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有家不贈票的「最小氣大劇院」
10月28日,普契尼歌劇《圖蘭朵》在陝西大劇院作為劇院開幕大戲首演,這部歌劇的交響樂團、合唱團、服裝舞美等製作部分,都由陝西大劇院負責。在演出前,大劇院負責人曹彥向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算了一筆帳,《圖蘭朵》製作成本700萬元,兩場演出票售罄,票房300萬元。
那不還是虧本了嗎?曹彥回答了記者的疑問:「這是我們自己的版本,以後能復排,又能演,而且鍛鍊了隊伍。我們要做一個『製作型』劇院,我們不跟其他城市比,我們要對標國際。」
製作型、國際化,這些要求對地處大西北的西安來說,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剛剛開幕的陝西大劇院和2009年開幕的西安音樂廳,都由陝西表演藝術中心負責運營管理,這是一家由國有資本注入的混合所有制企業。
在西安音樂廳建成前,西安每年市場銷售的優秀演出不超過50場。西安音樂廳經過7年運營,在2014、2015年連續兩年,以每年超過300場的演出量和70%的商業售票上座率,成為中西部地區唯一入選「全國十大音樂演出活力場館」的藝術場館。而對陝西大劇院,曹彥的野心更大,第一年演出量要超過500場。
曹彥稱自己是「全國最小氣」的大劇院,最突出的一個表現是,不贈票。「拿你贈票的觀眾,永遠不是你的真用戶。」曹彥表示,任何單位來要票他們都拒絕,一來二去,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家不給贈票的場館,也就不來自找沒趣。「劇院上下的工資都得靠門票賣收入。」曹彥說。
從2013年開始,西安音樂廳不再享年度運營補貼,成為全國年演出量超300場的藝術場館中,唯一沒有年度運營補貼的場館,也因此連續3年經營虧損。「毫不誇張,我們是全國最窮的劇院,5年沒有拿到一分錢。」曹彥說,最慘的時候,公司欠了300萬元水電費,從銀行貸了300萬元,自己又掏了300萬元。
負債900萬元,可還是要演下去。曹彥說:「絕大多數像我們這樣的二三線城市的大劇院,除了每年少數幾場演出,就是出租場館給人開會。可你不做藝術為什麼要花幾個億蓋劇院?我覺得這是很質樸的道理。」
為了省錢,從2013年開始,西安音樂廳砍掉了所有宣傳費用,做自己的新媒體。「願意走進劇院的那一群人太重要了,每次演出結束,我們就請觀眾加微信群、關注我們的公眾號。我們學習網際網路營銷,每一場演出拿出7個空位,請7名粉絲各帶一個朋友來看,演出結束後我們會跟他交流,問他願不願意以後花錢買票,能不能成為我們的下一個用戶。」曹彥說,現在,西安音樂廳的微信公眾號活躍指數位列全國同行第二,僅次於國家大劇院。
西安音樂廳還創辦了西安國際音樂節、西安國際戲劇節這兩個藝術節,以及「周末市民音樂會」「戶外公演」等藝術普及公益活動,有近30萬人通過公益項目第一次走進音樂廳。
一個好消息是,粉絲帶粉絲的方式卓有成效,西安交響樂團在第一年時,每場演出大約只有3萬元票房,現在平均8萬~10萬元,好的時候將近20萬元,幾乎場場賣空,票房的80%都來自於零售。
一個壞消息是,即便如此,西安音樂廳依然沒有盈利。「世界上大部分劇團的資金來源是三分之一政府撥款,三分之一企業贊助,三分之一演出票房。」曹彥說。她認為,政府補貼最好應是補給老百姓,只要買票就給補貼。這樣他們自然會選擇喜歡的劇團和劇目,就可以倒逼院團的節目水平。目前,陝西文化廳的惠民政策就是觀眾花100,政府補400,上限500元。
在曹彥看來,觀眾願不願意花錢買票,關鍵在於劇團能不能提供讓他們覺得優秀的演出;而觀眾不是培養的,是吸引的。
因此,陝西表演藝術中心堅持走「製作型」路線。西安音樂廳在2012年成立了駐廳的西安交響樂團,今年排演《圖蘭朵》,陝西大劇院又成立了自己的合唱團和童聲合唱團。
西安交響樂團總監秦智峰是一名80後,從樂團成立那一天起就加入了樂團。他對自己要求嚴格,對樂團的管理也紀律嚴明:每天排練5小時,9點50分開始——在那一分鐘要能揮下指揮棒,在此之前必須把調音等一切準備工作完成;排練過程中,絕不允許看手機,看一眼罰500元——心疼團員,秦智峰自己幫他們掏一半。
樂團黑管首席劉錚畢業於西安音樂學院,是一名85後,在以90後為主體的西安交響樂團已屬資深。「不浮躁。」他這麼形容樂團,「說幾點排練就是幾點,形成制度後,大家就習慣了,有時候出去看到別的團排練時稀稀拉拉,會覺得很不專業。」
西安交響樂團的較真體現在各種細節,比如,樂團用譜都是從國外空運來的原版譜,所有人都很寶貝,不允許有任何摺痕或損傷。有一次,劉錚在練習一段以吐音為主的樂曲時,練得太多舌頭破了,休息時卸下黑管哨片,沒發現手指上已經沾了血,再一拿譜子,「當時我就震驚了,兩個譜子上全是血印子」。劉錚第一時間給譜務打電話主動承認錯誤,受到「坦白從寬」的處分,罰款打了五折。
西安交響樂團與陝西大劇院、西安音樂廳一樣也是企業制,60多名團員對秦智峰「又愛又恨」。「畢竟我掌握著給大家發工資的權力。我們每年都有考核,考核不好就淘汰,考核好就加工資,你的收穫和能力成正比。」秦智峰說,「一個樂團有一個氣場,微妙的變化積累多了,就是一個大變化。一次中央芭蕾舞團交響樂團首席王小毛老師過來指導,他說自己被感動了——一個年輕樂手走臺那天錯了一個音,立馬說了三個『對不起』,這在別的院團沒見過。」
最讓秦智峰引以為豪的一點是,樂團能留住人。西安交響樂團每年的經費也是入不敷出,但樂團成員的待遇在西北五省(區)中是最好的,很多人都在西安安家落戶,還有買房在同一棟樓的,大家戲言「練起琴來,誰也不會吵著誰」。
樂團也不吝嗇請國際大師來交流,讓年輕人能不斷成長。「《圖蘭朵》的指揮是國際著名指揮家裡科·薩卡尼,兩本厚5釐米的總譜,他全部能背下來,又特別有激情,一場下來,一身汗。當你剛剛覺得自己有一點怎麼樣的時候,就需要這些大師來把你歸零。」劉錚說。
曹彥和她的夥伴們,對於在西安實現藝術理想,有野心也有信心。她清楚地記得一段往事:1997年,著名大提琴演奏家馬友友到中國巡演,其中一站是西安。然而除了前兩排坐了幾個西安音樂學院的專業粉絲,臺上的樂手幾乎要比臺下的觀眾數量多。2012年、2016年,馬友友又兩次來西安音樂廳演出,全部票售罄,過道上也坐滿了如痴如醉的人。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蔣肖斌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17年11月07日 08 版)