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贈票的最小氣大劇院負責人:要做「製作型」劇院

2020-12-13 央廣網

陝西有家不贈票的「最小氣大劇院」

10月28日,普契尼歌劇《圖蘭朵》在陝西大劇院作為劇院開幕大戲首演,這部歌劇的交響樂團、合唱團、服裝舞美等製作部分,都由陝西大劇院負責。在演出前,大劇院負責人曹彥向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算了一筆帳,《圖蘭朵》製作成本700萬元,兩場演出票售罄,票房300萬元。

那不還是虧本了嗎?曹彥回答了記者的疑問:「這是我們自己的版本,以後能復排,又能演,而且鍛鍊了隊伍。我們要做一個『製作型』劇院,我們不跟其他城市比,我們要對標國際。」

製作型、國際化,這些要求對地處大西北的西安來說,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剛剛開幕的陝西大劇院和2009年開幕的西安音樂廳,都由陝西表演藝術中心負責運營管理,這是一家由國有資本注入的混合所有制企業。

在西安音樂廳建成前,西安每年市場銷售的優秀演出不超過50場。西安音樂廳經過7年運營,在2014、2015年連續兩年,以每年超過300場的演出量和70%的商業售票上座率,成為中西部地區唯一入選「全國十大音樂演出活力場館」的藝術場館。而對陝西大劇院,曹彥的野心更大,第一年演出量要超過500場。

曹彥稱自己是「全國最小氣」的大劇院,最突出的一個表現是,不贈票。「拿你贈票的觀眾,永遠不是你的真用戶。」曹彥表示,任何單位來要票他們都拒絕,一來二去,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家不給贈票的場館,也就不來自找沒趣。「劇院上下的工資都得靠門票賣收入。」曹彥說。

從2013年開始,西安音樂廳不再享年度運營補貼,成為全國年演出量超300場的藝術場館中,唯一沒有年度運營補貼的場館,也因此連續3年經營虧損。「毫不誇張,我們是全國最窮的劇院,5年沒有拿到一分錢。」曹彥說,最慘的時候,公司欠了300萬元水電費,從銀行貸了300萬元,自己又掏了300萬元。

負債900萬元,可還是要演下去。曹彥說:「絕大多數像我們這樣的二三線城市的大劇院,除了每年少數幾場演出,就是出租場館給人開會。可你不做藝術為什麼要花幾個億蓋劇院?我覺得這是很質樸的道理。」

為了省錢,從2013年開始,西安音樂廳砍掉了所有宣傳費用,做自己的新媒體。「願意走進劇院的那一群人太重要了,每次演出結束,我們就請觀眾加微信群、關注我們的公眾號。我們學習網際網路營銷,每一場演出拿出7個空位,請7名粉絲各帶一個朋友來看,演出結束後我們會跟他交流,問他願不願意以後花錢買票,能不能成為我們的下一個用戶。」曹彥說,現在,西安音樂廳的微信公眾號活躍指數位列全國同行第二,僅次於國家大劇院。

西安音樂廳還創辦了西安國際音樂節、西安國際戲劇節這兩個藝術節,以及「周末市民音樂會」「戶外公演」等藝術普及公益活動,有近30萬人通過公益項目第一次走進音樂廳。

一個好消息是,粉絲帶粉絲的方式卓有成效,西安交響樂團在第一年時,每場演出大約只有3萬元票房,現在平均8萬~10萬元,好的時候將近20萬元,幾乎場場賣空,票房的80%都來自於零售。

一個壞消息是,即便如此,西安音樂廳依然沒有盈利。「世界上大部分劇團的資金來源是三分之一政府撥款,三分之一企業贊助,三分之一演出票房。」曹彥說。她認為,政府補貼最好應是補給老百姓,只要買票就給補貼。這樣他們自然會選擇喜歡的劇團和劇目,就可以倒逼院團的節目水平。目前,陝西文化廳的惠民政策就是觀眾花100,政府補400,上限500元。

在曹彥看來,觀眾願不願意花錢買票,關鍵在於劇團能不能提供讓他們覺得優秀的演出;而觀眾不是培養的,是吸引的。

因此,陝西表演藝術中心堅持走「製作型」路線。西安音樂廳在2012年成立了駐廳的西安交響樂團,今年排演《圖蘭朵》,陝西大劇院又成立了自己的合唱團和童聲合唱團。

西安交響樂團總監秦智峰是一名80後,從樂團成立那一天起就加入了樂團。他對自己要求嚴格,對樂團的管理也紀律嚴明:每天排練5小時,9點50分開始——在那一分鐘要能揮下指揮棒,在此之前必須把調音等一切準備工作完成;排練過程中,絕不允許看手機,看一眼罰500元——心疼團員,秦智峰自己幫他們掏一半。

樂團黑管首席劉錚畢業於西安音樂學院,是一名85後,在以90後為主體的西安交響樂團已屬資深。「不浮躁。」他這麼形容樂團,「說幾點排練就是幾點,形成制度後,大家就習慣了,有時候出去看到別的團排練時稀稀拉拉,會覺得很不專業。」

西安交響樂團的較真體現在各種細節,比如,樂團用譜都是從國外空運來的原版譜,所有人都很寶貝,不允許有任何摺痕或損傷。有一次,劉錚在練習一段以吐音為主的樂曲時,練得太多舌頭破了,休息時卸下黑管哨片,沒發現手指上已經沾了血,再一拿譜子,「當時我就震驚了,兩個譜子上全是血印子」。劉錚第一時間給譜務打電話主動承認錯誤,受到「坦白從寬」的處分,罰款打了五折。

西安交響樂團與陝西大劇院、西安音樂廳一樣也是企業制,60多名團員對秦智峰「又愛又恨」。「畢竟我掌握著給大家發工資的權力。我們每年都有考核,考核不好就淘汰,考核好就加工資,你的收穫和能力成正比。」秦智峰說,「一個樂團有一個氣場,微妙的變化積累多了,就是一個大變化。一次中央芭蕾舞團交響樂團首席王小毛老師過來指導,他說自己被感動了——一個年輕樂手走臺那天錯了一個音,立馬說了三個『對不起』,這在別的院團沒見過。」

最讓秦智峰引以為豪的一點是,樂團能留住人。西安交響樂團每年的經費也是入不敷出,但樂團成員的待遇在西北五省(區)中是最好的,很多人都在西安安家落戶,還有買房在同一棟樓的,大家戲言「練起琴來,誰也不會吵著誰」。

樂團也不吝嗇請國際大師來交流,讓年輕人能不斷成長。「《圖蘭朵》的指揮是國際著名指揮家裡科·薩卡尼,兩本厚5釐米的總譜,他全部能背下來,又特別有激情,一場下來,一身汗。當你剛剛覺得自己有一點怎麼樣的時候,就需要這些大師來把你歸零。」劉錚說。

曹彥和她的夥伴們,對於在西安實現藝術理想,有野心也有信心。她清楚地記得一段往事:1997年,著名大提琴演奏家馬友友到中國巡演,其中一站是西安。然而除了前兩排坐了幾個西安音樂學院的專業粉絲,臺上的樂手幾乎要比臺下的觀眾數量多。2012年、2016年,馬友友又兩次來西安音樂廳演出,全部票售罄,過道上也坐滿了如痴如醉的人。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蔣肖斌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17年11月07日 08 版)

相關焦點

  • 國家大劇院負責人確認:低價站票長期不會取消
    國家大劇院負責人確認:低價站票長期不會取消 2008年01月08日 16:48 來源:北京晚報 昨天記者從大劇院有關負責人處得到準確消息——站票銷售將作為大劇院的長期行為不會取消,但今後銷售站票的場次將不通過媒體公布,觀眾可以通過撥打大劇院售票電話、登錄大劇院網站或到大劇院售票處現場進行查詢。
  • 誰在國家大劇院演出(聚焦國家大劇院現象(上篇))
    其實在國家大劇院引進的演出中,耗時兩年的項目比比皆是。身為大劇院的舞蹈總監,趙汝蘅對大劇院芭蕾劇目的引進簡直到了嚴苛的地步,「一流作品、一流演員、一流呈現」一樣都不能少,假團、假奏、假唱更是不可能。美國芭蕾舞劇院於2009年11月在國家大劇院進行了為期4天的盛大演出。這是該劇院有史以來規模最為宏大的海外演出——9位首席明星、80位實力舞者、130多人的龐大陣容。
  • 大劇院製作《西蒙·波卡涅拉》演繹父女情深
    攝影肖一    今夏,在國家大劇院製作威爾第歌劇《遊吟詩人》復排歸來之後,8月20日至23日,國家大劇院製作的又一部威爾第經典歌劇《西蒙·波卡涅拉》將首次與觀眾見面。屆時,指揮大師鄭明勳將執棒該劇,享譽世界歌劇舞臺的著名導演伊利亞·莫申斯基擔綱導演。
  • 梅蘭芳大劇院:老牌劇院的京劇新傳承
    而北京梅蘭芳大劇院背後國家京劇院的各位演員也積極響應,創作《青春戰「疫」國粹情》等十餘部微視頻。自成立至今,梅蘭芳大劇院努力打造國粹精品演出場所的第一品牌,劇院中的每一處附屬設施都帶有京劇演出元素,為觀眾展現京劇傳承的魅力。而在停演期間,梅蘭芳大劇院也發揮線上新媒體的作用,積極擁抱新傳播形式當好京劇傳承者。
  • 國情|俄羅斯的劇院
    十月革命」以後,大劇院仍然是莫斯科音樂戲劇活動最重要的中心,它一直以擁有最出色的歌唱家和舞蹈家而驕做,大劇院所表演的俄羅斯古典歌劇和芭蕾具有很高的藝術水準,儘管在世界範圍來說
  • 2020國家大劇院退票制度(時間+方式+電話)
    閉館期間,暫不開放售票處現場接待。  線下購票觀眾退票申請表 (請複製下方連結,用電腦打開填寫)  http://tuipiao.chncpa.org/  二、通過大劇院官網、手機端、智慧管家微信等網絡渠道購票觀眾,退票方式不變。不論是否出票,您都無需任何操作,我們將在三個月內儘快為您安排退票,票款將退回到您原支付帳戶。
  • 國家大劇院3月演出全部取消
    二、劇院將按照市委市政府防控工作領導小組要求和部署,視疫情發展情況及時調整並第一時間發布消息,您可留意國家大劇院官方網站、微博、微信獲取劇院最新消息。  劇院將持續做好所有區域的全面消毒工作,合力築起全社會共同防疫的長城!感謝您對國家大劇院防控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給您帶來的不便,敬請諒解!祝願您和家人健康平安!
  • 大劇院合唱團唱響閃亮的日子丨新京報×國家大劇院
    作為中國最高表演藝術殿堂所屬的專業文藝演出團體,合唱團秉承大劇院人民性、藝術性、國際性的宗旨,被公認為是一支充滿無限潛能的專業合唱團。伴隨國家大劇院合唱團十年來的成長過程的,有諸多當今全世界最優秀的藝術大師,包括著名導演弗朗切斯卡·贊貝羅、烏戈·德·安納、陳薪伊、廖向紅、田沁鑫等;著名指揮家洛林·馬澤爾、祖賓·梅塔、鄭明勳、梵志登、安東尼奧·帕帕諾、嚴良堃、楊鴻年、呂嘉、李心草、鄭健等;著名歌唱家裡奧·努奇、閻維文、戴玉強、莫華倫、廖昌永等。
  • 專訪國家大劇院總設計師:大劇院是人民的建築
    安德魯對國家大劇院這個自己一生最重要的作品非常有感情。本報記者 王嘉寧 攝在響徹大廳的管風琴中,國家大劇院的總設計師保羅·安德魯帶來了他的小說體日誌書《國家大劇院》,在這場被命名為「時間·空間·水」的活動中,他對針對他作品的爭議進行了回應,並談及了自己的設計理念。「水母」這個綽號很失敗昨天的活動在管風琴聲中拉開,這個位於正中的巨大管風琴也是音樂廳最引人注目的風景。保羅在演講中說,雖然歌劇廳、戲劇廳都是他的「孩子」,但他最喜歡的還是音樂廳。
  • 國家大劇院:賦予文化中心新的高度
    臨近年末,京城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也是北京西長安街2號一年中最熱鬧的日子。50餘場豐富多彩的藝術演出和活動精彩亮相國家大劇院建院十二周年公眾開放日藝術節,萬名中外觀眾徜徉在藝術的海洋裡。  十二年間,國家大劇院不斷引領高雅藝術走入尋常人家,推動中國原創成為世界經典。在不斷打磨下,國家大劇院日益走近世界文藝舞臺中央,成為享譽全球的藝術殿堂。
  • 舞臺換景如何不穿幫?探秘國家大劇院演出後臺
    建院至今,國家大劇院密集推出了87部自製劇目,通過聯合製作、獨立製作、原創製作「三步走」策略,迅速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活躍藝術生產機構,而今年對於國家大劇院來說是個製作大年,先後共推出了11部新製作劇目。  在即將到來的12月22日國家大劇院「公眾開放日藝術節」前夕,新京報記者推出特別報導,獨家揭秘大劇院公眾開放日當天,觀眾在現場可以看到哪些不一樣的亮點。
  • 當藝術遇到科技:廣州大劇院開啟5G智慧劇院
    新華社廣州9月25日電(記者鄧瑞璇)通過5G網絡,在家中欣賞8K超高畫質電視實時傳輸的音樂會;戴上VR眼鏡,在虛擬劇院裡沉浸式觀看精彩演出;在雲劇院裡參與線上藝術普及教育……25日,廣州大劇院攜手華為共同打造的「5G智慧劇院」發布,將線下與線上相結合,打造新的藝術形式。
  • 國家大劇院新製作莎士比亞話劇《哈姆雷特》
    11月30日,《哈姆雷特》導演陳薪伊(左)與翻譯家朱生豪之子朱尚剛在國家大劇院進行對談和交流。為紀念莎士比亞逝世四百周年,國家大劇院新製作莎士比亞話劇《哈姆雷特》將於12月15日上演, 劇中,翻譯家朱生豪將以「無冕之王」的人物形象貫穿在《哈姆雷特》的經典情節之中。11月30日,國家大劇院特別邀請到翻譯家朱生豪之子朱尚剛,與《哈姆雷特》導演陳薪伊進行對談和交流,闡釋莎學中譯的內涵,動情講述了舞臺之外的故事。
  •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落戶天津大劇院
    戲劇現場是一種新興的藝術形式,它把有限的優質戲劇資源以神奇的光影手段記錄並重現,通過多機位、多角度的攝像和強大的技術手段,將世界著名劇院的演出實況通過大銀幕呈現給相隔遙遠的觀眾面前。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項目啟動到現在的8年間,一共推出了50多部作品,吸引全世界超過550萬觀眾在2000個場所觀看了演出。
  • 走進國家大劇院——亞洲最大的劇院綜合體
    儘管,北京國家大劇院自2007已經建成並上演好幾年了,我一直嚮往,但是去過北京幾次,總是陰差陽錯地和國家大劇院擦肩而過,未能如願。好在,這個秋陽鋪滿首都的豐碩季節,我有幸再次踏上了北京這片神奇的土地。幾經打聽和詢問,才找到了坐落在北京市中心天安門廣場西側的國家大劇院,西長安街以南,是亞洲最大的劇院綜合體。親暱它的尊榮。
  • 第二屆中國國際提琴製作比賽作品展亮相大劇院
    觀眾對提琴製作感興趣   搜狐娛樂訊 9月12日,第二屆中國(北京)國際提琴及琴弓製作比賽作品展在國家大劇院東展廳開幕在9月11日國家大劇院音樂廳舉行的頒獎音樂會上,三大帕格尼尼國際小提琴比賽一等獎獲得者呂思清、黃濱、喬萬尼·安傑雷利,特蒂斯國際中提琴比賽一等獎獲得者羅蘭德·格拉斯,勃拉姆斯比賽大提琴一等獎獲得者亞歷山大·舒萊曼,便是使用這九把提琴及獲獎的琴弓,為大家演奏最為動人的旋律。  除了提琴,琴弓則是展覽的另一個亮點。琴弓製作藝術深邃奧秘,貌似簡單,卻變化無窮。
  • 國家大劇院:深耕創作,提升「中國影響」
    「聯合製作的最終目的在於本土化的落實,經過這麼多年的聯合製作,我們的製作水平已達世界一流。」國家大劇院劇目製作部部長韋蘭芬十分自豪。據統計,大劇院建院十年來共製作包括歌劇、話劇、舞劇、京劇在內的劇目76部。  世界經典,中國面孔。國家大劇院世界經典劇目的舞臺上並非全是金髮碧眼,此前活躍在國際舞臺上的不少華人歌唱家紛紛「回家」了。
  • 國家大劇院「舞美城堡」在北京通州基本建成
    說起國家大劇院,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長安街上閃閃發光的標誌性建築,而現在北京通州臺湖又新添一座舞美基地。這座建築面積近6萬平方米的舞美基地目前已基本建成,進入試運行階段,大型外國歌劇《紐倫堡的名歌手》正在這裡緊張彩排中。「目前,這裡是世界上規模最大、功能最全,集設計製作、排練合成、服裝道具展示、技術交流研討和倉儲於一體的舞美基地。」
  • 國家大劇院基本落成(圖)
    本報訊(記者賈薇)舉世矚目的國家大劇院已於本月基本落成,並將從9月25日開始進行7臺23場精彩試演出,曾經參與劇院建設的建設者和劇院原址搬遷居民等將成為首批幸運觀眾。昨天,國家大劇院有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了大劇院的建設和試演出情況,正在進行設備調試的歌劇院、音樂廳和戲劇場等大劇院內部景觀也首次對媒體開放。  國家大劇院是中國政府面向21世紀投資興建的最大的標誌性文化設施,於1998年由國務院正式批准立項建設,建設過程中攻克了七大技術難題。它的建成及投入使用將是城市文明層次的標誌,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和當代傑出文化的象徵。
  • 城市為什麼需要大劇院?
    「養不起」的劇院2016年,國家大劇院舉辦首屆中國劇院管理論壇。會場內,指揮家陳佐湟亮出一組數據:除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其他地區專業劇場利用率普遍偏低,年均演出場次只有58場;而會場外,在新建深圳歌劇院的規劃下,寶安、福田、南山多個區紛紛選出好地,只為爭搶落戶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