃下去有點膩,口感還沒開平的油飯好吃,那掌柜說,冬菇、肉末和蝦米、糯米組合,才是最正宗的福建油飯。
相比之下,開平的油飯樸實又地道,口感不膩和相對可口,菜料裡除了冬菇、肉末、蝦米還有臘腸、菜果頭、大蒜、蔥、麥豆、胡蘿蔔,大雜燴又搭配相宜的菜肉組合成一鍋可口的油飯。
我後來明白,開平的油飯之所以演變成現在這樣,是跟碉城本土的地理生活有關,從前,人均生活水平一般,餐桌上菜多肉少,於是便將油飯的配料添加了本土盛產的瓜菜,漸漸的,演變成我們今天所食的「開平油飯」。
置於為什麼要在正月十五元宵節的這天吃油飯?因為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又是春節的最後一天,於是開平人便在這天煮油飯,根據鄉間說法,菜肉豐盛的「油飯」寓意著新的一年五穀豐登、油菜肉滿。
如果喜歡請與朋友分享,感謝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